张舒
摘 要:宝宁寺明代水陆画是我国水陆画中的精品,其画面的图像内容十分精彩,本文将对其中的《阿弥陀佛》、《毗卢舍那佛》与《天藏菩萨》三幅水陆画进行具体的图像内容研究。
关键词:宝宁寺明代水陆画;《阿弥陀佛》;《毗卢舍那佛》;《天藏菩萨》;图像内容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6-0065-01
在山西省朔州右玉县,有一寺庙名为宝宁寺。该寺始建于明成化年间,清康熙年间重修,是山西北部现存的明代大殿间数最多的一座。该寺原来保存有一堂139幅水陆画,是寺中的精品,经历战乱与时间的洗礼,在1953年藏于山西省博物院。
水陆画是为超度亡灵,普济水陆一切鬼神而举行的一种重要佛事中,所要供奉宗教人物画。宝宁寺水陆画则是超度一切众生,内容有:佛教绘画、道教人物画、世俗人物画、反映当时社会生活以及地狱场景,共139幅。山西省博物院编著的《宝宁寺明代水陆画》收录了其中的136幅。在山西省博物馆展出的有8幅。
我根据山西省博物院编著的《宝宁寺明代水陆画》,将书中的136幅进行了分类整理,佛教与道教人物共计107幅,世俗人物12幅,地狱场景7幅,反映当时社会生活10幅。
在山西省博物院展览的8幅分别是:《八大金刚诸神众》、《阿弥陀佛》、《毗卢舍那佛》、《天藏菩萨》、《天龙八部诸神众》、《大威德焰发德迦明王》、《四大天王》、《密迹金刚等众》。这8幅全部属于佛教绘画,其中与《毗卢舍那佛》属于佛类,《天藏菩萨》属于菩萨类,《八大金刚诸神众》、《大威德焰发德迦明王》以及《密迹金刚等众》属于明王类,《天龙八部诸神众》、《密迹金刚等众》属于护法部。这八幅画在一定程度上有受损现象,影响了对其画面的研究过程。
下面对这八幅画中的《阿弥陀佛》、《毗卢舍那佛》、《天藏菩萨》的画面内容进行介绍:
1.《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梵文Amitabha的音译,意译“无量寿佛”、“无量光佛”、“甘露王佛”,为西方极乐世界现在佛。画面尺幅145×76厘米。画面由上而下有伞盖、佛身、须弥宝座、佛身背后的平台。伞盖分2层,上层有9颗火焰摩尼珠;下层有7颗火焰摩尼珠。佛身居中,头顶有颗髻珠,螺丝发,面轮圆满,垂目冥思;身后有顶光与背光;身着袈裟,袈裟分两层,内层围遮其右臂;外层披覆右肩,且由左下而遮体。内衣在身前束带,束带分两根由莲花座的花瓣间垂出。半结跏趺坐姿而露其右足。须弥宝座,上有仰莲,承阿弥陀佛之身,内外袈裟下摆分两股由莲花瓣间垂出。宝座有三层,并有数颗摩尼珠。佛身背后的平台两侧各放有3颗摩尼珠。画面中有较为清晰的受损痕迹。
2.《毗卢舍那佛》:毗卢遮那,梵文Vairocana的音译,意译为光明遍照、照一切处。亦译卢舍那,释迦牟尼的法身或报身。画面尺幅:147×76厘米。画面由上而下分别有伞盖、佛身、须弥宝座、在佛身背后的平台。伞盖有两层,共有16颗火焰摩尼珠,在上层正上方有3颗叠成一体的火焰摩尼珠。佛身居中,头顶有颗红色髻珠,螺丝发。面轮圆满,垂目冥思。身着袈啥,分两层,内层已围遮右臂,外层披覆右肩,且由左肩下而遮体。内衣在身前束带,束带两根分开由莲花座的花瓣间垂出。手呈说法印。半结跏趺坐姿,露右足。须弥宝座上有仰莲,承毗卢舍那佛之身。袈裟与束带分四股由莲花瓣间垂出。宝座有三层,有18颗火焰摩尼珠,并在四角有四个龙头,悬挂装饰相互连接。佛身背后的平台共放有6颗火焰摩尼珠。
3.《天藏菩萨》,120×61.5厘米,画面左上方写有“左第十三 天藏菩萨”的字样。画面背景有云气缭绕。画面中有三人。其中居中且人物形象明显大于两旁的人物形象。居中者为天藏菩萨,身体朝画面左侧。面朝左侧,露出四分之三面容,表情肃穆静谧。头戴花冠,冠两侧垂有璎珞冠上有数颗火焰摩尼珠,冠正前偏上方,有一小佛像,佛像身着袈裟。耳大饰铛。发带由冠后向身前两肩膀处飘曳,垂发。双手合十。身后有顶光。身披白色透明天衣,璎珞披体,手戴有珠玉的臂钏。赤足,双足各踏一朵青莲。左右各有一名侍女。左侧侍女正对画面,头戴冠,并有3颗摩尼珠,发带束于头后,垂发。脚穿小头履。身着羽衣飘带。右侧侍女,面朝左方,露出正侧二分之一面。头戴冠,发带束于身后,垂发。耳大饰铛。身着羽衣飘带。两位侍女皆执幡。
《阿弥陀佛》与《毗卢舍那佛》这两幅画,从佛的画面布局、姿势等方面相似。《天藏菩萨》这幅画在人物服饰上明显比《阿弥陀佛》、《毗卢舍那佛》这两幅画在服饰上要华丽许多。
宝宁寺水陆画内容涉及广泛,具有其特色的表現形式。画面细致,作画者在画面中对细节的描绘极为精细,主次分明。从不同的角度此水陆画解读,可以更好地对其进行了解,同时了解当时社会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山西博物院.宝宁寺明代水陆画[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