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珊 张宏波
长春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123
在社会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闲暇时间增加,旅游的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旅游方式从过去走马观花的打卡式旅游向下马看花的休闲旅游转变。与此同时,环城游憩带有其独特的距离优势,逐渐成为了城市居民假期休闲娱乐旅游的首选目的地。环城游憩带也成为城市旅游休闲的展现。吴必虎教授于1998年首次提出环城游憩带这一概念,第二年进一步提出了环城游憩带理论。环城游憩带指发生于大城市郊区,主要为城市居民的游憩行为服务的设施、场所和公共空间[1]。在特定情况下,还包括位于城郊的外来旅游者经常光顾的各级旅游目的地。简单来说,环城游憩带就是环大城市游憩活动频发的区域。
成都市环城游憩带作为成都市居民休闲娱乐的首要区域,近几年很多学者都对这一区域进行了研究分析,主要集中于旅游[2]和规划[3]专业,运用定性的方法研究成都市环城游憩带的现状并提出改进建议[4],缺少定量的研究。本文主要运用POI数据进行定性与定量结合研究,分析成都市环城游憩带空间结构,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空间优化建议,以此尝试提升成都市环城游憩带的功能性和游憩体验感,更好地为成都市居民服务。
本文研究的成都市环城游憩带为成都市居民的游憩活动频繁发生的区域。以成都市居民为研究对象,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得出成都市居民游憩范围为成都市区及周边市县,但主要集中于成都市域范围内[5]。为了方便数据的获取和整理,本文去除成都市市区部分,将研究区域划分为成都市三环路以外所有区域,涉及青羊区、武侯区、成华区、锦江区、金牛区、龙泉驿区、青白江区、新都区、温江区、郫都区、双流区、新津区、大邑县、蒲江县、金堂县、彭州市、都江堰市、崇州市、邛崃市、简阳市。
成都市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地势西高东底,西部多为山地丘陵,东部为成都平原,有丰富的游憩资源。再加上成都“天府之国”,历史悠久,遗迹遗址较多,成都人追求闲适生活,对游憩地需求较大,成都市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环城游憩地,种类繁多。
成都市环城游憩地总量丰富,大大小小游憩地两百多个。成都市环城游憩带拥有1个5A级景区,33个4A级旅游景区,游憩地质量较高。
标准差椭圆法是概括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包括中心趋势、离散和方向趋势等。本文使用ArcGIS的标准差椭圆法得到每种类型的环城游憩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以此进行分析。
平均城市中心距离指各种类型游憩地到城市中心的平均距离。本文将成都市的城市中心定为天府广场,测算各类环城游憩地到城市中心的距离d值,并求出各类型游憩地到城市中心平均值,做比较分析。
使用ArcGIS中的ArcMap,将成都市中心天府广场作为圆心,确定半径,做出成都市环城游憩带的回转半径图[6]。根据回转半径图得出各类型环城游憩地在不同尺度空间上的分布数量,并应用Excel做出成都市环城游憩地的空间分布折线图,进行分析。
从成都市各区市县官网搜集环城游憩地名称,再分别从百度规划云导出游憩地POI数据,经过对数据的去重、纠偏,共得到环城游憩地POI数据203条。通过ArcGIS处理作图,形成包含空间信息和属性类别信息的矢量数据。
本文在成都市环城游憩带上共拾取203个环城游憩地,通过ArcGIS制图,环城游憩地主要聚集在成都市市区附近,随距离增加游憩地逐渐减少,且西部较多东部较少。
对成都市环城游憩地进行分类统计,依据旅游资源分类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17)对游憩地进行分类[7],发现成都市环城游憩地多为基础设施,主类里综合人文旅游地亚类,分类不够精细和直观,难以满足本文研究需求。因此,根据成都市环城游憩带现状和前人研究成果[8],将203个成都市环城游憩地细分为观光农场类、基础设施类、历史文化类、自然风景类和休闲度假类。其中观光农场类游憩地9个,基础设施类游憩地94个,历史文化类游憩地29个,自然风景类游憩地57个,休闲度假类游憩地14个。
通过ArcGIS空间统计工具中的地理度量标准差椭圆法做出每一类环城游憩地的标准差椭圆图,根据作图结果分析每一类环城游憩地空间分布现状。
观光农场类游憩地主要分布在成都市区东南部,面积较小,集聚程度高,呈东北—西南走向,主要集聚于双流区、武侯区、龙泉驿区、成华区(见图1)。
图1 观光农场类
基础设施类游憩地紧邻成都市市区,受行政区划影响,多为市政公园。分布面积较广,集聚程度较高,分布呈西北—东南走向(见图2)。
图2 基础设施类
历史文化类游憩地,分布面积广,分布较为离散,大部分游憩地位于成都市区西侧。分布走向为东西向。除简阳市外,各区都有零星分布(见图3)。
图3 历史文化类
休闲度假类游憩地,分布离散。根据椭圆图可以看出大致位于成都市市区西北侧。椭圆略扁平,分布方向不明显,大致为东西向(见图4)。
图4 休闲度假类图
自然风景类游憩地标准差椭圆与休闲度假类游憩地标准差椭圆相似, 游憩地分布面积广且离散,方向分布不明显,大部分位于成都市市区西北侧(见图 5)。
图5 自然风景类
选取成都市中心的天府广场为中心,计算平均城市中心距离,结果如下:观光农场类游憩地距离市区最近,其次为基础设施类,休闲度假类游憩地距离市区最远。观光农场类游憩活动依靠成都平原繁荣的农业而发展,成本较低,大多因近客源市场而生,距离市区最近,成为市民周末、小长假的首选。基础设施类游憩地较之观光农场更多地考虑成本因素,历史文化类、自然风景类游憩地受游憩资源本身所在区位限制。休闲度假类游憩地大多依靠自然风景修建,成本较高,距市区最远。
以天府广场为圆心,以10公里为半径,在ArcGIS做出成都市环城游憩带的回转半径图,对图中各类环城游憩地的进行统计得出成都市环城游憩地空间分布折线图(见图6)。
图6 成都市环城游憩带回转半径折线图
根据结果,可以看出成都市游憩地数量随距离增加而波浪形减少。基础设施类游憩地多为公园、博物馆、游乐场等,考虑客源和地租,集聚在距离市中心40公里内。自然风景类游憩地由于“锦江绿道”上多为天然湖泊湿地,在距离市中心20公里内分布较多。观光农场类游憩地受市场影响在距离市中心20公里内集聚。
根据上述分析得出,成都市环城游憩带游憩地空间结构为“三环三区”式。
其中三环如下:第一环:三环路至绕城公路内区域,也就是距离成都市中心天府广场20公里内,为成都市都市边缘区。这部分区域以观光农场类和自然风景类环城游憩地为主,游憩地分布较密集,类型较为单一。这一环和成都市锦江绿道大致重合,分布着成都市的“六湖泊、八湿地”,是成都市的环城生态带,在生态保护的同时,利用交通客源优势发展游憩活动。但同时地租也相对较高。第二环:距离天府广场20公里处,为成都市近郊区。这一环以基础设施类和休闲度假类环城游憩地为主,游憩类型较为多样。这一区域内地租较第一环低,同样受城市市区交通辐射,交通较为便捷。这里的自然风光多被开发为休闲度假区,如依南湖而建的南湖梦幻岛。第三环:距离天府广场以外区域,为成都市远郊区。这一环以自然风景类和历史文化类环城游憩地居多,游憩地质量普遍比一、二环高,有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如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就位于此环。与此同时,历史遗址游憩地也多位于此环。这片区域距离成都市市区较远,环城游憩地多依游憩资源而生,分布离散。
三大分区分为西北山区、中部平原区、东南部山区。受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影响,环城游憩地大致上形成了三大分区:西北山区为龙门山—邛崃山区,该区域地质地貌独特,生态环境优越,以自然旅游资源著称;中部成都平原区,历史文化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颇具地方特色的城市文化传统,是历史文化游憩地的主要集中区;东南部山区为龙泉山脉一线,是传统的种植业发达地区,现代化产业发展迅速,以观光农场地为主要内容,但简阳市和金堂县游憩地极少。
三环三区相辅相成,构成成都市独特的环城游憩地空间结构。
从成都市环城游憩带空间结构分析结果来看,成都市环城生态区已形成较优空间分布格局。但从以上分析不难发现两点问题。
其一,成都市第一环都市边缘区游憩带,游憩地质量较低,多为“农家乐”式乡村旅游,旅游类型单一,存在同质化竞争[9]。都市边缘区拥有最邻近市区的绝佳区位,应对此进行合理规划,避免资源浪费。对此区域的环城游憩资源进行统计和特色挖掘发现,可将此区域从新定位为五大区域,以求在生态保护基础上充分发挥该区域优势。北郊片区拥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该区的游憩开发应以大熊猫为特色,依靠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知名度延伸发展相关游憩项目;上府河片区,依托府河、东风渠、凤凰山的自然生态景观,打造大型山水风光游憩地。江安河片区依托江安河打造水上运动基地,打造年轻运动型游憩地;高新南区依托世纪城会展中心打造城市文化旅游景点,包括歌剧院、海洋公园等项目,打造文化娱乐类游憩地;锦江片区依托三圣花乡、白鹭湾湿地公园,以休闲为主题,以田园风光为特色,进一步打造观光农场类游憩。
其二,成都市东侧游憩资源利用率较低,游憩地较少。东侧为龙泉山一带近年来依靠区域内发达的种植业和龙泉山山地已开发出相关游憩地,这些游憩地都处于萌芽阶段,知名度较低。而龙泉山以东的金堂县和简阳市,环城游憩地极少。应充分利用沱江、三岔湖、龙泉湖以及周边丘陵地形,开发自然或度假型环城游憩地,利用金堂的高校圈开发科技和文化类游憩地,同时深挖当地文化历史特色形成游憩吸引力,弥补成都市东南部简阳市和金堂县的游憩空缺。
成都市环城游憩带空间结构的高效优化不仅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并且其所产生的社会意义也极为重要。成都市“三环三区”的游憩结构也是成都市休闲城市名片的重要一笔。成都市环城游憩带的发展与历史环境、自然环境是分不开的,应充分考虑因地制宜发展,各显特色地发挥其游憩职能,注重游憩地质量和游憩地配套设施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