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从形式来看,要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从内涵来看,要提升教学成效。对教学成效本质的认识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观和质量观。成效不单指向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指向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品质等,因为后者才是促进学生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础。教学成效再提升的问题是指如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品质。文章试从教学观察的角度谈几点认识。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改革;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31-0046-02
引 言
一位优秀的教师与一位普通教师最大的差距在哪里?从日常教学观察来看,笔者认为两者之间的差距反映在对教与学行为的把控和教学成效的细致观察方面。普通教师教育学习行为的目标是完成自身的教学任务,不注意或不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成效和学习状态,最典型的表现是“埋头教书而不抬头看人”,教学成效不言而喻。优秀教师教与学行为的目标指向学生,指向学生学习的状态,不仅教书而且看人。所谓指向学生,就是课堂一切教学行为都是以教材为基础来促进学生发展,安排的每个教学环节都要有明确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方式要求,不仅让学生知道应该学什么、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而且有如何学的指导。
一、关注学生学习状态,增强教学成效
优秀教师不仅会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成效,还会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方式,让教学方式始终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关注学生学习状态,就是要关注学生整体的课堂投入度,当课堂上学生进入学习疲倦状态时,教师就要及时审视自身教学,要进行有效调整,如适时放慢速度,降低难度,适时用评价调动学生。当学生出现学习積极性不高的情况时,教师就要反思自身教学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当学生跃跃欲试而得不到满足时,教师就要给予学生充分提问题、反馈信息的时间等。学习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如果在课堂中不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发展状况,教学将失去意义[1]。
二、关注课堂学习训练,增强教学成效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正确处理讲与练的关系,将对教学改革的成果产生重要影响[2]。传统课堂以讲为主,忽视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挥,教学成效不高。推进课程改革,转变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应以练为主。以练为主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
第一,要突出学习的实践性。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要求学生加强自主学习实践、合作学习实践。要突出学习的实践性,教师就应在每个教学环节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学习实践。
第二,要增强学习的训练性。这里所说的训练性,不单单指知识的训练,更重要的是教师每次安排学习活动时,都要给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学习目标,让学生按照这样的要求和目标进行自主或合作学习。这一过程本身也是训练,既是知识获取的训练,也是对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学习习惯的训练。
第三,要强化学习的达标性。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递进的过程[3]。教师及时检测和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有助于更好地开展下一步学习活动。我校优学课堂安排当堂达标环节,就是通过训练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效,发现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为其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三、关注学生学习品质,增强教学成效
新课程改革改的是理念,改的是教与学的方式,更是着力于改变学生,改变学生的学习品质[4]。这里的品质与习惯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能混同。所谓学习品质,就是追寻有品位的教和有品位的学,立志和立意都要高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突显教学价值。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
一是教师不能一味地追求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因为教学不是为了完成某项工作任务,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若只为完成某项工作任务而开展教学活动,教学品质自然不高。因此,提高教学品质,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任务。
二是教师不能一味地俯视学生。教师如若以高高在上的姿态俯视学生,就会将学生看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不是富有个性的生命体。“容器观”和“生命观”体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品位,一个是呆板的,另一个是鲜活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课堂应该是一条小河,犹如涓涓溪流缓缓而过,浸润学生的心田。有品位的学,造就有品质的课堂,才能培养出有品质的学生,教师应追寻这种有品质的教与学。
四、关注学习常识,增强教学成效
教育部长陈宝升曾提出:“高校要做到四个回归,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教育的常识就是读书,要围绕读书来办教育,杜绝浮躁的理性思考。”四个回归不但在高等教育界产生了热烈反响,对基础教育同样有着针砭和指导作用。
课堂教学回归常识,其实就是回归读书,读好书。当前,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忽视了读书的重要性。例如,在语文学科教学中,一些教师应用多媒体将原本完整的文本分解为一段一段的呈现出来,再让学生一段一段地读,较少将整篇文章连起来读。读书不再是教学的本体,而成了解决问题的手段,这种本末倒置的认知行为或教学行为导致教学变得浮躁。要想改变这种教学行为,教师就要让教与学的行为回归本位,回归到常识,重视读书。
五、关注核心素养,增强教学成效
当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思考两个问题,一个是教什么,另一个是怎么教。一些教师以前对教什么的认识较为片面,即教材有什么就教什么,考试考什么就教什么,甚至人为地删减教学内容,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很窄、能力不足。教师应从学习论的角度,从促进学生发展的高度来回答教什么的问题,首先应教学生做人,做一个适应未来发展的人。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的,育人是教学的第一要务。教师应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六大品行,即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进取心、求知欲、行为习惯。这六大品行涵盖做人的品行、做事的品行、求知的品行。而一些学生由于缺乏自尊心和自信心,未能对学习形成正确的认识;因缺乏责任感而没有形成端正的学习态度;缺乏进取心和求知欲,进而出现完不成学习任务等问题。教师如果在教学中忽视这些核心问题,就很难取得切实的教学成效。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品质,还要关注自身教学品质,因为教师怎么教决定了学生怎么学。提升教的品质首先要求教师解决教的原点在哪里的问题。教的原点在学生,在于學生已有的基础。教师要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开展教学,要以学定教。教师还要解决教的终点在哪里的问题。教的终点在学生能力和素养的提升上。知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学生作为将来社会发展的主体,若不具备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将难以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因此,教师要以发展学生为本,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结 语
综上所述,实施教学课堂改革是手段,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基于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的状态,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孟永锋.拓展校本研修思路 深化品质课堂改革[N].中国教师报,2020-11-11(013).
张俊珍.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处一定是学生的发展:评《“生本学案”四环节教学模式构建的理性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14):2.
李海龙.以知识创新视角理解教学改革[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8,22(06):29-34.
刘有成.传统课堂教学改革中的认识误区及其理性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8,5(48):109-111.
作者简介:李广新(1965.9-),男,江苏连云港人,校长,中学高级教师,荣获江苏省科技教育“优秀校长”、连云港市“课程改革领航校长”、连云港市“333工程”“骨干校长”、连云港市“优秀教育园丁”、连云港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连云港市“教学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