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倩
摘 要:通过对马克思著作分析,我们认识到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不断否定和辩证扬弃的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马克思实现了从自然神论到唯心主义无神论、从唯心主义无神论到唯物主义无神论的理论思想转变,其中,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理论思想对马克思完成上述思想转变起了决定性的影响作用,正是通过对黑格尔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的不断革新与超越,马克思才能够完成其哲学思想的理论变革,完成了其唯物史观的科学构建,进而实现了对黑格尔与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双重超越[1]。
关键词:马克思;黑格尔;费尔巴哈;哲学思想;双重超越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12-00-03
马克思哲学作为反映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的哲学理论思想出现,经历了萌芽、形成、到最终走向成熟的发展过程,彰显了时代精华,裹挟了时代烙印。通过对马克思著作的分析解读,我们发现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哲学,以及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哲学等对马克思的哲学理论形成起了不可忽视的塑造作用[2]。
马克思在其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对黑格尔理性主义哲学、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不断做出否定和辩证扬弃,经历了从自然神论向唯心主义无神论的转变,实现了唯心主义无神论向唯物主义无神论的转变,最终创造性地创立了广为人知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提供了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马克思也因此完成了对黑格尔与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双重超越。
一、马克思哲学思想形成的理论进程
(一)从自然神论到唯心主义无神论
中学时代,马克思所拥护的哲学观念可以将其概括为自然神论,特征在于推崇理性,把上帝解释权归于非人格始因的一种宗教哲学理论。受当时社会环境和家庭背景的双重熏陶,少年马克思受到基督教影响较大,在中学考试的宗教作文《根据〈约翰福音〉第15章第1至14节论信徒同基督结合为一体,这种结合的原因和实质,它的绝对必要性和作用》一文中:“因此,我们的心、理性、历史、基督的道都响亮而令人信服地告诉我们,同基督结合为一体是绝对必要的,离开基督,我们就不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离开基督,我们就会被上帝所抛弃,只有基督才能够拯救我们。”的描述是马克思虔诚信仰基督教的真实写照。在中学考试德语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神也给人指定了共同的目标——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尚,但是,神要人自己去寻找可以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神让人在社会上选择一个最适合于他、最能使他和社会变得高尚的地位。”可以看出,马克思将青年职业选择的前提建立在神的启示之下,进而去追求为全人类服务的崇高理想。综上可以看出,中学时代的马克思顯然是一个自然神论的坚实拥护者。
大学时代,马克思开始接触青年黑格尔派,并深受其影响,尤其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最终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其显著特征在于对青年黑格尔派的大量先进思想的接触学习刷新了马克思当时的社会认知,开始摆脱基督教义的思想束缚,哲学观由中学时代的自然神论转向唯心主义无神论。大学期间,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体系对马克思的影响最为直接,马克思曾多次参加青年黑格尔派活动,促使马克思在当时阶段所呈现出来的相关理论研究多具理性倾向,可以看到马克思开始由神存在问题的思考转变为对神的观念问题的思考。受青年黑格尔派影响,马克思对哲学的兴趣已经明显高于对基督教的兴趣,在马克思写给父亲的信中“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中可见一斑。1839年之后,马克思阅读了大量哲学史方面的书籍,主要研究伊壁鸠鲁、斯多葛派和18世纪法国无神论思想,写了7本关于伊壁鸠鲁思想的研究笔记,笔记的目的在于为撰写其博士论文搜集材料。《论德漠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作为马克思博士期间的思想结晶,文中他鲜明的指出:“在这个意义上说,对神的存在的一切证明都是对神不存在的证明,都是对一切关于神的观念的驳斥。③”得出神的存在只是因为人的自我意识存在才能得以存在。
综上,大学时代的马克思是深受青年黑格尔派影响的,崇尚理性,逐渐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思想束缚,其理论转学开始向无神论迸进。
(二)从唯心主义无神论到唯物主义无神论
《莱茵报》时期是马克思的社会大学,同时也是马克思宗教观得以从唯心主义无神论向唯物主义无神论转变的重要时期。尽管《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所秉持信奉的仍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可当马克思逐步洞悉了德国的社会现实,以及在一系列的政治斗争与现实面前,迫使马克思认清了青年黑格尔派批判目标的荒谬与虚幻,并在现实的政治斗争中意识到物质利益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开始萌芽。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和《<科隆日报>第179号的社论》两篇文章中,马克思从社会现实问题出发,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不禁产生了质疑,也迫使马克思走向唯物主义的道路。《莱茵报》时期马克思通过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认识到了青年黑格尔派的所存不足,也直接促使了马克思的世界观、宗教观从唯心主义无神论向唯物主义无神论转变。
二、黑格尔、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简析
(一)黑格尔理性主义哲学
早期,马克思哲学思想观念的树立和形成广泛吸收并借鉴了一些德国古典哲学家的思想成果。其中,黑格尔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倡导的理性主义曾与鲍威尔的自我意识深深贯穿于1835至1846年间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从黑格尔的整体哲学基调上来看,黑格尔作为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把理性推崇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在黑格尔哲学的理论框架中,宗教批判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逻辑起点,绝对精神则是作为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起初,黑格尔把社会现象的解释权放诸于绝对精神中理解,就如同他对近代德国的描述一样:安静地戴着睡帽,坐在那里,让思维自由地在内部进行活动[3]。由此可见,黑格尔对现实社会中存在事物的大多解释权都是以绝对精神为主导的。后期,随着文艺复兴的广泛影响,人的地位被提升,黑格尔在思想上同样表现了对主体人的地位的重视。并且,黑格尔深受时代环境影响。当时,基督教被统治阶层当成巩固统治地位的一种政治性工具,用来钳制广大人民的思想,与人的主体地位思想相左。后来其被发展为国教,人民群众被强制性地要求接受基督教的信条教义,并动用政治权力让群众把这些信条教义奉为真理,要求群众无条件顺从。这一行为侵犯了群众的自由选择权,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群众在道德和意志上的自主性权力,黑格尔遂对这种无视人性、蔑视理性的社会体制进行了批判。
此时,黑格尔以对基督教的批判为初始点,逐渐过渡到社会现象背后的政治问题研究,此举的过渡引申行为,即透过社会现象看社会本质的思维方式同样也对马克思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之后,马克思特别在宗教与政治相联系的问题上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挖掘,并有了创新性结论。但究其本质,早期黑格尔对基督教进行批判的目的仅仅是针对当时社会体制,而不是单纯对基督教批判。后期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黑格尔对基督教问题的认识也开始趋于理性,即基督教在当时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本质在于人类对未知事物的合理性畅想,是绝对精神外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
费尔巴哈是19世纪德国杰出的无神论思想家。首先,人本主义是费尔巴哈构建其哲学框架的理论依据,因此费尔巴哈对现实问题的研究惯以从自然、人本身的视角出发。其次,在神与人的主次关系问题上,费尔巴哈坚信不是神创造人,而是人创造了神,在一定程度上肯定并恢复了人的尊严与自信。总的来说,费尔巴哈所崇尚的人本主义在哲学史上是占据重要地位的。但受制于费尔巴哈当时思维认识的局限性,导致其人本主义存在一个疏漏,就是费尔巴哈惯以从感性角度出发,对认识社会现实与解决社会问题的看法属于一种抽象思维,没有细致地将人类解放问题与具体社会实际相联系起来。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体现在其具备颠覆神性、肯定人性的特质,对反封建具有积极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创立提供了价值内核。马克思在吸收借鉴了费尔巴哈人本学的基础之上,对其不足之处进行了革新创造。马克思克服了费尔巴哈的抽象人本观念,立足社会实践,主张变革现实,并试图寻求人的本质的复归。
三、马克思完成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双重超越
(一)以黑格尔哲学为开端,马克思完成哲学思想的理论变革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书中表示,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马克思以黑格尔哲学为开端,以宗教批判为前提,自此开启了他的批判之路,并于后期成功过渡到政治批判、经济批判与哲学批判,最终在“三位一体”架构下实现了哲学思想上的理论变革。
具体表现之一在于马克思以黑格尔哲学为开端,通过对社会现实认识的不断深化与感悟,研究领域逐步过渡到政治经济学批判领域。大学时期的马克思深受黑格尔派“自我意识”的哲学影响,惯以用自我意识的理性化来批判不合乎理性的现实世界,但随着马克思后期相继进入《莱茵时报》和《德法年鉴》工作,使其认识到理性自由对解决现实问题似乎不起作用,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让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产生信任危机。随即,费尔巴哈又成为影响马克思哲学思想理论形成的第二人。马克思开始试图从私有制的经济关系入手,通过阶级压迫这一社会现象来探讨一些社会现象存在的本质,由此开始马克思涉猎政治经济学批判领域。具体表现之二在于从国家、市民社会关系入手认识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文中,马克思指出黑格尔在对待国家和市民社会两者关系上,存在主位颠倒的错误[4]。正确的二者关系应该是: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在市民社会中起决定性因素的是物质条件基礎,因此马克思认识到世俗问题的重要性,其正确的先决顺序应该是社会的物质生活关系决定着政治国家。具体表现之三在于人类的终极解放,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中,提出宗教解放、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的总方案,即无产阶级要消灭一切奴役,最终实现人类解放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以黑格尔哲学为开端,并在政治、经济与哲学批判“三位一体”的架构下完成了哲学思想的理论变革。也让马克思意识到批判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后根据无产阶级的现实需要,加速了马克思哲学理论的进一步探索,实现其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二)以费尔哈巴哲学为价值内核,马克思完成唯物史观的基本构建
通过马克思早期文本解读可以发现,马克思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进程中,哲学思想的搭建经历了两次比较大的转向,第一次是由人本主义向社会实践发生转向,第二次是由唯物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发生转向。马克思哲学观念的每一次转向,都是由于其所采取的方法论的不同所引起的。马克思以费尔哈巴哲学为价值内核,表现在思维转向与方法论的革新过程中蕴含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文中,马克思完成了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的超越,体现在此时的马克思是站在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提出异化、异化劳动、人的异化以及共产主义等全新理论。劳动异化的通俗理解就是人生产的产品越多,人本身的价值反而越贬值,继而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平等的关系,而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宗教异化的典型特征是人类对宗教世界产生了歪曲的认识,宗教世界越美好人就越受控。马克思认为异化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异化现象与现实社会的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但其严重影响了社会生产实践活动。消除异化的根源就是从社会实践出发,正确的做法是将异化问题放在社会实践中去研究,不是简单地进行阐述,也并没有出现在费尔巴哈所意识到的领域,马克思也因此认识到人本主义存在的弊端[5]。异化概念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认识世界的方法论开始从理论发展到实践,开始具有了现实意义的意蕴。实践的运用使马克思实现了思想历程的第一次转变。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一文中,马克思概括总结出人是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强调个人与社会不可分割,把个人放到社会大环境中去考察,区别于之前的实践唯物主义观念,把个人放到社会历史活动和社会关系中去发现规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马克思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出发,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阐述,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了阐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定论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唯物主义观念向历史唯物主义观念的转变。历史唯物主义的应运而生使马克思实现了思想历程的第二次转变,标志着马克思对哲学的理解即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四、结语
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不断否定和辩证扬弃的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马克思完成了对黑格尔理性主义哲学思想以及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思想的双重超越。首先,马克思以黑格尔哲学为开端,以宗教批判为前提,自此开启了他的批判之路,并逐渐转向政治批判、经济批判与哲学批判,最终在“三位一体”的架构下实现了哲学思想上的理论变革;其次,在这一进程中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同样历经了两次比较大的转向,第一次是由人本主义向社会实践发生转向,第二次是由唯物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发生转向,转向过程中方法论的革新蕴含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总的来说,以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哲学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为出发点,为人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思想理论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对深入理解马克思思想的理论体系和精神实质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引领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冬冬.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超越[J].宜春学院学报,2021,43(1):8-14.
[2]王永山.马克思与费尔巴哈[D].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04.
[3]王志军.论马克思的宗教批判[D].黑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5.
[4]陈兰芝.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三维向度[J].社会主义研究,2012(3):1-4.
[5]韩炜.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及其当代意义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8.
(责任编辑:张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