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凤
摘要:高中阶段是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如果学生能在这个阶段对自己有更好的认识,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断探索自我,就有利于个人的长远发展。因此,高中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何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和未来“扣好第一粒扣子”,是高中阶段生涯教育必须思考的一大问题。教师应在教学工作中帮助学生发展自身良好的个性优势及创新能力,更好地提升自我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提高未来参与就业竞争的优势。
关键词: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构
引言:生涯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也是新时代普通高中教学适应时代发展、顺应新高考变化的重要举措。高中阶段是学生从稚嫩少年到初为成人的转化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面临高考升学压力,以及自主选择未来的迷茫与困惑。高中教学坚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努力探索构建完善的学生发展指导体系,拓宽育人渠道,为学生提供全程性、个性化的发展指导,有效解决高中生发展指导不系统的问题,实现高中教育深度变革,全面提升育人水平。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必要性
(一)高中学生自身发展需要
在高中展开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与探讨对于学生本身来讲,这样能够激发学生潜能,在完整的职业生涯中实现人生重要价值与意义;帮助学生完成对于社会的回报,进而获得充足荣誉感与满足感;在高中生面对就业选择时,能够帮助其明确个人职业发展目标、最终确定就职方向。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方面进行调查问卷发现,对于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有较多了解的学生只有26.21%,剩下的73.79%学生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都是较为迷茫的,这个调查结果说明对高中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迫切性,在高中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很有必要的,因为高考之后学生就要面临报考大学的专业选择,在踏出高中之前对学生进行一定职业规划的知识教学,有利于学生对于未来的专业选择和职业发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二)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需要
高中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对高中生具有重要帮助,对于学校本身而言也是同等重要。目前,社会就业压力大等问题不仅是学生的负担,同样也是学校最应着手解决的问题。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就是充分运用人才、发挥作用,让其在工作岗位与社会生活中充分展现自身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只有这样,社会前进的步伐才能永不停歇。根据学生做的问卷调查数据发现,62.36%的学生对于社会的职业发展不了解甚至是一无所知,这就说明学生在职业发展上是缺乏理论知识的,想要使得学生在未来踏入社会时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以及快速的找到职业定位,在高中阶段进行相关的职业发展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二、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职业生涯教育的建构策略
(一)教学内容要体现综合性与实践性
生涯教育课程既是一门具有系统知识的专业化课程,也是一门引领学生探索自我的综合性课程。该课程既着眼学生生涯规划能力培养,也关注学生职业意识与劳动素养提高。因此,课程理应既包含知识传授,也包含技能培养、价值引领。当前,高中生涯教育普遍存在一定盲目性和随意性,即没有建立起当前选择与以后升学、就业及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究其原因,一是学生生涯规划专业知识与能力积累不够,难以真正做到科学地选择与规划;二是当前高中生普遍学业压力较大,与社会、各类职业直接接触的机会少,对某一职业或社会发展的印象往往来自自我想象或他人之口,缺乏直观感受与体验。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高中生涯教育实践探索必须在课程内容上凸显综合性和实践性。首先,教学生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以选择能力为核心”的规划能力,让学生做个人规划时有据可依。其次,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元的平台,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能力在模拟情境中加以运用。最后,根据学生需要整合优化学校已有课程资源,结合德育课程、心理教育、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职业体验等多维度内容,使各个部分彼此渗透,致力于解决学生生涯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二)注重教学资源全员化与整合性
生涯教育不是学校一方可以完成的任务,学校只是个核心主导者。只有家庭、社会协问参与,才能给学生提供多维度、全方位的生涯教育环境和资源。当前许多学校的生涯教育多集中于校内,通过邀请校外嘉宾、专家等形式將社会资源引人学校。部分学校通过研学、社会实践方式引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亲身感受、直观体验。总体来看,教学资源的整合力度仍然不够,生涯教育的时空维度限制较大,学生亲身体验不足,也就难以形成直接经验。因此,高中生涯教育除了有优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之外,还需要多元教学资源作支撑,将学校、社会、家庭多元主体引入生涯教育,探索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合作的课程实施模式。同时,应当注重教学资源的整合与挖掘。校内,教师应发挥各自专业优势,从不同学科视角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挥各自学习优势;校外,加强与周围社区、学生家长、政府部门、公益组织等合作,为学生搭建丰富多元化生涯体验与学习的平台。
(三)正视联系的客观性,客观准确剖析自我
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现象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是事物自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我们要在深入调查研究,详细占有材料,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正视事物的客观联系,而不是用主观猜测和臆想的方法看问题。高中生涯规划与个人自身条件、家庭背景和社会的种种联系是客观存在的,谁也逃避和否认不了的。老子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高中生要做好生涯规划,就要正视与自身相关的各种实际情况,经过认真严谨的思维过程,从客观上把握生涯规划。客观认识和剖析自我。高中学生在生涯规划前,要问问自己并借助一些心理学工具了解:我性格上是一个怎样的人?我擅长做什么?我适合这个职业吗?我从事这个职业最看重什么?今后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高中要选什么科?高考要填报什么志愿?而不是看别人选什么就跟着选什么。心学大师王阳明也强调,应根据自己的处境行事,不做非份之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小组合作、讨论、辩论赛、演讲赛、模拟法庭、模拟政协等方式方法,甚至利用心理学等更专业的手段,帮助学生发现和测评自己的兴趣特长,进一步分析自己今后适合从事的职业和岗位等。收集和了解相关职业信息。高中生在生涯规划中,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假期社会实践、职业调查等方式,尽可能占有想要从事的这一职业的相关资料,例如就业情况、工作内容、有关待遇和发展前景等,以及与职业相关的有哪些能力和要求。只有尽量准确把握与某一职业相联系的各项客观因素,才能为生涯规划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寻找适合自己的梦想起点。在客观了解自我和职业信息的基础上,不等不靠,规划适合自己的职业梦想,并不断的积累知识和能力,用足够的力量和眼界去实现职业梦想,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
三、结语
总之,高考改革背景下,生涯教育成为高中阶段教育教学必不可少的课程内容。它既是新时代落实“五育”并举的重要内容,也是引导高中生探索自我、规划未来的重要举措。通过构建完备的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帮助学生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不断挖掘潜能,掌握利用相关资源进行生涯规划的基本方法,促进自我完善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尉迎.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需求的实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
[2]王宛淇.高中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J].现代交际,2017(23):107.
[3]宫艳芳.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认知现状与应对策略分析[J].中国新通信,2017,19(22):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