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永红?冯利臻?石秋香?林楠
摘 要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始终重视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并把农村职业教育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不同历史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在唤醒农民救国意识、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深化农村改革、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始终坚持为农民谋幸福,通过开办夜校、建立农业技术站、实施百万中专生计划等形式对农民进行扫盲教育,普及农业技术、提升文化教育水平;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为农业发展培养专业人才;在服务乡村建设过程中不断进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建立并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精准扶贫化解农村贫困。在新的征程中,农村职业教育的功能将逐步走向多元化,面向农业全产业链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也必将在服务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及提升农民致富能力等方面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农村职业教育;乡村建设;乡村振兴
中图分類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25-0026-08
作者简介
宁永红(1970- ),女,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村职业教育(秦皇岛,066004);冯利臻(1978- ),女,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院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管理;石秋香,河北秦皇岛教育学院;林楠,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院
基金项目
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我省农村职业教育困境和发展路径研究”(HB18JY035),主持人:石秋香
一百年前,黄炎培在《江苏教育公报》上撰文提到农村职业教育,认为农村学校者,其教育应以农为本位[1],这是最早对农村职业教育的理解。经过百年的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农村职业教育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变化,时至今日,人们对农村职业教育概念界定仍不统一,但不管是广义还是狭义上的理解,就地域属性或功能属性而言,农村职业教育在为“农”服务的本质上是一致的,接受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对象既有农民、农村初中毕业生、又包括返乡务工人员等,他们是乡村建设的主体、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实施农村职业教育的主体既有在农村的职业学校,也有在城市的农业中专和职业高中,主要培养农村在种、养、加工、销售等方面所需的从业人员,农村、农业和农民的职业教育是三位一体的,在不同时期呈现出服务“三农”的侧重点和服务方式不尽相同。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在这一背景下,本研究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职业教育所走过的历程,探究农村职业教育的历史作用、农业职业学校教育以及农民培育的发展脉络,以期为第二个百年新征程中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一、中国共产党百年农村职业教育的历史作用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唤醒农民的救国意识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内局势动荡,战乱不断。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再加上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传入,黄炎培、晏阳初、梁漱溟等一大批有识之士为救国图强,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的问题根本在农村,农民贫弱愚昧,应该通过乡村建设重塑民族未来,即在农村实行“划区施教”的实验,后又提出从解决农民的生计问题入手,先富后教“富教合一”的主张,并身体力行在河北、山东等地开展平民教育、乡村建设实验,到1934年,建立了1000多处乡村实验区,乡村教育思想初步形成[2]。但在当时背景下乡村教育改革实验所取得的效果极其有限。
中国共产党人深受乡村教育思想的影响,毛泽东曾与胡适、周作人、梁漱溟等探讨过乡村教育问题。1923年,毛泽东在中共“三大”上指出,湖南工人数量很少,可漫山遍野都是农民。“农民问题”在任何革命中都是最重要的,他强调农民运动的重要性[3]。毛泽东是最早提出农民问题重要性的党的领导人之一,还曾多次论述中国革命必须以农村为中心,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等重要论断。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在江西省寻乌县、兴国、长岗乡等地进行调查,撰写了关于农村的调查报告。这些调查报告对认清农村经济状况,开展土地革命等起到重要作用,要发动和组织农民必须从教育入手,去指导和唤醒农民。毛泽东的农民教育思想和由他领导的农民教育实践是我国党内从事农民教育和农村社会调查的光辉典范。1942年,刘少奇在中共中央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上强调,要发展根据地内的文化教育,办理各种学校,训练人民成为新公民……[4]。可见,毛泽东、刘少奇等党的领导人对农村教育十分重视,把农民教育作为农民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培养和造就了一代为反帝反封建事业作出伟大贡献的新农民。
回顾这段历史,为改变农村的贫困落后状况,中国共产党在教育实践中形成了农民教育思想,主张复兴农业,振兴农业促工业,使农村职业教育从无到有,为逐步走向系统化奠定了基础,为根据地的生存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中国共产党也依赖农民教育的巨大成功夺取了全国政权,引领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任务是建立各级政权,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对旧教育进行改造、整顿和提高。从1953年开始实施发展国民经济两个五年计划,结合中国实际学习苏联经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全面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明确了党的教育方针,拟定了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扩大和试办农业中学,学校教育进入了一个重要发展时期。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9.39%,主要从事以个体劳动为主的农业生产。为了服务国民经济恢复发展,建国后的两个月就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新中国的教育应着重为工农服务,工农教育和扫盲教育受到高度重视。面对西方封锁中国选择了向苏联学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提出了新中国的教育性质,借鉴苏联注重技术教育的经验。1951年10月1日政务院颁布的《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中提出技术学校、初级技术学校是中等教育一部分,面向工农子女培养包括农业在内的中、初级技术人才。1952年完成农村土地改革后,党中央积极引导农民参与农业生产合作社,通过教育提升农民素质。为发展农业生产,1953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做出了《关于春耕生产给各级党委的指示》,提出要发挥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根据当地条件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周恩来总理在一些专业会议及政府各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会议讲话时多次提到:劳动人民在旧中国很少有受教育机会,无法适应今天的建设工作,要重视成人教育,包括工农教育……,都需要在我们的学制中占有一定的比例[5]。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毛泽东主席提出了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重要思想,为改造农业生产发展农业职业教育进行了积极探索,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半工半读的农业中学得到快速发展,中央的重视有利地促进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改革开放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
(三)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为深化农村改革提供人才支撑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把教育工作放在了突出位置,农村的重要地位也决定了农村教育必须进行改革,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邓小平同志提出,农村是改革开放的先导、要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经济发展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等重要论断。邓小平站在未来世界科技发展的高度,提出要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和文化素养。1993年,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农业处于弱势地位,农村教育落后,要深化农村改革、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等。1994年,江泽民在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职业教育在扶贫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04年,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稳定农村政策、优化农业和农村结构。2007年,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发挥着重要作用。总之,党中央一直把“三农”问题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来抓,期间颁布了13个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实施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农业的基础地位始终未变,农村改革的步伐逐步深化,城乡统筹进一步推进,这些都为农村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注入了活力。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服务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出发,把教育扶贫看作是摆脱贫困的根本途径,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以及提升贫困人口职业技能方面的重要作用,多次深入安徽、贵州、甘肃等省职业学校视察和调研指导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关注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强调发展高水平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思想。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从个体劳动价值实现的角度强调了职业教育的扶贫功能。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清镇市的清镇职教城考察时指出,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工程。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精准扶贫的关键是扶贫效果,教育可以提高贫困地区的人口素质进而从根本上消除贫困。在政策层面,国家出台《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等相关政策,助力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农村职业教育承担着提升劳动者素质、传播农业技术、提升贫困人口技能水平等多项功能,充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促进贫困家庭全部脱贫,阻隔贫困代际传递。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农村职业教育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为农民谋幸福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使命
始终坚持为农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不管是土地改革还是取消实施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都让农民成为农村生产生活的主体,充分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在获得了切实经济利益的同时,通过让农民接受识字教育、学习文化知识、生产生活技能等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全面释放追求幸福生活的能力。
1.讓农民有觉悟,对其进行革命和识字教育
在旧社会农民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剥削,为唤醒其革命的力量,反映其利益诉求,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便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活动,从教育入手,在农村发动群众,建立农会,开展斗争,提高农民思想觉悟。1922-1923年间,党的领导人之一澎湃组织了海丰农民总会,在教育部主持下办起了农民教育。湖南是农民运动发展的地区,1924年,毛泽东、杨开慧在20多个乡建立农民协会,并办起了农民夜校[6]。此外,湖北、江西、福建等省的农民教育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同年,澎湃同志在广州还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主要培养农民运动干部的学校,在广州的前五届培养了454名学员,第六届来自全国20多个省的300多人接受教育。随着国内战争形势的变化,1937-194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对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斗争。毛泽东在1938年明确提出,战争时期的文化教育政策,其中广泛发展民众教育,开办夜校、识字班等,各抗日根据地的教育已成为培养干部、动员群众、支持抗战的重要武器之一。据江西、福建、粤赣三省的统计,有补习夜校6462所,学生94517人[7],对边区建设和争取抗战胜利起到巨大作用。
2.让农民有技术,利用业余学校普及推广
新中国成立初期,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农副产品极度匮乏,人民生活十分困难,文化知识落后。1949年全国农村青壮年中约有16500万文盲,毛泽东多次强调农民的教育是一个巨大问题,也是一个大工程,从80%的人口中扫除文盲是建设新中国的必要条件。国务院、教育部等曾多次颁布开展农民业余教育、扫除文盲的文件,1956年全国21个省市成立了“扫盲协会”,在全国建立农业技术站16466个,对农民进行识字教育和农业技术普及教育,改造农业技术,发展农业生产。多年间,参加业余学校的人数不断增加,建国后的近8年时间扫除农民文盲累计2078.2万人[8],广大农民掌握了农业生产技术,学会使用新农具、杀虫剂等,大大提高了粮食亩产量。1958年,全国掀起了扫除文盲的高潮,各地举办各种农民业余学校,参加人数达几千万人。总之,这一时期的农民教育经历了1960年前的大发展,1961年到1963年的停滞及1966年前的缓慢恢复,农民的文化素质及农业生产技术都得到了提升。
3.让农民有事业,不断提升其职业化程度
改革开放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民这个产生于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依据地理位置及户籍制度确定的一种身份概念也发生了改变,农民不仅仅种植农作物,还进行瓜类、果类的生产,也被冠以瓜农、果农等称号。另外,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农民开始离农不离村向企业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农民的分化,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被称为“农民工”,每个农民都有自己土地和从事农业生产或非农生产的工作。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目标更加清晰,提出着重为农村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2005年11月10日农业部印发的《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意见》中首次提出培养职业农民。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提升农村人力资本的视角充分认识到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各地不断探索改变传统的办学模式,采用送教下乡、农民学历提升、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等多种形式让农民掌握科学技术、职业道德、法律知识、农村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农民不再单纯是身份的象征,而是朝着职业化方向迈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每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建立职业农民制度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将农村职业教育定位于“为农教育”。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部署,2014年3月,教育部和农业部联合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对接受职业农民培养或培训对象、培训的数量等进行规定。201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强调可以依托中职通过“半农半读”的形式加快培育职业农民。2017年,农业部又遴选了一批农村职业学校作为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分层分类培养工作,教育部也要求农村职业教育增强服务现代化农业、新型城镇化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各地加大宣传和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农民参加培训经济补偿制度,激发农民参训的积极性,不断创新教育形式,采用参与式、应季、应时等多种途径依据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对农民进行职业化培育,为我国的四化同步推进提供人力资本保障。
(二)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培育实用人才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重点
百年来,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从未改变,几代领导人和党中央始终把农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改造传统农业,在迈向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把农村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实用人才的保障,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
1.为恢复农业生产,普及农业生产、生活技术
在民主革命时期,由于外敌入侵、战争不断,农业生产力日渐衰退。1927年,中国共产党人开始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了土地革命和经济革命,与此同时,在教育文化上也开始实施独立统一的方针。1931年11月7日-20日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规定工农劳苦大众享有受教育的权利;1933年在瑞金创办中央农业学校,向群众传播先进的农业知识和生产技术;1934年1月21日召开的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具体阐述了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强调教育服务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的功能、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9]。如在苏区的教育形式丰富多彩,采用民歌、戏剧等多种喜闻乐见的形式,有日校、夜校、识字班等多种办学形式;鄂豫皖苏区创办的一所初级农业学校——河南新集农业学校,以半天劳动半天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在茶陵、永新县、莲花县等地还建立茶陵女子职业学校、永新县赤色女子职业学校等,主要面向16~30岁劳苦大众家庭的女子,以半工半读的形式学习织布、织毛巾等技术,为妇女提供生活和生产技能方面的教育与培训。整个苏区农民积极投入到各种学习中,用毛泽东的话讲,在苏区一切文化教育机关是操在工农劳苦群众手里,工农及其子女有享受教育的优先权[10]。
1946-1949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进程中最重要的时期之一,党领导了全国解放战争。1947年,中央工委书记刘少奇在建屏县西柏坡村主持召开了党的全国土地会议,这次会议着重解决农民对土地的需求,也为教育事业恢复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在一切为战争的原则下,各解放区相继颁布战时教育工作方案,加强职业教育制度化建设,解放区的职业教育一方面为土地改革服务,另一方面为培养大量的技术干部服务。如陕甘宁解放区成立边区妇女职业学校;苏皖边区教育厅颁布暂行教育工作方案,公布了新学制;山东省战时工会举行第三次全省教育会议,明确提出建立教育工作的各种正规制度,职业教育分为初级职业学校、高级职业学校、农业学校等,各级学校开设的课程不一。
2.为改造农业生产,培养农业专业人才
新中國成立后,为了改变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状态,急需培养农业专业人才。建国初的三年,随着学制改革以及各级领导的重视,中等专业学校和技术学校得到了快速发展,到1952年,中等技术学校数已有794所,在校生数达29万人,农林类占21%[11]。1953年开始实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4.8%,农业、林业等部门需要大批熟练工人进行补充,同时,为了配合农业合作化对农业技术干部之需,国家建立健全了中等专业教育制度和技工教育制度,开始调整和扩大中等专业学校数。1955年,毛泽东主席提出农业发展要全面规划,其中就包括非经济领域的文化教育规划,办农村需要的中学。1956年,毛泽东主席亲自主持制定“农业40条”,1958年转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为了改变仅有农业中专和部分中师面向农村的现状,充分体现教育为无产阶级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大力兴办农业中学和手工业中学,学校开办农场。江苏海安县积极响应号召率先自办农业中学,随后浙江、河南等省也相继开办,据不完全统计,23个省开办农业中学数达59115所[12]。1960年,因农业中学短时间增加过多,在师资、办学条件等方面明显表现不足,中共中央开始对文化教育工作进行调整,到1963年农业中学数减少到3757所,后因农业生产形势对农业人才需求加大,农业中学又得到恢复发展,到1965年农业中学有54332所,在校生人数占各类中等学校的31%,此时农业中学的数量相对不稳定。“文革”期间,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许多职业学校停办或改办成普通中学,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基本停滞。
3.为加快农业产业化,不断调整涉农专业人才培养
20世纪90年代以前,农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比相对较高,农村职业学校大多设置的是农学、果树、畜牧兽医等涉农专业,农业类中专学校招生人数也较多。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农村开始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业比较效益相对下降,农村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也随之发生改变,1993年以后面向二、三产业的专业如加工制造类专业、服务类专业明显增多,涉农专业招生人数逐年减少。1995年全国农业类专业招生人数仅16万人,比1992年少了9万人,尽管1996年4月29日国家教委、农业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办好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农业类专业的意见》,但1997年服务类专业数达到了22个,而涉农专业数仅仅维持在3~4个。1998年3月16日国家教委、劳动部等部门印发的《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法〉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对重视并支持农业职业教育提出了要求。2003年,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在深入湖南省怀化、张家界、常德调研农村职业教育时反复强调:“农村职业教育要坚定不移地为农民服务、为农村和农业发展服务。”在2000-2003年职教中心招生困难时期,信息技术类专业的招生人数占当年招生人数的54%;2005年,一些学校农科类专业基本取消,未取消的每年仅招收几十人参加对口升学,这与我国农业基础地位非常不符[13]。为此,主管教育、农业等各级行政部门、学者都给予很大关注,2009年,为了让更多在农村职业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和涉农专业学生逐步实行了免学费政策;2010年7月29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全文发布,对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加强涉农专业建设、解决招生难等方面给予了政策及财政上的支持。总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结构发生了改变,不仅仅种养殖业需要专业人员,机、电、信息、经贸等领域也需要专业人员,但农村职业教育中农业教育表现“衰落”之势毋庸讳言,这些必将推动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方式的变革。
(三)坚持服务乡村建设是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的体现
乡村是中华民族的根。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各个历史时期都非常重视乡村建设,新民主主义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主要进行了土地革命、农业合作化等改造乡村方案,农村职业教育主要培育农民和为农业育人才,服务乡村建设形式相对单一,改革开放后不论是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还是乡村建设行动都对农村职业教育统筹发展、体系化发展、精准化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服务农村经济发展、化解农村贫困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并积累了丰富经验。
1.适应农村经济发展,不断进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
改革开放后,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是调整中等教育结构、解决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相脱节的重要实践。1987年,当时主持国家教委工作的何东昌、王明达副主任提出了一系列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思想主张。1988年,王明达在第四次全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会上讲话指出,要树立新的农民教育观念,当农民也要经过培训。原国家教委与河北省人民政府决定在阳原县等3个县进行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和教育改革试验。同年8月在河北召开了实施燎原计划工作会议,从全国786个建设县中选定115个县作为重点进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并向全国推广探索经验。1990年7月9日,国家教委印发了《1990-2000年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工作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需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1995年6月14日,国家教委颁布《关于深化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意见》,明确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主要任务。2010年10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在多个省市开展农村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如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部分市州等民族欠发达地区进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试点;在甘肃省三个市6个县建立农村学习资源管理中心、18个乡镇建立农村社区学习中心,进行了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改革试点;黑龙江省与教育部共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等。经过多年实践,教育观念得到了转变,探索了農村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之路,在农科教结合、三教统筹协调发展、办学模式创新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开展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质,在促进农民增收、乡村脱贫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2.服务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并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与人才结构密切相关,农村产业结构中面向二产、三产的产业如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服务业都得以发展,必将促进农村劳动力要素发生改变,农村职业教育需要进行体系化建设。早在1980年10月7日国务院批转的《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中就提出可适当将一部分普通高中改为农业中学。1983年5月6日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农村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中指出,可根据农村的特点试办农村初级职业中学或在农村初中增加职业教育课程。1991年,河北省政府决定全省每个县(市)都建立一所职教中心。1993年,国家教委召开全国骨干型示范职业学校建设工作研讨会,随后县级职教中心经验在27个省市推广,到1995年全国已有2000多所县级职教中心,农村职业教育的布局结构得以调整。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1998年12月24日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强调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总之,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农村初等、中等职业教育和农林高等职业教育相继发展起来,形成了以县级职教中心为主体的正规学校教育体系。同时,还包括以农广校为主体面向农民进行的成人中等、高等职业学历教育,以及教育部、农业部、科技部等联合实施的短期工程项目。期间如颁布实施的《关于加速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意见》《关于进一步贯彻“先培训、后就业”原则的几点意见》《关于农科教结合,共同促进农村、林区人才开发与技术进步的意见(试行)》等一系列文件为各级各类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各省在实践中探索出符合本地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大力发展校内校外、职前和职后的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初级职业技术教育与普及义务教育相结合,形式灵活多样,并通过三教统筹、农科教相结合等措施,实现了“三教融合”发展,建立了多层次、多功能的非学历培训服务体系。
3.化解农村贫困,开展形式多样的精准扶贫
在党的富农政策支持下,大多数农民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但由于地区间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许多地区还处于贫困状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帮助农村贫困地区摆脱落后面貌,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各地充分挖掘自身资源优势及发展乡村工业探寻各种致富之路。90年代初,党和政府又将职业教育作为扶贫的重要手段写入文件当中,依托职业院校对贫困人口进行技能提升培训,增强其发家致富的能力。进入新世纪,为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不管是地方政府还是学者的研究都充分认识到要想从根本上摆脱贫困,不能仅给予资金上的投入进行输血式扶贫,而是需要提升农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能力。尽管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既有所处地理位置、自然灾害、疾病等因素,也有教育资本、社会资本等要素缺乏的影响,教育的低水平可能是造成贫困的共同特点。从多地的调查中可以发现,2014年农村贫困人口仍有7071万人,尽管到2019年减少到551万人,但数量相对较大、受教育水平较低,平均受教育的年限不足7年,如河北张家口市11个县文盲率维持在2~6%,张北县、尚义县等几个县的文盲率大约12%[14]。同时,教育资源有限,贫困人口致富的意识和技能缺乏等造成脱贫难度较大,为此,在农村贫困地区的职业教育承担精准扶贫的重任,大多结合当地产业培育或经济发展基础,有选择分层次培训贫困人口掌握从事农业生产及外出务工的一技之长,激发其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阻断贫困在不同代际之间的传递。
经过多年的实践各地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如河北的“送教下乡”、“双带头人培养”,邵阳的“十百千万工程”、“学校+公司+基地+农户”、农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计划、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江西省除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免费培训,集中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外,还组织人员去江苏、安徽等农村发展较好的基地参训,近五年为贫困劳动力培训达1000多万人次,在推动农民发家致富的道路上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三、面向未来开启新征程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一)全面服务乡村振兴,实现农村职业教育功能多元化
自2011年提出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后,农村职业教育就不再是从地域上理解的职业教育,而是隨着城乡一体化发展拓展为面向“三农”服务的教育,地域上不论在城市还是农村,为传播农业技术,服务农民技能提升,服务农村经济发展都可以称之为农村职业教育。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职业教育作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定位和价值取向要为稳定脱贫攻坚成果、精准对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现乡村建设面向不同基础、不同对象(种养大户、返乡人员、农二代、退役军人、农村妇女及长期生活在农村的老人等)开展相应的职业学校教育、技能培训、文化素养提升等方面的服务,提供多元化的入学渠道,坚持长期与短期、工作与业余学习相结合,满足不同学习对象的多样化需求。在实施形式上,农村职业教育要坚持职业院校与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村委会等开展深度合作,田间地头是课堂,在乡、村两级建立农村社区学习中心(或社区大学),把学校办在农民的家门口,推动农村职业教育加快转型发展,增强社会吸引力和认同感。
(二)服务农业现代化,培养加快面向农业全产业链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十四五”期间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期,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基本形成,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打造集“产工销”“农工贸”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绿色农业、数字农业不断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农村的三次产业正朝着融合化发展推进,基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和对产业链主体素质的要求,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村职业学校要改变忽视 农科专业的现状,改造传统的涉农专业,专业调整需将涉农专业与物流、旅游、机械、经济、计算机等专业融合,促进传统专业改造升级,如依托市场营销或电子商务专业,可设农村电商、现代农产品经营等专业;以计算机应用专业为基础,可以开设物联网农业、数字农业,既要为农村培养实用的农业人才,也要为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培养技术和管理人才,培养跨专业复合型人才,为乡村建设培育新农人。
(三)服务农民“致富”能力建设,打造面向农民的“知识超市”
进入新时代,为了稳定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需要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提升农民致富能力,让其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政府、职业院校、农业行业企业等可以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构建面向农民的知识超市,实施“一网、四台、一中心”知识惠农工程。按照县、镇、村三级组建知识学习网,构筑职业院校实施推广普及农业技术的“大讲台”,成立面向农民培训需求的“申报平台”,每所职业院校开设10门以上课程供其选择,为避免对农民实施重复培训,政府统筹构建省教育厅、农业厅、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等多厅“协作平台”,建立行业企业用人单位面向农民的“招工、培训平台”,逐步形成县级全民职业技能终身提升的一个大中心,及时向民众提供教育、培训、就业等一条龙服务,增强服务的时效性、针对性。
(四)服务农村经济发展,加大技能型人才的有效供给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国家从政策上对农村经济发展给予了更大支持。2021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颁布,从法律上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乡村振兴与农村经济发展两者相互依存,人才是关键,特别是在人才振兴中明确提出要加强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组织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加大对农业生产经营、农业科技人才、乡村治理等各类技能型人才的有效供给。在实践层面需要乡村技能人才供给的主体间同力协作,政府部门应给予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打造乡村技能人才成长的平台,增强乡村对技能型人才的吸引力,推出各类乡村技能人才提升行动计划,建立乡村技能人才储备库;作为面向农村提供职业教育的各级各类学校或培训机构,不断提升乡村技能人才培养或培训能力,多方整合资源,建立并完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深化校、村、农业企业等融合培养技能人才;充分发挥农业行业组织的作用,紧紧围绕农业现代化2035,积极打造多层次交流与合作平台,促进各类农业科研机构、职业学校的现代农业技术、科研成果与资本、市场、企业的对接,互通各种信息资源,还可依据特色乡村建设,加快推进特色乡村职教园的形成与发展,全面推动技能型人才供需平衡。
总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经过百年的建设与发展,始终坚持和体现党的初心使命,服务农村经济发展、培育职业农民、推广农业技术、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是一条基本主线,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形式多样、接受教育的对象不断拓展,城乡间职业教育统筹发展呈现良好势头,但农村职业教育的基础设施、师资水平、面向三次产业的专业群建设等方面还需要不断深化改革,应给予更深入的研究。
参 考 文 献
[1]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集(第2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331.
[2]郑大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03.
[3]盖庆芳.农民问题的成功解决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决定性因素[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12(1):24-28.
[4]董子蓉.中央苏区教育教育建设的当代价值[N].中国教育报,2017-06-15.
[5]周恩来.周恩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34-37.
[6]胡长栓:毛泽东的文化理论及其内在逻辑[EB/OL].(2016-06-02)[2021-07-27].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6/0602/c40531-28406450.html.
[7]刘正平.浅谈刘少奇与盐阜抗日根据地的廉政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2):38-40.
[8]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578.
[9]吴红英.中央苏区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的经验及启示[J].农业考古,2010(6):274-276.
[10]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毛澤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11]吴玉琦.中国职业教育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233.
[12]王坤.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重点的变迁[J]当代职业教育,2017(10):36-39.
[13]郑敏贤.中职农科类专业学生数量变化及发展建议[J].职教论坛,2014(2):23-27.
[14]苏亚娟.贫困县教育与人口素质分析——以环首都贫困带22个贫困县为例[J].人力资源开发,2015(9):256.
The Historical Role, Basic Experience and Prospect of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Past Centu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Ning Yonghong, Feng Lizhen, Shi Qiuxiang, Lin Nan
Abstract In the centenary histor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alway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problems of rural areas, agriculture and farmers, and regarded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above.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been crutial in arousing farmers' awareness of saving the country,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deepening rural reform,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With its focus fixed on farmers well-being and happiness, it helps farmers to get rid of illiteracy, receive better education and have access to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by building evening schools, agro-technical stations, and implementing Millions of Technical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Program. To unswervingly uphold the fundamental role of agriculture, it helps to train professional talents for agriculture. In the service for rural construction, educators have been conducting constant trials on comprehensive reform on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the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and pursuing multiple educational plans for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he new era, the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will engage in services for countryside in multiple levels, and helps train inter-disciplinary professional talents for the whole industrial chain. It will certainly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improving farmers' ability to get rich.
Key words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rural construc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Author Ning Yonghong, professor of Research Institut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Qinhuangdao 066004); Feng Lizhen, lecturer of Research Institut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i Qiuxiang, Qinhuangdao Education College; Lin N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