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鲁迅作品中的人性之美”专题教学设计

2021-12-08 05:21陈梦萱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1年10期
关键词:藤野人性鲁迅

陈梦萱

鲁迅的作品在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有7篇,每个年级均有。重要程度,可见一斑,其作品价值得到了学者和教师们的一致认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1]此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还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2]由此可以看出,素质教育下语文阅读是实现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形式。而语文审美教育要通过阅读来实现,就必须选取文质兼美的优秀文章作为学习的对象,以此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达到精神上的审美享受[3]。对鲁迅先生的作品仔细研读有助于中学生情感的丰富、思想的深化、修养的提高与正确价值观的确立,尤其是鲁迅作品中所蕴含的深沉的人性美更是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王富仁先生曾说:“鲁迅作品恰恰是最好懂的,因为鲁迅的作品中充满了人性的语言,是与人的最内在的感受结合在一起的。”[4]而多年来,关于鲁迅作品的解读被标签化,人们一提到鲁迅想到的就是“辛辣的讽刺和批判,对灰暗社会的无情指责”,在选入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作品中如《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也蕴含着人性的光辉与温情。基于此,设置以下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概述及教学重难点

通过梳理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可以得知,共有7篇鲁迅先生的作品,涵盖小说、散文、杂文三种类型,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本次专题“寻找鲁迅作品中的人性之美”旨在通过这几篇文章激发学生对于鲁迅作品的学习兴趣,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高超手法,发现小人物身上的闪光点。体会特殊社会环境下人性的变化,了解作者对于人性之美的塑造,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和积极的人生态度[5]。

(一)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概括鲁迅笔下的人物特点。

2.细读课文,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3.鉴赏感悟,发现作品中的人性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鉴赏作品中的人性之美。

(三)教学目标阐释

鲁迅先生的文笔风格独树一帜,其语言幽默、深刻,在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七篇作品之中,为我们塑造了许多具有鲜明特色的人物形象。例如淳朴天真的儿童形象少年闰土、学识渊博的学者形象藤野先生和寿镜吾老先生、深受封建礼教毒害的农民形象阿长和中年闰土、受封建科举毒害的读书人形象孔乙己、以及刻薄市侩的小市民形象杨二嫂。作者用精准的语言对这些人物形象进行了细致的刻画,或是通过外貌描写,或是通过语言、神态、动作描写,或是加以环境、心理描写的补充,让这些人物形象活灵活现。首先学习作者描写人物形象的手法,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高写作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设置前两个教学目标为后面开展的审美教育学习做铺垫。

其次选入中学教材中的作品在内容上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背景,鉴赏感悟作品中的小人物所具有的人性之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具有积极意义。例如《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写的都是作者对于恩师的怀念;《阿长与〈山海经〉》《社戏》写的是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这对于初中生来说文中的内容都是贴近生活现实的,步入中学的学生刚刚告别快乐的童年,他们是否也有一起顽皮、打闹的伙伴呢?他们是否也面对过严师的训诫呢?在作品之中找寻同自己一样的经历,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此外作品之中善良的长妈妈、淳朴的六一公公散发着人性的温情,可以带领学生感悟作者对于童年记忆的不舍、对善良淳朴理想世界的赞颂与憧憬。对落魄的但始终身着长衫的孔乙己而言,除了能带领学生感悟封建社会的腐朽带给小人物的苦痛所产生的愤怒、批判以外,也可以带领学生感悟孔乙己身上所具有人的悲壮性之美,感受作者伟大的悲悯情怀,所以将教学目标三设置为教学重点。

二、教学重点内容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家庭、社会都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钱理群就曾经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青少年对真善美的向往,对理想世界的憧憬以及对未知事物的探索。鲁迅先生作品之中所蕴含的人性之美具有较大的教育意义和审美价值。

(一)人性的温情之美

1.童年回忆的温情

鲁迅先生在许多作品之中都讲到了他对童年时期的回忆,这些回忆之中大多包含着一种温情。无论是《故乡》之中的少年闰土、《阿长与〈山海经〉》之中的长妈妈,还是《社戏》之中的六一公公,他们都有着相同的特点:善良、淳朴、热情。他们是远离现代文明的农民,源于自然和乡土。而“我”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少爷,作者从“我”的视角表达了对这些人物身上充满生机活力、欢乐善良气质的赞颂与向往之情[6]。《故乡》中少年时期的闰土,天真、活泼,在“我”看来,闰土勇敢机智、无所不能,分享给“我”刺猹的奇幻经历、给“我”讲“无穷无尽稀奇的事”,与中年闰土的麻木谦卑相比,那一份天真可爱显得格外珍贵。《阿长与〈山海经〉》之中的长妈妈,就是“我”童年记忆里温暖的火把,起初“我”是不佩服她的,“我”厌恶她的粗鲁和没文化,愚昧且迷信,但是长假归来的长妈妈却给“我”买来了珍贵且令人着迷的《山海经》,让“我”转变了对她的态度。这篇文章中作者是以儿童的视角和口吻来叙述的,阿长连《山海经》的名字都记不住的情况下依然买来了“我”期待许久的东西,所以“我”会震惊。在这一点上看,阿长是善良的,“我”感激长妈妈的陪伴与关爱,并同情她的遭遇。阿长即便是愚昧、封建的,但作者仍能写出她的母性光辉和成人之美的道德,并对此表达了感激和怀念。《社戏》之中更为全面的展示了人性之美,“我”和小伙伴们在挖蚯蚓、钓虾、劃船看戏、偷豆子,甚至“偷”自己家的豆子,文章中一大乐事就属“偷豆”,作品中描写这一事的文字充满了天真浪漫的童真童趣,读起来令人陶醉,是一种莫大的精神享受。六一公公同样是一个具有人性之美的形象。半夜里,孩子们偷了豆子,六一公公知道后并未责怪“偷”这一件事,反而说的是“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他心疼的是被踏坏的豆棵;还用豆子款待作为客人的“我”,听到“我”对豆子“很好”的评价的时候,感激不已并且要送来更多的豆子。可见他作为农民身份热情、淳朴的特质。文中字里行间洋溢着沉醉于儿时的经历,这是对童年生活的珍贵记忆及怀念,是对童辉和稚美的赞颂。

2.青年时期的光芒

《藤野先生》中的“我”已是青年,文中记录了鲁迅“弃医从文”的重大转变,面对国家社会和人民的麻木腐朽,作者的心路历程艰难坎坷。留学时期的一次看电影事件让“我”清醒地认识到,国民需要医治的不是身体而是麻木落后的“奴隶心态”。一个弱国的有抱负青年为找到救国的道路而上下求索,这时异国教师“藤野先生”用一份严谨认真负责去帮助我,鼓励我。即使不懂“我”心中所想,这份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打破了歧视和种族的界限。这份尊重与帮助有着巨大的能量支撑着“我”,坚定着“我”弃医从文的初心,坚定着“我”勇往直前的信念。与童年回忆里的温情相比,藤野先生好比“我”青年时期的光芒,作者赞赏的是藤野先生对一个弱国学生的尊重和帮助所表现出来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仅是对人的尊重,更多的是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尊重。

(二)人性的悲壮之美

鲁迅作品中除了温情的人性之美以外,还有一部分的审丑形象,他们身上烙印着这个时代所带来的悲壮之美。《故乡》之中的中年闰土是麻木沧桑的,步入中年的闰土不再是“我”记忆中那个勇敢机智的小英雄了,与以往“我们”之间称兄道弟相比再次见面时一句“老爷”让“我”寒噤不止。这时的“我”十分清楚明白,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等一系列重压之下,他已经成为了社会底层苦苦挣扎的农民。“我”和他之间形成了一层“厚屏障”,这是封建闭塞的环境压制而成的,让以往那个机灵的少年变成了如今麻木辛苦、饱经辛酸、毕恭毕敬的“下人”。当时的旧中国社会农村日益破败、民不聊生,农民的命运就是如此悲惨,他们无力改变,只能在虚无的麻木之中祈求着渡过一生。在对闰土这一人物形象进行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文中找到描写“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进行对比,通过人物前后鲜明的对比在学习写作方法的同时体会人物形象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价值。

《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孔乙己在作者眼里是一个受尽了社会“冷淡”的“苦人”,其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讽刺”。他是一个清朝末年饱受科举考试、封建思想毒害的迂腐读书之人。他始终觉得自己是“读书人”高人一等,在咸亨酒店里“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但又无法像穿长衫的客人一样出手阔绰,他穿着不伦不类的衣服在不上不下的处境之中,完全是被社会抛弃的封建教育制度牺牲品的典型。孔乙己穷困潦倒,只能以抄书为生,他所引以为傲的学问在他人看来不值一提,没有尊严,没有人格,甚至身体被打残之后也无人问津,他的一生充满了旁人的耻笑、说笑、嬉笑、玩笑、嘲笑的声音。孔乙己的一生是无比悲惨辛酸的,他有着让人可笑的“自尊”,即使被打残也要用“手”走回去,不愿承认自己“偷书”等,孔乙己的身边围绕着种种调侃欢笑,以乐写哀,即使孔乙己的一生充满了喜剧的色彩,而我们感受更多的是无尽的悲哀。鲁迅先生一方面表达了自己对于这种底层人民的同情,另一方面把他们作为“牺牲的奉献者”将他们的痛苦与悲剧展示给人看[7]。他们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社会环境造就的悲剧,鲁迅先生用他们的苦难展示给世人,以警醒世人世俗、社会的不合理。

对人性的温情之美进行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发现人性的美好,童真童趣、善良、正直、严谨、尊重等美好品质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在培养生活情趣的同时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引导。对人性的悲壮之美进行分析,可以丰富学生的认知,真实的世界不止美好,也有很多的假恶丑。审美不只是欣赏和谐、一元、单调的艺术,也同样具有多元性和丰富性。感受人物的悲壮美,可以帮助学生重建审美心理结构、摆脱一味真善美的“审美疲劳”、加深对多样性社会的认知、提高思辨能力[8]。

三、教學思路及方法

(一)教学方法

1.专题教学:专题阅读教学是通过不同的文本和不同知识面的文章,弥补单篇阅读的缺陷,集中地对某一作家、某一板块的材料进行集中学习,从而达到全面、深入地理解作品和材料[9]。设置“寻找鲁迅作品中的人性之美”这一专题,通过分析鲁迅先生笔下各有特色的人物形象,体悟作者笔下人物所蕴含的人性之美,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及能力,培养学生对于人性、自然的欣赏和感悟。

2.研读课本,自主学习,静心体会:以文本为主引领学生默读、精读,树立上下文意识,结合文本内容探究人物形象特点。

3.问题引领,聚焦人物形象进行探究:教师在每个教学目标下设置教学环节,以总的问题来引领学生,突出此次专题学习的重点及难点。

4.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拓展深度: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学习,在小组交流之中提升表达与合作能力,增加师生、生生互动,丰富学习方式。

5.课时安排:两课时。

(二)教学思路

1.品读课文,概括鲁迅笔下的人物特点

鲁迅先生的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价值,他被称为中国的“民族魂”。我们在上课之前应先对学生的认知语境加以了解,适当地补充背景资料,让学生“素读”(即不加老师对文本的评价及阐释),产生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想要学生鉴赏作品之中的人性之美的前提是要对作品中的内容、人物有一定的把握。基于此,应先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加以了解,概括人物的特点。

【环节一】:默读课文,初识人物。

设计意图:在环节一之中,让学生自己默读《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故乡》《孔乙己》,这几篇文章中就有作者所塑造的经典人物形象。由于文章较长、较多,在布置默读任务之前,先告诉学生任务是什么“这些文章中写了哪些人物形象”,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读课文。

【环节二】:整体感知,谈谈初印象。

设计意图:经过默读课文,学生对文章内容已经有所了解,让学生谈一谈了解到这些人物的第一印象,用一个词或一句话简单的概括。例如:朴实的阿长、治学严谨的藤野先生、尖酸刻薄的杨二嫂、麻木的闰土。

【环节三】:小组交流,概括人物性格形象、特点。

设计意图:在环节三之中,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人物的看法,学生可以在小组内分享自己观点的时候,会在文章中找到重点人物描写的语句,进行圈点勾画,分析出不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通过小组讨论可以锻炼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同时还可以进行思考,对答案进行整合。

例如:阿长是烦琐、愚昧、迷信、善良、朴实、真诚多种性格,在文章中(限制我的行动、常喜欢切切察察等)可以看出。藤野先生与“我”之间的四个典型实例,可以看出他认真负责、正直热情、严谨求实的精神等。闰土外貌的变化、与“我”的距离、生活的现状等。

2.细读课文,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学生通过品读课文对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有了初步的把握,大致了解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并在文章中找到了相关的描写。鲁迅先生的语言艺术是十分高超的,接下来可以带领学生分析这些人物描写的重点语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进行读写结合,让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关联,提高此次阅读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环节一】读课文,看看作者刻画人物用了哪些方法?请在相应的地方做出标记。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细读,在相应的地方做出标记,归纳出描写人物的方法。比如:在刻画阿长时,作者欲扬先抑,叙事详略得当。在刻画藤野先生的时候,通过几个具体的实例表现人物性格,叙事详略得当。在《故乡》一文中,可以让学生对闰土这一形象的描写列成表格,首先是肖像描写对比“紫色的圆脸”“红活园实”的手,而中年的闰土脸色“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等等。对杨二嫂是进行了整体外貌的描绘,对孔乙己的刻画是进行了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反映了人物的变化。

【环节二】找到描写人物的独到之处进行赏析,并进行小组讨论,说说你对人物理解的新认识。

【环节三】进行人物肖像仿写,并对写作片段进行展示和点评。

设计意图:环节二中指导学生在文章找到自己认为最特别的地方进行赏析,表达自己的看法,可以加深学生对于人物形象的理解。同时学生会对自己所找出来的描写更加深刻,并对此进行学习,这时让学生模仿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进行练习,可以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此环节意在让学生读写结合,在深刻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之上,发展写作的能力。

3.鉴赏感悟,发现作品中的人性之美

在对文章内容、艺术手法都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不仅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文,更是进行审美教育的良好范本,文章中所蕴含的人性美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

【环节一】再读课文,谈谈文章中的“我”对这些人物有着怎样的情感?

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让学生对文章中的“我”对人物情感的变化进行归纳和总结,厘清文章情感线索。例如指导学生可以归纳出对恩师藤野先生是印象深刻的,并且“我”对藤野先生是无比怀念和感激的。“我”对长妈妈的感情是有一个变化的,从“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我”对少年时期的闰土是怀念和喜爱的。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对文章中的情感有所把握,为下一环节做铺垫。

【环节二】思考感悟,鲁迅先生本人对文章中的人物有着怎样的情感呢?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来的,分享你的看法。

【环节三】你认为鲁迅笔下的人物都有着怎样的“美”?

设计意图:这两个环节,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于人物的看法,探索文章的主题,感悟作者所描写的人性之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此环节是本次课题的重点,因此需要大量的时间,可以让学生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展示交流,教师进行总结升华。在进行此环节之前,教师可以先对文章的背景或是鲁迅先生本人的生平事迹进行简单介绍,让学生联系实际进行探索。例如《藤野先生》一文,作者除了表达对恩师的怀念以外,文章还有着爱国主义这一主题,学生可能容易忽视,教师要进行及时的点拨,作者赞扬的是藤野先生所散发的人性的光辉这一点,学生不容易归纳,需要教师进行总结。另外此环节,学生可能对藤野先生、阿长、少年闰土这几个审美角色更容易接受和发掘,而对孔乙己、杨二嫂、中年闰土这几个审丑角色可能只有批判、鄙视的态度,这时要引领学生对这些角色有正确的看法,发现人物身上所蕴含的悲壮之美,理解社会环境带给人物的苦痛与灾难。

教师要及时进行板书总结,鲁迅先生对于童年时期、青年时期的回忆充满了怀念以及对人性温情之美的赞颂,同时也要总结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评价。着眼于人物悲剧命运原因的探讨,着眼于当时社会造成小人物冷酷无情、麻木不仁的原因探讨,当其他人发生不幸时,这些看客因愚昧和麻木从未想过在激荡的社会风云之中,看与被看的位置也是会被调换的。

在此环节,教师还可以引领学生阅读更多鲁迅先生的文章,例如《阿Q正传》《药》等,综合更多的人物形象对人性之美进行探讨研究。

四、小结

中学语文教学中所选入鲁迅作品篇篇都是文学经典,无论是对文章中的语言、结构、艺术特色、谋篇布局等内容的学习都有着较大的教育价值,本次专题设计为“寻找鲁迅作品中的人性之美”,通过对人物形象的逐层分析,引领学生把握文章的情感及主題,最后鉴赏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性之美,通过阅读教学达成审美教育的目标。让学生在分析人物特点之中把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在探讨人物情感态度的同时获得审美体验,把握鲁迅作品之中所表现的人性温情之美及悲壮之美,发展审美能力和思辨能力,并丰富鲁迅作品的教育内涵及价值。

参考文献: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7]刘育育.中学鲁迅作品人性美解读缺失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7.

[4]钱理群.和中学老师谈鲁迅作品教学[J].鲁迅研究月刊,2012(1):8.

[5]楼青.谈谈鲁迅作品的审美教学[J].语文学刊,2007(10):89-91.

[6]袁雪.中学鲁迅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美育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20.

[7]杨道麟.语文教育目标的真善美[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6(5):121-126.

[8]王悦琪.高中语文鲁迅专题阅读教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猜你喜欢
藤野人性鲁迅
鲁迅念念不忘的藤野先生,后来怎么样了?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学习”反人性吗
藤野先生谈鲁迅
藤野先生眼中的鲁迅
孔乙己
阿迅一族
雕塑应反映人性的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