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关联与写景状物散文的写作支架搭建

2021-12-08 05:21梅振铎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1年10期
关键词:状物写景支架

梅振铎

写景状物散文经典名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被收录进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2019年版)第七单元,旨在比较视野中还原山川风物的描写之美,并以深厚的人文内涵彰显写景状物散文的特质。三篇文章反映出典型的“自然审美”和“民族传统”,立体彰显了写景状物散文核心——“景情关系”。在“情景交融”的写作话语中,呼应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强调的“情境任务”,并进一步印证了“提高运用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能力,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的课程要求。故而延伸出本单元“散文试作”的写作专题,以景物描写作为突破口,以提升学生写作复杂记叙文的核心素养。

不过,语文统编教材对于如何写好“难状之景”,只给出了立足“情境”范畴,设置“程序性”与“任务性”的写作要求,但缺乏整体关联、走向实践的“写作支架”与“思维方法”。为此,笔者尝试设计以“具体情景为载体”的写作任务群,搭建多元认知的写作支架,试图打通写景状物散文在“定形聚神”“含蓄暗示”“演绎变化”三个层次的逻辑关联,进而确定“写景状物”的写作思维边界,在开放认知的任务关联中完成“效度写作”的思维建构。

任务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那些年所见到的景,猜你会这么说。

看见下雪的时候,猜你会说:下雪啦,下雪啦,下大雪啦……

其实你可以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看见大漠戈壁的时候,猜你会说:唉呀妈呀,这全都是沙子……

其实你可以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看见夕阳余晖的时候,猜你会说:哇塞,这夕阳!哇塞!还有鸟!哇塞,真好看……

其实你可以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些情景的设置,意在拉近“写景状物”在“经典表述”和学生“生活情境”之间的距离。一方面唤醒学生在写作体验上的两种状态:顺化与抗拒。“顺化”意在唤起学生对“经典状物”诗句的理解,唤醒对“状物描写”的共情与共鸣;“抗拒”则是基于对“状物描写”的写作支架和思维过程不怎么理解,从而唤起一种在认知上的写作矛盾——“景难写”。

任务二:辨析情境,判定优劣

1.主问题:这个写景状物的片段写得美不美?

仲夏之夜,月色润泽似水,脉脉地走向原野中的稻田,坐在路旁,遍野的蛙鸣如梵婀玲协奏。此刻的稻田除了淡淡的静谧,仿佛什么也没有,而稻穗就像一个个素雅的女子,在寂静的长夜里想着自己的事。(学生作品《原野之稻》)

不难发现,该状物片段写得非常“带感”,似乎凭借一种“美的表象”带来状物的冲击力。不过,从写作的认知逻辑出发,一个关于“写景状物”潜在的、无法回避的“好坏标准”浮出水面,那就是:“一望而知的美”就是写得精妙、写得优秀吗?

2.一个比较的视野:

仲夏之夜,月色润泽似水,脉脉地走向原野中的池塘(苕溪),坐在池塘(苕溪),遍野的蛙鸣如梵婀玲协奏。此刻的池塘(苕溪)除了淡淡的静谧,仿佛什么也没有,而池塘(苕溪)就像一个个素雅的女子,在寂静的长夜里想着自己的事。

在这个“被替换的情境”里,一个关于写景状物的“写作程序性”疑惑出现了:原片段里的描写对象“稻田”,把它换成“池塘”或者“苕溪”,似乎也并无不可。如果在状物“场景/对象”的描写话语里,出现“去之无损,换之亦可”的现象,那就意味着“状物写作”出现了一个形式上接近,但内容上不够典型、缺乏个性的隐形雷区。因此,一个写作逻辑上的核心问题由此而产生:“写景状物”的写作边界在哪里,怎样才能写出景物的“独特性”?

任务三:仿真情境,求法问道

1.特征接龙:根据表格的提示,把握樱花的主要特征,并将其连成一段逻辑自洽的描写。

仿真“樱花盛开”的自然情境,提醒学生从“认真观察、捕捉印象、注重细节”等角度出发,去观察、捕捉“樱花”的现场特征。以此启发学生状物的写作理路:在抓住樱花“形似”的基础上,还需要抓住体现自然之美、纯真之美、性灵之美的“神似”。这就是“写好难状之景”的第一个写作思维支架——特征综合,定形聚神。

2.特征综合的写作支架示例:

樱花那一树树晕白的色蕾,撑起漫天的云锦,层层叠叠,要把整个天空都要染白。远望,雪化的花缀满褐色的树冠,散开的朵挤压着枝桠。近探,花瓣由里及外,一卷卷,一重重,转眼遍地,干净得旁逸出尘。泛起的“花浪”上微波阵阵,整个世界似乎坠入香气与华美的氤氲中。

正如清代学者唐彪在《读书作文谱》所强调的那样,“景之有描写,犹画者之描写人容也。容貌毫发不肖,不得谓之工。即容貌肖矣而神气毫发不肖,亦不得谓之工。故景最重描写,而最难者亦无如描写也”。因此,写景状物的初阶思维支架“定形聚神”旨在“状物于工”。

任务四:联动情境,追问求证

“狀物于工”聚焦于“定形聚神”,是不是把景物的形神特征全部凸显出来,写景状物的目标就有效实现了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经典表述让人很受启发:“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彩。”这句话的思维核心指向,亦即为什么要写景?众所周知,一片自然风景之所以就是一个心灵世界,那是因为写作者有意识地进行审美筛选。正如陶渊明所说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在状物的过程中,必须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物的特征,与作者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才会产生审美共鸣。所以,写景状物更为本质的目的是移情入境,对外在的景物进行审美移情。

那么,如何“移情入景”?余光中的《碧潭》、洛夫的《烟之外》等经典写景片段,或许可以打开“移情入景”的思维之门。为此,联动经典写景片段的对应情境,进行追问求法。

1.主问题:试辨析下列状物的名句是怎样把情感灌注到描写中的?它们在写作理路上有什么共同规律?

海哟,为何在众灯之中,独点燃那一盏茫然。(洛夫《烟之外》)

黄昏,绕过风景中的池畔,荷塘里浮动的,是朵朵忧愁的诗词。(王媺媺《荷》)

窗外,被秋风吹得很瘦很瘦的虫鸣,戚戚地咬着我的心。(王一飞《我心随秋》)

如果碧潭再玻璃些,就可以照我忧伤的侧影;如果舴艋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余光中《碧潭》)

不难发现,无论是余光中的《碧潭》、洛夫的《烟之外》,王媺媺的《荷》、王一飞的《我心随秋》,他们有意识地把“情感关键词”直率地“嫁接”到写景状物中,从而直接抒发与自己心境相吻合的思想感情。此外,嫁接的载体就是“情感与景物特点的共通处”。据此,就可以提炼出“写好难状之景”的第二个写作思维支架——“移情入景”:预设心境,嫁接情语。

2.演练:修改《原野之稻》

要求:结合刚才所学的写作思维支架,根据景物的氛围和特点,补写一个“嫁接情语”的合适句子。

仲夏之夜,月色润泽似水,脉脉地走向原野中的稻田,坐在路旁,遍野的蛙鸣如梵婀玲协奏。此刻的稻田除了淡淡的静谧,仿佛什么也没有,而稻穗_____________。

示例:把想说的话语轻轻地藏在心底,把梦中的细节静静地藏在胸中。我一路踏着稻穗的青春,在她的馨香里细细感受夜的甘冽。

任务五:对照情境,效法大师

还原景物的形神特征、嫁接情语在“句子的状物移情”上很有实效,但面对“主体段落”的写作,又该怎么办?面对这个写作变量很高的难题,不妨把眼光投向拥有学者品位的朱自清和富含文人审美情调的郁达夫。

1.问道:比对《故都的秋》原文和删改段,试归纳状物大师郁达夫“写秋”的方法跟“嫁接情语”有什么不同?

大师写秋——比较状物过程,还原写作理路

示例:郁达夫《故都的秋》

删改段:在这里即使你不出门去吧,就是在人海之中,租一间屋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茶,坐在院中,你也能看到天,飞过的鸽子,你还能看到透过槐树射下来的日光,也会注意到墙壁腰上的牵牛花。如果你观察仔细,你还会注意到牵牛花下长着秋草,使作陪衬。

原文: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可以看到,散文大家郁达夫通过动词、量词、形容词和色彩词来还原“故都的秋”随形敷色、染化清净的特点。他把眼光集中在北平生活的场景中,借助大量关于秋的“意象群落”去触发秋的特征,点染出所要表达感情的关联点:丰富的状貌简洁地写,深刻的内涵淡淡地写,浓烈的情感含蓄地写。以朴素、含蓄、克制的方式抒发热烈深情,传达东方式审美——含蓄之美、隽永之美、深婉之美。因此,这是写景状物的进阶思维写作支架:境中之静美——含蓄暗示,景语传情。

2.升格:在解决段落写作之后,还得面对写景状物的最后一公里——“篇章写作”,又该怎么办?

大师写柳——比较状物过程,还原写作理路

示例:朱自清《荷塘月色》

初见: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再逢: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后续: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写柳,通过“柳”的不同面相,同样可以感受到他一路忧愁与喜悦相伴共生,处忧愁之中而向往喜悦,处喜悦之中而受忧愁牵掣。如果要对这个经典的写景理路进行提炼,那呈现出的就是写景状物的高阶思维写作支架:一景多像,描写变中之动美,演绎情感的变化。这种状物的写作思维,曾在泰戈尔的《新月集》中得到阐明。他认为,每个人面对自然与生活的情景经常发生变化,而在任何情况之下,天神都不会用镣铐来束缚他所创造的人的,因为变化可以使人得到情感疏导与理智启发。

当然,变化也不宜过于频繁和急促,变化也要有一个适当的密度。要始终保持一种内在的韵律与节奏,像一支交响乐一样,它也会时疾时徐,有疏有密,但它前后衔接得自然流畅,浑然一体。

3.迁移

请以景物描写的方式补充某同学作文的相关段落。请注意,所写内容要符合括号内提示的要求和下划线提示的情感变化。

遇 春

行道迟迟,严冬的余寒还没有悄然离去。阳春的暖却早已跌跌撞撞的搭上了首班车,悉悉索索地包容了进来,用手臂环绕着这座城。不待去找寻青春的脚印,却早和春撞了一个满怀。我停下奔波的思想,在这遇春之时给春天打了个招呼。

第一次遇见它,就如同早上问好一般的自然,飞快的跑过不待回头而隐隐约约有痕迹,我有点淡淡的喜悦。这是春里的一棵树,(补写1:树的形相特征应能诱发淡淡的喜悦)。

第二次的相遇,却是缓步慢行,不经意之间斜视的有它的倩影,带给我更多的欢喜。这次是另一簇鲜红刚烈的美——海棠。似并非我前去问好,而是她款款而来。那一抹海棠红将压它一头的碧绿压了下去。好似一片草地就是它的舞台,而它却毫不怯场,似张扬却不失优雅的舞姿,赢得了掌声不断。枝桠间绕着一丝笑意的绿,大胆地宣扬着自己的个性,枝头却有早已数不清的瓣。几片瓣连成一朵花骨,又在此之间以成群结队的姿态跟鹅黄相衬。风过,树颤花抖。此时万物俱籁,春又隐显在红海之中。

第三次就如同是邀请,被邀请去参加一次春的盛宴,我的快乐如潮水般澎湃。那一条小路,曲径通幽。秋冬时是一片枯黄,秋风拂地时沙沙作响,落叶欲归根;行人也是有意无意的踩一脚,只有扫地人帮它们寻路,带它们归根,而现在则是嫩清新玉,一反之前的黄绿掺杂的乱——这是一片青竹林。(补写2:与前文描写构成对比,须彰显出快乐的起伏跌宕)。

早春遇春,暮春非送者;春飛来去,有幸遇春。

正如魏小娜教授所说:“写作的充分效度, 它与知识对人生成的意义相关,与个体经验相关,也与学习者的学习情境相关。”所以,笔者通过蕴含“定形聚神”“含蓄暗示”“演绎变化”元素的多元任务所搭建的写作思维支架(见下面“支架思维导图”),在写景状物过程中只是一种“写作理路的应然”,而并非“写作理路的实然”。因为,语文统编教材在“散文试作”专题中富含写出“难状之景”的复杂性,这就需要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调整、不断创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张开.情境化试题设计在高考语文中的使用[J].语文建设,2018(8).

[3]泰戈尔.新月集[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

[4]魏小娜.真实写作教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82.

[5]徐飞.写作情境任务的理解与设计[J].语文教学通讯,2020(4A).

猜你喜欢
状物写景支架
示范·情境·交流——以“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为例谈默会知识的作文教学启示
心脏支架有寿命吗
不能为写景而写景
记叙文之状物逼真
提供教学支架,突破教学难点
汉语文学的“状物”特性及诗性美感
写景成语连线
浅谈状物类课文的教学
初中语文教材中状物内蕴探析
iBed Tablet Stand平板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