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中的“说不清”再解读

2021-12-08 04:50林立琼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10期
关键词:神权故作魂灵

经典的作品几乎都有一个值得我们仔细玩味的细节。鲁迅先生的《祝福》自然也不例外,作为入选教材多年的经典文本,人们对《祝福》的解读可以说是精确到了每一个角落,即使是笔者本文所解析的,“说不清”这个细节其实也早有同行进行过研究。然而,经典作品之所以经典,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对其研究(包括对细节的解读)是常研常新的,尤其是在面向当下的学生进行经典作品导读与解读的时候,更要注意时代发展的需要与学生的变化,然后在此基础上赋予一些新的意义。当然,强调解读出新的意义并不意味着对传统的放弃,而更应该是对传统进行继承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在解读新意的过程中亲近文本,走入文本。事实也证明,本着这样的思路去解读“说不清”这个细节,确实会有新的发现。

一、故作糊涂“说不清”

课文中的我在说“说不清”的时候,并不只是当做口头禅来使用的,事实上“我”总结“说不清”的时候,清楚地表达到“说不清是一句极有用的话,不更事的勇敢的少年,往往敢于给人解决疑问,选定医生,万一效果不佳,大抵反成了怨府,然而一用这说不清来解决,便事事逍遥自在了。”很显然在课文中的“我”看来,“说不清”是“极有用”的,用处就在于可以成为自己的护身符,因此其会为“我”所有意识地、选择性地使用。

在有的研究者看来,《祝福》中这段简单的看似随意的议论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实际上在面向学生进行解读的时候,不能够忽视这一细节。详加探究发现,鲁迅先生在文中对“说不清”的运用是近乎得心应手的。通常认为,在文中“说不清”意有两种,有些事想努力说清却不一定能说清,有些事一说就清楚明了,但却不愿说清。在跟祥林嫂对话的过程中,“说不清”出现的场合是不同的,说的人也是不同的——有一次是“短工”说的。但不管是谁说的,都代表着言说者内心的一种态度。

当“我”与祥林嫂关于“魂灵”对话的时候,“我”说的是: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按理说作为一个接受过新教育的知识分子,对于有没有魂灵这个问题,是可以做出肯定的回答的,但是此事为什么“说不清”呢?显然,“我”并不是真的说不清,只是故作糊涂而说不清罢了。那么为什么这个时候又要故作糊涂呢?其实当这个时候“我”遇到祥林嫂的时候,她已经是一个末路人了,面对心中这样一个对祥林嫂的定位,“我”自然没有太多的心思甚至是耐心,去对其详加解释。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时候的祥林嫂其实已经对封建神权产生了怀疑,要不然她不会问出这个问题,换句话说,如果此时的“我”做出“肯定没有”的回答的话,祥林嫂是有可能接受的。因此这个时候“我”之所以故作糊涂,并不是因为“我”和祥林嫂之间的认知落差,而更多的是不愿意将祥林嫂置于心理的困境当中,同时也是不愿意将自己置于危险当中——无论是做出了“是”或者“否”的回答,祥林嫂都有可能走上极端,也就是说“我”事实上并不能帮她走出精神的窠臼,在这种情境之下只好故作糊涂,只好用“说不清”来搪塞。

二、无可奈何“说不清”

《祝福》全文中总共出现七次“说不清”,其中写“我”在祥林嫂“穷死的”前后,五处提到了“说不清”,这是非常耐人寻味的。除了上面提到的故作糊涂之外,其余的“说不清”更显示了“我”内心的一种无可奈何。

当课文中的“我”看到祥林嫂、回忆祥林嫂的时候,看到的是一个从寻常走向痛苦,又从痛苦中挣扎着过来的祥林嫂。其用门槛去赎罪,说明封建神权已经浸入其内心,然而到了最后却又问出世上有无魂灵的问题,这说明其对封建社会支柱之一的神权又产生了怀疑起来。当她向“见识得多”的“我”询问“究竟有没有魂灵”这一问题的时候,实际上说明这个问题已经在其内心盘旋了很久,当一个要颠覆原来的认知的时候,一定是会经历一个艰难复杂的心理转变过程的。很显然,“我”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因而只能用“说不清”来回答。

事实上“我”在回答“说不清”的时候也是非常纠结的,回答过程中的停顿——也就是课文中的省略号,课文中有两个省略号,实际上正反映着“我”内心的纠结与踌蹰。在两难当中,“我”的无可奈何几乎是必然的结果。正如有研究者所说,此时如果为了安慰祥林嫂而说“有罢”,又怕因此于她有些危险;而如果回答“没有”,则更加置祥林嫂于莫测之境。因此,惶急之中只能吐出“全翻过先前的话来”的“说不清”,这样既表现出了“我”对祥林嫂的同情和关心,也说明“见识得多”的“我”确实并不能帮她得到精神上的解脱。

这种无可奈何,实际上也映衬着“我”对社会现实的一种认识:无论是祥林嫂身上折射出来的封建女权低下与神权的无上,还是四叔对新党的大骂所折射出的所有的四叔们对旧社会的维护,都让“我”感觉到无可奈何。因为整个鲁镇所体现出来的“祝福”气息,正是旧社会的气息,尤其是“祝福”过程中的那些封建礼节,在“我”看来不可能有任何“祝福”的气息,在这种压抑的气息当中,不要说是遇到祥林嫂,即使是任何一种改变在“我”看来都是不可能的,譬如课文最后说“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所谓懒散,所谓舒适,其实都是无可奈何的代言词。

三、面向未来“说不清”

“说不清”是课文中的一个细节,细节并不意味着可以被忽视,实际上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而言,在细节解读的过程当中,无论是基于作者创作的出发点而思考,还是超越作者,指向某一社会现实甚至是指向解读者自身的思考,都可以在这样的思考空间当中建立起新的意义。《祝福》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其思想内容令人深省,其语言更值得玩味,作为小说里一个重复多次的短句,对“说不清”的意义建构,空间也是巨大的。

应当说作品中的“我”与作为作者的“我”之间还是有着区别的,但是这种区别又不是截然的,任何一个作品中的“我”,一定程度上都反映着作者的内心世界。鲁迅先生一生为了国民而奔走呼号,其作品如匕首投枪射向旧的社会制度,在这样的努力过程当中,不是没有挫折。尽管鲁迅先生是后人心中的斗士,但但凡是人,在遇到挫折的时候,难免会有消极的想法。在鲁迅先生其他的作品当中,无论是自我批判的“小”,还是“碰壁”,又或者是批判他人的“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其实隐隐约约也都能读出一些悲愤与无可奈何。在这样的心境之下,再解读《祝福》中的“我”,对“我”面前的未来有何尝能够说得清呢?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说不清”正是面向未来的说不清,可以想象,当这种内心的犹豫与徘徊日复一日的盘旋已久之后,那么“说不清”就很有可能成为“我”的一种下意识,于是表现在“我”与他人的交流过程当中,“说不清”既是口头禅,也是内心的一种意识的自然反映。“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祝福”,那么,疑虑真的一扫而空了吗?鲁迅的人们所得到的无限的祝福又是怎样的呢?……这些问题对“我”而言恐怕真的是“说不清”。

参考文献:

[1]王力.“我”为什么说不清魂灵的有无——《祝福》中的一处细节探究[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刊,2011(4):36-37.

[2]邓华炎.五处“说不清”“我”之不了情——简析《祝福》中的“我”[J].语文教学通讯,1987(11):34-35.

[3]王勇.浅议《祝福》中的“说不清”[J].新课程(中学版),2016(1):54-54,55.

[4]周乘波.對《祝福》中“说不清”意义的探究[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版,2017(12):51-52.

林立琼,福建省龙岩市第二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神权故作魂灵
清明为父上坟
艺术视角下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局限性探析
纠缠
蝶绕花蹊下, 故作寂寥人
一叶知秋
树的美丽传说
以魂灵的名义(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