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赏析

2021-12-08 04:50邓永红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10期
关键词:沁园春·长沙万山红沁园春

大多数人在听到或是读到这首《沁园春·长沙》时,都会觉得这是一首朴实无华的写景词。但那恰同学少年的呼喊声,和磅礴恢弘的气势,是否给了你不一样的长沙呢?虽是词,但却有诗一样的简短有力。我想,没有其它诗词有毛泽东这首词写的更加气势磅礴了吧!

一、词作的大意之析

1925年,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同时,国共两党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此词。在这首词问世的时候,毛泽东年仅32岁。在国内革命形势高涨的情况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一月党的“四大”在上海召开,九月毛泽东在广州参加国民党代理宣传部长,毛泽东此时意气风发,心情舒畅。

在这个历史背景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毛泽东来到了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万千山峰变为红色,一层层树叶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美丽的风景尽收眼底,仿佛一切在这样的风景里面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但此时的毛泽东不止有自己,此山,此水,仿佛自己与这山融为一体,此时的毛泽东想不到自己的求学路程,想不到悲苦的命运,想到的是自己对湘江满满的喜爱和对祖国未来的美好希望。

此时的湘江之上是雄鹰,湘江之中是游鱼,各种动物的生活是多么自由啊,万物都在秋光中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此时毛泽东大概会感叹一句:我们的人民要是也有这么自由就好了!

面对这无边无际的宇宙,毛泽东想起了自己经历过的生活,突然感慨万千,人民生活在最艰难的时刻,自己已经三十多岁了,中国还有许多大好的河山,还有中国的未来。自己经历的那些不平凡的往事,已然成为过去,虽有遗憾,但问题不大,和风华正茂的同学们一起商讨国家大事,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诗作读来真是强劲有力,撼人心魄。

为此,诗人发出呼喊:我们都要为国家、人民做贡献,就像周瑜那样,雄姿英发!

二、词作的意象之美

“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的一个术语,它包括“意”和“象”两方面的内容。在这首词里,“意”指的是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这里的“象”则指诗词的具体物象。诗歌的意象就是诗人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而意境则是通过种种意象和情景的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毛泽东在自己这篇《沁园春·长沙》中创造了一种气势磅礴的意境,这首词辞藻华丽,意境高远。

《沁园春·长沙》一词意象突出表现在景物的选取上,作者视野开阔,选取的景物或雄伟,或雄俊。上阕“看”字统领几句,有山上的“层林”,有江中的“百舸”,有空中的“雄鹰”,有水底的“游鱼”。而从景物的状态来看,有静态的火红的枫林,有动态“争流”的百舸等,从远到近,从俯视到仰视,天长地阔,山红水绿,仿佛“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好不气派。

而作者对于景物的选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景物的意象,古代文人以“悲秋”“苦秋”等来描述秋天,借景抒情,从而表达自己当前的悲欢离合,再与月相连,从而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所以说,古人大多都是以秋来形容悲痛的情景,而这首《沁园春·长沙》却大大出乎人们对秋的认识,原来秋也可以作为一种乐观的感情寄托,标新立异。

这首词意象较多,从“鹰”到自由的“鱼”,都能够看出作者内心的一种对人民未来美好生活的信心,对中国未来的一种信心。

本词在写作上由远及近,从高到低依次描述,让人对自己的未来充满雄鹰一般的自信。

这首词更美在他对意象的表达上。意象的选择固然重要,但在意象的表达上面更加别有用心。诗词的意象不是客观的白描,而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康德语),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为了给选取的意象灌注更多的“生气”,很注意意象的表达,其中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中的“红”,还有后文的“尽”,“透”这些词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红绿两色更加突出,更加美好。

各种物象都比不了诗词中的中心意象,那就是独立寒秋中的“我”,通过我来统领所有意象。《沁园春·长沙》更表现在意象组合上。诗词中的意象内涵不仅饱含在一个个意象之中,更体现在意象组合的关系之中。诗人们写诗时,往往将一个个单一的意象按照美的韵律组合在一起,使其产生连贯、对比、暗示、烘托等的作用,产生连贯的情感。毛泽东从《沁园春·长沙》中主要采用并置式和辐射式两种。

词作背景开阔,开头三句,作者就将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中,同时也把读者带领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中。写江、写船、写树、写山、写鹰、写鱼,既有自然物,也有动植物,品种齐全,充满生机。诗词里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更加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是暗比。

在词中,“立”“看”“怅”“问”“忆”“记”这些动词具有贯穿全词线索的作用。他们的内在联系是:通过“立”“看”等词写出江山的壮丽和万类的自由自在,这些是明写;通过“怅”、“问”等词暗写出国内外反动派的飞扬跋扈,广大人民的灾难深重。最后通过忆、记等词回忆起曾一起并肩战斗的战友,激起革命者的历史责任感。

诗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浓艳鲜明的色彩,动静结合的事物,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生机勃勃的秋景图。但是作者的感情却是惆怅、深沉的。作者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越写山河的壮美,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就在这种不一致中表现了诗人独特的感受和深沉的思绪,展示诗人关注国家命运的情怀和思考革命形势的感受,突出了诗人强烈的革命情怀。

辽阔的北国漫天飞雪,大地冰封;有具体描写:长城内外,白雪覆盖,滔滔黄河,停止奔流,群山如银蛇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如蜡象奔驰。其中,有静态描写,有动态描写。有想像描写:雪后天晴,红装素裹,更加妖娆。这些描写,形象地勾画出一幅北国严冬的雪景图,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令人心气豪爽,精神奋发。

三、词作的境界之高

由江山的多娇,想到为之倾倒的历代英雄,引出一番议论,历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指出他们的不足。最后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主宰世界的壮志豪情。全词写景与评论,密切关联,互相映襯。由于情感与景物相生,描写与议论结合,产生了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

我国古典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很讲究情与景的交融。刘勰说:“繁采寡情,味之必厌。”(《文心雕龙》)谢榛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四溟诗话》)这首词较好地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前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下半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

《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参考文献:

[1]代天才.水意象与《沁园春·长沙》的再解读[J].文学教育(上),2021(01):32-35.

[2]杨丽.《沁园春·长沙》的精神内涵与当代启示[J].湘潮,2020(12):52-53.

[3]罗立锋.《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22):156-157.

邓永红,四川省彭州市教育局教研室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沁园春·长沙万山红沁园春
沁园春·赞中原
徐境怿《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沁园春 ·春朝送暖
《沁园春·长沙》“谁”主沉浮之质疑
以《沁园春·长沙》教学为例培养中职生的社会参与素养
拍一叶知秋 摄万山红遍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李可染《万山红遍》欣赏
读毛主席《沁园春》感怀
《沁园春·长沙》的诗意化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