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两山”理论的大众化属性

2021-12-08 01:22徐家贵曾家华
鄱阳湖学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人民性

徐家贵 曾家华

[摘 要]理论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传播科学理论的一贯追求。“两山”理论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两山”理论是在大众化实践中产生、形成的,也是在大众化实践中不断与时俱进、丰富完善的,具有深刻的时代性、人民性、通俗性,彰显了科学理论彻底的大众化属性。“两山”理论大众化实现了科学理论与人民群众认知的有效衔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和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内在需要。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两山”理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性;人民性;通俗性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重大课题,列宁曾用一个公式对此作了经典的概括:“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①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习近平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②当前学界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达,但都比较普遍地认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突出“时代性、人民性、通俗性”,③使之更好地被人民群众理解、掌握,并内化为观念、信仰和自觉行动。“两山”理论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推进“两山”理论大众化,就是要让科学理论走进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理解、掌握并用以指导实践。“两山”理论既是在大众化实践中生成的,具有深厚的大众化基因,又是在不断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中深化的,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品质。当前,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改革发展事业不断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扎实推进“两山”理论大众化,使科学理论由被“关键少数”理解、掌握到被“绝大多数”理解、掌握和接受,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人民群众认同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和奋斗目标,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共识和实践力量,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

一、“两山”理论的大众化形成过程

“两山”理论是在实践中产生与形成的科学理论,也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理论。“两山”理论既有深刻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揭示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又蕴含着鲜明的时代性、人民性、通俗性。“两山”理论形成发展过程中鲜明的大众化取向,使其日益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广泛共识和行动遵循。

长期深入基层与深入群众的实践,推动了“两山”理论的初步提出。习近平在陕西、河北、福建、浙江等地工作期间,就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有着深刻的认识。从1969年1月到1975年10月,习近平在陕西经历了7年知青岁月的考验,当时陕西气候干旱、植被遭到破坏,他“深知环境恶化的灾害”,并感叹道:“拥有秀美山川而不知道珍惜,无疑是暴殄天物!”①1982年3月,习近平在河北正定任职期间,主持编制了《正定县经济、技术、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其中强调:“保护环境,消除污染,治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持生态平衡,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人民生产、生活的迫切要求”;“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严格防止污染搬家、污染下乡”。②1985年,习近平在厦门任职期间,牵头制定《1985—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针对厦门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提出厦门本岛市区应在总体规划指导下具体搞分区规划,注意其环境容量问题,统筹规划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1989年1月,时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提出“闽东经济发展的潜力在于山,兴旺在于林,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③充分认识到林业在闽东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习近平还十分关心水土流失治理问题。自1996年5月起,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曾先后五次到长汀县,深入了解长汀县的发展和水土流失治理情况,开启了大规模的治山治水工作。2000年,习近平推动福建率先在全国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战略,开启福建最为系统、最大规模的生态保护行动。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县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④的科学论断。此后,习近平同志多次对“两山”理论作出全面阐述。2005年8月,习近平以“哲欣”笔名在《浙江日报》的《之江新语》专栏发表了政治短评《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提出“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⑤2006年3月,习近平再次发表评论文章《从“两座山”看生态环境》,认为人们“在实践中对‘两山之间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并指出“两座山”是辩证统一的关系。⑥在此阶段,习近平在深入基层与深入群众的实践中对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有了深入的思考,开始提出并阐述“两山”理论。

实践的发展与理论的深化,推动了“两山”理论的发展完善。2012年,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两山”理论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9月,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总结性阐述了“两山”理论,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发展的大计”,“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①2016年3月,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黑龙江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黑龙江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②在此阶段,习近平持续深化对“两山”理论的认识,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使“两山”理论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并日益走向成熟。

大众化的价值构成与价值取向,推动了“两山”理论进一步丰富充实。“两山”理论本质上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大众化的价值构成与价值取向使其既能融入到国家的顶层设计之中,又能指导地方实践。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写入了“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动员全党、全社会积极行动、深入持久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③的内容。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④同时,“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⑤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在2018年5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指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原则。⑥2021年6月,习近平在青海考察时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⑦在此阶段,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制度体系建设以及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加快推进,有力地推動了“两山”理论在理论建设、制度设计与实践转化层面的落地生根。“两山”理论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山”理论的形成彰显了科学理论彻底的大众化属性,体现了始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时代新实践作出新的理论创造;体现了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说话;体现了始终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实际,创新创作人民群众欢迎的理论文本。“两山”理论的大众化属性使其易为人民群众理解、掌握和接受,推动理论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力量,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有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使生态效益更好地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造福人民。

二、“两山”理论的时代性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根本在于将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不断回应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两山”理论是中国面对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时代背景之下提出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將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两山”理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涵,是一种科学理论。理论的本质是实践,又来源于实践,理论的生命力在于运用于实践并指导实践,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实践则是理论的来源、目的、动力和检验标准,实践是人民群众的实践,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离实践最近,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两山”理论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的高度统一,符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需求与实践需求,成为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在理论上,“两山”理论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和世界迫切需要回答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深化了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一方面,“两山”理论既坚持和继承“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旨在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同时又吸取西方工业国家以牺牲生态利益换取经济利益、走先污染后治理道路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还注重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和世界各国在生态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两山”理论谱写了新的篇章,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境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伴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敏锐地注意到工业生产和资源环境的关系问题,提出按照自然界规律开展生产活动,要“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邓小平深刻认识到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性,提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并行,科学、合理地开发自然,特别是将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江泽民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要协调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要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进入新时代,“两山”理论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出发,打破传统经济发展思维的禁锢,科学阐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明确了发展的主体、目的和方式,强调生态环境也是一种生产力,保护和改善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两山”理论是在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各族人民持续探索实践、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形成的,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新境界,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科学性、指导性和人民性。

在实践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两山”理论生成的现实起点。“两山”理论源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旨在解决人与自然、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寻求实现人与自然、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共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持续高速稳步增长,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但是,经济的高速增长往往伴随着严重的环境污染与巨大的资源消耗,环境形势严峻、资源约束趋紧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日益强烈,“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①面对严峻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以及资源匮乏等问题,增强生态意识、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广大人民的共同心愿。“两山”理论正是立足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同时,“两山”理论又高于实践、指导实践。“两山”理论从制度、法律、科技、文化等层面进行阐释论述,形成一系列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措施,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战略、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充分显示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品格。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不断发展的理论反映。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创新。进入新时代,中国面临新机遇与新挑战,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新时代都呼唤新的理论。“两山”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理论升华,深刻揭示了新时代背景下绿水青山的自然属性与经济属性的关系。“两山论”理论汲取人民智慧,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顺应时代发展,回答时代课题,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时代性和实践性,使马克思主义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使人民群众更加自觉地学习、贯彻和落实。

三、“两山”理论的人民性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属性。马克思认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①真正彻底的理论必然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为人民群众掌握,才能变成精神力量。“两山”理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整体系统地考量“两山”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追求人与自然、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共生,让人民过上美好的生态生活,其中蕴含了鲜明的人民立场和真挚的为民情怀。

“两山”理论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②伴随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两山”理论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从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出发,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热切期盼,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大民生工程。“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③“两山”理论将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的优先领域,致力于解决长期以来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两难问题,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两山”理论的根本落脚点是为了实现绿色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两山”理论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的效益具有普惠性,“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④要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依靠人民力量建设生态文明,使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实现绿色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仅由当代人民共享,还包括子孙后代。习近平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①表明生态文明建设事关千秋万代、事关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两山”理论扭转了“吃了祖宗饭,断了子孙路”的发展模式,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金山银山”做得更大、绿水青山护得更美,“把美好家园奉献给人民群众,把青山绿水留给子孙后代”。②“两山”理论追求的绿色发展不是完成时,而是现在进行时、将来时,其实现绿色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不仅要造福当代人民,更要惠及后世,为子孙后代留下美丽的家园。

“两山”理论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最终指向以人为中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服务人民、造福人类。生命共同体是“两山”理论的必然组成部分。2013年,习近平首次创造性地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③此后,“两山”理论的命运共同体内容不断充实完善。2017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七次会议把“草”纳入其中。2021年3月,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④2021年7月,习近平在西藏考察时强调,“要坚持保护优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⑤党的十九大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⑥“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组成的生命共同体是一种自然生态的生命共同体。当自然生态的生命共同体与人相互联系,构成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时,这一生命共同体就有了显著的属人化特性。山水林田湖草沙冰只有置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框架下,才能构成完整的生命共同体,并由此构成“两山”理论的基本结构形态。“两山”理论坚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使命运共同体成为“两山”理论的必然延伸。命运共同体是以人为中心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统一体,它进一步发展了生命共同体的属人化特性,更侧重人的“类”属性之间的关系。“两山”理论从命运共同体的整体观审视发展的合理性和实现途径,主张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正确发挥人的主体作用,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与自然共生共荣以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最终服务人民、造福人类。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满足人民群众理论需要的过程,又是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过程。“两山”理论是为了人民的理论,它丰富和发展民生内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期待,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求,实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两山”理论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贯穿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四、“两山”理论的通俗性

从初步提出到发展完善再到进一步丰富充实,从理论到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再上升为指导思想,“两山”理论在大众化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不断深化,在不断深化中日益实现大众化,形成了“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等一系列使用通俗话语表述的科学论断。“两山”理论普及的对象是人民群众,其内容、形式源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体现了明确的日常生活面向。“两山”理论的“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等内容,都是指向由自然环境与经济社会环境构成的日常生活世界,在情感上、内容上、形式上带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维,蕴含着深刻的通俗性。

“两山”理论在情感上亲近人民群众。从根本上说,理论大众化就是一个处理理论与人民群众关系的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注重在思想情感上亲近人民群众。“两山”理论不仅继承“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而且还讲究语言文字的对仗工整、声律押韵、平仄协调等特色,体现了对中华民族创造的历史文化的深厚情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一系列话语作为“两山”理论的集中论述、经典表述,体现了对语言文字的句式、音韵、语气等的重视,传承和创新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使“两山”理论的话语结构看起来简约流畅、要而不繁,话语内容读起来音韵和谐、朗朗上口,也反映了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积淀的热爱绿水青山的生态情感。

“两山”理论在内容上贴近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民的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注重在内容上贴近人民群众。“两山”理论中的“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等内容具有深刻的日常性,非常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国人口受教育程度、文化水平的差异性决定了科学理论要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并运用于实践,就必须实现理论内容的通俗化。“兩山”理论的内容顾及了中国人口的文化差异、整体文化水平状况,也符合中国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状况。从目前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来看,虽然中国人口素质不断提升,但拥有初中文化程度与小学文化程度的总人口数为83681万人,①初中及以下学历人口仍占有较大比例。“两山”理论用人民群众常见、常听的“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等内容阐述深刻的科学理论,既通俗易懂、贴近人民群众,又在科学理论与人民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联系的桥梁。

“两山”理论在形式上靠近人民群众。文风就是党风、政风,语言简练是执政党必须坚持的文风。“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多”,“会议多,文章太长,讲话也太长,而且内容重复,新的语言并不很多。重复的话要讲,但要精简”。②“两山”理论大力弘扬短、实等优良文风,力戒空话套话,在形式上基本都是用短短的几个字或几句话来表达。“两山”理论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以简练朴实的话语阐明科学理论的深刻内涵,主题鲜明、简练透彻,极具感召力、亲和力,推动了科学理论深入人心,凸显了“两山”理论强大的语言魅力,避免了晦涩难懂、脱离人民群众。“两山”理论精炼的语言形式也适应了融媒体时代背景下理论传播的高时效、碎片化、互动性等特点,让人民群众及时、迅速、便捷地获取科学理论知识,并容易听得懂、记得牢、用得上、传得开。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借助通俗的呈现方式,使理论易为人民群众所理解、掌握和运用。“两山”理论以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通俗内容凝练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涵,是对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的深刻诠释。“两山”理论的思想情感饱满、内容生动形象、形式简洁明了,在情感上亲近人民群众、在内容上贴近人民群众、在形式上靠近人民群众,使深刻抽象的理论内涵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推动了政治话语、学术话语转化为通俗的大众话语,极大地增强了“两山”理论的吸引力。

五、结语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两山”理论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和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内在需要。“两山”理论是在大众化实践中产生形成的,也是在大众化实践中不断与时俱进、丰富完善的,把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新高度。

“两山”理论汲取人民大众智慧,反映人民群众心声,追求实现普惠性民生福祉,利于人民群众理解、掌握并运用于实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定的人民立场。“两山”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回应时代的呼唤,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两山”理论立足于群众实践、大众价值,蕴含着民族情感、内容与形式,传承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两山”理论大众化是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2016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认可并发布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①2018年,时任联合国副秘书长兼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索尔海姆(Erik Solheim)在浙江考察后,高度赞赏“两山”理论,“希望把这些经验带给世界各国,并以此来激励各国改善生态环境”。②这就使“两山”理论的大众化实践不仅面向国内,而且还对国际社会及世界各国人民产生影响,有助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永不停息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不断向前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些决定了“两山”理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不仅仅是局限于过去的、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而是着眼于更加長远的未来,具有深远的未来意义。

“两山”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在长期发展建设实践中形成的科学认识和经验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独特的理论创造、理论贡献和理论优势,是过去的总结、现实的需要和未来的选择。“两山”理论在大众化实践中产生、形成、发展和创新,具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鲜明属性,凸显了科学理论的时代性、人民性、通俗性,使其成为人民群众的思想武器,进而不断转化为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责任编辑:胡颖峰

猜你喜欢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人民性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层路径探讨
绿色发展的“库布其模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中国建设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廓清党性与人民性关系的认识误区
马克思主义早期大众化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