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中,由于道德与法治内容理论性较强,小学生对其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导致小学生缺少学习的主动性。核心素养的提出,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的改进提供了思路,教师要充分发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作用,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文章通过对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理念以及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的分析,为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
一、 引言
小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决定了小学生对新奇的事物更感兴趣,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信息良莠不齐,而小学生缺乏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其很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侵害。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提高信息辨别能力,而且能够帮助小学生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但是由于现阶段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导致课堂功能发挥受限,因此,要充分发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作用,还需要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并解决。
二、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
(一)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理念
在传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中,由于部分学校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教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讲解仅停留在表面,要求学生理解教材字面意思以及部分安全常识即可,教师缺少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系统讲解,这造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作用发挥受限,不能达到课程设置的根本目的。核心素养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提出了新要求,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促使学校加大了对学生品质与能力的重视程度,道德与法治课堂与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直接联系,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理念从单纯的教学活动向培养学生道德情操、学会利用法律武器、知法懂法方向转变,更为注重课堂内容的实践功能。
(二)核心素养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要求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不能单纯为了应付考试而开展,而应以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能够知法、懂法、用法为最終目的,这是核心素养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新要求。近年来,随着新闻传播途径的增加,教师体罚学生、家长侵犯学生受教育权等新闻屡见不鲜,校园暴力、学生自杀事件等频繁发生,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都是学生缺少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导致自身违法不自知,不能用法律保护自己。只有学生懂得自身的权利与义务,才能清楚了解自身需求,进而了解遇到问题到哪里寻求帮助,如何寻求帮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针对小学生身心发育特点,涵盖了法律常识以及良好品德素质养成方式方法,以实际案例联系学生生活,可以促进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因此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应该从实际出发,为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
(三)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优势
核心素养理念是践行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措施,旨在为社会培养具有良好品质以及能够担负社会发展重任的人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活动相比,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上具备一定的优势,这主要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解读。第一,品质形成方面。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属于综合型课程,其中关于思想道德培养的内容更为直观,通过具体案例以及生活实际,能够直接帮助学生分辨哪些符合道德的要求,哪些行为习惯需要改进。第二,在能力提升方面。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主要从法治方面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以及社会法治意识,使学生通过了解法律加深对社会生活的了解,逐渐形成遵纪守法的思想,规范自身行为,为学生以后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维护法治社会利益打下基础。
三、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脱离
在现阶段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的情况。由于不能每年进行教材的修订,而社会发展速度,部分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教师结合生活实际给学生讲解相关知识,但是部分教师墨守成规,教学活动完全按照教学大纲要求,不能建立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或联系生活实际不符合当下发展状况,造成教学内容与生活相脱离,学生对内容难以理解,进而导致学生缺少学习兴趣,不能主动对学习内容进行探索。
(二)教学方式方法陈旧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化教学设备在大部分学校已经得到普遍应用,但是教师普遍更注重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对于综合性学科内容重视程度不足,现代化教学设备应用受限,教授方式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造成教学效率偏低、课堂缺少活力。部分地区由于对小学生法治与道德教学活动重视程度不足,还存在教师教学时完全照本宣科、教学流程固定等情况,这不仅不利于学科功能的发挥,而且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强调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旦缺乏学习兴趣,学生就难以对学习内容进行主动探索发现,学习效率难以达到教学要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等多方面问题,导致学生普遍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缺少兴趣,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解停留在:这是一门与其他学科一样的学科内容。甚至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考试难度较低,不必投入太多精力。缺乏学习兴趣将阻碍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
四、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探思
(一)明确核心素养理念,促进学科间的融合
要确保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功能的充分发挥,就需要明确核心素养理念,以及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理念。核心素养旨在提升学生的品质与综合能力,而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更加强调实践性,以及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对学生人格形成的影响力。对此,教师需要拓宽教学思路,深入了解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色,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近年来,课程融合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被各门学科应用,通过学科知识之间的综合利用,发挥各学科的长处,实现课程间的相互促进,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综合性学科,在内容上具有很大的综合性,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关于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而语文教学中经典故事、传统文化类内容,如孔融让梨、孟母三迁等,能够为思想品德的教育提供相应的素材,通过融合应用其他学科中的相关内容,可以拓宽学生对知识的了解范围,加深学生印象,并且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建立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建立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是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必要手段。只有联系生活实际,明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关联,才能确保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学生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习的知识。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别伤着自己》为例,一年级小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决定了其思维模式更倾向于理解直观现象,如果单纯按照教材教导学生别伤着自己如何做,学生在理论上很难理解,在实际生活中也缺少对相关内容的联想与思考,从而不能有效规避危险。因此教师应带领学生创设教学环境,如模拟着火了、周围有危险物品等场景,带领学生亲自去规避这些危险,配合知识讲解,加深学生印象。学生在体验教学场景的过程中,会对教学活动充满兴趣,会主动对教师发起提问,进一步对知识内容进行探索。
(三)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主动性
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能够有效防止学生对单一教学模式产生疲惫。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能够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确保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如应用提问式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抢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良性竞争,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拓展并深入了解;应用场景教学法,创设场景,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对高年级学生采用翻转课堂法,要求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自学,自行整理问题以及知识点,在课堂上,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集中进行解答,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点评。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夠提升学生自学能力。
(四)采用创新教学媒介,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近年来多媒体教学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其不仅教学形式新颖,而且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也可通过视觉、听觉等全感官调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并且为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如微课堂、线上教学等提供了前提条件。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创新的教学媒介不断增加,要确保教学形式的新颖,教师需要及时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确保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现阶段主要采用的多媒体教学模式主要为视频、音频、图片等,缺乏互动性,近年来,智能设备的出现拓宽了教师教学的思路,教师可以应用互动软件,通过媒体中的小机器人对学生发出提问并回答问题,这样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当下学生手机使用率不断升高,通过采用互动软件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对教学内容进行复习,以玩游戏的形式实现对内容的巩固,这也是一种迎合学生兴趣的创新教学模式。
(五)深入了解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确保教学的顺利开展,确保教学活动具有针对性,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包括了解当下学生心理状态、兴趣喜好,以及业余时间游戏活动占比、对法治相关内容的了解程度等,通过对学生的全面了解,设计符合学生兴趣的教学模式,以及能够满足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如当下学生对动漫题材比较感兴趣,在进行道德内容为主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选取具有教育意义,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热门动画导入课堂,带领学生通过对动画情节的梳理,总结出动画中的知识点,这种形式不仅能够受到学生的喜爱,而且能够教会学生从另一个角度看待动画作品,引导学生学会主动思考。教师也可以通过对比案例,帮助学生明确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遇到事情如何解决等,帮助学生提升辨别能力以及遇到问题时的解决能力。
五、 结语
通过明确核心素养理念,促进学科间的融合、建立与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主动性、采用创新教学媒介,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深入了解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开展教学活动等一系列手段,能够有效确保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进一步促进小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素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冯玉梅.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探究[J].山海经:教育前沿,2019(7):176.
[2]孙红英.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9(17):74.
[3]姚志英.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J].文渊:中学版,2019(1):89.
[4]廖辉鸿.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J].当代教研论丛,2019(5):98.
[5]笑一马.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措施[J].教育研究,2020,3(7).
作者简介:霍秀娟,甘肃省天水市,甘肃省天水市公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