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之 唐震涛 吴佳璇 张静姝
1.南京医科大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南京 211166;2.南京医科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南京211166
解放初期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赤脚医生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并存在。从医学世家中或初高中毕业生中挑选出来的预备人员被集中到县卫生学校进行一年半载的培训,在完成学业后经乡村或基层政府批准和指派而成为农村基层兼职医疗人员[1-3]。“赤脚”即指许多人在诊疗之余也要承担农业任务,赤着脚下田参与耕作。随着经济发展和制度变革,赤脚医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被相对而言更加规范化的乡村医生所取代[4-5]。回顾赤脚医生模式、在对其优缺点的分析中提炼其历史价值,或可为时下医学人才的培养指明方向。
考虑到本身拿了生产队的补贴,赤脚医生给乡民治病时收费普遍不高,碰上困难户、五保户时还会主动倒贴成本费,对超出能力范围的病患甚至还会亲自陪护送医院。这种脱离功利主义的利他精神和奉献精神[6],凝结了特定时代背景下人性最淳朴、善良的光辉,应当得到继承和发扬。当下的乡村医生在确保基本所得的前提下,应当最大程度恪守医道精神,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杜绝吃回扣、多收费等医疗乱象。
赤脚医生“农忙时务农,农闲时行医”的亦农亦医模式既是出于当时生产发展的需要,也反映出赤脚医生融入群众、不搞特殊的认知理念。虽然亦农亦医模式并不符合当今的工作现状,但当代乡村医生也应当有这种投身基层建设的思想觉悟。
正所谓“上医不治已病治未病”,赤脚医生对于农村医疗的时代贡献除帮助当地患者处理跌打损伤等之外,更多的是对基层群众进行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7]。在赤脚医生这一群体开展的卫生防疫工作的影响下,当时的四害(不包括麻雀)得到根除,以血吸虫病为典型的传染病亦得到控制和防治[8]。在与赤脚医生的交流中,村民的卫生习惯受到潜在的培养和引导,健康危险因素降低后,相关疾病的患病风险降低,从而带来预期寿命的延长。
赤脚医生和患者间有长时间的接触和了解,彼此交流顺畅,有助于最大效率地对患者的病情做出判断,选择对应的治疗方案或决定是否送去上级医院。
作为基层医疗服务的代言人和负责人,乡村医生的服务质量直接关乎农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为使基层医务工作者始终保持思想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各级医疗卫生服务单位应结合当地情况,开展先进性学习,在基层医务工作者中树立先进模范,并利用多种传播途径和手段进行宣传表彰。
受到特殊时代背景下有限的经济发展水平、紧急的用人需求、不完善的教学机制等多个因素的影响[9],赤脚医生群体在专业素养上存在明显短板,因病理、解剖、免疫等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往往只能治疗头痛身热、擦损外伤等常见病,而对大病、重病束手无策[10]。相较之下,当今可获取的教育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医学生的培养体制更为完善[11],不管是在培养中还是在工作阶段,乡村医生都可以利用网络课程和公开数据库等多种路径获取最新的医学信息、学习先进的医疗手段,在完备自身医学知识储备中实现专业素养和实干能力的提升。
部分地区乡村医生专业素养不达标,成为“基层首诊”的制度内涵不能贯彻落实的直接原因[12]。医者对患者病情的误诊,一方面延误了患者得到救治的最佳时机,另一方面降低了患者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任度,从而加重了二级、三级医疗机构的运作负担。在岗的乡村医生应避免自己在工作上产生得过且过的思想惰性,坚持脚踏实地、精益求精地提升专业性和权威性,从而更好地为百姓服务。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乡村医生的定期考核也须制度化、规范化[13⁃14],在检查执业情况的基础上接受村民对乡村医生工作质量的评价和建议,结合笔试、口试和临床实践考核的成绩对乡村医生的水平进行综合评定。
在赤脚医生存在的年代,广大农村地区人民卫生意识淡薄[15],对就医的服务质量没有主观上的要求,而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增长、人民生活条件改善以及医疗卫生知识普及,基层人民自发产生了对高质量、高效率的医疗服务的追求。分级诊疗制度在我国目前最难推进的部分在于“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16],城乡居民未能优先选择村卫生所和社区医院等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初步诊疗,或在恢复期不能自愿从上级医院转入基层医院,这其中固然有部分地区基层医疗水平不过硬的直接原因存在,但患者本身的价值取向也是不可忽视的内在原因。要想使分级诊疗制度得到推广和落实,必须对基层群众进行价值引导,让其理解并接受制度内涵,而不能仅仅对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单方面施压。考虑到乡村居民文化水平或存在差异,以村卫生站为代表的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可以采用线上广播、线下讲解、分发手册等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段的农村人员进行医疗制度和预防理念的宣传教育。
随着我国的卫生工作由医疗型逐步向预防保健型过渡,一些城市开始探索家庭医生责任制下的新型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模式[17]。家庭医生是对服务对象实行全面、连续、有效、及时和个性化医疗保健服务和照顾的新型医生[18],家庭医生模式是分级诊疗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国内目前的家庭医生模式大多以欧美国家为蓝本,由于国内外经济条件、人口数目、医保制度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故这种模仿与改造面临着诸多难题。结合赤脚医生的历史实践以及欧美国家的成熟经验看中国当代的家庭医生模式,不难发现其最大缺陷在于医疗人员配备不足,人民群众的庞大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在家庭医生人才稀缺的基础上,要想扩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覆盖面,往往只能给每个家庭医生安排超过其容纳量和工作额度的签约指标,带来的结果是每个签约者个体获得的服务极为有限,乃至对家庭医生模式产生质疑、丧失信心,家庭医生本身疲于应对恶化的医患关系而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医学才能,甚至因为付出与待遇不协调而离开岗位,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
完善家庭医生模式或可借鉴赤脚医生的历史经验。赤脚医生和当地居民在诊疗中或共同务农中建立的长期联系,可看成是现代家庭医生与服务对象的历史缩影。解决中国家庭医生责任制面临的困境,一方面是要在培养、储备力量的同时,用提升工资、待遇等手段防范现有人才流失,保持家庭医生数量持续增长;另一方面是先求“质”后求“量”,在现有签约对象的各项基本需求都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再谈扩大受众范围,将签约覆盖率、覆盖面与家庭医生能承载的工作负荷相协调,杜绝作假做空、“签而不约”、从下到上大搞形式主义的现象。科技进步使得电话问诊、视频问诊成为可能,家庭医生负责制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制度建设宜当脚踏实地,最忌人心虚浮,唯有医者自己先定下心来按部就班地完成各项工作,与患者构建心贴心的和谐关系,才能稳住大局,齐心协力地查漏补缺。
赤脚医生模式其能力局限性和人文优越性。在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灌输赤脚医生的人文内涵教育,可对医学生以及基层人员起到思想引导的积极作用。作为赤脚医生的继承者,乡村医生在恪守医道、医德的同时,应当努力精进专业素养,带动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能力的提升;作为新型公共卫生服务模式的中流砥柱,家庭医生责任制要想稳健执行,也值得吸收赤脚医生模式的历史经验,狠抓人才数目短板、填补服务质量漏洞。不管施行哪种模式,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关注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从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把预防、保健理念融入到政策的制定和推广中。唯有获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在反馈中不断调整优化,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制度优势,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