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川 赵振发
失眠是患者不满足于现有睡眠时间和(或)睡眠深度,并且影响到日常生活的一种主观感受。根据失眠的严重程度进行划分,轻者难以入睡,时睡时醒,醒后难以继续入睡;重者则彻夜不眠,是一种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的疾患,常年累月,可诱发精神心理问题,亦可诱发其他系统器质性病变。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全球受失眠影响的人数高达15%[1]。我国有睡眠障碍的人也已达到10%,有45.4%的人有过持续1个月的失眠经历[2]。根据2017年《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制定了中国成年人失眠的诊断标准[3]:①失眠表现:入睡困难,入睡时间超过30 min;②睡眠质量:睡眠质量下降,睡眠维持障碍,整夜觉醒次数≥2次,早醒、睡眠质量下降;③总睡眠时间:总睡眠时间减少,通常少于6 h。
根据失眠的临证表现,中医将失眠归入“不寐”“不得卧”“目不瞑”等疾病范畴。其特点是经常夜不能寐、寐而易醒、醒后难眠、眠差多梦为特征的一类病证。历代医家对失眠均有描述,最早见于《难经·四十六难》:“老年卧而不寐,少壮寐而不寤”[4]。《黄帝内经》则有“目不瞑”“不得卧”等名称,《素问·逆调论》记载“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金匮要略》记载:“虚烦不得眠”。《灵枢·营卫生会》曰:“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可见,失眠自古有之,由来已久,临床多见,且已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增快,生活压力增大,生活失去规律,很多人更易患失眠病,加之病初多不重视,不以病论治,随着病程延长,病情反复,迁延不愈,日久对人的身心造成极大损害,甚至诱发精神心理问题,导致各系统尤其是心脑血管的器质性损害,对人们的生活甚至生命造成极大危害,加之西医治疗失眠缺少有效能治愈的办法,更加重了该病的危害,失眠已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疑难杂症。中医学通过多年的积累,结合辨证论治,审因求源,强调个体化治疗,标本兼治,多年来,在治疗失眠方面已积攒了越来越多的临床经验。
因失眠有难以入寐,寐而易醒,醒后难眠,寐而多梦等不同临证表现,故其病因病机也不尽相同。《灵枢·营卫生会》总结其病机为“卫气不得入于阴”,即营卫不和,阴阳不交,神不守舍,发为此病[5]。《灵枢·口问》曰:“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6],即阴阳失调是导致失眠的病因病机。《难经》言:“卧之安者,神藏于心,魂归于肝,意归于脾,魄归于肺,志归于肾,五脏涵养五神……神机不安亦可生本病”[7],又从脏腑辨证角度对失眠加以论述。老年不寐者有其特殊性,《灵枢·营卫生会》指出“老者之气血衰……故昼不精,夜不瞑”[8]。张仲景提出“虚劳虚烦不得眠”,上述观点将老年失眠总结为虚而难眠。通过总结历代医家的临证经验,并对现代失眠的患者进行辨证论治,赵振发老师认为,老年人失眠的基本病因病机为:肝肾不足,先天失养,气血虚少、阴阳失调,虚多实少[9],同时在虚的基础上易感受寒、热、痰、湿等病邪,最终导致阴阳不交,神不守舍,心不藏神,引发不寐。病位主要在心,易涉及肝、脾、肾,病性有虚有实,以虚为重。其本质是在阴阳失调,元气亏虚的基础上出现寒热痰湿之证。
赵振发主任根据老年失眠患者的基本病因病机,结合多年临证经验,提出失眠应当分时而治,分方而治的原则。他指出,老年失眠患者多气血亏虚,阴阳失调,在此基础上感受寒、热、痰、湿等才是失眠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治疗应以调和阴阳,使阴平阳秘,脏腑按时辰变化各司其职才是治疗失眠之本,而纠正寒、热、痰、湿则为标。早在《黄帝内经》有云:“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勿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可见人体生理活动应顺应自然变化。他指出,白天阳气生发,万物生长,因此在治疗中更应激发阳气,使阳气充盈,阴气内敛,阳气升发,才能使人体焕发生机,消除困意,使卫气营血得以正常运行,五脏六腑各当其道,保持良好的生理机能和生活状态。因此赵主任提出清晨遵循“开窍醒神”的治疗大法。到了夜间,阳气下沉,阴气当令,万物调息,归于沉寂,毛孔闭合,五脏六腑得以歇息,又如《灵枢·营卫生会》曰:“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阳衰……万民皆卧,命曰合阴”。一日亦如四季变换更迭,日入为秋,夜半如冬。人体也应顺应自然,尤其作为老年人,阴阳俱衰,气血亏虚,更易滋生外邪,扰乱心神,导致不寐,所以赵主任认为入睡前当以“宁心安神”为治疗原则。以上为治疗老年失眠的大法,同时还需牢记辨证论治,不可拘泥刻板,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纠正外感之邪,达到阴平阳秘,安然入睡的目的。
老年男性,50岁,主因“间断失眠5年余”就诊,患者日间少气懒言,倦怠乏力,头晕目眩,夜间精神亢奋,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进食少,大便不成形,观其舌脉,舌淡胖,苔黄厚,脉弦滑。治疗晨起以“开窍醒神兼以健胃消食”为治则:菊花15 g,薄荷15 g,石菖蒲15 g,冰片15 g,苏合香15 g,茯苓15 g,升麻15 g,鸡内金15 g,陈皮15 g,山药15 g,焦三仙各15 g,法半夏10 g,莱菔子15 g,党参10 g。方中菊花、薄荷开窍醒脑、清散风热,《药品化义》记载,薄荷“味辛能散,性凉而清,通利六阳之会首,祛除诸热之风邪”。石菖蒲化湿开胃、醒窍豁痰、益智提神,既能发散阳气、清利头目,又可健脾和胃、化痰宽中,可谓一药标本兼治。冰片、苏合香开窍醒神、清热明目,均有提振阳气之用。升麻既可升阳举陷,又可清除虚热,有助于固本祛邪。余诸药取自保和丸加减,主要功用为消食导滞,理气和胃,运化痰湿,补中益气。睡前予宁心安神兼以健脾化湿为之治则:酸枣仁15 g,柏子仁15 g,夜交藤15 g,合欢皮15 g,茯神15 g,生龙骨20 g,生牡蛎20 g,法半夏10 g,苍术15 g,薏苡仁20 g,山药15 g,党参15 g,白术15 g,茯苓15 g。方中酸枣仁、柏子仁宁心安神,《本草汇言》记载,酸枣仁可“敛气安神,荣筋养随,和胃健脾”,柏子仁可养心安神、润肠通便。夜交藤,《饮片新参》谓其“养肝肾,止虚汗,安神催眠”,可谓扶正固本之要药。合欢皮,《本草求真》曰:“合欢皮味甘气平,令五脏安和,神气自畅……重用久服,方有补益怡悦心智之效”[10]。二者合用,益肾养血、解忧安神。茯神入心脾二经,可宁心安神、健脾化湿。生龙骨、生牡蛎可重镇安神、固阴敛阳。余方拟自参苓白术散加减,主要功用为健脾化湿、理气和中。如此分时而治,分方而治,完全符合病情需要,加之胃本属阳,脾更为阴中之至阴,日间和胃,夜间健脾,不仅顺应了病情变化之规律,更加诠释了阴阳变化之法则。
经上方调理半月,患者日间神色明显好转,已逐渐活动如常,头清目明,精神渐佳,食欲始增,夜寐较前明显好转,子时前已基本安睡,虽时有半夜起夜,但醒后仍可再睡,显然已无大碍,问其二便,观其舌脉均较前明显好转。上方轻微调整后续服1个月,诸多不适已基本缓解,后对该患者随访近半年,已外出劳作,日间生活如常,夜间睡眠安稳,已无大碍。
按:结合患者临证及舌脉,患者年岁已高,阴阳俱虚,日不清,夜不寐,阴阳已失调,日间阳气无以升发,故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夜间阳不内敛,阴不外固,气血不充,故精神兴奋,辗转反侧,难以入睡。患者年岁已高,加之后天脾胃不足,阴阳失调加重中焦运化不足。脾气亏虚,运化无力,脾不升清,胃不降浊,气机逆乱,湿邪内生,日久化热,水谷精微不化,气血不足,四肢百脉不充,故见纳差乏力,少气懒言,头目不清,便不成形,亦出现其舌脉之象,如此往复,不得终也。
老年人失眠病因多样,病机复杂,但多源自脏腑亏虚,气血不足,阴阳失调,继发寒、热、痰、湿等的本虚标实之证。治疗中应当以调和阴阳,补益气血为本,以气血充盛,脏腑各司其职为目的,结合临证及舌脉进行辨病辨证,牢记扶正不忘祛邪,注重标本兼治,同时老师还指出在工作中要多思考,勤辨证,以“一元论”为中心,避免堆方垒药,善用经方,为传承中医文化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