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师范学院,四川 内江 641200)
职业倦怠作为影响较大的职业危害之一,已深入侵害各类职业人群。高校辅导员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出现职业倦怠,他们便会对工作失去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抱怨情绪,缺乏责任心,甚至会离职。这不仅不利于辅导员团队的稳定性、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建设,也不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更不利于学校办学质量和整体形象的提升。因此,克服职业倦怠是高校辅导员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中国茶道精神和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茶道精神所倡导的“真、清、和、怡”对于高校辅导员克服职业倦怠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从古至今,中外很多名人大家对茶道精神做了解释,都试图用几个精炼的词语来概括茶道精神,但都无法做到统一。如林荆南先生将中国茶道精神概括为“美、健、性、伦”四个字;范增平先生则将其概括为“和、俭、静、洁”;周渝先生认为茶道精神主要内涵是“正、静、清、圆”.......纵观中西方对茶道精神的阐释,主要集中于“静”“和”“美”“清”“怡”“真”“健”“伦”“正”“敬”“圆”“融”“廉”“俭”“洁”15字。中国茶道从萌芽开始,就与佛教文化息息相关,茶道与佛教文化之间的思想内涵也有诸多共通之处,佛教主静,中国茶道则讲究“真、清、和、怡”。
茶道精神的“真、清、和、怡”内涵丰富:“真”是指不虚假,真诚守信、真情真意、真善真美;“清”清是指清廉、清正、清心,清寂,讲求轻身清心;“和”是指以和为贵,天人物和;“怡”指的是怡情、养性,包括身体和精神上两个方面。
职业倦怠,最早由Freudenberger提出,他认为长期从事服务行业的人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Maslach进一步研究,提出职业倦怠三维度模型,将职业倦怠界定为从事高强度、高人际接触频率的人员所产生的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综合症状,得到了广泛认同。后期不同的学者给予它不同的新阐释,但都大同小异。总的来说:职业倦怠,又称“职业枯竭”、“工作耗竭”,它是一种由长期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工作者在长时间的工作压力下产生的身心俱疲、能量耗尽、力不从心的感觉。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是用来描述高校辅导员在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日常管理过程中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高校辅导员在长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高校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一线,身兼服务、育人、管理等多重职责,工作内容繁多,从而产生职业倦怠,并在辅导员群体中逐渐蔓延开来。
高校辅导员群体大多数是二三十岁刚毕业的年轻人,他们年轻气盛且刚参加工作,工作的积极性很高。大多辅导员在工作之初,经常出入学生宿舍,与学生融为一体;积极摸索有效工作的途径,探寻辅导员工作的趣味和创新点。但工作几年后,有的甚至不到一年,很多辅导员就表现出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缺乏对工作的热情,也不再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谈心谈话,从踏实和积极的工作态度转变为敷衍和拖沓。
有的辅导员在从事本岗位之前,对辅导员工作不是真正了解。当他们工作一段时间后,才发现辅导员工作是繁琐并且枯燥的,辅导员地位不高、角色也不重要,辅导员工作也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容易出成绩。并且学生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辅导员责任重大,一不小心所有的付出和努力都可能被一票否决。渐渐地,他们开始缺乏开展工作的信心,既担心做不好工作,又担心不做工作带来的不良影响。在工作中逐渐养成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对辅导员工作的成就感也逐渐降低。
虽然近几年来,社会和学校对辅导员的关注度渐渐提高,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辅导员的付出和收获并不成正比。辅导员做着大量繁杂的事,但在涉及自身切身利益的事时,却常常得不到公平的待遇。比如在评优评奖、职位晋升、职称评定等方面,辅导员往往被提出更严格的要求甚至被排除在外,不能很好的实现自己的价值和奋斗目标。同时,辅导员所承担的繁重任务和责任压力,也让他们渐渐对自己的工作失去信心,对辅导员工作的胜任感和满意度下降。因此,越来越多的辅导员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下降,最后选择了转岗或离职。
高校辅导员既是教师也是管理者,承担着大量工作任务。他们不仅要负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要开展日常管理、做好党建团建工作、组织各种学生活动,帮助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就业创业指导、处理学生内部矛盾和突发事件等。工作内容复杂多样且没有明确界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3号》文件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要求,高校应按照不低于1∶200的师生比来设置辅导员岗位,但事实上很多高校的辅导员所带学生远远超过这个数字,使辅导员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因此,辅导员工作时间很长,几乎没有明确的上下班时间,必须24小时保持“待机”状态,以便在学生发生突发事件时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这种全天候“待机”状态容易让人身心疲惫。并且一旦学生出现安全事故,辅导员是第一责任人。种种压力和情绪在辅导员身上得不到发泄和排解,不能做到茶道精神所倡导的“清”,无法轻身清心,则容易产生倦怠。
虽然近年来各大高校都在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号召,不断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完善辅导员体系,辅导员岗位也成了很多毕业生报考的热门岗位,但在很多高校依然存在辅导员队伍不稳定、辅导员流动性大的现象。根据黄正福、李秀超调查结果显示:有30%的人选择做辅导员并不是因为他们热爱辅导员工作,而是不了解辅导员的具体工作;55%的人选择做辅导员是因为想进高校但是专业不对口无法应聘教师岗位只能选择辅导员岗位。并且随着对辅导员工作的了解和从事具体工作以后,很多人认为辅导员工作繁杂枯燥、责任重大,工资待遇低,地位也不高,绩效考评制度也不完善,因此对自己的前途感到十分渺茫。有20%的辅导员想换岗;41%的人只愿意做3-5年或学校规定的期限,为了不赔付大量的违约金。可见,很多辅导员选择这个岗位并不是出于热爱和真心,即茶道所言的“真”,便很难做到爱岗敬业、真爱学生。
从当前大部分从事辅导员工作的群体来看,高校辅导员大多在三十岁以下,很大一部分人是刚从学校毕业就开始从事辅导员工作,并且很多刚入职的辅导员并不具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加上岗前培训少,经验也不足,在学生日常管理和处理一些突发情况时往往遭受挫败感,打击工作的积极性。同时没有很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则难以应对这些压力。并且,部分辅导员在面临工作中的问题时不善与他人交流沟通,害怕请教领导和同事。难以做到茶道之“和”,就很容易产生自责、退避、抱怨、厌倦等心理,从而产生职业倦怠。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充当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既不利于自身的职业发展和身体健康,也不利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更不利于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形象。因此,帮助高校辅导员找到克服职业倦怠的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茶道精神所倡导的“真、清、和、怡”对于高校辅导员克服职业倦怠地启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建立一个“脑海中的垃圾箱”;保持谦虚好学的良好心态;培养兴趣,健康生活。
茶道精神中的“真”讲求真诚真心、真善真美,启示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真正做到爱岗敬业、真爱学生。高校辅导员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用发展的眼光观看待教育事业和辅导员工作,相信辅导员体系及相关机制的发展进程,看到所从事的职业希望。高校辅导员要自觉加强理论学习,拓展知识领域,掌握育人规律,提升心理调适能力和自身综合素质。要提髙思想认识,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在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要有强烈使命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生工作中,要常怀“爱心、耐心、责任心”,努力成为学生人生路上的导师和朋友。要用积极勤奋的态度对待工作,将个人成长与辅导员职业结合起来,提高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
茶道精神中的“清”强调清心、清寂,讲求轻身清心,告诉我们辅导员要建立一个“脑海中的垃圾箱”。克服职业倦怠,要懂得劳逸结合,工作和生活要分离开来,不能混合。不要将工作的情绪带到生活中,要在自己的头脑中建立一个“垃圾箱”,并通过自主分类将不好的情绪、没做好的工作、不和谐的人际关系等丢进去,在生活中随时让自己保持身心愉悦,暂时缓解工作压力,并保持工作热情。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周期都很长,加上工作繁杂,突发情况和学生问题较多,因此辅导员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紧张匆忙的,但也要懂得忙里偷闲、劳逸结合,适当让自己轻身清心。这样才不会让紧张、不安的情绪一直伴随自己的生活,让自己郁郁寡欢,产生厌倦。同时,要懂得“既往不咎”,放过自己。工作上的不愉快、不满意,过儿就过了,该丢就丢,不要一直耿耿于怀,对自己产生怀疑或者不自信。就算今天错误百出,明天也要笑对工作。
茶道精神中的“和”指天人物和,与人交友,中华民族讲求中庸之道也乃和。这就告诉我们要保持谦虚好学的良好心态,处理好与领导、同事的关系,多沟通交流,学习经验。高校辅导员团队大多是青年群体,这其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是三十岁以下的刚从学校毕业出来、缺乏社会交际和工作经验的年轻人,应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自信和大胆,拥有敢闯、敢拼、敢错但永不服输的精神。要保持谦虚好学的良好心态,经验不足可以学,不懂可以问,错了可以改,只要有足够的信心,有强大的面对挫折和困难的承受力,没有什么是做不好的。因此,辅导员要正确认识自我,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谦虚好学。多看、多问,积极与领导和同事沟通交流,学习、积累他人处理同类事物的经验,做好经验总结,并灵活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去,不断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应急处理各方面的能力。
茶道精神中的“怡”,又有人称为“美”,指发现美好的事物,怡情养性。告诉我们克服倦怠,要培养兴趣,健康生活。辅导员工作繁杂且枯燥单调,各种有形无形的限制较多,容易使人产生倦怠感。因此,辅导员要注意进行自我调节,借助兴趣爱好和休闲活动适当增加生活的乐趣,缓解身心疲劳,帮助自己恢复精神和体力,维持身心健康。比如参加体育锻炼,释放负面的情绪、舒缓紧张的节奏;比如学画画、品茶,让自己的心静下来,颐神养性,调整自己的心态。总之,尽量在工作之余,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自己某方面的兴趣,养成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自信心,有利于辅导员更好地处理工作问题和压力。学会培养兴趣,发现生活的美,是缓解压力、消除疲劳的好方法,有利于辅导员克服倦怠,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