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导学支架 优化科学实验课堂

2021-12-08 03:28:23郑淑姬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1年12期
关键词:科学实验教具导学

郑淑姬

(霞浦县第二小学,福建 宁德 355100)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搭建的导学支架,是指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架起助学的桥梁或台阶,是帮助引导学生学,而不是代替学生学。学生在导学支架的协助下主动建构,内化知识与经验,提升能力,进而促进更高层次的认知活动。[1]小学科学实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应用科学手段,使用相关仪器设备和材料,就某些特定课题进行观察、对比、测量、数据处理与分析,获取或验证某些科学结论的课程。本文从搭建课前预习支架、合作探究支架、全程评价支架、多种材料支架四个维度,阐述小学科学实验课程的导学支架式教学实施路径。

一、巧设预习支架,优化学习任务

在小学科学实验课前,可搭建一个帮助学生自主预习的导学支架。教师应在上课前把实验材料的准备/基本程序的设定/课程研究探讨的目标和关键要点等重要因素铺设在课前预习支架内,准备完善的导学教案。在教案中,教师要对该课的预期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等先进行沙盘式演练,做到心中有数。实验设计是实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前提和保证,实验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实验教学的成败。在实验开始前,通过预习支架优化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框定的支架内充分做好课前预习,熟悉实验方法和基本步骤,按照“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实施方案—交流探究—获取结果”的流程完成实验。

例如,教科版三年级上册《风的成因》一课的预习支架设计中,利用风箱、蜡烛、线香、塑料丝等材料来模拟风的成因实验,备好预案。实验流程、观察重点、实验结果等,都在预习支架中设计妥当,并通过预习作业传达给学生。由于实验过程目标明确,师生配合默契,生成的现象清晰明了,学生对实验结果、实验原理一目了然。

二、搭建合作支架,探究有章可循

布鲁纳(Bruner)等新维果茨基派学者提出“支架式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获取知识,享受快乐的过程,学习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借助他人的帮助(或与他人协作活动)而达到意义建构的过程。[1]因此,在科学实验课堂中,可安排大量的合作互动活动,比如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分组辩论等。科学实验是在引导学生掌握基本要素的情况下,放手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必须有章法可循,而不是毫无把控的放羊式教学。学生小组无合作主题、实验操作无主次分工,以为实验小组只是班级座位、实验室组别的变化,甚至认为实验课只是教师授课和学生自己动手的简单区别,这些错误认识对于合作探究都是不可取的。在实验教学中充分运用“支架法”组织讨论,可使小组中每个人的分工明确,做到有主有次、有序有效。在学生掌握基本步骤之后,可以在一定范围,通过实验材料的多重组合、实验顺序的变化等,让学生在不同阶段重新组合,观察各种状况及不同的实验结果。

运用合作探究支架,教师要在重要环节的示范之后,引导学生进入预定场景支架,用更多的精力关注学生的实验参与、投入程度、问题探究等各种情况,创造有利环境,使学生养成默契合作的实验习惯。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合作会出现什么问题,在交流中会碰撞出怎样的智慧火花,都是教师需要特别注意的细节,据此为即时评价及实验的总结收集数据、素材。

三、全程评价支架,指向贯穿始终

在科学实验课堂中,评价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教师审视自己教学的依据,也是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评定的过程。评价形式可以多元化,既要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要加强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评价过程可以灵活根据实验内容选择评价方法。对于准备充分、分工明确、组织架构合理的组别,采取正面的高度赞扬式点评,给其他实验组别提供参照学习的标准;对于一些操作不规范的组别,就存在的问题,实验的难点、节点、关键点等,通过示范操作进行详细评价。多样化的评价方法,要求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纸笔测试、观察、谈话、提问、实验操作测试、设计实验、实验报告、作品展示、成长记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2]对实验过程进行全方位评价时,还要特别注意个性化实验作品的点评,以拓宽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总之,在科学实验课堂中,教师不能呆板教条地按部就班分段评价学生的实验过程,而是根据实验的不同情境,有针对性地点评,评价支架的应用贯穿始终。使学生乐于接受又兴趣盎然,整个课堂活跃有趣,达到课前设定的最佳效果。

四、结合材料支架,形成完整体系

科学实验是小学生探究和认识自然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是小学生获取经验事实和检验科学假说、理论真理性的重要途径。多媒体的应用、实验数据的记录、实验教具的操作等,都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把这些多元因素融会贯通在导学支架内,并形成闭合的体系,这样的实验设计、过程、结论才是严谨的。

1.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视听兼备,让学生眼观其形、耳闻其声,使实验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化难为易。例如,教科版五年级上册《认识棱镜》一课中,利用多媒体导课,演示彩虹产生所需要的阳光、水雾的场景,运用三棱镜、手电筒的白光制造出彩虹,小组讨论白光通过什么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接着播放视频,分发电动牛顿盘教具,让学生根据视频演示,亲自验证七色光汇聚成白光的现象,最后将不同颜色的光混合,形成新的色光。科学实验课堂借助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直观感受七色光的合成与分解,轻松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2.实验课堂的另一支架是实验记录单。教学时,引导学生真实记录在实验活动中的发现,准确记录每个环节的具体数据和验证结果,并通过观察、收集、比对所记录的实验数据和相关信息,推理分析实验结果,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例如,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让学生实验并记录混合前后小苏打和白醋的颜色、气味、现象的变化,对于生成的新物质,判断是不是二氧化碳。查阅相关资料,学生得知,具有无色、无味、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这些特征的气体,除了二氧化碳外,还有氙气、氩气等。对比实验记录单以及常见气体特征表,本着依据证据、尊重事实的态度,学生明白单凭这些证据不足以证明这种气体就是二氧化碳,论证科学实验结论不是想当然,不是凭借几组实验就能作出主观判断,而是要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并获得大量准确的数据。对比分析记录单,引导学生多次论证,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实验教具的使用能够直观增强实验效果,创新性的教具能够弥补教学设施配套教具的缺陷,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实践等综合能力。以教科版五年级上册《摆的快慢》一课为例,在实验中要改变摆绳长短来探究,学生需用直尺测量,要得到准确结果比较困难,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鉴于上述实际情况,可对实验器材进行改进,用PVC 塑料管将摆线通过小孔穿过摆锤,在塑料管上量出10cm 做标记,在管上夹上凤尾夹,根据移动距离等长原理,解决摆线难题。创新性教具来源于生活,更能引起学生共鸣,使实验课堂更具新奇性、趣味性、多样性。

总之,在科学实验课中,要实现导学支架的有效应用,需要教师巧设预习支架,巧搭合作支架,让评价支架贯穿整个实验课堂,将多种手段融合在支架中辅助教学。采用导学支架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实验习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帮助学生螺旋式提升知识结构。

猜你喜欢
科学实验教具导学
“天宫”上的科学实验
自制玩教具《拼拼乐》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初中物理自制教具应用探讨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7:56
展教具
函数知识快乐导学
中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将于4月发射
中亚信息(2016年3期)2016-12-01 06:08:26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精心准备 科学实验
人间(2015年9期)2016-01-09 13: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