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生活教育 丰盈数学课堂

2021-12-08 03:28:23陈国煌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1年12期
关键词:长方体生活化情境

陈国煌

(秀屿区实验小学,福建 莆田 351146)

教育家陶行知结合自身的教育理解以及中国教育实际,对杜威的教育理论进行本土化改造,创造性地提出生活教育理论,其核心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1]这三大理论长期以来指引着无数教育工作者,成为教育实践的重要方法论。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尤其是小学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无处不在,数学源于生活,又致力于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开展生活化教学,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理解数学,从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师可把生活化教学融入情境创设、语言表述、问题设计以及任务布置等课堂环节,依托生活教育,丰盈数学课堂。

一、情境生活化,激发探究欲望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对于儿童来说,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要求教师应创设与学生生活及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在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看来,教育的内容需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恰当的生活化情境,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学生吸引注意力,满足小学生对生活的好奇心。教师通过创设贴近生活的趣味数学情境,实施教学导入,达到引人入胜的导课效果,为后续深度学习的实现打好基础。

比如,在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这一知识单元的教学中,教师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学生分享自己的“糗事”:有一次在菜市场买菜,由于很多菜的单价和重量都不是整数,如黄瓜2.5 元一斤,买了2.8 斤;西红柿4.5 元一斤,买了2.5 斤等,最后结账口算时,教师完全蒙圈。而卖菜老人在念念有词的口算中,分毫不差地算出了总数,这让科班出身的教师无比汗颜!很多学生都有和父母购物的经历,在遇到类似的小数乘法计算时,在没有计算器辅助的情况下,很难又快又准地算出金额,因此对教师的“糗事”也感同身受,并对卖菜人是如何计算的产生好奇心,引发探究欲望。在轻松的师生互动玩笑中,教师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水到渠成地引入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更加意识到只有学好数学知识,才能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样的生活化情境十分“接地气”,具有浓浓的生活情趣,学生乐意听、愿意学,学习情感积极。

二、语言生活化,立足儿童本位

法国哲学家卢梭主张,教育的目的应根据儿童的本性需要来确定。中国教育学者成尚荣也提出:“对待儿童的心灵,就要像对待玫瑰花上的露珠一样。”教育应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立足儿童本位思想。数学作为一门理论性、应用性学科,数学语言本身具有高度抽象、逻辑性强的特点,这与以形象化思维为主的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存在较大的反差。这就要求教师要站在儿童的角度揣摩教学用语,以生活化的教学用语进行授课,让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直观、通俗易懂。[2]

比如,认识“>”“<”这节课,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区分大于号和小于号这两个符号较为困难,容易混淆。有心的教师总能想出让学生记住的办法:“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尖角在后是大于,两个数字两边站,谁大对谁开口笑。”再如,结合乘法口诀,创编朗朗上口的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这些简单有趣的儿歌,拉近数学与儿童的距离,儿童自然而然对数学产生亲近感。数学知识都是从数学概念衍生而来的,学好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前提与关键。然而,数学概念通常是抽象的定义、定理、定律、公式等,具有凝练性、精确化、抽象化表达的特征,小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障碍。教师可以将抽象的概念以生活化的数学语言予以阐述,帮助学生领悟数学概念。生活化教学用语,使生生、师生展开轻松的数学交流,教师通过将抽象难懂的数学语言转化为贴近学生生活体验与认知规律的语言,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三、问题生活化,促进深度学习

余文森教授指出:不会思考的学生只能获得假知,思考能力才是最核心、最根本的学习能力,它直接决定学生学习的水平和质量。[3]“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是提高学生关键能力的助推器。一个完整的问题包括情境以及设问。其中,问题情境与问题本身最为重要,是设问的依附载体,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问题探究欲望。教师的数学问题应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认知,从现实的生活中提炼引申出与所授内容紧密相关的问题,以这样生活化的数学问题,供学生思考探究,实现深度学习。

比如,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教学中,教师这样设置问题:“我们班马上要进行班委会换届选举了,到时候要进行无记名投票。现在有一个长15 厘米、宽8 厘米、高7 厘米的纸盒可以作为投票箱,但是为了显得正式、庄重一点,需要将这个长方体的纸盒表面贴上红纸,那么需要多大面积的红纸才够贴呢?”当学生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求法后,教师进一步追问:“同学们知道了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是求长方体六个面面积的和,但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求长方体物体表面积时,不需要6 个面都求,只要求5 个面,甚至只求4 个面的面积。细心观察的孩子们,有这样的例子吗?”课堂中,通过以问导学的互动交流模式,以具有针对性、生活性、递进性的问题,引领学生在认知、思维、情感上全面参与,帮助学生进行深度的思维训练和知识理解,促进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四、任务生活化,实现知行合一

陶行知提倡“教学做合一”,是为了把“学”从视为“字纸篓,死读书,读死书”转到重培养学生能运用活的知识,具有生活、创造能力的轨道上来。数学学习的意义在于指导生活实践,生活教育的根本在于实现教学做合一。综合性学习是数学知识应用实践的重要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布置生活化的数学实践学习任务,以现实生活问题解决为目标,以学生之间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性学习和数学实验等为载体,进行学习实践,将教材中的“死”的知识与生活中“活”的数学问题与任务结合起来,达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学习成效。[4]

比如,六年级上册《位置与方向(二)》的教学结束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一项生活实践性的数学综合性学习任务:分别以自己家为中心绘制方位图,标记出学校、车站、书店、公园的相对位置,并测算出直线距离。在绘制方位图后,围绕位置、方向与距离进行设问并解答。这种综合性的学习活动,体验性强,每个学生都很感兴趣,并且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数学实践能力的提升十分有益。再如,在学习《条形统计图》后,让学生统计一个月内家庭生活用水、用电、话费、消费支出等,以及对学生的课余爱好、喜爱的动漫人物等进行调查统计,培养学生的数学操作、数据分析等能力素养。这些生活化的数学任务,让学生将课堂知识与生活数学问题结合起来,知行合一,帮助学生内化和巩固知识,提升数学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了源头活水。它建立起数学知识学习与生活实际运用的桥梁,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实用价值。教师应善于捕捉、提炼生活信息,挖掘数学知识内容,展开生活化教学,让数学课堂更加通俗易懂、直观形象,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与价值。

猜你喜欢
长方体生活化情境
有几个长方体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不同情境中的水
拆拼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1:38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34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