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中华
(福州教育学院第二附属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0)
在现代化进程中,建筑与文化愈呈现出趋同化,地域文化愈显珍贵。美术与文化的交融是文化艺术资源的开发和美术教育功能的拓展。中学生正处在审美价值观形成阶段,引入福州经典古厝文化元素到美术课堂中有利于培育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与归属感。福州古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将古厝独具的美感与历史文化融入美术课堂中,使学生认识中华优秀传统美术的文化内涵及独特艺术魅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1]本文以福州经典古厝为载体,探索如何将古厝历史与文化、工艺美术等元素融入中学美术课堂。
“厝”是闽都文化中:家、房子、建筑的称呼,由方言而来,福州古厝集合了许多民间工艺美术与文化审美观念。福州古厝文化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自汉初闽越王无诸在闽始建冶城、闽王王审知扩大罗城,经过多次朝代变更和几次南迁,促成了现在闽越文化与中原文化大融合的地域文化特征。福州古厝大多以黑白为主色调,较为典型的是古厝的风火墙,大多是几字形,形似马鞍,优美的龙鳞蛇身弧线与凤尾飞檐造型,有别于其他地域特色,如徽派的马头墙、广东的猫拱背式风火墙特征。福州古厝的飞檐进深较大,冬暖夏凉,具有挡风遮雨的功能。飞檐下的灰雕图案与博古图内容丰富多样,有儒释道传统文化图案、花卉、水族等,既装饰着古厝也承载着人们的精神寄托与思想表达,更体现了福州人民的创造力,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地域美学的一个缩影。
将福州经典古厝文化元素融入中学美术课堂时,应根据中学生已有认知能力和知识背景,提炼古厝文化中的人文历史元素与审美元素作为教学内容。福州古厝包含福州古民居与古达官贵人府邸、公共建筑等,如三坊七巷、朱紫坊、上下杭、鳌峰坊、镇海楼、戚公祠等。从福州古厝表征中的形、色、材质提炼,大到古厝的布局、造型、马鞍墙、飞檐,小到门前的石狮、石鼓、雕刻、栏杆、花灯、门、花窗、楹联、砖雕、瓦当、生活器物等,从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美术学角度可以提炼出古厝的民间习俗、人文思想、艺术造型、社会变迁、形式语言、文化创意、审美趣味等,皆可转化为中学美术课堂的和隋之珍。
以福州古厝文化为形象,结合核心素养要求,实现“创意”美术课堂。福州古厝形象具有福州地域特色,可以古厝中的故事或传说等的方式导入,引起学生的求知与探索欲,开启古厝之旅,再进一步从美术学科角度引导学生观察与发现福州古厝的表征与表征背后的文化意涵。引导学生学习像专家一样思考,像艺术家一样创作,让学生历经了解古厝、欣赏古厝、创作“古厝”,在创作表现时导入福州古厝绘画和产品设计的案例,加强学生的创作欲望与表现形式。创意设计时应结合绘画、雕塑、拓印、瓶贴、摄影、媒体、现代媒体产品设计、文创等方式,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与方法来创作出具有福州古厝文化元素的视觉形象,增强学生对福州古厝形象与文化联系与体验。
除对福州古厝外形审美的挖掘,更要引导其对内在逻辑与表征背后所传达的人文精神的深入学习,甚至对昔日古厝中走出的名人作一番认识与研究学习,将知识、理论与技法融合起来,有助于学生对福州古厝形象内在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在充分了解了福州古厝的审美元素与人文历史后开起创意之窗,如用古厝的文化符号设计具有创意的福州古厝魅力的生活用品、文具、挂件、古厝导游图、元宵花灯、古厝里的美食包装,继承与创新福州古厝文化元素。用书画作为载体,表达古厝的“乡愁”、节庆等人文意蕴的书法和美术作品并装点生活、美化校园,将创意成果装扮现实情境中,既提升学生的成就感,又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遭的人,体现福州地域文化的人文关怀。
在传统的单课时教学中,虽然都有完整的教学环节,学生完成的作业亦可精彩纷呈;但福州古厝文化元素涵盖了民间工艺美术与人文精神两大块,内容非常丰富,单课时时间有限,很难达到既定教学目标,使教学流于表面,蜻蜓点水,“育人”效果大打折扣。以美术核心素养的“大单元”为教学设计理念,结合学科“大概念”,将提炼后的福州地域文化元素融入中学美术课程,分步骤进行教学。
例如,古厝文化可以融合在初中美术的“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个板块中,也可以融合在高中美术课堂的鉴赏、雕塑、工艺、绘画、设计、中国书画、现代媒体艺术等模块中。再如,在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初中美术课程与湖南美术出版社的高中美术板块中,引入纹样与生活、设计纹样、装饰画、藏书票、藏书印、邮票、书签、中国古代雕塑、工艺和建筑、古城古镇考察、民俗文化展、绘画、摄影、风土人情、民间美术等类别课程。
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教学有更丰富的内容和更深刻的内涵,教师采用多课时“单元化研究型学习”[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与感悟,培养学生情系家乡、心怀家国的情怀。
将福州古厝文化融合到研究性学习课程和工作坊中,建立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是学生以研究小组的分工与合作方式进行的主动探究式学习。
一方面,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研究性学习的主题范畴,如漫画绘本—福州古厝导览、漫画福州文人民居、漫画福州古厝里的小吃、福州古厝里的工艺美术、福州古厝人文内涵等。学生确定选题范围,制定计划、设计研究方案、确定方案、组内分工明确,利用各种渠道收集古厝文化元素,通过田野调查、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收集充分材料;通过集体讨论,分门别类,取舍提炼,分析比较,明确研究对象;提出问题,导出方案(美术创作或设计),研究材料工艺;开始绘画、设计、制作,同时形成研究论文和报告。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目标地成立古厝相关主题的工作坊。工作坊的学习模式较之统的课堂模式更具灵活性,师生互动更为融洽。教师在教学时,可适时邀请传承福州古厝文化的老艺人来工作坊讲座、交流、指导,深度传播福州经典古厝文化,帮助学生浸润于传统文化中。教师定期对课程实施进程进行辅导与关注,实现以学生自主探究实践为主的创意教学模式。教师帮助学生对实践学习的结果进行归纳、整理,最后在校内外进行成果展示。
研究古厝文化的过程也是学生本体成长的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既掌握了大量的福州古厝文化,又创作出与之研究对应的作品。基于学生的本土文化探究体验,激起学生的乡愁与亲切感,推动学生了解家乡文化,热爱家乡;而成果展示又能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民族自豪感,达到文化传承的目的。
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初步发展,难以学习过于复杂的福州古厝背后的文化、审美内涵,“情境化主题”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内涵性知识。“情境化主题”教学不同于“情境教学”,后者是虚拟的情境,而前者是强调真实情境。“情境化主题”主要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从学生个体成长的地域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出发,引入当地古厝文化,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真实情境下,培养面对当地古厝现实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设计一份具有福州古厝文化元素的文创作品、做一份介绍故乡古厝的手抄报,让课堂作业变得亲切有温度。情境化主题可以设置一系列的小问题:1.福州古厝的艺术魅力体现在哪些地方?2.福州古厝人文内涵及其艺术魅力?3.如何在美术创作中融入并体现福州古厝的艺术魅力?4.如何传承福州古厝文化魅力?等等。问题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实情境会驱动学生主动去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以古厝之境激发学习之情,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有效地深化学生对福州古厝的了解。以福州古厝地域文化融入课堂,因地制宜,贴近学生生活,拓展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福州古厝中培育了不少名人。如福州经典古厝之一的三坊七巷就走出许多对近代发展进程有影响的人物,林则徐、陈宝琛、林旭、林觉民、严复等,素有“蕴含了半部中国近代史”之美称,将其文史与诗意融入中学美术课堂中,实现跨学科的融合,正是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古厝走出的文人墨客,如何振岱、陈衍、郑孝胥、冰心、林徽因、卢隐等人的故事和作品,可穿插嵌入美术课堂中的相关环节,并加以巧妙地融合,实现文学化、诗意化的美术课堂。通过美术课堂了解福州的历史文化、地理、社会、民俗、语文、宗教等多学科知识,既掌握福州古厝表征符号,也学习福州古厝建造背后的人类学因子,了解先贤的精神与智慧,从大视角引导学生感知与体验、挖掘与深入,形成综合观察、整体联系的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能力,以便更全面的了解认识福州古厝与周遭世界。跨学科融合是不同学科的相辅相成,是孕育创新思维的有效措施,既体现立德树人,又促成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将真实性评价任务单与嵌入式教学评价相结合,形成多元评价,发展学生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学生经过对福州古厝文化的探究与理解,经不同的作业实践,体验美术创作的快乐之后,教师对课堂的评价就显得尤为关键。教师在评价中既要围绕三维目标,又要体现美术学科本位思考和学科核心素养,紧紧扣住福州古厝文化相关主题并围绕着课程设置的作业与任务单,采用教师评、学生评、互相评的多样评价方式,评价元素要综合考量学生的合作精神、对福州古厝探究能力、文化理解、作业呈现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评价与课堂总结既要对学生进行肯定,也要对学生提出意见与展望。以育人为目标的课堂评价重在引导学生从深层次挖掘福州古厝文化,探究福州古厝历史,体会艺术魅力,树立文化自信,成为具备人文底蕴、有责任担当、敢于实践创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接班人。
美术与文化的交融是文化艺术资源的开发和美术教育功能的拓展。福州古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人文历史的承载物、是古人智慧与才华的结晶。从福州古厝中提炼出来的审美元素与文化内涵丰富着地方美术教学资源,将之融入中学美术课堂中,即是让传统文化艺术走进学生生活中,将教育生活化,实现课堂与社会的互通,传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福州古厝与中学美术课堂的融合只是一个起点,目的是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一代代的莘莘学子中源远流长并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