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玮
一眼望去,红砖为墙,红瓦为顶,飘逸的燕尾脊、圆润的马鞍屋墙、光滑的红艳外墙,以及内部纤细精致的雕梁画栋,闽南红砖古厝以这样一种极致的美艳呈现在世人面前,让人赞叹不已。
灵秀镇华山村西北角,一片红砖古厝群悄然隐于市,引来众多学者和专家走访研究。目前,当地文化部门已经对古厝群进行初步考察评估,古厝群有望被保护起来,开发成观光旅游景点。
“百态”红砖古厝群
灵秀镇华山村的红砖古厝“聚居地”,是一片很难得的颇具规模、保存相对完好的集中性古厝群。据初步估算,这一带的古厝群数量超过20栋。
走在成群的古厝群里,很容易迷失于这一片饱含地方特色的古民居里,那种古色古香的味道令人流连忘返。有的古厝富丽堂皇,透过正大门的木雕、砖雕和石雕,能够清晰感觉到当年手匠工艺的柔和、纤巧和细腻;有的古厝里还有住家,适逢冬天阳光灿烂,主人会在庭院里晒被子,这是古厝里寻常人家的简朴生活;有的古厝已成残垣断壁、破砖碎瓦,围墙已经坍塌,被周围的大树包围,古厝里的亭子光秃秃地展现于外,依稀透露着当年的繁盛……更多的是,古厝大门边坐着一位古稀老人,默默不语,沐浴在冬日的暖阳中,看见陌生人来时,抬头微笑。
红砖古厝对于闽南人来说更多的是一种家乡的象征符号,看着那些古厝的坍塌,仿佛童年的记忆也跟着幻灭。这也许就是闽南人古厝情缘的一个缩影。
古厝背后的故事
历经岁月打磨的红砖古厝已经不仅是一种建筑,它负责记录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并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
据了解,华山村一带的古厝群大多是历史上出洋创业者的居住地,很多先人由此出洋谋生,此后发达了起来,便衣锦还乡,修葺豪华古厝。这些古厝的主人,有革命人士、航海家、南洋发家的老板等。古厝背后的故事大抵都是勤劳创业、爱拼敢赢的闽南先辈的励志人生。红砖民居,不但荟萃了建筑艺术精华,还浓缩了许多人文历史。
华山村古厝群中最具代表性,保存最为完整的“房宫厝”,号称当年在泉州南门外数得上名号的豪宅。“房宫厝”的建造者系蔡章返,现居住在里面的是其儿子,今年70岁的蔡衍彬老人。据蔡衍彬介绍,父亲12岁去台湾,19岁辗转到菲律宾经商,主要经营食品百货以及商船运输等,发家后于民国29年(1940年)建造此屋。在古厝中有一块写有“福成号”的牌匾,想必当年这栋古厝的主人经商盛极一时。“保护古厝,现在成为我最重要的使命。”蔡衍彬指着门口被偷盗的四块石雕心疼不已,“我已经走遍了泉州各地都找不到合适的古厝石雕将其补上。”蔡衍彬出生在古厝里,也在古厝里住了三四十年,印象中小时候门上的石头间缝隙连根头发丝都插不进去,而现在的缝隙间已经足以塞入一份报纸了。
古厝群的开发和保护
或许对于长期生活在这里的村民来说,早已见惯不惊这片熟悉的红砖古厝群。然而,不得不承认这样一片红砖古厝群,已然成为名副其实的稀缺资源。
据了解,石狮市相关文化部门已经对古厝群进行初步考察评估,古厝群有望被保护起来,开发成观光旅游景点。
现在已经有不少古厝租给了外地人。一位贵州的外地务工人员说,“古厝房租比较便宜,不少老乡也住在附近。”另外,华山村西北角小巷众多,道路设施并不是很完善,再加上人口密集,部分地区卫生条件简陋。
据了解,打造古厝群风光旅游景区,最主要的是將分散在华山村西北角的古厝,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打造生态古厝、文化古厝的名片。目前,有关方面正在积极做好前期摸底排查工作,具体确定古厝群的数量,并协调各方做好前期工作。据了解,初步规划的古厝群风光旅游景区还包括索桥、水槽等观光带,方案有待进一步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