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丽芳
(尤溪县实验幼儿园,福建 三明 365100)
家庭作为幼儿生命成长的核心场所,是幼儿接受教育和培养生活习惯的地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幼儿语言学习、思想态度、行为习惯等,家庭对幼儿的成长教育是不可逆转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更加突显,其充分发挥着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保障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但是现实中依然存在诸多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严重危害幼儿的成长。
家庭是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第一场所,家长所受的教育程度,会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产生重要影响。家长素质的高低和职业差异,使家庭教育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进而影响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因此,在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重视家庭教育,积极发挥家庭教育的正向作用,而不是纵容并滋生幼儿不良习惯的形成。
家庭教育对于幼儿认知、个性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三大教育因素,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对幼儿认知发展水平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家庭教育与幼儿教育机构对幼儿认知发展的贡献量占总贡献量的30%-50%,家庭教育的影响超过教养机构。三大教育因素对幼儿个性发展影响的研究结果同样表明,家庭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的贡献量占总贡献量的比例也高于教养机构。[1]因此,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
在当今社会中,常有对幼儿过分宠爱甚至溺爱的父母。这些家长将幼儿视为掌上明珠,事事以幼儿为中心,此类家庭教育方式只会滋生幼儿的不良习惯的养成。另一方面,放任型的教育方式在现实生活中也较为普遍,家长因工作原因缺乏充足的时间陪伴幼儿,导致对幼儿的所作所为采取放任不管的心态。[2]另外,专制独裁型的家长通常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对幼儿十分严苛,若幼儿犯错,极易采取打骂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教育方式过于粗暴。以上三种类型的家长,其家庭教育方式都存在弊端。
家庭互动即家庭中各成员之间的言语行为沟通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家庭互动存在双向性影响,良性的家庭互动有利于幼儿的成长,而不良的家庭互动则会阻碍幼儿发展。[2]有些家长对幼儿的需求不予理会,甚至动不动打骂幼儿;有些家长一味地将自己的希望寄托于幼儿身上,忽视幼儿的天赋和志向,强迫幼儿必须按照自己的要求和标准行动;有些家长甚至过于担心幼儿的自主生活,凡事都亲力亲为、包办代替,导致幼儿与同伴之间的自理能力存在较大差距。不良的家庭互动,极大程度上限制幼儿的身心发展。
当前,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通过家长的影响得到相应的暗示,导致形成“皮格马利翁效应”。[3]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出现相互攀比等不良风气,家长们感到危机重重,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另外,有些家长由于缺乏相应的育儿知识,全面否定幼儿喜欢的生活化游戏活动和动画娱乐等,认为只有拼音、数数、加减、甚至英语等专业知识才能够促进幼儿成长,于是把小学化教育强加给幼儿,严重违背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使幼儿产生负面情绪。[4]小学化的幼儿教育,将会对幼儿未来的学习积极性产生不利的影响。
教育观念指的是支配教育行为的看法、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帮助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提高教育能力是家庭教育指导的核心。在家园共育中,幼儿园需要家长的支持,家长需要幼儿园的指导。事实上,每个家长都想给予幼儿最好的一切,不少家长不舍得吃穿,而对于幼儿的需求却有求必应。家长的过度溺爱直接造成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应有的自制力,养成一味索取的不良习惯,思想上认为家长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5]长此以往,幼儿缺乏对家长的感恩心态,不利于其今后的健康成长。
首先,正确认识幼儿教育。明确良好的教育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掌握符合幼儿自身需求的科学育儿观。幼儿教育不是为了让幼儿学会多少知识,会背多少首诗词,能算多难的题目,甚至会说英语。家长应认识到,幼儿教育不是仅仅在于提前向幼儿灌输各种知识,或与其他幼儿攀比谁更出色,而是在于健康性格的塑造,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生活、劳动习惯等。幼儿教育要把心灵教育和情商培养作为重点,让幼儿形成终生受益的品质、态度、情感、能力等。
其次,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是全面和深远的,和睦的家庭环境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家庭成员间平等尊重、互助包容是解决矛盾冲突的前提;而不和谐的家庭气氛,阻碍幼儿的健康成长,容易导致幼儿出现各种不良情绪和行为,如固执任性、胆小自卑、行为偏激等,进而形成各种不良的心理障碍品质。因此,家长要积极创造文明和谐、理解体贴、处事公平、关系融洽的家庭氛围,对幼儿的问题和需求耐心解答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勿将工作、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带到家庭中,更不能随意迁移到幼儿身上。努力增进亲子间的情感交流,尊重并鼓励幼儿独立自主,做力所能及的事。
最后,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榜样。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说:“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幼儿具有重要作用,成长中的幼儿,善于敏锐察觉家长的言行举止,家长的行为将对幼儿思想、性格、品德、作风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如不少父母一边要求幼儿认真学习,一边自己看电视、玩手机,无形中给幼儿树立了不好的榜样。因此,家长应以身作则,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耐心教会幼儿待人接物的礼仪,让幼儿耳濡目染,从小接受善与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习惯。
首先,沟通交流。尊重幼儿是家庭沟通交流的重要前提,只有恰当平等的交流方式,才能真正达到教育效果。如幼儿向家长问及感兴趣的话题时,家长要给予足够的耐心,并做到认真倾听,不要轻易打断幼儿的话语,让幼儿感受到被父母关注与爱护。针对幼儿的兴趣,家长要用谦虚的态度和语气表达自己的看法,切记用教训的语气或命令的口吻进行干涉。在尊重幼儿的前提下,与幼儿沟通交流,引导幼儿的认知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其次,积极鼓励。家长要高度重视幼儿自我意识的增长以及自身认识能力的提高。家长应懂得赏识教育,适时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如针对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可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家长耐心倾听,并根据幼儿所提及的事物表达自己的看法,使幼儿能正确理解看待社会现象,为其认知水平的提升以及内心情感的丰富奠定良好的基础。
最后,循循善诱。引导幼儿学会感恩他人对自己的帮助。巴尔扎克说:“骄傲的人很少感恩,因为他永远不会认为自己已得到他应得的一切。”处于成长阶段的幼儿,尤其是部分独生子女,其身上存在“唯我独尊”的意识。他们极易形成“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习惯,导致看不到他人的付出。因此,家长要成为幼儿感恩教育中的首任教师。幼儿的思想认识与行为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家长应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点滴,引导幼儿关爱长辈、理解父母,从小事做起,为家庭分忧,树立自信心,学会大声说“谢谢”“您辛苦了”“我来帮助你”“我爱你”等表达感恩之情的话语。有意识地逐步引导幼儿学会主动关爱他人,从实际行动中让幼儿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首先,丰富家庭活动。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在幼儿接受幼儿园教育前,家庭教育保证幼儿的身心健康,并为幼儿园教育打好基础。幼儿入园后,家长应配合幼儿园,使幼儿的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家长要充分利用家庭对幼儿的教育影响,开展家庭活动,其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幼儿的认识水平和心理素质。为此,父母应利用休闲时间,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切身感受风景名胜,并以此为契机,向幼儿介绍相关知识,拓宽幼儿的知识面,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在家庭活动中增强亲子互动。
其次,促进亲子共读。《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幼儿的语言学习需要一个宽松的、自由的语言环境,家长和教师要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敢想、敢说,并且喜欢说。家长要经常和幼儿亲子共读,在指导幼儿讲故事、看书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家长可陪伴幼儿阅读具有教育意义的绘本故事,与幼儿一起看图讲故事,让幼儿在倾听中品味绘本的魅力,在欣赏图画中逐步理解文学与艺术。亲子共读促进和谐家庭氛围的建立,使家长与幼儿共同汲取知识,共同收获读书带来的乐趣,受到情感教育,让幼儿更勇敢、更自信。
最后,加强家园共育。家长应第一时间了解幼儿在园的情况,及时与幼儿园教师沟通。学龄前儿童由于年龄特点,对自身行为尚不能做出准确的对错判断,家长应尽可能多的理解与关注,并做到心中有数。如有些幼儿在家穿衣、吃饭都需要家长协助完成,养成习惯性依赖的性格;而在幼儿园则表现独立,能通过自我努力完成任务,出现在园在家表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对此,家长应积极配合幼儿园教师,及时发现问题、保持沟通、家园共育,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幼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要通过正面形象影响幼儿的行为,不断提升幼儿的道德水平。注重榜样的力量,坚持以情施教的原则。[6]生活中,家长对幼儿的教育是塑造幼儿人格的关键,教育的重点应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行为习惯包括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劳动习惯等,意在教会幼儿如何学“做人”。在学龄前儿童劳动习惯的养成教育中,家长要学会放手,引导幼儿学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扫地、擦桌、端菜、洗碗等,在劳动中体验生活并提升劳动技能,从小培养责任心。家长还要引导幼儿在实践中主动关爱他人,学会孝顺父母。父母应耐心陪伴幼儿成长,并以家长日志的方式,图文并茂地记录幼儿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既提升家长的内在素质,又科学引导幼儿学会感恩,形成宽容待人的高尚品格。家长的道德品质对幼儿当前的道德情感及日后道德观念、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家长的素质决定着幼儿的素质发展。家长要注重每一个行为细节,并引导幼儿主动观察,充分发挥道德情感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为幼儿树立良好的父母形象。
家庭教育对幼儿成长的影响至关重要。父母要树立科学育儿观,提高自身素养,关爱理解并尊重幼儿,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和资源来陪伴和教育幼儿,让幼儿在成长关键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为幼儿将来的身心健康、全面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