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玲
(尤溪县西城中心小学,福建 三明 365100)
温故而知新,温故是为了知新,通过温习梳理学过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新知识的学习又促进了旧知识的巩固与拓展。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系统性、连贯性强的科目,每个知识点的学习都为后续的学习作铺垫,若旧知识掌握不扎实,理解不透彻,将对后面知识的学习产生影响。所以,数学的整理与复习尤其重要。小学高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他们的思维发展处于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过程,对学习的认识与感悟,较低年级学生上升了一个层次。本文针对复习课现状,以人教版“圆柱和圆锥”的整理与复习为例,探讨小学高年级数学整理与复习的教学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更多关注的是新授课的学习。复习课的教学,往往是蜻蜓点水,没有系统地回顾梳理,无法有效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的前后联系,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有的教师认为,复习课只是重复罗列学过的知识,所以照本宣科,起不到复习应有的作用;有的教师则是大搞题海战术,没有指导性、方向性、针对性,导致师生身心俱疲。
在复习课中,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成问题,若知识没有创新,只是简单的重复,就会感到枯燥无味,对学习失去兴趣;学习能力弱的学生,由于对知识缺乏系统性地梳理,复习时往往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抓不到问题的本质,对学习更是失去信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应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1]数学教材各单元的编排,虽然是以板块式安排学习,但是对学生来说,各阶段的知识是零碎的。在每个单元的整理与复习课中,要让学生通过看单元目录,回忆已学过的相关知识,展开知识搜索,引导学生把分散在各学段的有关知识进行梳理并串成线,沟通知识的纵向联系,弄清来龙去脉,感悟新知识的“前世”。
在“圆柱与圆锥的整理和复习”中,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往往是粗浅的,对体积、圆柱表面积等知识点的联系不能深入理解。在上复习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整理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相关知识。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给学生提供三个关键词:图形特点、面积、体积,让学生在作业本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知识点,学会有条理地整理。课上展示作业时,学生用表格式、树形图、文字描绘式、图文并茂式等形式,理清各知识点的联系。即使是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也会用罗列的方法写出各图形的特点、各类公式等;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不仅能比较图形的异同,还表示出面积、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这一张张课前整理的知识网络图,也成为学生可视的思维导图。接着,课上引导学生交流、补充,理解图形之间的联系。通过讨论汇报,知道长方形是学习其他平面图形面积的基础,因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等,都是转化成长方形,再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学生就不会对几何公式死记硬背,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举一反三,掌握并灵活运用公式。通过课前的知识搜索,不仅达到复习巩固原有知识,提高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的能力,还帮助学生在感悟、运用数学中学会转化、类比等思想方法,积累学习经验。
课标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1]知识搜索是在寻找知识的“生长点”,知识链接则是搭建知识的“连接点”“延伸点”。在根据单元知识梳理旧知识的基础上,构建出新知识,目的是把新旧知识进行对比,将容易模糊的知识清晰化,让学生在知识链接的过程中,体会知识间的联系,渗透数学思想,实现知识和学习方法的迁移。
在“圆柱与圆锥的整理和复习”中,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梳理相关知识后,教师追问:“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平面图形的面积有联系吗?”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后,是由多个平面图形组成的,求立体图形的表面积相当于求组合图形的面积。理解这一点后,学生解决有关圆柱表面积的问题就不困难,水到渠成地把求立体图形的表面积转化成求平面图形的面积。在体积知识的复习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动画播放把圆柱平均分成若干等分,再拼接成长方体的过程,并请学生找出圆柱的底面、侧面、高与转化后的长方体的对应部分。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长方体与圆柱链接的知识点,深刻理解公式的由来,明白这是等积变形。接着,教师引出圆锥与圆柱体积的关系,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的转化思想。这些发现过程,都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在知识搜索的基础上完善知识链接,建立逻辑联系,形成知识延伸。最后,请学生在展台上,根据自己梳理的新旧知识图表,再次汇报交流时,可以看到学生逻辑清晰,充分理解知识间的联系。
数学知识的学习最终要回归整体。在学生经历了梳理知识,将数学知识从简单到复杂,以纵向的“点”,按逻辑关系串成一条知识链后,还要挖掘知识横向的“点”,按其内在的特征组成一个整体,即纵点成“线”,横点成“面”,构建知识网络。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思想的感受,数学经验的积累,教师无法代替学生,只能让学生亲力亲为。应让学生理练结合,运用观察、分析、判断、概括等方式,内化知识,在知识整合中,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在“圆柱与圆锥的整理和复习”中,在自主整理探索、小组合作交流补充的基础上,让学生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特点、有关公式的推导过程,以文字、图表、思维导图等方式进行梳理,建立逻辑联系,初步感知几何图形由“面”成“体”的过程。接着,教师设计一系列开放性、综合性的题目,让学生学以致用。如“把一个高为10 厘米的圆柱沿底面直径平均分成若干等分,拼接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增加了30 平方厘米,求圆柱体积。”要解决这一问题,学生要思考长方体增加的两个面在哪里?解决体积问题,又要寻找哪些条件?既要运用平面图形面积的知识,还要运用立体图形体积的知识,在练习中感知圆柱体积推导的过程,整合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通过以上环节,将小学阶段所学的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知识进行整合,学生感受到几何知识的系统性、整体性,理清“几何与图形”大家庭中各个成员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些成员有联系也有区别。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自己发现知识、探索知识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总之,在小学数学整理与复习课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提高专业素养,根据学情,构建有效的复习模式,沟通旧知与新知的联系,适时拓展延伸。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做学习的主人[2],在整理与复习中,发展数学综合能力,提升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