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静
(河南科技学院艺术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谈及绞胎瓷最为出名的应属焦作修武地区烧制的当阳峪绞胎瓷,其独特的胎装饰手法和特有的制瓷工序,在众多陶瓷器制瓷技艺中独树一帜,拥有自身的“瓷”语。但在社会现代化的大生产背景下,传统的手工制瓷技艺不断地遭受冲击,虽当阳峪绞胎瓷贵为千年古瓷,但其传统的制瓷工艺也在不断地流失。庆幸的是在2014年,河南焦作地区以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作为传统手工艺类申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成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这一古老的制瓷技法,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当阳峪绞胎瓷的烧制技艺得到了较为有效的传承与保护。
当阳峪窑也叫修武窑、焦作窑、怀庆窑、河内窑,走进焦作市修武当阳峪村就会发现落款于北宋崇宁四年的窑神碑立于村口,且碑文有言:“时唯当阳工巧, 世利瓷器。”[1]点明了当阳窑址工巧于瓷器, 且用到了“世”字,可推测出当阳峪窑制瓷历史较久,在当地有较明确的地域划分,因此,以当阳峪窑来命名最为适宜。
纵观中国陶瓷史,唐朝可以说是我国陶瓷业发展史上迎来的第一个高潮。在百姓生活安定与富足之际,人们对陶瓷的烧造技术和审美设计有了更高的需求,面对陶瓷器的社会需求不断升高,全国各地除了自成一派的官窑外,还兴起了许多极富地域特色的民窑,这些民窑厂所产出的陶瓷器也是各具特色,具有极高的创新价值。据现有的史料进行考证,当阳峪窑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烧制陶瓷器,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在“南青北白”的窑系划分之下,创造性地突破并发扬了绞胎这一独特的制瓷技艺。
宋代是我国陶瓷业发展的巅峰时期,当阳峪窑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迅速发展壮大。其一,当阳峪位于太行山脚下,拥有丰富的瓷土资源。其二,焦作作为百年煤城,煤炭充足,燃料资源丰富。其三,对于运输陶瓷器来说,水运交通运输较为安全便利,当阳峪地区临近黄河,又有翁涧河流经,种种原因都促使当阳峪窑的发展规模越发宏大, 可“埏植百余家”“资养万余户”,当阳峪窑也就此成为了北宋时期北方最大的民窑。当阳峪窑烧制的绞胎瓷器是极具代表性的地方特色陶瓷器,采用当地特有的太行山高岭土、黏土,以独特的胎装饰手法,使烧出来的陶瓷器与众不同,成为北宋皇室的检点御贡,深受时下贵族的喜爱。当阳峪窑代表了绞胎制瓷技术的成熟,绞胎瓷也成就了当阳峪窑的盛名。
在元朝社会动荡时期,当阳峪窑遭到了巨大的冲击。民间传言当阳峪地区因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元末明初政权交替之时,经常遭遇元兵和起义军的拉锯战,因两军拉锯过于频繁,当地百姓为生存就在房门前挂上一面“驱除鞑虏”,一面“保境安民”的“两面牌”分别对两方寻求庇佑,被发现后就产生了朱元璋三次血洗怀安府的惨剧,这也使当地的百姓非死即逃。虽说目前未能证明该传言的真实性,但足以说明当地饱受战乱的摧残。据史料记载,当时当阳峪地区大批制瓷的能工巧匠多迁往景德镇避难,社会的大环境导致当阳峪窑的窑火渐熄,绞胎瓷也因受限于地理环境等影响无法在江西恢复生产,所以,产量急剧减少。
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使当阳峪绞胎瓷至今仍在神秘中继承与发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手工技艺,其烧造技巧、设计原理远比一件做工精湛的精品绞胎瓷更具流传价值。
当阳峪绞胎瓷因其烧制的工序复杂,加上烧制的窑厂为民窑的窑口性质,使之成品多为精致小巧的陶瓷器物。传统的方法烧造绞胎瓷,首先,选取两种或两种以上当地特有的高岭土、瓷土,多以白、黑、褐色为主。其次,因瓷土之间质地不尽相同,受热时膨胀系数的不同极易导致不同颜色的瓷土之间崩裂,所以,要将经过设计排列的瓷土揉压捻平,尽可能地将瓷土中的气泡排挤出去,也就是绞泥胎。最后,绞胎瓷的装饰就是凭借胎体的纹理和色彩,无需再有过多的雕琢,仅仅根据需要决定是否上釉,上什么颜色的釉色入窑烧制即可(无釉绞胎瓷可不施釉)。较为精细的制作工序使绞胎瓷成功出窑的机率本就不高,再加上陶瓷器物本身就不易保存的特性,导致完整现存的传统当阳峪绞胎瓷器数量很少,但胜在工巧,个个精致独特,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绞胎瓷可以大致分为全绞胎和半绞胎两种。全绞胎又叫通体绞胎,就是把两种以上颜色的泥料叠合在一起,有规划地分割成泥条或泥片,有意识地设计排列形成纹理图案。通体的绞胎多是小型器物,像绞胎罐、绞胎碗、绞胎盒、绞胎炉。例如,当阳峪窑出土的宋代绞胎罐,胎体以白、褐色纹理交织,从罐口处可以看出该绞胎罐内外通透,表里如一,是造型与装饰的完美统一。半绞胎又叫贴片绞胎,有的甚至只是局部绞胎。制作半绞胎的器物先要制作素胎,再将事先准备好的绞胎花纹贴片贴在素胎上,就形成了半绞胎的纹理装饰。较为常见有绞胎枕、绞胎摆件类,比如,福建晋江市博物馆收藏的一件绞胎弥勒佛坐像,袈裟的表面局部绞胎贴片装饰,自然和谐富有质感[2]。经专家比对当阳峪窑出土标本,认为制作风格较为相似,为宋代当阳峪窑系生产的精品。
绞胎瓷的制作需要较为复杂的工序,制瓷工具的使用可以说是必不可少。大到窑炉、炭火,小到匣钵、支圈,每一个制瓷工具的使用都直接影响着烧制出来的绞胎瓷品质。
根据当阳峪窑址的考古挖掘中发现的五孔窑洞式作坊旧址,经考古专家的推测与复原及残留物的化验结果,可以根据位置大致推测出柱洞、壁洞的用途,加上木板或木架还原后发现可以对未加工完成的陶瓷器进行晾晒、施釉等处理工序的用途。说明当时的当阳峪制瓷工序较为明确,拥有比较成熟的制瓷技法与流程。烧制绞胎瓷所使用的窑炉和炭火与其他陶瓷器的烧制大致相同,受益于当地烧窑制瓷的经验,窑炉结构大多为馒头形窑和方形窑居多,这种形态的窑炉结构便于控温且结构简单利于修建。匣钵、支圈、垫圈就是为了更方便烧制,设计制造出来的小型工具,起到保护形体、便于取放的作用效果。几乎所有的烧瓷工具都是以实用务实为主,形态的设计原理都以服务于烧造出更好品质的陶瓷器为主。
绞胎瓷的胎体制作也不尽相同,先要确定瓷器装饰的方式是通体绞胎还是贴片绞胎。通体绞胎就要提前设计好最后成品的颜色与形状,选取受热后膨胀系数相近的,且两种颜色以上的彩色瓷泥,经过独特的练泥手法,将彩泥制成泥饼或泥条的形状,再将其根据色彩搭配的需要进行叠压,将彩泥料中的空气尽可能排空,减少在烧制过程中产生崩裂的瑕疵。因为通体绞胎的绞胎瓷没有别的装饰,其胎体自带色彩、纹理的设计原理,不再需要其他的装饰与雕琢,自然成形,内外通透,所以又有“透花瓷”之称,在表里如一的造型装饰手法下,更是享有“瓷中君子”的美誉。贴片绞胎其胎体的制作和通体绞胎截然不同。顾名思义,贴片绞胎就是在胎体的表面粘贴绞胎的纹样用来装饰设计,其胎体的制作和其他的陶瓷器胎体相似,都是先不考虑色彩、装饰,就以瓷泥来拉坯造型,再将准备好的绞胎纹饰贴在制成的瓷胎上,形成表面局部或整体贴片绞胎纹的装饰效果。
绞胎瓷的胎体制作服务于纹饰的设计选择。首先,需要内外一致的装饰纹饰时,就要提前设计好纹样与色彩,采用通体绞胎的制瓷技艺来制作胎体;需要局部或小部分绞胎的装饰纹样时,就需要提前准备好绞胎贴片和瓷胎造型,通过贴片绞胎的技法来装饰素坯。其次,提前设计好绞胎的纹样和色彩,绞胎瓷的纹样和色彩装饰都是一次成型,几乎不能修改。较为常见的当阳峪绞胎瓷的色彩较为统一,以白、褐、黑为主,上覆透明釉、黄釉、绿釉居多,色彩极具地域风格特色。其纹饰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类比较随意,注重意境的自然纹饰,比如目前馆藏于河南博物馆的宋代当阳峪绞胎枕,大体褐、白两色缠绕交织,是典型的当阳峪绞胎瓷的配色风格,其纹理较为随意,有种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的韵律感。另一类的配色大体相同,但其纹理的排列组织更加有序统一,富有规律性的编织手法,使瓷器比较精致有质感。比如当阳峪绞胎瓷残片标本中出土的麦穗纹,中间一条细线两边的麦粒对称分布,看起来格外精致巧妙,以麦为饰,想必也蕴藏了百姓对麦穗这一物象的崇拜,对粮食富足的美好寄托,希望碗中有余粮。最后,制作胎体时每一步都极为重要。在绞胎瓷烧制前胎体的制作会直接影响到瓷器能否成功地烧制出窑,其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制瓷匠人们精心地设计与构思,才能烧制出精致正宗的当阳峪绞胎瓷。在制作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决定了最后的成品效果,因为绞胎瓷独特的胎装饰特性,以致于绞胎瓷在制作时必须一次成型,不可复制,不能更改。
在当阳峪绞胎瓷烧制的技艺中采用独特的胎变装饰设计原理使其制瓷手法格外与众不同,正是这种与众不同彰显出了浓烈的地域性特征。有一种观点认为,绞胎瓷的练泥手法,比如说捏、揉、搓、擀等手法像极了河南地区面食的制作工序,虽无直接的史料证明,但解释起来也较为合理。就好比说当阳峪绞胎瓷的起源,有观点认为是工匠们不忍浪费,才将生产后剩下的各色泥料混合烧制出了表里如一的胎变装饰陶瓷。虽然不能证明说法一定正确,但足以证明绞胎瓷的烧制技术出现的偶然性与独特的地域性。
一个传统技艺的创造性产生远比烧制出一个精美的陶瓷器来的更为重要。面对陶瓷大生产、机械化生产的社会生产环境下,对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与保护远比珍藏的精品绞胎瓷更有意义,更有价值。这些传统手工艺才是一个国家、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当代陶瓷生产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宝库。现今,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已经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但仅凭政府的保护还远远不够,当阳峪绞胎瓷需要被更多的人保护,且值得被大众珍爱。探讨当阳峪绞胎制瓷技艺的传承与保护,对于丰富我国传统的制瓷工艺有着不可或缺的参考和借鉴价值,同时,也希望当阳峪传统的绞胎制瓷工艺可以在当代陶瓷艺术设计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