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钰
博物馆中的陶瓷器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但陶瓷器在出土时可能会出现破损的情况,为了更好地保护陶瓷器,博物馆会专门安排修复人员收集相关历史资料,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科学修复陶瓷器。同时,博物馆会通过思想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人们参与保护陶瓷器活动的积极性,希望能够全面保障陶瓷器的安全。这项工作的开展难度较大,需要博物馆结合国家相关管理规定,完善管理机制,制订常态化、规范化的管理方案,提高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與工作能力,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提升管理工作成效。
对历史文物采取正确的保护措施,有利于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很多文物具有艺术价值,需要进行重点保护。但基于文物的不同材质,实际可以选用的保管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为了科学提升文物保管工作的质量,本文以博物馆陶瓷器为例,首先介绍其组成成分,明确保管陶瓷器的注意事项,其次制订具体的陶瓷器保管计划,以免出现陶瓷器丢失、损坏等问题。
陶瓷器的结构特点及其历史文化发展进程
陶瓷器的结构特点
在有序落实陶瓷器保管工作之前,要先了解陶瓷器的结构特点,确定工作重心与方向。实际上,陶瓷器是用黏土而烧制成的器皿,其中主要成分有硅、铝、铁等金属类的矿物质。不同矿物质成分的比重不同,在烧制环节对温度的要求也有一定的差异,如果不注意控制温度,将会直接影响陶瓷的色泽与质地。据了解,常规烧制陶瓷的温度应为900℃,而大部分陶瓷器密度较低,会导致陶瓷器在发生碰撞后容易破碎。因此,在进行陶瓷器的保管工作时,应将重点放在防碰撞的管理环节上。在陶瓷器造型的演变过程中,分化出了陶器和瓷器两种类型。陶器上可以用一些朱砂、赭石来彩绘颜色或图案,为器皿合理上色,提高陶器的美观性。瓷器在烧制的过程中,表面会形成类似玻璃质地的釉质,能够提升瓷器的硬度,但仍无法避免在受到撞击后发生破碎。此外,从现阶段出土的陶瓷器特点来看,大部分陶瓷器在出土之前或出土过程中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损坏,因此应由了解陶瓷器制作原理与其主要成分特征的专业人才开展陶瓷器的修复和保护工作。
陶瓷文化的发展进程
我国陶瓷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结合目前可以收集到的资料可知,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开展陶瓷的生产工作。其中,考古学家在西安半坡和龙山大汶口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挖掘到了造型各异的陶瓷器。结合历代陶瓷器的出土情况可知,从商周时代开始,直到汉代之后,陶瓷的制作水平不断提升,主要表现为陶瓷的外观更加精美,用途更加广泛。特别是在唐宋时期,唐三彩深受人们喜爱,不仅有很多商人选择出口这类陶瓷器,还有许多画家将陶瓷器融入画作中,这促进了陶瓷器艺术价值的稳步提升。据统计,现有博物馆中陶瓷器的馆藏量大部分都能达到总馆藏量的20%以上。
博物馆陶瓷器保管工作的修复要点
如果陶瓷器表面有破损,将会直接影响陶瓷的外观,也会对陶瓷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博物馆在保管出土陶瓷器皿时,应专门安排工作人员落实陶瓷修复任务。
陶瓷器修复工作的基本原则
确保人才掌握专业的陶瓷器修复方法,是博物馆开展保管陶瓷器工作的关键。通常修复工作应具备规范性和有序性,博物馆应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用于规范工作人员的修复行为。一般情况下,基本的工作原则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应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收集相关的文化背景资料,以恢复陶瓷器的原貌,尤其是在上色环节,要制订科学的配色方案,严禁对陶瓷器上色、缺口修复工作进行创意设计。这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修复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需要博物馆做好人才选拔与任用管理工作。其次,应遵循适应性原则,在选用修复材料时,优先使用不会对陶瓷器产生影响的材料,重点考虑新材料的环保属性和使用寿命等方面的问题。最后,应遵循创新性原则,找到降低陶瓷修复难度和提高保管陶瓷器工作质量与效率的方法。这需要引进先进的工作观念和配套技术与设备,以期延长陶瓷器的寿命,更好地保护陶瓷器。
陶瓷器修复环节的常见方法
我国博物馆的修复人员在长期研究修复工艺的过程中提高了陶瓷修复水平。据了解,在修复环节,修复人员对破碎的陶瓷片通常会进行钻孔处理,并使用铆钉来连接碎片,以此完成对破损位置的基础修复工作。但这种方法的精细化程度不高,还有可能由于人为因素对陶瓷器造成二次伤害。目前,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用于修复陶瓷的技术方法越来越多样,而不同方法的适用范围、操作要点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基于此,博物馆可以考虑使用X射线对陶瓷构造进行扫描,了解陶瓷质地和损坏程度,对比各类修复技术的优缺点,选择最佳的修复方案。例如,使用3D打印技术来修补破碎的陶瓷器是现阶段使用频率较高且效果较好的方法,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博物馆开展陶瓷器保管工作的常规思路
建立健全的行为管理机制
博物馆在有序开展常规的陶瓷器保管工作时,需要明确管理人员的地位与作用,对人才进行素质教育工作,使管理人员端正工作态度,增强工作责任意识。博物馆应根据国家对文物的保护规定,完善内部的管理机制。值得注意的是,博物馆应合理分工,优化内部组织结构体系,避免权责分配不均,并保证管理方案的规范性、公平性;还应公开管理指标、过程和结果,采纳员工提出的建议与意见。此外,博物馆可以采用奖惩结合的管理方法,调动员工开展陶瓷器保管工作的积极性,让员工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协助,共同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提高文物管理质量与水平,其中采用常态化的管理方式是关键,可以解决管理机制流于形式的问题;还应根据文物藏品的级别和状况,严格履行报批手续,办理出库登记等相关手续,从而促进日常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科学做好对陶瓷器的归类管理工作
在制订博物馆陶瓷器保管工作方案的过程中,应先对陶瓷器种类进行分类处理。常规分类方法是按照陶瓷器出土时间、出土地点、制作年代和陶瓷器的形状、用途进行合理分类,对相同类型的陶瓷器进行集中存放,关键是整理档案资料,尝试找到相同类别陶瓷器档案之间的关联性,找出日常管理工作的共性及个性特征,合理调整管理档案。这有利于为存储、清点、展览陶瓷器等多项工作提供便利。此外,博物馆应在内部统一分类标准,保证工作的有序开展,安排工作人员按照分类要求规范做好陶瓷器的排序管理工作。
做好陶瓷器清洁管理工作
从博物馆开展陶瓷器保管工作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来看,管理人员通常会将工作重心放在对陶瓷器的清洁处理环节上,避免由于灰尘、油污导致陶瓷器被损害,而这也是严重影响陶瓷器存储价值的重要因素,需要博物馆引起高度重视。管理人员还要严格控制陶瓷器储藏间的环境温湿度,避免温湿度过高或过低而缩短陶瓷器的存储年限。此外,还要注意在清洁陶瓷器的过程中佩戴专用手套,严禁直接用手触摸陶瓷器;还要轻拿轻放,仔细清理每一个凹槽、花纹处的灰尘。目前,灰尘清理方法中效果较理想的是使用蒸馏水,需要工作人员科学控制好水温,在完成清理任务后,及时沥干多余的水分。另外,清理灰尘之前要先检查陶瓷器表面是否存在裂缝,如果有裂缝时则不能用蒸馏水清洗陶瓷器,否则水分会渗透到陶瓷内部。
加大对陶瓷器的安全管理力度
博物馆陶瓷器保管工作一般应从质量管理、安全管理两个环节分析问题。质量管理环节关注的是陶瓷器的存储质量是否会受到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并提出对应的管理对策。安全管理环节则更关注陶瓷器的存放安全问题,注重做好防盗、防震、防碰撞管理工作。从安全管理工作的要求来看,博物馆可以采用24小时换班制,由管理人员分组进行防盗检查,还可以配合使用防盗锁,制定储藏间进出管理制度,禁止除了管理人员之外的其他工作人员、游客进入储藏间。此外,非必要不得随意搬运陶瓷器以及调整陶瓷器的摆放位置。博物馆应投入充足的资金,为陶瓷器定制专用的存储柜和展柜,降低陶瓷器由于受到碰撞而倾倒、碎裂的概率。博物馆在展出陶瓷器的过程中还应设置安全展览的距离,尝试通过广播提醒、张贴条幅等方式,提高人们对陶瓷器的安全保护意识。
博物馆陶瓷器保管工作的创新对策
构建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平台
由于博物馆馆藏丰富,单纯依靠人力资源开展管理工作可能会出现工作量大、工作效率低的问题。基于此,博物馆应积极结合时代发展,引进现代化管理技术与设备。比如,可以尝试构建网络工作平台,在相关平台上传陶瓷器的图片或视频,生成立体模型,让受众更好地观赏文物。与此同时,在5G技术的支持下,文物修复人员可以模拟修复虚拟文物,理清修复工作的流程,找到修复环节的重点,有针对性地优化修复方案,降低文物修复工作的开展难度。目前,大部分博物馆会建立数据库,记录陶瓷器的保管过程,将传统的纸质资料转變成数字化资料,借助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充分发挥数据的价值,明确现阶段保管方案的优缺点,探讨丰富管理内容、创新管理思路的对策。实践表明,博物馆运用藏品管理信息系统,可以高效率地开展藏品的入库、鉴定、登记、编码、统计、分析等信息处理工作,从而显著提升工作的精细化水平。
使用现代化文物保管技术与设备
博物馆创新陶瓷器的保管方案应先设置专项资金,专门采购配套的设备。基本工作思路有以下几点。首先,安装视频监控设备,实时记录文物储藏间的人员进出情况。要注意使用高清视频摄像头,以清晰地记录工作人员的外貌特征,在遇到文物丢失问题时,用监控装置锁定形迹可疑的工作人员。其次,安装智能锁,依托人脸识别、虹膜识别、指纹识别等现代化技术,设置进入储藏间的权限,为陶瓷器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同时,开展陶瓷器保护工作需要处理好温湿度管理、防火防潮管理等一系列工作。这需要博物馆在储藏间安装感应装置,实时记录温湿度变化情况,并配合使用烟雾报警装置,帮助工作人员排查安全隐患。最后,博物馆应安装备用供电系统,设置备用电源,做好持续、稳定的供电管理工作,避免遇到停电等突发情况导致监控装置、智能锁和感应系统无法正常运作。
提高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基于现代化陶瓷保管技术有一定的操作难度,博物馆应提高对管理人员的岗位用人门槛,面向社会招聘符合新时代工作要求的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组建专业的工作团队。博物馆应对人才进行岗前培训,确保人才具备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应定期选拔优秀员工,为其他员工树立榜样,引导员工反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其创新意识,创新工作方案,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这要求博物馆定期安排相关专家为员工举办讲座,传授工作经验,端正员工的工作态度,提升团队的综合工作能力。除此之外,博物馆还可以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点对点培养人才,并为在职员工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从而让人才充分适应陶瓷器保管工作的创新发展需求。
依托信息共享技术优化管理思路
博物馆应尝试使用信息共享技术,与其他地区的陶瓷器保管人才之间建立互动交流的渠道,依托信息实时共享技术,共同探讨现阶段陶瓷器管理方案的推广应用工作,科学克服工作难题,从而提升陶瓷器保管工作的成效。实践表明,博物馆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打破时空界限。此外,博物馆还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文物保管方法,引进新技术与设备,但应注意结合当地博物馆的工作现状和实际需求,依托各种管理方案的优势,全面提升博物馆陶瓷器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水平。
综上所述,从陶瓷器的结构特点来看,陶瓷器是一种易碎品,需要着重开展防碰撞的管理工作,并合理管控环境温湿度,延长陶瓷器的存储年限。目前,博物馆在开展保管陶瓷器工作的过程中,应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对文物进行分类管理,按时做好文物清洁处理、修复工作和防盗、防潮、防震等一系列安全管理工作。在信息化时代,博物馆可以引进信息化技术与设备,构建网络工作平台,开展远程、实时、动态化、智能化的管理工作,促进博物馆陶瓷器保管工作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