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润珏
摘 要:陶瓷修复就是把破碎、断裂、缺失、剥釉、脱彩的陶瓷,采用清洁、拼对、配补、打底作色、上釉、作旧等技术手段将器物复原。同时,对所要修复的每件陶瓷器,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为它们做好档案记录。文章中笔者以修复作品为例,详细介绍陶瓷修复的标准、方法和作旧方法,并根据笔者的体会进行一些经验总结。
关键词:陶瓷器;破损;修复
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与创造。陶瓷器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随着时空的变幻,加之人为和自然的破坏,古陶瓷大多已消失殆尽,侥幸遗存至今的又多有残缺,以致人们无法全面地认识其本来的面目。为使残破的古陶瓷能充分体现其应有的价值,就必须将其修复,使它发挥更多的社会效益。
文物修复是保护文物和发挥文物作用的重要手段。我国是文物大国,自文物出现始,修复就应运而生。没有修复,破损的文物就难以保存。文物既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又有收藏价值、展览价值、研究价值和教育价值。如2010年10月18日,在南京静海寺举办的“圆明园·静海寺历史记忆联合展览”中,首次展出了150件圆明园受损文物的修复件,以纪念圆明园罹劫150周年。文物修复的意义不仅仅是把破碎的文物进行简单的拼接、复原,更重要的是在保持文物原状原貌的基础上,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历史及其蕴藏的文化内涵,以体现文物的作用与价值。
文章中,笔者以所修复的作品为例,详细阐述陶瓷修复的标准、修复步骤和和作旧方法,并总结了一些对陶瓷修复的体会。
1 古陶瓷修复的标准
陶瓷修复,就是把破损(破碎、断裂、缺失、剥釉、脱彩)的陶瓷文物,运用清洗、粘接、配补、打底作色、上釉、作旧等方法,将破损的陶瓷器逐步恢复到原状的一个过程。陶瓷修复的总原则是天衣无缝。陶瓷修复的具体要求标准如下。
在进行陶瓷修复之前,首先要仔细观察该器物并查阅有关资料,充分了解其历史背景和工艺特征,再着手制定修复方案,拍照记录修复过程后形成修复档案。此方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修复的过程中随着修复者对所修器物了解的深入而不断完善的。
在实施修复之前,要充分准备好修复所需的工具和材料,保持修复环境的干净整洁,具备良好的自然光线和通风效果。在实施修复的过程中需要养成对所修器物的各种特征,比如年代、窑口、纹饰、装饰手法等进行文字记录和拍照记录整个修复过程的良好习惯。
实施修复的第一步,就是针对不同的陶瓷文物的质地、坚固程度、表面纹饰、附着物的情况进行不同方式的清洁,以免破坏陶瓷文物的原始面貌。针对质地疏松的陶器或者非常容易剥落的彩绘陶、釉上彩等器物,应在实施一定的保护措施后再清洁,否则会加深破坏程度。另外如果彩陶器物表面有钙类、硅类等难溶物,或者年代久远又能反映文物品种的侵蚀物,比如“土锈”“水锈”“银釉”等,若覆盖了器物的主要纹饰,那么就需要去除。但因它们具有时代特征,如若无关大雅,也应保存下来。另外,所有粘附在器物表面的历史遗迹,如丝麻织品、墨迹等都要保留。
实施修复的第二步就是拼对残片。仔细观察器物残片的纹饰、应属部位、颜色、弧度、厚薄度等特征进行拼对。
实施修复的第三步就是粘接。粘接时应选择无色透明、粘接性好和抗老化好的粘接剂,粘接缝要紧密牢靠,瓷片与瓷片之间尽量避免高低差。另外,切记就算出現不平整的现象也不可磨平或者锉平错碴部位,要保持陶瓷文物的完整性。
实施修复的第四步是对已经粘接好的残器进行补配。其过程必须要以器物原有的手法、样式、风格、特征和有关影像、图文资料作为确凿证据进行修复,不能凭借个人的主观臆造,要保持陶瓷文物的原真性,即真实性。
另外,根据被修复器物的质地选择同等强度的配补材料,应选用在常温下易成形且在短时间内能够固化但不变形的材料。当然,配补材料也应与后期作色上釉的材料相匹配,二者有一定的结合力。在配补残器时可以根据器物的胎体颜色加入少许相同色系的颜料(也可以不加),使得配补的部位和器物胎体的颜色相近,这便于后期作色和上釉。配补部位固化后,再打磨平滑,使其在手感上和原器物浑然一体,不能变形、错碴。另外,配补部位的纹饰要与原器物纹饰保持一致,这需要修复者熟练运用刻、划、印、剔、堆、贴、镂、雕等装饰手法,配补部位的纹饰与原器物纹饰之间不能刻意做作,要衔接得很自然。
需要作色上釉的陶瓷文物,其选用的颜料必须是易溶解、具有良好的遮盖力、附着力和抗老化力并对原器物无伤害和污染的。而且修复者必须凭借相关可靠材料,对需要作色上釉部位的纹饰、色彩和勾画手法进行考究,使得它们与原器物保持一致。另外,“釉面”也要与原器物釉面的色彩变化、釉质感相一致,保持自然统一。要注意的是,修复部位与原器物釉面的衔接处应越少越好,即保持陶瓷修复的最小干预性。
除了修复部位表面的釉色、纹饰、质感应与原器物基本一致之外,修复部位的自然面貌也应与原器物相同,这才符合修旧如旧的原则。所以,为使修复部位呈现出与原器物整体相同并且自然的旧貌特征,应适当地进行作旧处理。
陶瓷修复的任务结束后,需要填写文物修复报告,总结经验,并将所有相关文献资料、修复过程所拍的照片一起收纳归档保存起来。
2 古陶瓷修复方法的详解
2.1 修复前的准备工作
2.1.1 建立修复档案
对修复对象的基本情况要了解,比如所属时代、来源、釉色、胎质、尺寸、造型、重量、纹饰、破损程度等情况,应按照栏目逐个进行详细登记。在修复前、修复过程中和修复完成后,都要进行拍照存档。
2.1.2 制定修复方案
修复方案切忌主观臆测,应先仔细观察分析所要修复的陶瓷器,运用所学的陶瓷鉴赏知识,有理可依方可拟订修复方案。根据器物的破损程度、胎质、造型、釉色、纹饰等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修复材料、制定修复程序、提出安全的修复计划,确保万无一失。如果瓷器破损、残缺部位无依据可参考,应暂不予以修复。
2.2 古陶瓷的修复过程
实施陶瓷修复的具体步骤有清洗、粘接、配补、打底作色、上釉、作旧等。
2.2.1 清洁
瓷器清洁的方法有三种:第一种用刷子、手术刀等工具加清水粗洗瓷器表面的灰尘、泥巴,再加洗洁精洗去油腻、污垢及断裂碴口(图1);第二种是机械去污,即对有些坚硬的附着物用小型超声波清洗机等清洗(图2);第三种为化学去污,用84消毒液、漂白粉等溶液浸泡可使“冲口”和“炸底”的污渍慢慢浸泡出来,丙酮溶液浸泡则可溶解曾修复过的瓷器中的粘接部分。另外釉上彩绝对忌用强酸、强碱清洗,以免脱彩(图3)。
2.2.2 拼对
根据器物的弧度、厚度、颜色、纹饰、形状等特征进行试拼,用可擦洗的笔写上记号,编排好粘接的顺序。或者用透明胶带将碎片固定牢固(图4)。
2.2.3 粘接
粘接时要求选用的粘接剂能够使修复者在拼接时既能有合适的时间来调整残片与原器物之间的高低差,又能迅速稳固住残片,因此选用的粘接剂的固化时间不宜过短也不宜过长,这样才能为修复出高质量的瓷器打好基础。对于比较轻薄的残片笔者一般会用502胶来粘接,对于稍大稍厚重的残片一般会用浙江黄岩光华胶粘剂厂生产的AAA超能胶,这种胶无色透明且固化速度也比较快。为了便于作色,笔者还会在AAA胶中加入与釉色相近的颜料涂在断裂处再进行粘接。
粘接是修复高质量瓷器的重要阶段,必须做到每粘一块都不能有丝毫的差错。如果有一块错位,最后都会导致无法合严,必然造成返工,耗时又耗力。因此需要遵循以下原则来粘接:事前定好方案,统筹全局,一般是从底部或者口沿处开始粘接。粘接时不要涂太多胶水,应将胶水滴在连接处中心,合对时加压,稍待一会儿再用透明胶带或者白布带固定好。此时若胶水溢出应马上用丙酮擦干净(图5)。
2.2.4 补配
有些瓷器有缺损,修复时要进行补配。补配可用石膏进行考古修补(图6)。若进行展览修复和商业修复,则要用瓷粉等与AAA胶调和的树脂来进行补配(图7)。
2.2.5 打底作色
在补配处上一层光釉,当其表面有光泽后再作色,称之为“打底”。而作色主要以丙烯涂料或者油画颜料为主,这种涂料有附着力好、耐老化强度高、颜色鲜明等优点。不过最好使用矿物颜料,因为它对陶瓷器零伤害。但瓷器的颜色大都很丰富,必须调配,只有调配的颜色与原物一致修复出来的瓷器才能逼真。具体作色方法如下。
单色釉是将颜料与釉料调匀,颜色要准确,具体的操作有两种方法。传统方法是用毛笔上色,需先试色再上色,不可一蹴而就(图8)。现代方法是喷笔(喷枪)上色(图9),这适用于小型器物或破损细小的部位。同样也要用先试色,以防偏色。在做单色釉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要以釉层最薄、最明亮的颜色为标准调剂涂料,并且每上完一层颜色,待其完全固化后应选用3000目—4000目金相砂纸进行抛光,这样才可以使修复部位的光滑度和光泽度于原釉面相符。手法要轻,切忌磨破釉面。这两种方法可以结合使用,而且也适用于其他品种瓷器的作色和上釉(图10)。
另外,有些单色釉面会有气泡、斑点、开片或者棕眼等,作色时应同时进行仿制。
制作深色斑点:在所需部位上用刷筛网和牙刷轻轻拨散开深色涂料,要注意的是斑点不宜过多。
制作气泡:在最后几遍上色时用毛笔点上透明或者浊色的小点,待其固化后用金相砂纸轻轻打磨抛光,反复几次后就会呈现气泡的效果。
制作棕眼:先用扁头长针在修复部位上扎出一些大小不一的针眼再作色,密集程度同原器物相近。
制作开片:可用描笔勾勒画出开片,但画工不好的话易被肉眼识破,所以最好采用手术刀等利器刻出裂纹的方法来制作开片。填入颜色后再上光釉,效果会真实的多。
2.2.6 上釉
用毛笔或者喷笔在已作好的颜色的器物上光釉,当器物表面有光泽即可(图11)。
2.3 古陶瓷作旧的方法
通常年代久远的古陶瓷器表面会有锈蚀的斑块或者风化、剥釉、脱彩、破碎等现象。修复时要注意保护这些旧貌特征,并且要保证修补部位与原器物整体的自然统一。陶瓷器作旧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2.3.1 瓷釉光泽处理
古陶瓷器因年代久远,釉面变得温润柔和,不如新的陶瓷器釉面光亮,为了修旧如旧,笔者常用2000目以上的金相砂纸在修复好的釉面上轻轻打磨,使之光泽度减弱。
2.3.2 釉面锈蚀制作
古陶瓷器因受环境天气等长期作用的影响又或者因为长期埋藏在地下遭受了自然侵蚀,釉面表层出现了各种变化,常见的变化有土锈、水锈和银釉。
土锈:是因为陶器长期在地下埋藏,受到土中水和酸碱盐的侵蚀,使器物上附着了坚硬牢固的泥土。
水锈:瓷器表面有些颜色呈铁红或铜绿色。这是因为长期埋藏在土中的瓷器受到碳酸钙镁盐类、氧化铁和碳酸铜等物质的侵蚀,使器物表面沉积了灰白色的物质。
银釉:主要是瓷器釉色中的铅受地下环境的影响而生成了一层银白色金属光泽的物质,这是一种金属氧化物。
以上这几种釉表面的锈蚀修复时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操作。对于土锈,将处理过的黄土与光釉混合,适当地撒在修复部位,待干透后即成土锈。也可用胶与泥浆混合再配合铁筛网和牙刷刷出点状或斑状土锈。而水锈可将光釉和少量502胶水喷或刷在需要作水锈的部位,然后将滑石粉扑撒其上,用水喷湿,即可呈现灰白色。因为502胶水遇水后泛白。至于银釉可采用光釉中加银粉调匀,刷喷在器物的修复部位,反复做几次,或者吹上一点黄土,出现银釉的效果会很逼真。
3 结语
通过这几年在单位陶瓷修复室的实践工作,笔者对陶瓷修复深有体会。笔者认为要想做好陶瓷修复这一工作,不能一蹴而就,因为细节是体现陶瓷修复者水平高低的关键。这就需要修复者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每一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是重要的步骤,如果稍有不慎,就会影响下一步工序的实施,从而造成原有部位和修复部位的反差,细节处就很容易露出破绽。例如,在作色和上釉过程中,瓷器表面沾有一些细小的灰尘和毛毛,如果修复者没有注意或者忽略这一细节,就会影响整体的效果,功亏一篑。而且还易被人看出修复痕迹,无法达到修旧如旧的原则。当然修复者也不能“两天打渔三天晒网”。笔者认为为了保持修复者的陶瓷修复技术的连贯性和熟練性,需要长期进行陶瓷修复这一技能的训练,并且在修复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平静的心情,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精益求精。个中滋味只有修复者自己独立完成整个修复过程时,才能够体会修复成功时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在这些年的修复经历中,笔者深深地认识到修复不仅仅需要提高技术,更需要对古陶瓷的文化内涵具有深入了解。因此,陶瓷修复这一技能的提高离不开修复者陶瓷鉴赏能力的提高,二者相辅相成。所以,陶瓷修复者在不断提高自己技能的同时,也应认真学习陶瓷鉴赏的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