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 郭娟娟
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 河南郑州 450000
视网膜动脉阻塞是导致患者失明、低视力的主要眼科疾病,具有视力损害严重、起病急骤、预后差、病残率高等特点,在发病早期主要是因栓塞、动脉内膜炎、视网膜中央动脉痉挛引起视网膜营养中段,血流受阻,进而降低视力,影响视功能,若治疗不及时,不仅可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还可产生不可逆损害[1]。目前常运用尿激酶溶栓、血管扩张剂、前房穿刺、眼球按摩等常规治疗,虽可控制病情恶化,但疗程较长,短时间疗效不明显,容易导致患者出现抵触情绪[2]。而治疗性沟通是一种治疗手段,能够解决患者当前心理负荷和问题,帮助其打开心结,层层剖析,帮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碍,改变当前现状和环境,更利于治疗方案实施[3]。而本文在面对视网膜动脉阻塞患者时,选择不同干预措施,如下文报道。
选取2017 年6 月21 日~2019 年6 月21 日期间视网膜动脉阻塞患者50 例,根据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 例。观察组男女比例为14:11,平均年龄(46.95±6.87)岁,发病至就诊时间(6.85±2.46)小时,平均患眼视力(0.06±0.01)°;病变位置:5例双侧眼病变,20 例单侧眼病变。对照组男女比例为15:10,平均年龄(46.62±6.59)岁,发病至就诊时间(6.23±2.75)小时,平均患眼视力(0.05±0.02)°;病变位置:4 例双侧眼病变,21 例单侧眼病变。两组资料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 >0.05)。
纳入标准:①患者经眼底检查,可发现黄斑区水肿,病变区小动脉血柱呈节段状,网膜血管变细,视乳头边界尚清;②患者存在一过性黑朦,部分患者伴有偏头痛;③患者就诊时间为发病后30 分钟~11 小时。排除标准:①排除年龄≤20 岁者;②排除存在交流障碍或听力障碍患者;③排除存在中途失访或资料不齐全患者。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加强相关知识宣教、安全指导、心理疏导等措施,同时还需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舌下含服0.5mg 硝酸甘油,常规吸氧,球后注射10mg山莨菪碱注射液,并介绍相关知识内容。
观察组采用治疗性沟通,主要措施:⑴专业知识培训:组建沟通小组,由经验丰富、理论知识强的医务人员构建,且在医务人员进入临床实践前,还需加强医务人员治疗性沟通相关知识培训,确保其对治疗沟通知识具有全面、充足的了解,以免治疗、护理措施的实施。⑵关系性沟通:由于视网膜动脉阻塞属于突发性疾病,容易导致患者出现不安、紧张、抵触等情绪,对此还需在患者入院当天,介绍医院相关环境和制度,帮助患者实现角色转变,且在患者第二天逐渐适应后,收集患者各项资料,增加与患者交流次数,让患者感受到医务人员的关心、关注,建立彼此信任,并在交谈中,注意语气的和蔼可亲、温柔。⑶评估性沟通:在与患者建立好信赖关系后,需诱导患者说出内心真实感受,通过交谈进一步了解患者对疾病掌握程度,并加以相关知识宣教,重点介绍配合治疗的重要性,同时在与患者交流时需保持真诚坦率,结合患者具体性格特点、病情程度、疾病了解度、文化水平,拟定相应治疗性沟通方案和注意。⑷治疗性沟通:在入院的第三天,便可根据患者特征,实施相应护理指导:①对于担心疾病预后患者:需让患者接受现实,并让治疗成功案例现身说法,积极治疗患者原发病的同时,提醒患者注意观察另外一只眼,不可盲目告知不会影响另一侧眼部;②对于多疑敏感患者:需多解释疾病相关知识,增加与患者沟通、交流次数;③对于恐惧、焦虑患者:为了减轻患者此类情绪,还需指导患者进行自我心理暗示法,且介绍各项治疗法的优势、方法、注意事项,并在治疗期间,询问患者感受,给予相应指导、安慰,减轻患者恐惧感,同时鼓励患者表述内心感受痛苦,耐心倾听,适当时机给予安慰、鼓励,适时保持沉默;④对于烦躁、不安患者,还可通过观看电视、看杂志、交谈、听音乐等方式,分散注意力,减轻内心不安、紧张感,且在患者心情舒畅时,引导患者换个思路思考,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且让患者看到事情积极的一面。
对比两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中央视网膜光敏感度、全视网膜光感度。
焦虑评分、抑郁评分[4]:分别采用SAS自评量表(含有20 个条目)和SDS 量表评分(含有20 个条目),其均以50分别为基线,4级评分标准,若当前分数越高,代表当前焦虑/抑郁状态越严重。
表1 对比负面情绪()
表1 对比负面情绪()
如表2 所示:
表2 对比视野恢复情况()
表2 对比视野恢复情况()
视网膜动脉阻塞主要特征为无痛性视力突然下降,早期可因血液黏稠度增加,导致动脉痉挛和血栓形成,若治疗不及时,还可导致视网膜组织对缺氧极其敏感,造成视网膜动脉血流中断[5],而一旦发现血供中断,可在短时间内引发视功能永久性丧失,严重损害视功能,增加失明几率,有研究表明,若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时间超过2 小时,即便恢复血供,但无法恢复原本正常视力[6]。随着相关研究深入,可发现长时间的视力障碍,可加剧患者内心不安、紧张、抑郁、焦虑等情绪,不仅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还可导致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功能障碍,影响整体治疗效果[7]。
治疗性沟通是指根据患者具体特征和心理特点实施相应指导,及时为患者提供所需知识,促使患者从疾病状态向健康方向发展,帮助患者进行身心调适,且通过常规健康宣教,能够增加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自我疏解方法,避免机体长时间处于负面情绪[8,9]。同时治疗性沟通还能够体现出护士的职业价值,为患者提供个性化、针对化护理计划,充分体现护理服务的内涵[10]。分析本次结果,观察组中央视网膜光敏感度、全视网膜光感度以及负面情绪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由此说明,治疗性沟通更能够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更利于视力和病情控制,与此同时还可减轻内心不安、焦虑、抑郁等情绪。
总而言之,治疗性沟通能够提高患者满意度,营造良好护患氛围,用于视网膜动脉阻塞患者中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