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体育在提升居民参与体育活动中的作用研究

2021-12-07 00:16张胡丽
客联 2021年10期
关键词:社区体育管理模式

张胡丽

摘 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研究了社区体育在提升居民参与体育活动中的作用研究—以上海杨浦区市民健身中心为例。诠释了社区体育的内涵,上海杨浦区市民健身(健康)中心基本概况,主要从其产生背景和现今运行概况研究其发展。最后总结了上海杨浦区市民健身(健康)中心主要是从保护社区环境和关注居民幸福、建立运动安全和救援体系、完善配套设施和管理模式、厘定好政府和社会的关系、营造体育空间和文化氛围这五个方面的发展经验和启示。指出了当今社区体育发展的新的模式路径。

关键词:社区体育、运动安全、管理模式、体育空间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逐渐提升,全民健身日益成为潮流,人们群众的工作时间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由于人们运动的减少,长时间的坐立和一些不良的习惯,身体活动的不足而死亡,成为第四大独立因素。体育活动日益成为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人们开始相信体育运动是最好的保养品。从1995年以来,全民健身计划的颁布及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对体育活动的高度重视,积极倡导体育对于国民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的重要性。2016年,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对倡导全民健身新时尚,把体育与其他行业的有机结合、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等做出了明确战略规划。

随着老年化社会的到来与青少年体质的下滑,医疗问题等一系列健康问题的暴露。体育活动已然成为了强身健体重要手段的社会氛围。现阶段体育发展存在很多弊端,如体育活动在增强国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方面尚未充分发挥作用,距离健康中国的目标差距很大。根据国家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比例是在逐年上升的,但于此同时令人堪忧的是,我国居民的超重率和肥胖率也是不断持续增高的。

一、社区体育的内涵诠释

体育活动的开展也日益成为一种社会氛围,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体育活动中的一系列弊端和不足之处也因此暴露。如:社区公共体育设施供给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1]近年来老年化社会的到来,青少年的培养变得日益紧迫。而近几年青少年体育培训开始成为了一个新兴行业,它填补了学校体育与专业体育之间的一个真空地带。体育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作用也越来越让人对此有所认知,催生了体育培训市场的热潮。

除了青少年的学校体育和培训市场,还有一群人的体育处于空缺,那就是社区老人和家庭妇女,甚至一些上班族,他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离家太远的地方进行体育锻炼,因此社区体育的出现变得理所当然。社区体育不仅是青少年培养兴趣爱好、参与体育活动的萌芽地,也是社区老人的娱乐栖息地。社区体育文化养老可以使老人掌握因平常忙碌,而无法接触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丰富老年文化娱乐生活;也可以使老年人的精神世界“吐故纳新”,享受在体育文化生活中人际交往所带来的情感滋润。[2]同时,也逐渐成为社区居民间邻里交往的平台,丰富了工作之余,结识更多的朋友。

2008年北京奥运会过后,人民对体育的认识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加深,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城市社区设置体育场所越来越重要,社区体育服务能最大程度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的重要场所。我们不难从政策制度的顶层设计就可以看出,政府对体育的重视程度。近年来,针对社区体育的政策文件实施,能够明晰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职责,明確服务社区居民体育发展的重要性。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提出,居民市场对公共体育服务的多样化要求的提出,社区居民对体育供给主体的需求在不断增加。传统的依靠政府资金、人力供给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需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需要社会各阶层人士都积极参与,一同实现供给主体的多元化。

二、上海杨浦区市民健身(健康)中心基本概况

(一)产生背景

据《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调查制度》统计,截至2017年12月31日,上海全市户籍人口1456.35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483.60万人,占总人口的33.2%。因此为了有助于老年人提高生活质量,满足生活娱乐和情感交流的需求,也为了能使更多的中青年子女们更安心工作,就诞生了这样一个社区健身服务新模式。

殷行街道市民健身(健康)中心最初是一个社区健身房,由于原来的服务水平跟不上、经营不善而门可罗雀的百姓健身房,由于原来的健身房缺乏带动活力,自治能力低下,也无法整合社区资源。改进成为市民健身(健康)中心后在精准定位健身人群、引入科学健身指导的管理下,杨浦区殷行街道市民健身(健康)中心成为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融合的新产物。成为了“政府搭台提供场地、社会力量参与投入管理,让老百姓得实惠”的市民建设娱乐沟通平台的桥梁。它是上海首家能同时服务老年、中青年、青少年(儿童)以及残障人群的社区健身房,也是首家完美融合全民健身与健康的社区型市民健身中心。它最科学之处是在于,建设了室外青少年游乐区和老年运动健康区,成为了一个家庭的沟通平台。

(二)创新发展

(1)引进专业健身服务团队。为了能更专业的规划,殷行街道市民健身(健康)中心引进了健身服务专业团队的尚体健康科技和乐刻运动,力求打造一个“互联网+”社区健身服务新模式。使得居民在运动的时候能感受到其专业性和安全性都得到了保障。

(2)“互联网+”的管理模式。采用“互联网+”的管理模式,市民直接通过APP付费即可成为健身房会员。同时健身中心跟踪70岁以上老年人的体质数据,实施半年一次监测,一年一次评估。为老年人群体量身打造适合老年人体质的健康运动平台,配备了一系列针对老年人健康问题的心肺功能调节、肌力活力训练等健身器械。健身中心还有睡眠研究中心、健康服务中心,以及针对心血管问题、便秘问题、腰椎间盘突出问题的运动专区,为老年人群提供常见慢病的运动解决方案。

(3)低收费为健康提供机会。中青年健身区全天卡每月收费199元,白天的公益时间段和专为老年健身者打造的乐活空间每月收费99元,每日仅需3.3元。目前中心会员有1400余人,而老年会员就有400余人。甚至还有“百岁会员”。政府给居民提供容易获得的、经济上负担得起的体力活动机会,可有效促进居民体力活动水平的提升。[3]殷行街道市民健身(健康)中心是全市第一家24小时不打烊市民健身房,“在养老院,有很多通过运动改善身体机能、提高生活质量的案例。我们要关注全人群的健康,七八十岁也可以健康优雅地生活,而不是躺在病床上。”

(4)健康中心提供信息平台。居民体育意识的提升会改变居民的对体育的文化需求,市民健身中心可通过多渠道营造大众健身环境和政策干预氛围,从而使得增强体质健康成为一种社会氛围。在提供健康锻炼的同时,健康中心可为居民提供更多的健康知识,如:运动康复、膳食搭配、运动技能等等相关科学的健身知识。

(5)技术性、安全性、配套设施。市民健身中心引入的第三方管理团队,让健身变得更加的专业,在健身中心的规划和建设中能提出更加专业性的意见。有效的、科学的健身计划和健身方式,使得居民群体在锻炼时更加的安全有保障,政府的支持和引领无论是场地和资金都更加的有保障。

三、上海杨浦区市民健身(健康)中心的发展经验和启示

(一)保护社区环境和关注居民幸福

社区环境的好坏与否是一张“名片”,社区的生态环境可容性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健康科学的方式去健身锻炼,让更多的老年人和青少年认识到其中的乐趣。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其中体育自然环境主要指承载社区体育运行的,对社区居民从事体育活动有影响的物质空间环境,包括:空气质量、绿化面积、噪音污染、卫生环境等要素:体育社会环境主要包括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两者之间密切联系,各因素之间互相促进和制约的协调发展是城市社区体育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4]怡人的环境下,体育意识和体育社会氛围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居民的休闲娱乐和生活方式。

(二)建立运动安全和救援体系

体育运动都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尤其是针对老年人和青少年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健身中心,老年人身体素质存在一定弱势情况,为保障老年人在运动中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完善相关的配套设备和安全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了更好的保障运动过程中的安全事故发生,首先,在规划时加大安全基础设施的考虑。完善运动安全防范措施。如:监控设备,救援药物,安全警示等。其次,有专业的医疗护卫队。因为社区健身中心每天的客流量庞大,且老年人占比量大,大多数老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身体损伤疾病。再次,为锻炼人群提供专业的指导。如在使用器械健身时,为他们提供专业的使用方式,避免器械带来的伤害。最后,提高管理团队的急救意识和防范措施。

(三)完善配套设施和管理模式

突出社区健身中心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是吸引社区居民源源不断客流的重要原因。借鉴殷行街道市民健身(健康)中心的成功经验,社区体育发展的当务之急是要制订由涉及到社区体育工作的各个方面都能积极参与的、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体系,明确规范各有关部门的职责。[5]首先得先立足于社区本身的具体情况,经过对市场的反复调研,以社区居民为本。其次得根据社区环境因地制宜,提升社区的观赏性和运动便利性。最后,加强社区体育管理者的培训,提升管理者对政策的理解能力和对制度的执行力。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治理是利益相关者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互动过程。这种联合性的互动是在政府颁布的相关法规和制度约束下的协同行动,涉及到管理、监管、激励与问责等。加强组织管理是有效治理的关键。[6]

(四)营造体育空间和文化氛围

社区体育建设对制度的需求决定着制度的供给,制度的制定是为了满足社区体育居民对健身服务的实际需要,制度根据不同的社区而制定有实践于此社区,制度只有通过一定的管理和实施才能发挥作用。21世纪后,我们仍认为社区体育服务的主体提供者是政府,由政府领导各级负责人为所管辖的居民提供体育设施、体育服务包括训练指导、医疗服务、体育知识宣传等方面,而且所有组织均不以赢利为主要目的,无偿或微偿地向居民提供社区体育服务。[7]社区体育运动能够有效促进社区邻里之间的和谐和交流。社区的体育活动可以通过比赛、合作等形式来实现。社区体育活动在当今社会中,成为了社区复杂的居住人口有效沟通交流的平台,这对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在进行体育活动时还能促进社区之间的友好交流,带动周边体育运动的相关产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区经济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学礼,赵修涵.城市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居民满意度调查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8,38(04):14-18.

[2]黎文普,龚正伟.“文化养老”视域下社区体育文化养老路径探析[J].体育学刊,2014,21(04):46-49.

[3]吴薇,彭筱.社区体育公园在提升居民体力活动水平中的作用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2(01):82-102.

[4]庄越,万君康.区域资源整合机制研究[J].理论月刊,2005,(3):75-76.

[5]易锋,陈康.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理论与政策困境及出路[J].体育文化导刊,2018(04):51-55.

[6]孟歡欢,李健,张伟.政府培育社会体育组织的实践与反思——以上海为例[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8,37(02):16-22.

[7]魏婉怡.困境与破解:现阶段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多元审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12):14-19.

猜你喜欢
社区体育管理模式
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研究
浙江省金华市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互动研究
当前社区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论城市社区体育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高校网站安全管理研究与探讨
残疾人高等教育外聘教师管理模式初探
浅谈高校图书馆随书光盘的编目与管理作用
基于承包商管理的系统化基建安全管理模式的分析
工程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学生考研管理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