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社
摘要:在中职电子类专业中,电子技术课程是重要的基础性课程,有着非常强的实践性,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所以实训部分的内容都显得十分重要。在中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应用虚拟仿真技术,为学生模拟出真实的环境和情况,从而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对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而言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所以越来越多的中职教师选择在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运用虚拟仿真技术,以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虚拟仿真技术;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应用策略
引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下,对于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中职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重要基地,也应该清楚认识到这一点,积极进行教学创新与改革,这样才能使培养出的人才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不过就具体情况来看,当前中职电子技术教学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教师教学方法单一、过分看重理论教学等,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停留于表层,而且兴趣缺失。
1虚拟仿真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意义
1.1虚拟仿真技术的基本概念
虚拟仿真技术是一种典型模拟技术,通过深度结合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以及通信技术,利用仿真类技术软件,构建虚拟仿真的模拟场景,通过技术控制实现现实真是场景的虚拟呈现,进而便于操作人在模拟仿真的环境下进行相应的项目设计、试验或技术训练。虚拟仿真技术是多项现代技术的融合体,通过人机交互、计算机图形、传感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植入实现虚拟信息处理,进而达到三维信息处理的效果,并通过数学模型的搭建实现具体环境模型的集成化和仿真化处理,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1.2虚拟仿真技术在中职电工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中职电工电子技术专业是一门十分偏重实践的应用型学科,传统的实训教学方法受实验场地、设备以及环境等因素的限制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不能够满足现代人才培养理念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虚拟仿真技术在中职电工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帮助中职电工电子专业实现实训教学方式上的创新发展,通过虚拟仿真技术的相关软件和VR技术构建虚拟仿真场景,学生通过更加贴合实际环境下的电工电子模拟训练能够更加高效的将所学的专业技能转化成为应用实践能力,通过模拟操作能够帮助学生在不断的技术锤炼过程中解决不同电工电子的实操问题。
2虚拟仿真技术在中职院校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1情景式和探究式的教学
情景教学是利用营造氛围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启发思维,并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创新和想象能力,在中职院校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用这种教学方法,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来为学生创建一个虚拟情景,类似于电子电路原理图以及试验操作台等不容易表达的内容更加清晰地呈现给学生,例如在对电路进行虚拟仿真时,可将其真实的运行状态表现出来,并能够对各个参数的变化情况进行展示,学生能够以此来观察整个的动态变化过程,从而对电路运行原理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在进行虚拟电路的教学过程中,要留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操作空间,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应对多种状况,从而提升他们的实操能力。例如,在学习“半导体三极管”这一内容时,在了解内部载流子运行规律和静态工作后可以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来建立一个偏置的电路,学生通过对其波形进行观察来实现对其的调整,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2虚拟仿真技术在电子技术课程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实践教学的开展需要以理论教学为前提,所以需要在开展实践教学之前对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进行掌握,这是进行项目教学的基础。其中,关于波形的测量和分析则是主要内容,同时也是难度最大的部分,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较为困难,在教学中如何将原本十分抽象的内容转化为直观内容以便学生去理解,是中职院校电子技术课程教师所需要关注的问题。具体可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来建立一个生动的知识模型,以帮助学生对这部分理论知识进行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学习“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这部分内容时,无论是分析波形图还是学习其中的理论内容都比较复杂,如果缺乏合理的引导,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困难,这里利用Matlab软件来推导,在建立科学电路模型的同时对于参数的标准和范围进行设置,其中主要包括了三相电压电流测量、多功能桥式整流电路、整理变压装置以及三相电源等等,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来设置,只需要学生打开运行开关即可达成虚拟仿真的效果。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中职院校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应用虚拟仿真技术是未来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教师应该积极地学习新的技术和方法,并对其应用的技巧进行掌握,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中职院校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预期目标,为社会培养更多具备较强专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方利民.虚拟仿真技术在中职电子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11):215-216.
[2]陳闽蜀.虚拟仿真技术在中职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03):111-112.
[3]马晓月.“虚拟仿真”在中职电子电工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02):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