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馨
(闽江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
新闻采写课程是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新闻采写的基本方法和规律,提高采访与写作能力,这门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准新闻传播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传媒行业正向着媒体深度融合演进,引发新闻传播业在内容生产理念、方式等方面发生巨大变化,也使得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不断更新。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简称OBE)这一概念由美国教育家斯巴迪(Spady)提出,他将其内涵界定为:“‘成果导向教育’意味着清楚地关注和组织教育系统中的每件事,围绕着一个根本的目标,让所有学生在学习活动结束时能够获得成功。”[1]引入这种革新性的教育范式,把OBE理念应用于课程设计中,对于当下正处于改革探索中的新闻采写课程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媒体融合颠覆了传统的新闻采集方式与传播流程,对新闻人才的基本素质、能力和技能也提出了诸多新的要求。基于这些变化,高校对于传媒专业人才的培养理念和培养方式也需同步作出响应和改变,其中的核心理念就是培养具备融媒体思维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这一核心理念映射到新闻采写课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进入网络时代,传统媒体多年来的“一对多”线性、单向传播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网络化的“多对多”交互式传播。报纸、电视的“受众”迅速转化为新媒体的“用户”,相应地,“传者本位”不复存在,用户拥有了更大的主动权和选择权。传播模式的变革,要求新闻从业者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思维,根据用户的需求和特征提供新闻信息一体化服务。比如,对于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政策的新闻采写,不能仅仅停留于新闻发布,还应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以留住用户,即除了信息展示之外,要有充分的解读判断、分析预测,还应该联动相关部门,在新闻报道中提供链接或者设置通道,用户只需点击就能获取相应的服务。
媒体融合引发了传媒业的“范式转换”,搭建了融合新闻“出场”的总体语境和底层逻辑[2]。融合新闻生产过程中,记者要善于运用新技术以更加多元化的表现方式来呈现新闻,如H5新闻、VR新闻、新闻游戏、短视频新闻、数据新闻、动画新闻、直播新闻等。因此,除了传统意义的采访写作基本功之外,融媒体记者还要具备跨媒体综合思维能力,懂得运用数字技术对图、文、声、画等新闻素材进行创造性地加工,调用和调整多种媒介元素,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在不同传播渠道分发,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
传统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开展新闻采写的形式比较单一,职业能力强调的主要是交流沟通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具体技能方面则几乎没有特别要求。随着网络技术和移动终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社会场景,媒体的边界逐渐模糊,社会化媒体逐渐深入新闻采编流程,媒体从业人员必须学会应用各种现代传播技术,从掌握单一技能走向多种技能。此外,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对用户生产内容进行判断、选择,进而吸收、整合、提炼或者进行补充采访,生产出有见地、有深度、有温度的新闻,也成为当今记者必备的素养之一。
面对快速更迭的各种媒介技术和不断发展变化的新闻传播行业,新闻采写课程对学生采写技能的培养及思维判断能力的训练,尚不能很好地对接传媒实践需要。
当前新闻采写课程教学的重心仍以传统的文字新闻,特别是纸质媒体新闻报道的采写能力培养为主,缺乏跨媒体的综合能力培养,与新媒体新闻采写实践要求明显不相适应。比如,按照消息、通讯等新闻体裁安排教学内容,强调不同新闻体裁的不同格式、规范等,仅仅局限于采写最基础能力的培养。然而,当前新媒体的写法灵活多样,完全突破了传统新闻体裁的界定范畴,很多新闻报道已经很难区分属于何种体裁,但这并不影响其传播效果,甚至比传统的报道更受新媒体用户的欢迎。
现在大学生已经属于“Z世代”,从小就生长于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新媒体是他们了解世界、传播信息、展示自我的重要途径。然而,传统的新闻采写课程无论是教学设计、案例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是基于传统媒体的线性思维,对网络传播的时效性、交互性缺乏体现,缺乏前沿性,难以符合“Z世代”对新闻传播的理解与期望,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3]。因此,教授新闻采写课程的教师自身必须具备新媒体思维,掌握最新案例,才能与学生同频共振,从而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新闻采写作为新闻实务课程十分强调实践性,但对于实践性的理解往往陷入让学生多采访、多动笔就是实践性强的误区,忽略了实践的时代性和有效性。传统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实践,往往建立在平面媒体的思维模式之上,传播向度是单向的,训练场景较为程式化,实践作品的形式和评价标准也比较机械,显然无法很好地培养跨媒体采写能力。
新闻采写课程的传统评价方式多为考试成绩加上实践成绩,这种方式对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评价明显体现不足,尤其是如果课程实践设计安排不当,那么这种评价方式就几乎完全脱离了真实的新闻传播活动场景。如果未能参与真实的新闻传播活动,不亲身体验真实的问题情境,学生的学习目标模糊、积极性不高、成就感不强,实践能力显然无法得到全面锻炼。同时,仅凭学生提交的作品,教师也无法评价其新闻采写过程实施情况及应对真实情景中各种问题的能力。
OBE理念是以社会或行业需求为依据,反向设计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教育模式,OBE强调如下4个问题:第一,我们想让学生取得的学习成果是什么?第二,我们为什么要让学生取得这样的学习成果?第三,我们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取得这些学习成果?第四,我们如何知道学生已经取得了这些学习成果[4]?将OBE理念引入新闻采写课程,就是以媒体融合时代的新闻传播行业需求为导向,围绕培养学生融媒体新闻采写实践能力这一根本目标,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重构。
基于当下媒体深度融合的行业发展趋势及其对从业人员能力要求的变化,作为学科基础课的新闻采写课程,教学目标也应该作出相应调整,总体方向是:在培养新闻采写各项基础技能的同时,紧盯行业变化和业界需求,注重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采写能力的培养,并加强学生政治素养、理论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等综合素养的提升。具体可分解为三方面教学目标:一是思政目标——使学生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新闻职业道德素质;二是知识技能目标——理解和掌握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基本原理及方法、技巧、规范,准确把握媒体融合环境下各类新闻报道的采写特点,具备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和新闻价值判断能力,能够独立开展融合新闻的报道选题、采访策划和写作呈现;三是能力素质目标——具备良好的沟通、观察、思考与判断能力,能够根据不同媒体的特点灵活运用新闻采写方法、技巧,高质量完成融合新闻的采访与写作。
调整后的新闻采写课程教学目标遵循了OBE的“反向设计”原则,一是强调了与现实需求的同步性;二是突出了能力输出重于知识输出的重要性[1]。以这一教学目标为导向,把促进学生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采写技能和专业综合素养的协调发展作为课程设计理念,可实现学生能力素质有效对接当下新闻传播人才能力要求[5]。
OBE理论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坚持“实用、够用、好用”的基本原则,强调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性、复合性和现时性[6]。基于这一原则,新闻采写课程教学内容,应突破现有教材局限,根据当前新闻传播工作最经常面临的场景和最常用到的知识、技能来进行取舍,即以是否有助于学生融媒体新闻采写能力达成为标准。
1.提高理论讲解效度。新闻采写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尤其应该提高理论讲解的效度。比如,重点讲解那些能够产生直接效果的实用理论,精心选择典型案例加以阐释,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压缩理论课时比例,把更多时间安排给课程实践,针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结合理论知识进行指导,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认识。
2.渗透融合新闻采写知识与技能。目前新闻采写教材大多仍以传统媒体的文字采写技能为主要内容,介绍不同体裁新闻报道的写作技巧,培养的目标比较扁平、单一,无法适应网络新媒体时代传媒行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因此,新闻采写课程应该重构框架,更新知识模块,全程渗透融合新闻采写相关知识和技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新闻采写基础能力,在此基础上,在每一个知识模块都增加一些新媒体新闻的采集、制作知识与技能,如“两微一端”新闻写作技巧、微信公众号新闻标题制作技巧等,帮助学生掌握跨媒体新闻采写规律。
3.广泛开发学习资源。课堂之外,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新媒体时代每天都会产生海量的新闻报道,为新闻采写课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素材,授课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一学习资源。可挑选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作品,借助社交媒体、课程群等新媒体平台和智慧教学工具,及时推送给学生学习、评析;也可以课程作业的形式,让学生收集新闻作品案例开展比较、讨论,了解新闻采写背后的故事,在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亦可培养他们关注政情国情,培育职业情怀和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OBE理念下,新闻采写课程所有教学环节应遵循两大原则:一方面,理论讲授上摆脱以“教学主体”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充分发挥“学习主体”能动性,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另一方面,实践锻炼上注重打造丰富而真实的新闻采写情境,立足新闻实务类的学科基础课定位,通过全程化、多元化实践平台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全媒体新闻采写技能和应对问题的能力。
1.教师“精讲”引导学生探究。媒体融合背景下学生新闻采写技能的培养,建立在强化传统采写技能的基础之上。新闻采写课程理论授课的内容一般按照新闻选题、报道策划、素材采集、新闻写作这一普遍的业务流程展开,主要是针对新闻采写实践的一些经验、技巧、规范的归纳与阐释,理论性都不强,教学重点在于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积极性,有目的地开展自主学习。因此,可以采用教师“精讲”重点知识点的方式,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发表见解,构建“对话式”课堂,按照课程知识模块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深入理解、掌握新闻采写的基本原理。可以组织课堂案例研讨或者设置演练项目等,有侧重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训练能力点、找到薄弱环节,如模拟突发事件新闻发布会、新闻观察、消息导语速写、新闻标题制作等。
2.构建实战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在新闻采写课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环节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课程效果。OBE理念下,新闻采写教学应该将实践环节贯穿教学全过程,突出实践教学情景的真实性,建立实战化、多层次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实战化的课程实践情景,主要是从社会生活尤其是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发掘实践题材,设计实践项目,搭建实践平台。如校运会、艺术节等大型活动时组织学生进行新闻观察及深度报道策划、跨媒体综合报道;知名学者到校举办讲座或学校取得重大科研成果时,可开展消息报道、人物专访等训练。校报、校园网站、微博微信、视频号、抖音号、客户端等院系和学校的多媒体平台,则为新闻采写提供了多样化的实践载体,课程实践时鼓励学生将优秀新闻作品投到上述平台,让学生体验新闻工作的成就感与价值感,激发职业热情。
实践教学的多层次,则体现在设计实践项目时从当前新闻采写的行业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针对不同知识模块内容开展实践训练。比如,在校运会这一大型实践训练项目中设置若干小型实践项目,校运会召开之前,可结合新闻选题策划这一知识模块,设置新闻线索获取和采访提纲撰写两个小型实践项目;校运会召开期间,设置新闻观察、现场短新闻采写、导语写作等小型实践项目;校运会结束后,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将学生自己的作品作为案例,开展新闻标题拟定、不同媒体报道改写等综合练习。总之,结合校园学习生活创造新闻实战情景,让项目内容和类型多样化,使学生能广泛参与,教师也能在教学反馈和持续改进中提升教育质量。
OBE理念强调培养学生能够“带得走”的关键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也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由单向的专业技能转向综合素质的多维度评价并真正落到实处[1]。OBE导向下的新闻采写课程最重要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实战化的新闻采写能力,相应地,在教学评价上也应该遵循过程导向和目标导向,让课程实践情况和实践成果取代考试成绩成为主导,构建立体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过程导向体现在通过学生在各个知识模块学习、实践中的表现情况来考查不同方面的实践应用能力,考查重点是与媒体融合背景下开展新闻采写活动相匹配的各种能力和素质。比如,新闻发现这一知识模块,可以通过情景模拟、采访实战等项目考查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新闻敏感性。教师可根据不同知识模块设置评分指标,测评各个实践项目中学生的表现,把累积的评分作为期末总评的一部分。目标导向则体现为将新闻采写实践成果发表作为一个重要评价指标。具体而言,就是把学生在学院、学校的报纸、网站、微信、客户端、杂志等媒体平台及其他专业新闻媒体发表作品的情况作为重要加分项,以此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主动发现身边新闻,自觉对接行业标准,体验真实情景,培养实战能力。此外,学生参与学院、学校各个媒体平台日常采编、运营的情况,也是很好的媒体实战情景体验,亦可作为课程评分的加分项。
OBE理念下的新闻采写课程模式改革涉及一门课程的教学全流程改造,不是任课教师甚至一个教学团队能够独立完成的,需要科学的顶层设计和充分的资源支持,也需要学生、教师、教学管理者的全力配合。当然,任课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和实施者,在课程改革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除了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能力的提升之外,更重要的是保持和业界的密切联系,洞察行业需求,动态性地调整课程建设目标,才能做好人才培养规划和课程教学的设计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