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使用的亲子交流和父母介入:一项小学生的家庭媒介教育研究

2021-12-07 13:39杨慧琼李萌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亲子媒介子女

杨慧琼,李萌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福建福州 350117)

现代媒介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是历久弥新的一个问题。电视时代形成了围绕未成年人媒介使用的父母介入、媒介教育、媒介素养研究领域。数字时代,未成年人的媒介素养发生和形成于家庭内部。心理学家亚当·瓦尔特指出,数字时代的媒介环境中到处都是诱饵,很多产品内含上瘾机制[1]。青少年时期是培养习惯、品格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数字时代父母育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有必要研究未成年人在家庭中的媒介使用、媒介素养形成过程、家庭影响因素,找出需要干预改变的消极因素和可以进一步提高发展的积极因素,以在媒介素养的家庭指导上提供建议方案。

一、数字时代的父母介入、亲子互动和未成年人媒介素养

家庭媒介教育是亲子交流的应有之义,是父母介入的关键内容。“在媒介影响儿童的过程中,人们不难发现,成人对儿童扮演着‘意见领袖’的角色。年龄越小的儿童,越容易依赖成人来确认来自媒介的信息”[2]。家庭作为一个由成年养育者和孩子组成的,具有共同目标的、按照一些规则向内、向外发生互动的系统,孩子的主要养育者(一般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平时和孩子发生着密切的互动,在媒介素养上深深影响着他们。所谓媒介素养指的是一位社会个体使用和解读新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以及利用替代性身份参与社区活动、解决问题和再加工媒介内容的能力[3]。媒介素养不是先天具备而是需要后天不断学习和成长的,是一个终生学习的培养过程[4]。

数字时代,是家庭而不是学校成为第一教育场景。电视时代,社会介入体系围绕学校课程而进行。而互联网时代,未成年人往往在家中开辟出专属的虚拟时空[5], 媒介素养的培养和教育需要经由父母介入在日常亲子交流中完成。教育学意义上,介入指的是通过家庭或其他机构过滤教育影响的筛选、解释、批评、加强、表扬、削弱、查明、转换的那些过程[6],本身蕴含了父母作为教育主体的天然地位。父母介入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媒介改变了家庭生活的场景,使得家长对儿童的媒介审查面临着两大问题: 一是控制媒介接触和使用的价值观冲突,二是对孩子的保护到底是什么样的标准[7]。所谓父母介入(parental mediation),指的是父母在家庭中履行其亲职角色,对孩子的媒介使用进行有目的地控制、建议和指导的任何策略[8]。电视时代已经形成了3种父母介入理论:积极调控、严格规制和亲子合作使用媒介。这3种理论同属于亲子协商合作的媒介教育模式,共同之处是父母在孩子的媒介生活中扮演支持性角色。数字时代,许多研究沿用这3种父母介入理论研究新媒介使用的父母介入,然而并没有获得与电视时代相一致的结论。一项研究发现,父母有五种介入实践:自由放任型、教子无方的严格限制、武断控制、友善型介入和以儿童中心的介入[9]。另一项研究也提出来5种介入方式,分别是共同使用、检查制度、积极干预、严格限制和技术监控[10]。2项研究所提出的父母介入模式不能合并在同一个理论逻辑中。此外还出现了许多新的父母介入理论,如技术限制理论、技术检查理论、父母参与式介入理论等等。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在数字时代社会个体行为和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项为期10年的跟踪研究发现,与父辈相比,2007年智能手机普及以后成长的青少年有2个变化:一是人身比以前更安全,然而心智却更脆弱,风险耐受力低;二是社交媒体使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协同共增,抑郁和焦虑症的比例上升[11]。作为发生在具体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语境下的日常生活过程,父母介入研究要立足于不同社会的本土化现实。

亲子之间的联系程度、父母对子女的监护和保护、行为控制、对子女个性的尊重程度和子女对父母价值观的认同,这五点因素影响着父母对子女进行媒介教育时亲职角色的有效性[12]。实际上,这5项共通因素是在表达亲子沟通的不同侧面:交流频率、规则协商、关系质量和人际影响,意味着亲子交流对于未成年人的媒介使用和媒介素养来说是关键的因素。数字技术使得父母育儿被赋权,可以塑造亲子之间关于孩子如何使用媒介的交流[13];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弥补由于外在客观条件不足(如家庭贫穷)带来的心理劣势[14]。在青少年的问题性游戏行为上,家庭凝聚力可以起到保护作用[15],青少年感到从父母这里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因孤独而上网的行为越少[16]。亲子间交谈质量越高,青少年的冲动性上网越少。家庭亲密度越高,青少年网瘾的程度越低[17]。反之,沟通障碍是青少年网瘾的家庭成因[18]。

由此,本文关注有关媒介使用而发生的亲子交流。具体研究4个问题:未成年人的媒介素养如何形成?有关看电视、用手机、读书的亲子交流在一般家庭中是何种表现?会呈现出哪些父母介入方式?这些父母介入方式有何种影响?

二、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整个研究是定性研究,主要运用深度访谈法,辅之以问卷调查。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小学生及其家庭是本文的研究对象和资料来源。这个阶段的未成年人处于7~13岁之间,是了解和研究未成年人媒介素养的理想对象。7~13岁不仅是一个人早期发展阶段的过渡期,告别婴幼儿时期,向更独立自主的青少年时期迈进;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参与科学研究[19]。而且,7~13岁儿童富有数字媒介经验,开始拥有了更大的媒介自主权;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开始与媒介发生深深的关联,媒体使用模式比起幼年时更复杂;他们也渐渐成为社交媒体使用者、社会行动者和内容生产者;开始将同龄人而不是父母或其他成年人作为了解他们所关心事务的第一人[20]。研究对象分布在福建省内3所小学,家庭的受教育水平、省籍、职业上具有多样性。从来源上看,以有没有和父母同住为标准,本次调研的福建省家庭有3种:子女与父母同住一起的本地家庭、子女与父母同住一起的流动家庭、子女与父母分开的本地留守儿童家庭。研究分2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是父母访谈,对父母(包括爷爷奶奶这样的代理父母)深度访谈。第二个阶段对父母和子女同时进行访谈,同时进行一项问卷调查。总共获得访谈105份和辅助问卷34份。

三、亲子交流和媒介教育缺乏下的儿童媒介使用和父母介入

(一)小学生的媒介使用现状

1.家庭媒介环境已经数字化,电视机依然是必备媒介,纸质媒介边缘化

体现在媒介配置上,小学生所接触和使用的家庭媒介已经完全数字化了,纸质媒介处于很边缘的地位。家庭内的互联网媒介配置以手机为主,再就是iPad、笔记本和台式电脑。电视依然是家庭内的一个必备媒介,看电视依然是一个重要的媒介消费活动。纸质媒介比较缺乏,在不同家庭中的数量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呈现出相关性。父母的学历越高,儿童书籍在家庭中的数量越多,成人书籍也是。这方面仅有1个例外,这家的父母以收购废品为生,所收购的报纸书籍之类,家长不仅自己读,遇到自己认为值得孩子读的,会让孩子读一读。

2. 最喜欢玩手机游戏,爱看动画片和综艺节目,有喜爱的角色和明星

在各种媒介内容中,游戏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主要在手机上玩,其次是平板电脑和台式电脑。看动画、听音乐也是小学生用手机的原因。动画片和综艺节目是小学生最喜爱的电视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不仅有了自己喜爱的动画片角色,还有了自己喜爱的明星。

(二)围绕媒介使用的亲子间交流

1.“我自己看/玩”

父母一代和子女一代各有各的媒介偏好,看电视看了什么,玩手机玩了什么,是一幅各自看/玩的图画。在这一点上, 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和低的父母之间没有什么不同。 “我一个人看/玩”是儿童的主要表达。父母一般不会主动向孩子谈论自己的媒介使用,哪怕是阅读和新闻。有一个例外是综艺节目:31.4%的父母会主动和孩子谈论自己看的综艺节目。儿童访谈也证明了这一点,例如:“妈妈会跟我一起看那个国宝的,还有诗歌比赛”。

在极少数有纸质书籍报刊的家庭中,和孩子一起读书的父母主要是本地家庭,外地家庭中只有1户会这样做。而且是否与孩子一起读书,与父母受教育程度有很大关系:受教育程度越高的父母,不会和孩子一起玩手机、玩电脑或iPad等电子产品,而是和孩子一起读书。相反,会和孩子一起玩电子产品的父母往往出自于受教育程度低的家庭。

2.少了解,少讨论,亲子间存在着媒介文化鸿沟

亲子之间会围绕媒介使用而进行讨论吗?很少有父母会主动和孩子谈论自己所看到的新闻、电视节目、其他资讯。对于孩子用媒介在做些什么,大部分父母仅仅知道大概是什么节目、大概是什么游戏,而对于孩子媒介接触的内容性质、构成和个人体验,则因为甚少谈论而基本上不了解。有差不多一半的父母为了不被孩子打扰,或者禁不住孩子一直缠着要,会将电子设备作为电子保姆来使用。

父母影响着儿童社交能力的来源,但并不是儿童的社交对象。一般来说,孩子们会和其他人分享自己的媒介使用及其体验,但是聊天对象往往是同龄人、网络上的陌生人而不是父母。资料表明,线上社交已经开始成为小学生使用各种媒介的重要原因。通过移动互联网,小学生们进行着各种线上社交:上QQ找朋友聊天;进班群抢红包发红包;打游戏和在线网友闲聊。明星、综艺节目、游戏是孩子们的共同话题,甚至会照搬综艺节目中的游戏,例如撕名牌,媒介使用形成了一种富有社交性质的文化纽带,是儿童同辈文化群体的表现。

(三)家庭媒介教育缺乏下的父母介入;以基于作息表的口头介入为主

亲子之间除了一起看综艺节目、肥皂剧、查学习资料以外,亲子双方各自发展出各自的媒介文化空间,明确地发展出了一道媒介文化沟壑。在这个情形下,父母介入基于什么原因而进行?有哪些介入方式?

1.父母介入的原因:担心学习、视力和沉迷

父母最担心的是子女的学习。许多家长将媒介使用和学习结合起来说教。例如,希望孩子看电视的时候看对学习有帮助的、有意义的、开拓思维的、增加知识的;希望孩子看新闻是因为新闻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来源;有的家长认为,诗词、成语类、《快乐大本营》类的娱乐综艺节目有助于积累和扩展知识;对于互联网,极少数父母让孩子通过玩游戏的方式积累字词、训练思维方式。

其次是视力。许多儿童在访谈中都谈到父母教育他们保护视力的重要性,父母会口头提醒“不要看/玩了”。防止沉迷游戏是第三个介入原因。

2. 家庭媒介教育普遍缺乏

总体上,父母在子女的媒介使用上,媒介教育很缺乏。调研发现,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是一个强有力的社会机构因素。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家庭内对子女进行媒介教育时,会采取筛选、指导、建议的父母介入策略。然而,大多数父母并没有对媒介形成理性认识。有的父母即使受教育程度非常高,但对子女的媒介使用放任自流,让媒介代做“保姆”。

在看电视、用手机方面,儿童从父母那里获得的教育笼统而模糊。对于看电视,许多父母明确地要求孩子看有助于学习的内容,但是希望孩子不看什么,大部分父母没有提供指导或建议。少数父母明确提出孩子不看什么内容,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有的父母希望孩子不看某一部动画片,有的父母希望不看有色情或暴力的,有的父母希望孩子不要看成人电视剧。

就上网的教育,父母往往对孩子进行保护视力的健康教育,再就是沉迷上瘾的风险,强调不要耽误学习。这些是父母对自己担忧的表达,而不是具体的教育。更进一步,儿童的互联网生活对于父母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时空。父母对于子女上网所玩的游戏、看的视频、发表的评论、交往的好友所知甚少。互联网上成人和儿童之间的界限不明问题而导致的风险,父母们不重视不清楚,因而也无法有什么教育。

3.基于作息表而进行口头介入,辅之以物理手段介入和媒介介入

基于作息表而对子女的媒介使用进行口头介入,是父母介入的主要方式。以上学为中心,在保证休息、睡眠和学习时间的前提下,让孩子在有空的时段上网。具体来说是做完作业再玩;上学少玩/不玩,周末玩 ;学期少玩,寒暑假期多玩 。当父母认为孩子手机玩得时间长了,看电视影响了学习时,会直接进行口头命令。如果孩子还继续使用媒介,父母会进行口头威胁。

口头介入具有主观随意性,偶尔会出现亲子冲突。往往对于孩子来说,看电视、打游戏、线上进行社交令人欲罢不能,而父母感到孩子已经玩得够了。面对亲代和子代的需求不一致,父母往往会采取其他的介入方式,主要是物理手段的介入,比较常见的做法是不为孩子购买手机,而是用大人的手机,以便随时收回;或者买智能接听电话发短信的“老人机”;家里的电子设备一律设置密码;有1户家庭采取了不接Wi-Fi的方式;1户家庭将电脑锁在一间房里,父亲将钥匙带着身上。父母还会采取一些行为手段如拔电源、断网、强行关机、改变孩子的生活轨迹(如从放学回家改为去托管做作业)而介入。活动介入如运动、旅游、和同学或朋友在一起自由玩耍,并没有被父母发展为介入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一部分家长采取了一种“用看电视干预孩子玩手机”的方式,这里称之为“媒介介入”。在他们看来,电视上的内容起码是经过官方审查过的;当孩子看电视的时候,不会像看手机那样距离屏幕很近,电视是比手机更有益于孩子的媒介。

综上,本次调研呈现了一幅并不乐观的图画:尽管父母和孩子都花了许多时间在媒介消费上,但是对于媒介及其内容的交流,亲子间并没有过多的交流,孩子们一般是“我一个人看/玩”,父母很少和子女讨论自己的媒介使用,亲子二代人呈现出了一道媒介文化鸿沟;父母的担忧主要集中在学习和视力上,而对于孩子该看/玩什么、不该看/玩什么,明确的引导教育比较少;父母介入策略主要是对子女行为习惯的管理,而不是基于对子女媒介使用的了解和体验而进行。

四、建立“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媒介素养教育

本次调研发现,未成年人的媒介素养是在家庭中自发形成的过程,且在媒介配置丰富的家庭环境、缺乏交流的亲子互动状况、媒介教育的缺位、亲子二代的媒介文化鸿沟、简单的父母介入方式的共同作用下继续发生。此外,调研也发现了3点积极因素:

1. 青少年媒介使用的真实需要是自由玩耍。一半以上的儿童不约而同地表示最想做的事情是 “出去玩儿”,即自由玩耍,例如玩一整天,跟朋友玩。约三分之一的儿童表示想玩游戏、玩电脑、看电视的儿童,其真实需要也是自由玩耍,因为没有玩够。对于他们喜爱的电视节目、喜爱的明星、喜爱手机的原因,很大程度在于这些活动具有替代性满足孩子玩的需要。例如,对于喜爱看的电视节目,青少年的表达是“里面的互动很有意思、好笑、说故事一样、卡通人物可爱漂亮”,充分体现了儿童期对于玩耍的理解。这意味着有关媒介使用的亲子交流要在尊重孩子玩的天性下进行,媒介素养的相关研究和教育也要注意到这一点。

2.阅读依然丰富着青少年的生活。阅读依然是青少年非常重要的活动,而且很丰富,有的喜欢阅读百科全书类的、有的喜欢军事类的、有的说“喜欢探险一类的东西”;这意味着阅读仍然是研究和培养媒介素养的重要方面。

3.民主权威型的教养方式是超越社会结构因素的媒介素养培养途径。绝大多数父母受教育程度并不高,但是出现了以教养方式而克服了自身媒介素养不足的积极案例。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21]。在我国有专制型、放任型、民主权威型的3种家庭教养方式[22]。民主权威的家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尊重孩子的意见和愿望,将自己孩子视为一个“平等的个体”来对待,愿意抽出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这些家长的共同特征是:(1)与孩子制定好媒介使用的规则;(2)理性认识技术的两面性,尊重孩子成长所处的媒介文化,让孩子拥有挑选媒介文化产品的自主权;(3)无论多忙,会抽出时间与孩子一起使用媒介,在这个过程中对孩子进行媒介教育。

如今青少年在网络中有着他们自己独有的认知和想法,是积极的文化参与者。通过参与互动性极强的新媒介,青少年获得了更为丰富的媒体认知体验。因此,媒介素养的相关研究对于青少年的媒介经验和知识要予以尊重而不是否认[24],这首先要从家庭做起。本调研发现无论是父母还是子女,都与媒介进行了过多的互动,而彼此之间的交流较少,而民主权威型的教养方式正是蕴含着“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教育理念。重塑家庭内的亲子交流,看似微观问题,实际上是影响我国国民素质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和全局性问题。要从理解青少年的媒介经验入手来重塑亲子交流的现状,进行更为积极的父母介入和家庭媒介教育,从而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媒介素养,是未来要努力和突破的地带。

猜你喜欢
亲子媒介子女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她为“破烂王”子女办幼儿园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