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再宏
(贵州省遵义市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贵州 遵义 563000)
就遵义市2021年林业有害生物调查报告来看,对遵义市森林资源造成危害的有害生物有28 种(包括外来13 种和本土15种),近五年,其对全市森林资源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00余万元,间接经济损失1000多万元。森林病虫害作为森林中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其会破坏森林林木的组织,从而影响森林资源发育,阻碍其可持续发展。在探索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法的过程中,农药喷洒等化学手段十分常见,但该种手段虽然能排除病虫害,却也会对森林资源和其周边生态系统造成二次伤害,不是长远之计。由此,本文鉴于森林病虫害发生特点、原因,特研究无公害防治对策措施。
在自然界中,森林的作用十分重要,尤其是在维护生态平衡方面。森林面积的稳定健康扩展是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当下,构建完善的森林生态系统已变为我国林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从使用价值来看,森林主要分自然林与经济林这两种,自然林主要负责维持生态环境,经济林则用于经济生产。前者对生态链的要求高,并且在发展中需尽量减少人为干扰因素,以避免破坏其生态系统;后者则着重经济效益获得,兼顾保护环境,而其生长是可以人为控制的[1]。相比于自然林,经济林的生态系统不够完善,对病虫害的抵御力也弱,所以其病虫害防治是森林病虫害防治的重要一环。只有早预防、早发现、早解决才能降低森林病虫害造成的危害,节约成本。
长期以来,人们缺乏生态保护意识,大肆砍伐森林树木,致使天然林的占比数量急剧下降。在生态平衡被破坏出现各种灾害后,人们才意识到森林的重要性,开始大量开展人工造林活动,但栽种的林木种类却过于单一。单一的人工林生态系统是不完善的,它的防御能力和修复能力薄弱,病虫害很容易侵袭进去。有害虫和天敌间平衡关系被破坏,林间有害生物密度加剧,各类病虫害发生程度趋于严重,有时甚至可能导致大面积的天然林林木死亡[2]。
就目前造林现状来看,人们过于看重林木的速生丰产,而忽视了造林营林的合理科学性,没有因地制宜栽种,做到适地适树。在落叶松这类林木造林中,常见林分密度过大情况,林间通风透光性差,易造成林分郁闭,阻碍林木正常发育成长。
很长一段时间中,人们都是使用化学农药来治理森林病虫害,但农药在杀死害虫的时候,也会杀死其他的一些有益生物,且害虫还会逐渐拥有抗药性。所以,化学农药滥用十分容易破坏森林的生态系统,加剧森林生态环境的恶化。一些地区森林的病虫害防治工作较为落后,缺乏创新思维,没有深入探究无公害防治对策,只一味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工作长期处于被动状态,因而使病虫害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3]。
森林病虫害问题之所以长期存在而难以根治,首要原因就是其拥有超强的繁殖和传播能力,所以无法从根本上治理消除。如果治理有遗漏,遗留下病虫害个体,其便会飞快繁殖,在短时间内重新为祸。许多病虫害拥有再生长能力,遗传与抗逆性强,处理不当,往往会直接影响森林繁殖,从而损害我国森林资源经济效益。
森林病虫害防治长期遵循的原则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但在实际工作中,因为技术、资金等各个方面的原因影响,该原则成为表面工作,无法确实落实到位。当下大部分地区的病虫害防治还采取化学药剂防治手段,国家大力倡导的生物防治则只占比30%左右,且因为药剂过量施用,导致森林土壤质量变差,林木长势弱,抵御力下降,病虫害发生频繁。
一方面,森林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的重要方法之一为健全生态防病治虫造林技术体系。造林人员需要遵循适地适树原则来进行造林,加大天然林保护力度,并推广品质优秀、健壮的苗木。同时,还需改变以往人工造林的纯林模式,着重营造混交林,例如:针叶类和阔叶类林木混交、差异树龄林分混交,并营造复层林。如此营林造林,不但能保证林间各层面光照充足,合理利用空间,还能丰富林间生物种类,全面提升森林的抗逆能力与抵御病虫害水平。此外,还需好好保护森林中一些病虫害的天敌、有益生物类,以创造适合营林生存繁殖的生态环境,将病虫害影响控制在安全范围内[4]。
另一方面,应用整枝修剪技术。该技术指的是在冬季结合整枝修剪,清除虫害枝、病叶,集中烧毁,以减少越冬虫源。和化学药剂使用相比,该技术对环境的危害小,并且能有效降低其他林木蔓延感染概率。例如:樱花介壳虫,其会引起皮层木栓化,皮层燥裂,导致落叶甚至枝梢干枯和整株死亡。对该虫害,可采取的方法之一便是整枝修剪技术,将虫害枝叶片剪除,收集清理到森林区域外,以避免其感染扩散。
(1)对于大规模的森林病虫害,要做好防治工作,单纯的人力是有限的。林业工作者需要采取多样防治手段来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因为病虫害药剂研发出来的种类变多,森林病虫害的抗药性也在不断升级,所以,需要改变以往滥用化学农药的情况,根据实际情况来适度喷洒。关于农药的用量,可先小面积实验来确定最佳喷洒量,再大面积实施,如此不仅能消除病虫害,还能避免病虫害产生抗药性,满足无公害防治需求[5]。
(2)要协调化学防治和生态防治之间的矛盾,将两者相结合,使其互相协调补充,是当下综合治理的重要一环。综合治理并非完全否定化学防治,该方法可看作是急救措施。一般而言,对成林后形成的稳定种群结构的森林病虫害,需要采取生态防治作为急救措施,以化学防治为辅助。而一般的幼林、纯林也应当尽可能采取多样化生态防治,例如:利用捕食性昆虫、微生物、益鸟等来防治病虫害。当然,如果有必要,化学药剂的使用应尽量选择对病虫害天敌无害,而对病虫害有效的药剂和施药方法。
森林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包括物理防治技术,可避免破坏森林生态环境。运用这一技术,可在林间挂上防虫网、诱虫灯等来诱杀害虫;或者,也可结合不同森林病虫害特点,采取科学物理防治手段来清除掉林区内的病原菌、虫卵,从而降低林间病虫源基数,减小病虫害发生概率,减轻病虫害破坏程度。例如:松树林常出现的病虫害为松材线虫病,对该虫害的防治方法为,在每年12月时清理掉林间患病死亡的枯木,统一送到林外做无公害处理,并就已发生病虫害林区外侧划出物理隔离带,以此减缓病虫害蔓延扩散。此外,在栽种前,要对树种进行消毒处理,从而避免病虫害对树种的侵害。
森林病虫害监测预警是森林病虫害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中有不止一种的病虫害,不同的病虫害,其爆发时间、表现都有所不同,但皆有规律可循。因此,要研究并掌握常见病虫害发病的条件和规律,在此基础上完善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如此,病虫害一旦出现,便能及时发现,及时治理,减少损失。林业工作者要定期进行森林巡查工作。在巡视过程中,要了解并记录森林的天气和土壤情况,并定期进行统计。同时,其还可参考树木的种类来划分森林区域,以更好地监测病虫害状况,定期组织交流总结。另外,监测人员还需强化和气象站的交流,及时掌握气候变化,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修改病虫害防治计划,针对具体病虫害进行防范。最后,巡逻期间如果发现病虫害隐患或早期疫情,需立即防治与隔离,从而阻止病虫害蔓延扩散。
总而言之,当下森林病虫害问题形式较为严峻,想要提升防治效果,必须转变以往的传统化学药剂病虫害防治办法,积极采取无公害防治对策。林业人员可通过健全生态防病治虫造林技术体系,应用整枝修剪技术;正确使用农药,协调好化防与生防矛盾;采取物理防治技术,诱杀害虫与清除病原菌、虫卵;升级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及时阻止病虫害蔓延扩散等途径,来更好地维护森林生态,促进其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