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崇卿,孙 斌
(井冈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9)
理想信念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不仅指引发展方向,蕴含发展动力,更能够坚定战胜困难的信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1](P80)因此,新时代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核心内容。我们必须在深刻分析当前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优势与机遇基础上,坚持从理论逻辑、价值逻辑和实践逻辑的三个维度出发,厚实理论基础,发挥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构建好全方位理想信念教育支撑体系,不断提高教育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2]新时代,我们依然要努力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同时又要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3](P9)只有把这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筑牢理想信念教育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体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是指导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4](P7)。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理想信念教育的领导者、实施者和推进者,共产党人只有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在全社会范围内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坚定的信仰。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承担起其它政治力量所不能承担的救国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当成自己的信仰,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一批批经受住各种考验的优秀共产党员,成为了时代先锋,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在党的队伍中,有些党员干部“不信马列信鬼神……热衷烧香拜佛,遇事‘问计于神’”[5](P108),他们理想信念淡薄,立场模糊,将党员干部身份当成谋取私利的工具,其思想与行为是十分可怕的。因此,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打牢思想基础,才能做到“永不变质”,“永不褪色”,成为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共产主义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坚信的远大理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6](P326)共产主义绘制了一幅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美好社会图景,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敏感多变的周边环境、艰巨沉重的改革发展任务中,引领广大人民始终朝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指路明灯。长期以来,所谓的共产主义失败论、虚无缥缈论等言论,被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大肆宣扬,他们企图通过放大、曲解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矛盾,来消解人们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中国共产党人唯有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方能安心定志,接续奋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坚持的共同理想。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准备和必经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信仰在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既关注中国社会未来发展方向,又强调广大人民在实现理想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比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更贴近当前中国人民的生活状况与发展需求。因此,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凝聚力量、团结各方的必然要求。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中,确立远大志向,重视道德修养是贯穿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先贤的人生追求。执着追梦、报国富民、躬行践履,这些蕴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理念,为我国的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肥沃土壤。
中国传统立志文化是理想信念教育的思想来源。中华民族从古至今都十分重视立德立志,从远古传说中的夸父追日,到中国古代范仲淹“划粥割齑”、司马光警枕励志等美谈,再到“有志者,事竟成”,“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流传至今的励志名言。中国人执着追梦,为实现理想上下求索、甘于清贫、不惧苦难的故事数不胜数,形成了融入中华民族血液的民族基因。
中华民族精神提供了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遵循。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个人志向总是与报国理想紧密相连。“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中国传诵不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蕴含着中华民族以报国为核心的共同理想追求,是我国立志文化的最高体现。在这种价值导向中,涌现出一个民族的英雄群像:爱国英雄岳飞“精忠报国”,爱国名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爱国诗人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人生价值观,为当代中国的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基本价值遵循。
财税尽职调查范围包括标的公司是否严格履行税法相关规定,是否存在拖欠税款的情况,标的公司是否存在税务上的纠纷等。如发现问题则应将交易对手对相关事项的妥善解决作为股权交割的前提条件或在股权交割时做相应减值处理。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给出了实现人生理想的方法参考。中国古代的立志追梦不仅仅停留在书籍理论中,更体现在修身践履的具体方法中。比如儒家文化中的立德立功立言是理想人格的典范,“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人人皆可以为尧舜”,提出立大志,成大事,可以发挥榜样的作用,在榜样的引领下,进德修业,躬行践履;再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指出自然而为,放弃杂念,寂寞清静才能立伟志,做大学问,成大事业。以上种种,无不为当前我国的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立志修身、实现人生理想的方法借鉴。
理想信念,包含着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理想信念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和左右人们活动的持久精神动力。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人们的生活理想、政党的建设要求和国家的发展要求都发生了相应变化,因此,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理想是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马克思通过对私有财产制约下人的生活状况的批判,确立了改善人的生活状况,建立理想社会的目标。私有财产制约下,人的生活异化直接表现为人的片面性。“私有制使我们变得如此愚蠢而片面,以致一个对象,只有当它为我们所拥有的时候,就是说,当它对我们来说作为资本而存在,或者它被我们直接占有,被我们吃、喝、穿、住等等的时候,简言之,在它被我们使用的时候,才是我们的。”[7](P189)于是,人与对象、人与人之间只剩下纯粹有用性的关系——物的关系。马克思主张扬弃私有财产,“对私有财产的扬弃,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7](P190)共产主义理想,通过扬弃私有财产,以恢复人的生命和生活的多样性,达到人的自由本性的回归,是符合人性的人的复归。
理想信念作为一种“三观”教育符合人的精神生活需要。当前,人们的需求日益丰富,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更加重视精神层面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人们的理想生活越来越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而不是单纯的按照物质满足来建造。“一个人有了崇高的理想信念,他的眼界就打开了,心胸就宽了,生活趣味也提升了。”[8](P19)理想信念教育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在物质丰盈的今天,让人们在审视人生中,找到更多的人生意义与价值,不断拓展生命的厚度,收获精神世界的愉悦。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指出了实现理想的现实途径。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到“劳动创造了美”,主张在劳动中感受生活的美感。《手稿》以异化劳动为核心展开了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主张创造美的劳动,并不是异化劳动,将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与资本主义生产所创造的世界完全区分开来,指出人的真实的、自然的、本真的劳动才是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中的劳动。2016 年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幸福不会从天降,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9]就个体的人来说,想要过上理想生活,首先要付出自己真实的、自然的、本真的劳动。美好生活的实现需要人们关注现实生活,使追求美好生活的主体欲望与客体实际相结合,通过劳动使需求得到满足,敢于吃苦,积极奋斗,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美好人生。
共同理想是多党合作制度的思想前提。我国的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从政党与政党关系来看,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和作为参政党的各民主党派,是政党命运共同体。因此,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树立全社会共同的价值理念与奋斗目标,是多党合作的思想前提。一方面,共同的理想信念有利于保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实现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道路和政治原则等方面与中共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增强人们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从而坚定不移地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长期执政地位。另一方面,共同的理想信念有利于保证党派间通力合作,民主协商。我国的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协商”是我国政党制度的特色、优势,主要表现为从国家事务到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问题,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能够开展广泛、深入、多层次的协商。如果理想信念产生分歧甚至相互背离,广泛的协商与真实的民主将遭遇阻碍,民主与协商可能会降低效率,甚至合作关系会破裂。因此,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是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我国政党制度的重要举措。
理想信念教育是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手段。理想信念是关系政党存亡、决定政党生命长度与厚度的关键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一个政党的衰落,往往从理想信念的丧失或缺失开始。”[10]党内政治生态状况,关键看党内成员的思想状况。“应该充分肯定,当前我们大多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是坚定的,政治上是可靠的。同时,也要看到,在党员干部队伍中,信仰缺失是一个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一些党员干部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5](P107-108)对于共产党员来说,补齐理想信念的“精神之钙”,是党员忠诚干净担当的必要保证。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唯有真正认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真正信仰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真正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才能够在面对市场经济大潮和各种诱惑时,坚定政治立场,守住底线原则,全身心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同时,实现共产主义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事业,面临着诸多考验和挑战。当前,我们党面临“四大危险”与“四大考验”,共产党人必须牢牢抓住理想信念这一思想主线,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凝聚人心,积聚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理想信念关系个人成长,关乎政党存亡,更与国家发展密不可分。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全国人民的勠力同心,理想信念是凝聚力量,继往开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致胜法宝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没有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没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撑,要取得长征胜利是不可想象的。”[11]理想信念的力量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中。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战争中的苦难抗争,建国后的艰辛探索,改革开放的历史转变,世界浪潮中的从容坚守,一路筚路蓝缕,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不断拓展理想信念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是推进和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必备举措。深化改革必然触动部分利益既得者,依法治国、从严治党,考验着人们纪律意识与集体意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离不开全体人民齐心协力的不懈奋斗。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对人民思想统一、步调一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人民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正确理解小我与大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我们通过政治、经济等各项制度的改革,国家迈向了高质量发展的车道,新时代要继续稳步向前,必须团结更多的人,凝聚更强的力量。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理想信念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执着追理想,就不会有今天令世界瞩目的中国。
新时代,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日益丰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入人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新月异的网络新媒体技术,给我国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形成了新时代全方位推进理想信念教育的“四位一体”支撑体系。
当前,社会意识形态领域错综复杂,社会矛盾在短时间内无法全部解决,理想信念教育面临不少质疑。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让教育内容入脑入心,必须依靠科学理论的阐释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阐明了理想信念教育的必要性和道义性。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阐明理想信念教育的必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理想信念教育必要性的阐释,见诸于历代领导人的讲话中。首先,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困难的精神支柱。邓小平指出:“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牺牲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12](P137)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始终是中国在千难万险中步履不停的精神支柱。第二,理想信念教育是我国聚力同心谋发展的必要条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6](P323)我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有利于各民族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与人民幸福安康。第三,正确的理想信念是个体成长发展的必要准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重视理想信念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指出“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13](P172),“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13](P172)。他强调理想信念是人生的关键起步,一旦起错了步,就会遗憾终身。同时,他还形象地把理想信念比作人精神上的“钙”,“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13](P50),就会失去精神支柱,失去奋斗动力和生活的意义。因此,无论从国家社会发展,还是个人成长进步看,理想信念教育都是十分必要的。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阐明理想信念教育的道义性。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4](P82),“‘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5](P1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人民的利益置于最高位置。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线,也是我们全部奋斗的价值所在。在理论上,毛泽东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观点、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核心、习近平总书记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16]等等,集中表达了人民利益在国家发展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实践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共同理想符合人民发展愿望。在共产主义最高理想与人民利益的关系上,邓小平提出:“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12](P19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一直以来都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行动指南和评价标准,我国的理想信念教育也是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全面小康、国强民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理想信念教育,不是理论上空洞的说教,而是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体中国人价值取向的“最大公约数”,蕴含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承载着历代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取向,以及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梦想追求,拥有得天独厚的群众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与传播,有利于牢固理想信念教育的群众基础,丰富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体系。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理想信念教育的群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体现了仁人志士的夙愿,体现了革命先烈的理想,也寄托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7]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民群众在长期实践中凝聚的共同价值追求,在休戚与共中形成的普遍群众意识,具有先天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层次分明地提出了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公民培育的价值标准,同样的,理想信念教育也包含了对未来国家与社会的理想,对个人的道德与素质要求,两者在内容上有着共同的价值指向。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理想信念教育全局,能够奠定思想基础,凝聚群众认同,从而更好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由多要素组成的有机系统,三个层面的价值倡导相互依存,各有侧重。从国家层面上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强调不仅要追求国家经济理想,更要重视国家文明理想;从社会层面来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强调政治理想与社会理想是同向而行的;从个人层面上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强调不仅仅要追求物质理想,更重要的是追求精神理想和道德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次,启发理想信念教育可以从经济理想、政治理想、社会理想、精神理想、道德理想等多方面展开,丰富了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体系。
新时代,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稳步提升,居民消费结构日益优化,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高,社会经济发展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人民获得感的提升增强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近年来,各地多措并举保居民就业、保市场主体,加之创业优惠、减税降费、稳岗补贴、以工代训等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全国居民的收入水平稳步上升。据统计:“2020 年全国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 年增加一倍,扣除价格因素后,2011 年—2020 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实际增长100.8%。”[18]收入的上涨带来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由此,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足,消费形式多样、消费结构与消费理念多元,人们能够自主选择符合心意的生活方式,生活越来越丰富愉悦,从根本上增强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人民幸福感的提升增强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收入的持续增加推动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0 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2.2%”[18],其中,在2019 年和2020 年,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构成中,教育文化娱乐分别占整体消费支出的11.7%与9.6%。收入的增长,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社会整体趋向已经由“物质消费为主”转变为物质与精神并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已见成效。在此过程中,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大大增强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为在更广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奠定了基础。
人民安全感的提升增强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安全感作为主体对于外部环境的体验与信任,是获得感和幸福感的保障。“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没有稳定的社会秩序,什么事也干不成。稳定压倒一切。”[12](P331)生活安定、温饱满足是人权的基本内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幼有所育、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每个人都能够安心定志,自由而充分地释放自己的创造活力,通过劳动不断创造社会财富,追求人生价值,人民安全感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由此,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实践中充分体现,大大增强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
新时代,网络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的形成。“互联网是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亿万网民在上面获得信息、交流信息,这会对他们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会对他们对国家、对社会、对工作、对人生的看法产生重要影响。”[6](P335)在传统理想信念教育方式方法遭遇瓶颈的情形下,网络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提供更宽广的平台和更有效的方式。
以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扩大理想信念教育的受众范围。传统理想信念教育方式,多采用课堂、讲座等面对面形式,有很强的场域限制、时间限制和对象限制,要求理想信念的开展要有固定的场地、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地方,导致理想信念教育的受众面狭小。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能够打破以上限制。据统计,我国网民数量、年龄分布等情况如下:截止2020 年6 月,我国总体网民规模为9.04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7.0%。[19]从统计数据来看,我国网民数量庞大,结构完备,几乎涵盖了所有行业和年龄段的人群。不管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群众,都能够随时随地接受理想信念教育,较好解决了传统理想信念教育受众范围小、受众群体单一的问题,扩大了理想信念教育的受众范围。
以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拓宽理想信念教育的承载平台。传统理想信念教育的平台有限,以现场开展为主,需要现实场地、人员到达现场位置,封闭性、现场性、时空限制等缺陷明显,不利于理想信念教育的灵活多样开展。随着网络新媒体技术的逐渐成熟,根据《2019 中国网络媒体社会价值白皮书》,随着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信息生产者、传播者、消费者间的隔阂将被“消融”,传播平台也日益多元化,汽车、冰箱、手表、墙壁、玻璃、牙刷……都可以成为信息输出终端。媒体的信息传播会变得无处不在,呈现形式也将千变万化。网络平台的发展,有利于理想信念教育手段的灵活多样,各地经验的交流共享,还能够根据不同对象的特征,制定个性化的教育形式,这对新时代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以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丰富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传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内容容量不大,教育手段不丰富等问题,由此导致理想信念教育缺乏趣味性、生动性和吸引力,大大降低了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理想信念教育的手段创新和内容丰富上,发挥了巨大的工具价值。一方面,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丰富了理想信念的内容,使理想信念教育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各类最新社会资讯,让教育内容紧贴群众实际。另一方面,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丰富了理想信念教育的手段,“使理想信念内容以文字、语音、视频、实景VR 等多样化的方式呈现”[20],增强了理想信念教育的趣味性、生动性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