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扶贫思想的生成逻辑

2021-12-07 20:29叶丹
关键词:共同富裕贫困人口总书记

叶丹

(1.井冈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吉安 343009;2.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上海 200092)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而解决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形成了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的习近平扶贫思想,成为新时代中国扶贫开发战略的主要指导思想,也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深入研究习近平扶贫思想的生成逻辑,对于深刻理解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扶贫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一、习近平扶贫思想的理论逻辑

习近平扶贫思想是新时代中国扶贫开发战略的主要指导思想,也是最新的理论成果。习近平扶贫思想作为科学的理论不是凭空臆想,而是具有深厚的理论来源,其中,马克思恩格斯的反贫困理论是遵循,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扶危济困思想是渊源,历届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反贫困治理思想是基础。系统梳理习近平扶贫思想的理论来源,有助于深入领会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实践逻辑,更好地把握习近平扶贫思想的现实逻辑。

(一)马克思恩格斯反贫困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对于贫困问题研究所形成的消除贫困思想,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习近平扶贫思想的理论指引。社会主义国家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初心和理想就是要反贫困和实现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1]“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在未来社会‘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2](P10)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创造和实践活动中,人的生存发展始终是其终极关怀的目标和主题。怎么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终其一生不懈探索奋斗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马克思恩格斯对贫困治理问题十分关注,对此进行了不懈探索和理论总结,深刻分析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致贫原因,并将贫困治理问题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制度等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思考,且对“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的界定和本质进行过重点剖析。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产生贫困的总根源;生产扩大化和资本主义一般积累规律是无产阶级贫困的关键因素;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经济危机是无产阶级贫困的直接原因。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生产过程的深刻分析,马克思深刻指出:“随着那些掠夺和垄断这一转化过程的全部利益的资本巨头不断减少,贫困、压迫、奴役、退化和剥削的程度不断加深。”[3](P831)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出现,“每一次都给工人带来极度的贫困,激起普遍的革命热情,给整个现存制度造成极大的危害。”[4](P284)同时,对于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达到共同富裕,马克思恩格斯指出,首要条件就是消灭私有制和摆脱贫困。

从成立之日起,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就明确提出,我们党的理想是为了一切受压迫和剥削的劳动者实现全面解放。马克思恩格斯的反贫困理论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反贫困的锐利思想武器和根本行动指南,为习近平扶贫思想的生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扶危济困价值理念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13年习近平同志在十二届全国大人一次会议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是在对近代以来170 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 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5]P3这一重要论断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精神力量来源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治国理政的实践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合理地借鉴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扶危济困、治国先富民、民为邦本等重民思想。同时,这些思想也是习近平扶贫思想的理论来源。《论语》中提出:“有国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6](P195)《周易》中提出:“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7](P170)《管子》中提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8](P265)儒家的民本、仁政、大同思想,墨家的和平、非攻、兼爱的思想等等,这些都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关注民众生活而提出的扶贫济困、致富思想的精华,其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精神状态以及对反贫困的深度思考,也成为习近平扶贫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反贫困创新思想

新中国建立以来,党的历届领导集体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论基础上,在治国理政过程中继承与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反贫困思想,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毛泽东同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创者,他的反贫困思想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反贫困思想的先河。可以说,新中国成立就是全世界最伟大的扶贫工程,为中国解决贫困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和社会条件。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将主要生产资料还于人民,为扶贫治理提供了基础制度和必备条件。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废除了中国存在2000 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土地制度,维护了广大贫困农民的利益。在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教育。为此,毛泽东同志指出:“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农民的经济是分散的,根据苏联的经验,需要很长的时间和细心的工作,才能做到农业社会化。”[9](P1477)通过普及思想教育,改善了中国农村的精神文化面貌,奠定了贫困治理的思想基础。另外,毛泽东还提出,要建立基本的社会保障体系,制定社会救济、自然灾害救济等政策,尽最大可能改善农民基本生活条件,保证困难群众的最低物质需求。邓小平是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0](P373)在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制定实施一切方针政策的重要原则,进而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扶贫工作的新征程。江泽民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针对当时我国存在的贫富差距、两极分化及发展不平衡的社会现状,江泽民同志提出了扶贫开发思想。他指出:“由救济式扶贫转向开发式扶贫,是扶贫工作的重大改革,也是扶贫工作的一个基本方针。多年的实践证明,贯彻这个方针,把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自身努力同国家的扶持结合起来,开发当地资源,发展商品生产,改善生产条件,增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这是摆脱贫困的根本出路。”[11](P552)东部地区要帮助中西部地区,以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政府要强化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内生脱贫能力和素质,把前阶段的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迈进。江泽民扶贫开发思想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的新领域,为中国的后续贫困治理工作创造了条件,积累了经验。与党的前任领导人一样,胡锦涛对扶贫工作一如既往地关心与重视。他指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是我们工作的根本保证,它要求我们在一切工作中要自始至终把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进步作为出发点……扶贫开发中使贫困户树立脱贫信心、提高自我认知和增加其生活技能是关键,只有加强贫困群众自身转变的能力,满足其需要才能实现完全摆脱贫穷。”[12](P75)面对现阶段我国的贫困问题已由“生存型贫困”向“发展型贫困”的转变,胡锦涛的反贫困思想非常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和注重统筹区域发展。由此,我国的扶贫工作开始进入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阶段,同时也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展的精准扶贫工作打下了重要基础。

二、习近平扶贫思想的现实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扶贫工作放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位置,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思路,作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强、操作性好的部署,有效地推动了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也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习近平扶贫思想是对我国全面推进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实现共同富裕,丰富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健全与完善中国扶贫制度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要作出的回应,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全面推进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所需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回顾新中国史,“丰衣足食、实现小康生活”是中国老百姓最朴素的追求与向往。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贫困问题是第一个百年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没有打赢脱贫攻坚战,就不能有小康社会目标的完成。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扎扎实实打好扶贫攻坚战,尽快使全国扶贫对象实现脱贫,让贫困地区群众生活不断好起来。”[13]P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是要把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尽快补上,否则就会贻误全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最突出的短板在于农村还有七千多万贫困人口。”[14]P29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 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扶贫工作高度重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习近平扶贫思想充分体现了其对贫困问题的高度关注,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特质,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时刻不忘贫困群众,对中国的贫困问题有着长期关注,并提出了解决贫困问题的创新性方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扶贫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将贫困问题的解决放在其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党中央把贫困问题的解决摆在突出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社会主义要着力避免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优越性,才能实现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根本要求。

(二)丰富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现实所需

习近平扶贫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反贫困思想。习近平扶贫思想具有充分的制度保障,充分考虑到了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深刻总结和吸取了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习近平总书记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本要素出发,多维度、全方位地进行了理论探索,深层次阐明了反贫困工作的重大意义、工作目标以及动力机制等,形成了新时代扶贫工作新思想,从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的中国化和时代化,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与发展。从党的扶贫历史看,毛泽东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邓小平的先富带动后富的思想、江泽民的西部大开发的思想和胡锦涛的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思想都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扶贫工作提出的一系列新理论、新要求和新论述,继承与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反贫困思想。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是为了使全国各民族、各地区的贫困人口整体摆脱贫困状态,改变贫困处境,进入全面小康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方略,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创新发展,是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所需,是应运而生。

(三)健全与完善中国扶贫制度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所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然要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和保障。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15]P461的总体目标。党和国家一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而努力,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这是中国国家治理相关制度的显著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精准扶贫的贫困治理实践内化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形成了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局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时代发展全局,将扶贫工作纳入国家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了系统化、科学化和协同化的贫困治理格局。在这些具体实践与推进工作的过程中,党和政府发现了许多问题和攻破了许多难关,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对现有的制度进行调适与查缺补漏。在党的制度优势的引领下,中国贫困治理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贫困治理体系,贫困治理与国家治理相互促进和推动。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截止到2020 年1 月1 日,全国农村人口累计减少超过9000 万人,贫困发生率累计下降9.6 个百分点。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改善。贫困地区村内主干道路而经过硬化处理比重为82.6%,通客运班车的自然村比重为54.7%。贫困地区农户所在的自然村上幼儿园率达到87.1%。贫困地区农村拥有合法行医证医生或卫生员的行政村比重为92.%。①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20),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20/indexch.htm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 个贫困县全部摘帽,绝对贫困现象历史性消除。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较快增长,2020 年贫困人口较多的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甘肃、宁夏、新疆七个省(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速均高于全国农村居民增速0.2-1.7 个百分点。②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局长就2020 年全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答记者问。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sj/sjjd/202101/t20210118_1812480.html脱贫攻坚工作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中国成为对世界减贫做出贡献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在这方面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可以说,中国将成为世界减贫的领军力量。中国的扶贫方案为推进全球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贡献了中国智慧,为更加有效地促进广大发展中国家交流分享减贫经验,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三、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实践逻辑

习近平扶贫思想是以马克思恩格斯反贫困理论为引领,站在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战略高度,结合中国国情,创新与发展了用以指导中国扶贫工作的科学思想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一切为了广大人民的共同富裕的政治价值旨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适应时代发展提出了精准扶贫的基本方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以培育内生动力为主的扶贫工作思路,坚持以“志智双扶”,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方法,实现内源式扶贫。在宏观层面,强化科学扶贫为其根本遵循,做好顶层设计,从科学化治理能力上强化扶贫工作的质量,逐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大扶贫格局。

(一)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价值旨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2](P3)解决贫困问题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更是党中央执政为民的政治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二〇二〇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我们将举全党全国之力,坚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确保兑现我们的承诺。我们要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我坚信,中国人民的生活一定会一年比一年好。”[2](P23)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民许下的庄严承诺,同时也是我们党的使命所然,更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扶贫工作落实与依靠的力量也是人民群众,要求政府与人民协同联动发力,构建合力大扶贫格局。同时,习近平扶贫思想的落脚点是人民共享,是以增强人民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为根本的政治实践价值旨向。

(二)聚焦“精准扶贫”的基本方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我国贫困问题进行了长期思考的基础上,于2013 年11 月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概念。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就精准扶贫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这些讲话形成了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体系。2015 年6 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六个精准”的扶贫要求;同年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将“精准扶贫”定位为当前中国扶贫工作的基本方略。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主要回答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这三大主题,并形成了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四位一体的扶贫体系。[16]精准扶贫的主旨就是要精准,要有靶向治疗的意识,其成败之举也是在于精准。实现精准扶贫,要求标本兼治,找到贫困的根源,有靶向地瞄准进行精准施策,以拔掉致贫的关键“病根”。从解决问题意识上看,精准扶贫思想包括“扶持谁、怎么扶、谁来扶、怎么退”四个相互联系的部分。要求在达到脱贫标准后,应对脱贫成效做到精准评估。从操作层面上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六个精准”,由此构建了识别、帮扶、管理和考核相统一的思想体系。

(三)激发脱贫主体内生动力

2018 年2 月1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成都市主持召开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脱贫攻坚,群众动力是基础。必须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正确处理外部帮扶和贫困群众自身努力关系,培育贫困群众依靠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意识,培养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技能,组织、引导、支持贫困群众用自己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用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支撑脱贫攻坚。”[2](P143)激发贫困主体的内生动力,提出内源扶贫方法是落实习近平扶贫思想的战略内在动力要求。依靠农民、相信农民、发挥农民首创精神,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宝贵经验,也是持续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法宝。[17]工作中,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的提升,目的就在于确保脱贫攻坚的可持续性和实效性。内生动力的激发与培育主要着力点有:一是在扶贫过程中注重培养和发现贫困人口和地区的发展潜力,因地制宜地培育和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使贫困人口依靠具有比较优势和特色的产业提高自身发展的能力。二是扶贫要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贫困的主要原因还有就是受教育程度的问题,在贫困地区实现公平的教育是保障贫困人口智力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要不断加大,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逐步缩小差距,保障贫困地区的办学经费及学生资助的力度高于全国水平。使贫困人口子女能够享受公平的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是使贫困人口的子女立志报国、实现积极健康成长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贫困地区是一个短板。我们要实现共同富裕,就要保证教育公平,使贫困地区的人口不要在起跑线就落下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最根本的就是要使贫困人口有知识和文化,解决精神贫困的病根,使贫困人口树立脱贫信心,帮助贫困人口充分认识自己,拿出实干的决心,坚定成功的信心。

(四)坚持科学扶贫的根本方针

科学执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成功的前提条件。按照科学的模式和理念开展贫困治理,是保证扶贫实效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扶贫思想坚持科学扶贫的根本方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2](P57)习近平总书记从顶层设计层面上对精准扶贫所涉及的各种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形成了一个相互支撑和互为条件的扶贫开发体系。从战略安排上来看,习近平总书记首先对扶贫工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即到2020 年确保如期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写进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其次,提出了实施计划,即分步实施。在指导脱贫攻坚战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一批”的脱贫攻坚计划,强调调查研究要做到“深、实、细、准、效”,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各省要根据省情,因地制宜制订工作规划。再次,强化工作抓手。强化帮扶人的责任与担当是做好扶贫工作的强有力的抓手。脱贫攻坚是各级党政干部不可推卸的重大政治责任。在实践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强化责任的一系列措施,针对性地指出了“虚假式”“算帐式”“指标式”“游走式”脱贫等问题,要求相关责任人高度重视并坚决克服,提高脱贫质量,做到脱真贫、真脱贫。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一线的扶贫干部也体现出了格外的关心与支持,要求各级党委高度重视,要求坚持精锐出战,进一步提高驻村帮扶质量,要求依靠组织和发动群众,进一步凝聚驻村帮扶合力。要求坚持提升能力和淬炼作风相结合,进一步提高驻村帮扶本领。要求坚持从严管理和关心关爱相结合,进一步激发驻村帮扶动力。要求扶贫资金监管从严化,使资金使用阳光化。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进一步强调:“实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制度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离脱贫攻坚目标期限越近,任务越艰巨,越要实行严格的考核评估。”[18]要加强对扶贫领域资金投入的管理,形成有效的资金投入机制;加大对定向帮扶单位和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的责任监督,建立扶贫领域督查、巡查监督体系,执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标准,为保证脱贫质量奠定坚定的制度基础。

(五)形成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扶贫合力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扶贫工作一直以来不是一个地方、一个单位、一个人的事情。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扶贫工作逐渐形成了以国家行政为主导力量,全面发动人民群众参与的特色治理贫困实践模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广大人民不懈奋斗,推动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和全方位的地方协作及对口支援大扶贫格局。中国在减贫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党中央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和执政优势,将党委领导、政治主导与积极发挥社会力量和贫困人口自身内生动力相结合,逐步形成了合力扶贫的社会大扶贫格局。在宏观层面上,扶贫工作要求政府、市场、社会、贫困人口四者在解决贫困问题过程中担当起责任,互相支持以形成合力。在微观层面上,扶贫工作要求对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科学分析、动态监测和扶贫成效的评估监督等一系列行动环节环环相扣,以形成相互制约的联动协调工作体系。从本质上看,中国当前的扶贫工作在最大范围内发挥了依靠群众求胜利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扶贫工作中,我们要继续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瞄准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的需求实际,精准施策,组织精锐力量到最困难地方组织扶贫,引导各地优势资源促发展,拓宽贫困人口生产渠道保收入,同时注重产业扶贫、政策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从多方位出发合力攻坚。对已脱贫人员要进行动态监测,做到返贫线预警,密切关注容易返贫群体,坚持脱贫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项目,确保脱贫不返贫。同时注重完善区域之间扶贫协作、定点帮扶机制,深化人才、科技、项目等多方向协同联动合作,使脱贫战果巩固与提升更有实效。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贫困人口总书记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隐形贫困人口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总书记的告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