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斌,龙明忠
(1.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郑州 450046;2.中共湖南省烟草专卖局党校培训部,湖南湘潭 411100)
习近平强军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风云变幻的世界大势,提出要建立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1](P24),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战略支撑。在不断推进人民军队建设的过程中,以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为核心内涵的习近平强军思想逐步形成。[2]寻本探源,可以发现,习近平强军思想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军事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军事理论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军事思想的传承与创新。探析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源泉,梳理习近平强军思想的形成脉络,厘清其与历史上相关军事理论的联系,对于加强新时代我国军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的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融入了国人的血脉,对于国人的影响既全面而又深刻,已达到“日用而不知”的程度。习近平强军思想作为党和国家在致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背景下所提出的军队建设思想,吸收和借鉴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军事思想的合理成分。这主要表现在对以《孙子兵法》等为代表的优秀兵法的继承与发展上。
《孙子兵法》云:“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3](P24)其意是说古代善于用兵的人,总是把精力放在训练自己的军队,使自己的军队尽量达到或接近不可战胜的程度,而后静观其变,等敌人露出破绽便抓住时机去与之交战,进而取得胜利。其主要思想精髓可总结为四个关键的字,即“先胜后战”。何谓先胜后战?先胜后战,是把自己的力量变得尽可能强大,在输赢的问题上稳操胜券,而后再去与敌人争锋。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军队打仗,都是直奔“要打得赢”的主题,而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前提,即能赢再打,没有能赢的胜算便不打。一个善于治理军队的人,他所能够发挥的才能主要是训练自己的军队达到或者接近不可战胜的程度,但是他无论如何也做不到让敌人一定可以被战胜。总之,治理军队应把精力放在如何提升己方实力的问题上,敌人如果没有露出破绽,便不可与之交战。
习近平强军思想对“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这一治军思想做了很好的继承与发展。“一切工作都必须坚持战斗力标准,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焦”[1](P54),这便是对“先为不可胜”原则的最好诠释。为了达到“不可胜”这一目标,习近平强调军队作风建设、军队思想政治建设、军队现代化建设、军队体制改革,这就发展了《孙子兵法》的思想,把兵法里只有方向性指导而无具体操作步骤的思想发展为既有指导性原则又有操作性步骤的思想。具体而言,在军队作风建设上,习近平主张开展反“四风”、反腐败建设,宣传群众路线教育,坚决实施依法治军,坚定不移贯彻从严治军;在军队思想政治上,强调政治工作永远是生命线、积极弘扬光荣传统;在军队现代化建设上,突出战略化管理、培养军事人才、发展武器装备、加强实战化训练;在军队体制改革上,改革体制编制、优化兵种结构、深化制度改革、注重新型作战力量建设。
《孙子兵法》曰:“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3](P74)其意是说一个国家的军官、将领,要时刻以百姓的利益为重、以君主的利益为重,做到进不是为了能够获得胜利的名声,退不回避违抗命令的罪责,始终把维护百姓与君主的利益作为行动的根本指南。一个国家的军官、将领只有达到这个要求,才是国家的宝贵之材。
无疑,习近平强军思想对“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的治军理念做到了很好的继承与发展。一方面,习近平强调,军队要绝对服从党的领导。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那么服从党的绝对领导的军队必然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是人民的军队,人民军队必然是为了人民。“听党指挥”是人民军队的灵魂所在,是人民军队为人民利益而存在、而奋斗、而发展的标志性所在。习近平强军思想把握住了“听党指挥”这一治军的关键点,便可保证军队建设永不迷途,故而继承了“唯人是保”的治军理念,并且通过“听党指挥”对“唯人是保”做了进一步发展,即为军队如何做到“唯人是保”找到了关键性的方法——“听党指挥”。另一方面,习近平强调要“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从而做到了把军队的利益与人民的利益融合于一处。同时,习近平强军思想还把“利合于主”中的“主”的含义发展拓宽为人民,即人民是国家真正的主人,从而拓宽了“主”的范畴。因此,习近平强军思想继承且发展了《孙子兵法》中的“利合于主”的思想,真正做到了人民军队听党指挥,服务人民。
马克思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始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导师。通过对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则与方法的运用,马克思恩格斯创造了无产阶级的军事理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军事理论是无产阶级军队建设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是习近平强军思想的重要理论源泉。
马克思恩格斯军事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思想便是:生产力的发展是军队得以存在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阐述生产力发展为军事斗争提供物质基础的观点时指出:“没有什么东西比陆军和海军更依赖于经济前提。装备、编成、编制、战术和战略,首先依赖于当时的生产水平和交通状况。”[4](P174)在《步兵战术及其物质基础(1700-1870)一文中,恩格斯从近两百年的历史中分析火器火药的纯技术进步对作战产生的影响,揭示了生产力发展为军队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的规律。[4](P375-381)按照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理论,可以得出生产力的发展情况间接地决定了军队的发展情况的结论。所以,一支军队是否能够生存,是否能够打赢战争,是否能够完成保家卫国的使命,其根本的决定因素并不在于这支军队本身,而在于拥有这支军队的国家或者组织是否能够给其军队提供良好的物质生产力基础。在治理军队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夯实军队存在与发展的物质生产力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军队的发展问题,而不是在其他方面做一些修修补补的工作。
习近平强军思想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产力是军队存在的物质基础”思想做了很好的继承,并予以发展。习近平强军思想提出了“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要求,一方面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军事理论的继承,即强调物质生产力对于军队建设的重要性。只有富国,才能强军,把富国作为强军的一个重要方面。故而,党和国家一直坚持改革开放,努力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把“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要素引入军队建设之中,提出“科技兴军”口号,积极夯实强军的物质生产力基础。另一方面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军事理论的发展,即强调军队建设对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只有强军,才能为富国找到坚实的战略支撑,从而才能更好地做到富国,把强军作为富国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当下,国与国的联系日益密切,存在无限商机的同时也存在着无限的危机,各种国际政治冲突、贸易摩擦频频发生,只有做到强军才能更好地维护国家的利益,才能为富国提供坚实可靠的保障,富国进而反过来又为强军提供了物质生产力支撑。故而,在习近平强军思想指导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军队的建设,提出强军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1](P24)的主张。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军事理论强调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主体地位,是唯物史观在军事领域内的生动体现。例如,在谈论拿破仑的杰出军事成就时,恩格斯充分肯定了士兵和群众的主体作用,“拿破仑的不朽功绩在于:他发现了在战术和战略上唯一正确使用广大的武装群众的方法。”[5](P187)在充分肯定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的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也承认杰出人物可以对历史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历史杰出人物常常是他那个时代的骄子,是某些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故而常常能影响历史的走向,对历史发展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或者阻碍的作用。
恩格斯强调:“所有关乎社会体制变革的问题,人民都会自觉地参与进去,自己就应该明白为什么进行斗争,他们为什么流血牺牲。”[6](P518)只有让人民群众明白为什么“进行斗争”,才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进而让人民群众成为军队的主人,充分地参与到创造历史的活动中。在肯定人民群众在战争与军队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也肯定了统帅的作用。英明的军队统帅常常能够看清历史的发展趋势,充分利用新的社会客观条件,使得自己所指挥的军队能够做到顺势而为,取得胜利。
习近平强军思想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民群众与统帅的作用”思想做了很好的继承,并予以发展。一方面,习近平强军思想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的作用,让军队向人民群众“靠拢”,提出“军队是人民军队”、“国防是全民国防”,同时,也肯定了军队的重要价值,让人民群众向军队“靠拢”,提出“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1](P54)所以,习近平强军思想是从两个方向(军队向人民群众“靠拢”与人民群众向军队“靠拢”)来加强军民的融合,进而达到凝聚人民力量的目的,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军事思想。另一方面,习近平强军思想十分注重对军事人才的培养,提出“加强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主张,这便是对马克思恩格斯重视军队统帅作用的军事思想的继承,同时,还通过一系列的军队制度建设来加强对军事人才的培养,积极为杰出军事统帅的出现创造条件,这便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思想的发展。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革命先辈们在长期革命战争的锤炼下所总结出的智慧,是指导中华民族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悲惨境遇的重要军事思想,是带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实现“站起来”的重要理论。时至当下,虽然革命战争年代的硝烟已经远去,但在新时代背景下所诞生的习近平强军思想,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毛泽东军事思想。
由于受到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影响,早期的中国共产党尝试过领导工人罢工、农民运动,然后在中心城市夺取政权,但事实证明,在当时中国的国情下“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行不通。一个典型例子就是1927 年5 月发生的“马日事变”,当时我党发动了10 万多工人、农民武装集聚长沙城,但却被国民党许克祥一个团的兵力打败,最终一哄而散。同年,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的相继失败,也证明“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吸取失败的教训,毛泽东提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观点。在第一次国内大革命失败后,党选择创建自己的军队,南昌起义的爆发便是标志。中国共产党建立自己的军队,这在当时是一个巨大的创新,不仅欧洲的共产党没有自己的正规军队,就连布尔什维克在领导十月革命时也没有自己的军队(布尔什维克是靠领导工人以及联合一些同情革命的沙俄军人,夺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在创建好军队后,党就面对着如何管理军队的问题。毛泽东对此做出了回答,即“党指挥枪”。毛泽东领导经受了秋收起义考验的军队,在江西永新县三湾村进行了“三湾改编”,确立了党支部建立在连队上的原则,之后便提出“党指挥枪”的思想,至此,人民军队就形成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原则。
习近平强军思想对“党对军队的领导”思想做了很好的继承并予以发展。习近平强军思想强调,要建立一支“听党指挥”的军队,“必须全面贯彻党领导人民军队的一系列根本原则和制度”[1](P24),把“听党指挥”作为军队的灵魂,作为军队的口号,并通过一系列制度措施逐级贯彻到每一个士兵的心间,同时运用强硬手段来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从而使得党更具有能力、更科学地指挥军队,这是习近平强军思想对毛泽东“党对军队的领导”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思想是一个人做出行动的基础,有什么样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有什么样的作为。军队作为一个需要行动高度一致的社会组织,必须具有高度统一的思想,只有具备这个条件,军队才能拥有强大的执行力,无数的士兵才能统一步调,进而保证军队行动的效率。在面对这个问题时,传统的做法是实行“愚兵”政策,即尽量使士兵变得愚蠢,使军官变得聪明。故而,产生“兵贵愚,将贵智”这样的传统建军理念。到了近代,这种传统的建军理念依然盛行,蒋介石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蒋介石自己总结出了一句名言,即“打仗就是打将”,重视军官,却忽视了士兵,惧怕士兵头脑灵活、思想开化。
与传统“兵贵愚,将贵智”的建军理念不同,毛泽东认为,兵民是胜利之本。军队是由士兵组成的,只要重视士兵的政治思想教育,从军队的基层起统一思想,就可达到使军队保持统一行动的目的。毛泽东认为,“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在革命的早期,他就强调:“要从政治教育去提高红军的自觉的纪律。”[7](P80)正因为毛泽东号召重视士兵的政治思想教育,所以,从革命时期起,我军就十分重视对刚入伍士兵的扫盲工作,因为只有识字,士兵才能更好地接受政治思想教育。当时工农群众参军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学知识,在行军路途上的一个任务便是看识字板。经过这样一段时间的学习以后,大部分原来是文盲的士兵也就具有基本的读写能力。在抗日战争时期,虽然我军被称为“土八路”,但实际上我军的士兵并不“土”,因为大部分士兵都脱离了“文盲”状态,具有基本的读写能力,在军队的整体文化素质上远超国民党的部队,这也正是我军能够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习近平强军思想对毛泽东重视军队“政治思想教育”的建军思想做了继承与发展。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结合全球化、信息化的特点,强调要在军队中大力开展“传承红色基因”的主题教育,加强军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革命军人。”[1](P53)由此可见习近平强军思想继承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同时又为“政治思想教育”注入新内容,故而又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
作风是指人们在长期从事某种社会活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具有稳定状态的行为风格或态度。作风形成于人们的社会活动之中,但作风一旦形成之后就会对社会活动产生反作用,良好作风会对人们的社会活动起到促进作用,而不良的作风则产生阻碍作用。毛泽东深知作风在军队建设中的重要性,早在井冈山斗争时期,他就对军队提出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要求。长征时期,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毛泽东仍然不忘军队的作风建设,对军队提出了“不拿群众一点东西,借群众的东西要还,买卖按照市价”[8](P75)的要求。正是在这种良好作风的作用下,红军在长征途中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故而使得长征产生了“宣传队”、“播种机”、“宣言书”的作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又一次强调军队的作风建设问题,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正因为有着一贯的良好作风建设,人民军队从弱小走向了强大,最后夺取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在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强军思想提出建立一支“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军队作风建设当做治军的原则、强军的目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西柏坡时所说的“我们正在征程中”,“长征”仍在继续,军队唯有守住优良作风,方能提交出让人民满意的“答卷”。在继承毛泽东“作风建设”的军事思想的同时,习近平强军思想注重加强军队党的建设,加强对军人军属合法权益的保护,提出组建退役军人管理保障机构,为军队的作风建设提供政治与物质保障,从而发展了毛泽东“作风建设”的军事思想。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军事思想是党的军事思想在改革开放时期的新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两大主题,改革开放仍然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故而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军事思想便构成了习近平强军思想的直接思想源泉。
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以世界的眼光来审视我国的军队建设,为改变我军现代化建设起步晚、水平低的状况,他提出了关于我军现代化建设的军事思想,强调“必须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9](P159)世纪交替之际,世界各国在军事领域高速发展,面对如此局势,江泽民提出“千方百计把我军的武器装备搞上去”[10](P86)的要求。物质的力量,终究要从物质的层面来摧毁,军事上的斗争,终究要体现为武器装备层面上的较量。只有努力发展武器装备,补足我军武器装备方面的短板,才能让我军在日益激烈的军事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面对世界军事竞争日益激烈,信息化的军事斗争日益常态化的趋势,胡锦涛在总结我军传统的治军理论基础上,把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融入军队建设中,提出了军队建设要“更加注重从思想政治上建设部队,更加注重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更加注重改革创新,更加注重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更加注重提高军队建设质量和效益”[11]的要求。
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强军思想坚持在继承中创新,推动党的军事思想不断发展。一是继承与发展邓小平军事思想。强调要从军事理论、军队的组织形态、军事人员、武器装备这四个方面来全面推进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力争到21 世纪中叶的时候把我国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在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习近平强军思想注重传承“红色基因”,保持优良传统,强调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形成军民深度融合格局,使得军队现代化的“果实”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从而发展了邓小平军事思想。二是继承与发展江泽民军事思想。聚焦军队“能打胜仗”的本领,提出全面推进军队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建设,以确保军队机械化基本实现,信息化取得大的发展,战略能力取得大的提升。在注重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习近平强军思想强调军事理论、军队组织形态、军事人员的现代化建设,“统筹推进传统安全领域和新型安全领域军事斗争准备”[1](P69),推动军队的智能化发展,从而发展了江泽民军事思想。三是继承与发展胡锦涛军事思想。强调“充分发挥政治工作对强军兴军的生命线作用”;[12](P401)提出“军队是用来打仗的”[1](P69)重要论断,聚焦能打仗、打胜仗;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加快构建能够打赢信息化战争、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的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12](P417)夯实强军之基,“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构建严密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12](P408)注重铸军魂、打胜仗、强作风、抓改革、担使命,以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要求来促进军队建设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习近平强军思想,既吸收借鉴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又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军事思想,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对于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进而从容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