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结合系统化康复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腰椎功能恢复的影响

2021-12-07 11:29代洪波刘倩杜飞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1年13期
关键词:电针腰椎间盘康复训练

代洪波 ,刘倩 ,杜飞

(1.聊城鲁西骨科医院脊柱科,山东聊城 252000;2.聊城鲁西骨科医院透析科,山东聊城 252000;3.聊城鲁西康复医院针灸推拿科,山东聊城 252000)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为椎间盘解剖结构发生改变,是引起下腰痛及腰腿痛的常见原因,患者主要表现为腰痛、坐骨神经痛及马尾综合征,严重影响其生活和工作[1]。 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需根据患者病情而定,主要包括保守及手术治疗,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为常用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等优点,但术后患者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腰痛、下肢痛,导致腰椎活动度降低[2]。电针疗法为中医常用方法,能够疏通患者经脉,扶正祛邪[3]。系统化康复训练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训练术后患者核心肌力, 增强腰部肌肉力量,以促进腰椎功能快速恢复[4-5]。 该研究选取该院2019 年10 月—2020 年11 月收治的104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分组对照,探讨电针结合系统化康复训练的治疗效果。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104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 患者均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6]诊断标准,腰骶神经根分布区域疼痛明显,剧烈咳嗽时疼痛逐渐加重,突出部位存在压痛,影像学检查腰椎明显突出。 纳入标准:患者均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诊断标准,并接受手术治疗;认知、沟通无障碍;患者及家属知情且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短期内进行过相关治疗;严重器质性疾病;心功能不全;恶性肿瘤。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2 例。对照组男 25 例,女 27 例;年龄 30~68 岁,平均年龄(49.21±2.54)岁;病程 1~6 年,平均病程(3.51±0.73)年。 观察组男 28 例,女 24 例;年龄 32~70 岁,平均年龄(49.53±2.27)岁;病程 1~6 年,平均病程(3.64±0.82)年。 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该研究经过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术后第1 天:康复师以推拿按摩形式对患者肢体进行被动活动, 活动2~3 次,每次20~30 min;术后第2 天:康复师辅助患者进行四头肌的等长收缩训练,并指导其练习踝关节,训练3次,10~15 min/次;术后第 3~13 天:康复师指导患者取仰卧位,配合直腿进行抬高运动,5~6 遍/次,2 次/d;术后2~3 周:康复师指导患者进行5 点支撑式的腰部训练, 使腰部尽可能离开床面,20~25 下/次,2 次/d;术后3~12 周: 康复师引导患者进行3 点支撑式的腰部训练,双手放于胸前,以头和双足用力,使身体脱离床面,维持时间为 3~5 s/次,3 次/d。 患者可由床上自行坐起,扶物体下床后即可自主进行下床运动,运动过程中需佩戴护具,防止发生跌倒情况。 干预时间为3 个月。

1.2.2 观察组

采用电针结合系统化康复训练, 具体内容如下:(1)电针。康复理疗师帮助患者取侧卧位,行常规手部及相关器械消毒后,刺入患者秩边、环跳等穴,刺入深度为40 mm 左右,通过提、插、捻、转使针刺感传输至患者腿部位置;直刺夹脊穴、大肠俞、腰眼等穴,刺入深度为20 mm 左右;刺入委中、承山、阳陵泉等穴20 mm 左右,刺入各穴位后均以得气为宜。患侧肾俞、双侧夹脊穴、 患侧秩边均连接英迪牌电针仪理疗仪(广州市国览贸易有限公司,KWD-808I 型,苏械注准20152261330),连续波,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调整电流强度,留针 20 min 左右,1 次/d,连续干预 3 周。 (2)系统化康复训练。①术后第1 天:患者仍处于昏迷中,康复师帮助其定时更换体位,每2 h1 次,进行简单的肌肉训练,患者苏醒后开始进行股四头肌收缩训练,20 min/次,间隔 2~3 h;同时帮助患者翻身,确保腰部、髋部与肩部处于同一水平线,翻身时需保持较小角度,防止扭伤。②术后第2~3 天:康复师帮助患者做抬腿训练,初始高度为30°,训练时间为30 min/次,根据患者耐受程度逐渐调整高度及训练时间。③术后第4~7 天:引导患者进行髋部及膝部训练,以患者耐受为前提,40 min/次,2 次/d。 ④术后 1~2 周:康复师开始指导患者进行腰背肌训练,患者取仰卧位,采用5 点支撑法使腰背部离开床面,后取俯卧位,尽可能后仰头部,后伸上下肢,仅以腹部接触床面,以患者耐受为前提,50 下/次,3 次/d。 ⑤术后 2~8 周:康复师可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引导其进行坐站、蹲起训练,在辅助下进行小幅度腰部旋转,小幅度前屈、后伸脊椎,以患者耐受为前提。 ⑥术后2~3 个月:患者可由室内逐渐过渡至室外,进行慢走-快走-慢跑等运动,避免较重体力活动。 干预时间为3 个月。

1.3 观察指标

(1)腰椎功能及疼痛:干预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 评估患者腰痛、下肢痛及腰椎功能。①VAS[7]:评分范围 0~10 分,0分代表无痛;1~3 分代表有轻微疼痛,可忍受;4~6 分代表中度疼痛, 影响睡眠;7~10 分代表强烈疼痛,难以忍受,严重影响睡眠。 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疼痛越剧烈。 ②ODI[8]:包括疼痛强度、生活自理、提物、行走、坐、站、睡眠、性、社会活动及旅行10 个项目,各项目评分范围为 0~5 分,总分 0~50 分,评分越高则表示患者腰椎功能越差。(2)炎症因子水平:干预前后抽取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离心分离血清,通过放射免疫法测量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3, MMP-3)及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 IL-1β)水平。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 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腰椎功能及疼痛比较

干预前,两组的腰椎功能、腰痛及下肢痛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腰椎功能、腰痛及下肢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腰椎功能及疼痛评分对比[(),分]

组别对照组(n=52)观察组(n=52)t 值P 值腰椎功能干预前 干预后腰痛干预前 干预后37.75±4.22 37.35±4.34 0.477 0.635 16.88±2.77 13.12±2.32 7.504 0.000 5.43±2.41 5.82±3.12 0.713 0.477 2.37±1.46 1.66±1.37 2.557 0.012下肢痛干预前 干预后6.70±2.18 6.79±2.60 0.191 0.849 0.98±1.07 0.53±1.02 2.195 0.030

2.2 两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干预前, 两组的 TNF-α、CRP、MMP-3、IL-1β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 TNF-α、CRP、MMP-3、IL-1β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炎症因子水平对比()

组别对照组(n=52)观察组(n=52)t 值P 值TNF-α(ug/L)干预前 干预后1.86±0.64 1.90±0.52 0.350 0.727 1.41±0.32 1.03±0.25 6.748 0.000 CRP(mg/L)干预前 干预后MMP-3(ug/L)干预前 干预后11.60±2.38 11.69±2.31 0.196 0.845 7.02±1.49 5.71±1.30 4.777 0.000 18.38±4.08 18.60±4.17 0.272 0.786 7.25±1.70 6.39±1.26 2.931 0.004 IL-1β(ug/L)干预前 干预后0.48±0.14 0.50±0.13 0.755 0.452 0.30±0.06 0.21±0.05 8.310 0.000

3 讨 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与椎间盘退变有关,有较高发病率、复发率,传统常规康复锻炼要求患者术后绝对卧床休息,放松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但长期卧床易造成肌肉萎缩,不利于腰椎功能恢复[9]。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疼痛与神经根炎症反应密切相关,TNF-α、CRP、MMP-3、IL-1β 是与疼痛相关的炎症因子。 CRP 是机体组织损伤时血浆中急剧上升的蛋白质, 其水平越高则机体炎症反应越强烈,与腰椎功能改善程度紧密相关;IL-1β 水平过高易促使炎症因子过多分泌, 进而加重患者炎症反应;TNF-α具有调节免疫功能和加剧炎症反应的双重作用,当患者处于病理状态时,TNF-α 强烈刺激神经根,加剧患者疼痛;MMP-3 可降解细胞外基质蛋白质,与患者炎症损伤程度密切相关,易加重病情[10]。 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腰椎功能、腰痛及下肢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NF-α、CRP、MMP-3、IL-1β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表明电针结合系统化康复训练对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的腰椎功能、缓解疼痛及减轻炎症反应效果显著。 电针疗法改善肌肉萎缩症状;同时可促进血液循环,疏通经络,达到止痛效果。电针刺激直接作用于患者出现痛觉的神经,能够阻滞痛觉传导,并抑制伤害性刺激通过脊髓背角细胞传导,从而有效镇痛[11]。系统化康复训练要求患者术后尽早进行功能训练,由定时更换体位、被动按摩锻炼逐渐过渡至主动功能训练,根据患者耐受强度逐渐调整训练的强度、时间,以促进机体正常血液循环,恢复受损神经功能。 系统化康复训练主要针对患者腰背肌进行训练,以提高脊柱稳定性,同时可减轻神经根与硬脊膜间的粘连,缓解疼痛状况[12]。 电针联合系统化康复训练可发挥协同作用,在改善腰部肌力基础上,促进机体血液循环,并可减轻炎症反应,发挥镇痛作用,有利于促进患者腰椎功能快速改善。

综上所述,电针结合系统化康复功能训练能够减轻患者炎症反应,缓解疼痛,促进腰椎功能快速恢复。

猜你喜欢
电针腰椎间盘康复训练
不同时长电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镇痛疗效观察
电针、穴位注射为主的综合疗法介入面神经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观察
针刺联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研究
排石汤结合电针穴位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临床分析
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行肺康复训练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MRI和CT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帽子莫乱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