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冉,王辉,丁娅婕
(济南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山东济南 250013)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急危重症疾病,主要是由于脑部的血液循环发生异常,致使脑部组织缺氧缺血。 急性脑梗死发病急、病情进展快、病情危重,多以恶心呕吐、运动功能障碍、恶心呕吐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患者发病后若未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不仅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危害其生命安全[1]。相关数据显示,随着我国居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发生变化,导致急性脑梗死发病率不断上升,同时,因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重,导致急性脑梗死患者不断增多[2]。目前,临床对于急性脑梗死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虽然能减轻患者症状,但效果不甚理想。 有研究指出,临床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同时对其实施早期康复训练, 可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其预后[3]。该文选择该院2019 年1 月—2020 年1月收治的66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选择该院收治的66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确诊为急性脑梗死者,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肝肾功能障碍者,心理精神障碍者,资料不完整者。 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 对照组 33 例,男 18 例,女 15 例;年龄 59~84 岁,平均年龄(65.39±6.79)岁;病程时间 3~22 h,平均病程(8.78±3.09)h。 研究组 33 例,男 17 例,女 16 例;年龄 61~85岁,平均年龄(67.28±7.09)岁;病程时间 3~25 h,平均病程(7.92±3.58)h。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该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两组患者均接受临床常规检查,以及溶栓、抗凝、调血脂、抗血小板等基础治疗。
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 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严格遵医嘱用药,并接受常规护理:(1)环境干预:保持病房环境干净整洁,室内物品摆放整齐,利于患者行动,保持浴室和厕所地面干燥平坦,病房内安装好扶手架,预防患者跌倒;(2)心理干预:脑梗死患者多存在肢体功能障碍,易产生悲观、焦虑等不良心态,因此,需主动与患者交流,及时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告知家属需多陪伴患者, 使其感受到关心和支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早期康复训练,具体如下:(1)肢体训练。 确诊的1 周之内按摩患肢,按摩时间为 20 min/次, 每天 2 次,1 周后调整成每天 3次;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为其制定功能锻炼方案,若患者未能下床活动,需辅助其取舒适体位,保证患侧肢体维持于功能位;定时协助患者更换体位,给予其关节按摩与被动运动,促进患侧血液循环,以防患肢肌腱萎缩;患者运动强度不可过大,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逐渐增加运动时间和强度;在康复训练过程中,指导患者采用正确步行、坐起和站立姿势,并借助扶手或拐杖等开展练习,45~60 min/次,1 次/d。 (2)语言功能训练。 练习舌尖运动,从简单单词、句子开始,家属辅助操作,反复练习。(3)认知训练。嘱患者与家属、护理人员积极交流,通过最简单训练、计算以提高患者认知、计算及记忆能力。 (4)吞咽训练。 结合病情采用口舌下颌相关训练及门德尔松手法以反复进行练习,提升患者吞咽功能。 以上训练 45 min/次,1 次/d。
两组康复疗程均为1 个月。
采用该院自制肢体功能调查表评估两组患者的肢体功能,分值越高则表示肢体功能越佳;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进行评估,得分愈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愈重;两组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 指数评定量表进行评估, 得分愈高表示生活能力愈强; 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压疮、肩痛、深静脉血栓、中枢性疼痛等[4]。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上、下肢功能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上、下肢功能评分(24.07±7.43)分、(25.81±4.72)分均比对照组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肢体功能比较[(),分]
表1 两组肢体功能比较[(),分]
组别 上肢功能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下肢功能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n=33)研究组(n=33)t 值P 值13.17±6.68 13.54±7.16 0.217 0.829 15.73±6.35 24.07±7.43 4.902 0.000 12.24±3.55 12.44±3.38 0.234 0.815 16.09±4.66 25.81±4.72 8.418 0.000
研究组的 NIHSS 评分 (9.72±2.67) 分比对照组低,Barthel 评分(49.54±8.28)分比对照组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 NIHSS 和 Barthel 评分比较[(),分]
组别NIHSS 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Barthel 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n=33)研究组(n=33)t 值P 值16.25±3.59 16.43±3.41 0.209 0.835 12.50±3.09 9.72±2.67 3.911 0.000 31.27±11.53 31.38±12.11 0.038 0.970 57.40±8.61 69.54±8.28 5.838 0.000
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表3 两组并发症比较[n(%)]
脑梗死在急诊科是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多发于中老年人。脑梗死发病机制较复杂,多认为与血小板汇聚、血液黏度增高、脑血管狭窄、痉挛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5]。 由于该病具有发病急、进展快及病情严重等特点,若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严重威胁其生命安全。
该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上、下肢功能评分(24.07±7.43)分、(25.81±4.72)分均比对照组高,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的NIHSS 评分(9.72±2.67)分比对照组低,Barthel 评分(49.54±8.28)分比对照组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与王玉霞等[6]研究结果相符,表明将早期康复训练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中,不仅能减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还能改善其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 分析原因考虑是:在该次研究中,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的早期康复训练,是在环境干预、心理干预的基础上进行的。 环境干预能够保持病房环境干净整洁,室内物品摆放整齐,浴室与厕所地面干燥平坦,且病房安装扶手架,可有效预防患者跌倒;由于部分患者出现肢体功能障碍情况,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等不良心态,而主动与其交流,及时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可减轻患者不良心态;同时,家属多陪伴患者,使其得到关心和支持,进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功能锻炼方案, 若患者未能下床活动,协助其取舒适体位,患侧肢体保持功能位,且定时协助患者更换体位,予以关节按摩与被动运动,促进血液循环,避免患肢肌腱萎缩;在开展康复训练过程中,指导患者采用正确姿势,如步行、坐起、站立等,并借助扶手或拐杖训练,训练应循序渐进,避免过量运动再次引起心脑血管疾病。 同时,给予患者语言功能训练及认知训练楞提升患者交流积极性,提高认知、计算及记忆能力;吞咽训练通过口舌下颌相关训练及门德尔松手法练习,可提升患者吞咽功能[7-8]。 受外部环境与样本例数等因素影响,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补充。
综上所述, 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早期康复训练,可改善肢体功能障碍,减少并发症发生,还能改善其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