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本贵
(日照市中医医院消化内科,山东日照 276800)
胃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由于该疾病起病隐匿,且无特异性症状, 很容易被忽视, 大多数患者往往是因为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就诊,在确诊时已为中晚期[1]。手术是治疗胃癌的一种有效方式,同时辅以放化疗干预,能有效控制肿瘤生长,降低肿瘤术后发生转移、复发的机率,延长患者的生命。但是,手术具有一定的创伤性, 加上疾病本身的影响及放化疗不良反应等,均可导致机体代谢异常,使患者免疫功能下降,且加重营养不良,不利于术后康复[2]。 胃癌术后需要禁食,临床上多通过经鼻肠营养管给予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治疗,以及时补充体内所需营养物质,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但是,该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有限,特别是在提高机体免疫力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加强胃癌术后患者的机体代谢和免疫功能调节是非常重要的。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术后的应用有其独特的优势,不仅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还能提高机体免疫力,预后效果良好。 鉴于此,选取2019 年8 月—2021年2 月在该院行胃癌手术的患者76 例为研究对象,就患者术后应用健脾益气方治疗的效果展开分析,报道如下。
选取于该院行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76 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X 线钡餐检查、胃镜检查和细胞学检查得到确诊,均符合胃癌的诊断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胃癌根治术指征;(2)年龄在 80 周岁以下;(3)认知正常;(4)自愿参与,且家属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脏器疾病患者;(2)精神异常患者;(3)沟通障碍患者;(4)血液系统疾病患者;(5)免疫系统疾病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 38 例,其中男性23 例,女性 15 例;年龄 37~70 岁,平均(58.17±3.26)岁;病理分期:Ⅰb 13 例、Ⅱ10 例、Ⅲa 7 例、Ⅲb 5 例、Ⅳb 3 例;研究组 38 例,其中男性 21 例, 女性 17 例; 年龄 35~69 岁, 平均(56.73±3.13)岁;病理分期:Ⅰb 12 例、Ⅱ9 例、Ⅲa 8例、Ⅲb 6 例、Ⅳb 3 例。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病理分期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且该次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胃癌根治术治疗,由同一组医生进行手术。
对照组:采用常规肠内营养治疗,患者入院后接受手术治疗,术中放置鼻肠营养管,术后禁食1 d,于第2 天供给适当肠内营养液进行营养支持。取浓度为0.05 g/mL 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采取缓慢泵注的方式,流速为30~50 mL/h,待无腹痛后,给予瑞能(华瑞制药有限公司,肠内营养乳剂, 国药准字H20040723,规格:500 mL/瓶)泵入,流速为每小时 30~50 mL,持续给药7 d,然后逐渐过渡为半流质食物,再根据患者的肠胃功能恢复情况过渡到正常饮食。
研究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健脾益气方治疗,药方组成为人参、黄芪各30 g,灵芝20 g,茯苓、当归、白术、厚朴各15 g,陈皮9 g,砂仁6 g,将药物混合加水煎煮取汁,水煎剂进行封装,每剂100 mL, 2 剂/d,于术后第2 天通过鼻肠营养管泵注, 流速为每小时30~50 mL,持续治疗 7 d。
(1) 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营养指标水平,包含 血 红 蛋 白 (hemoglobin,Hb)、 白 蛋 白 (albumin,A1b)、前蛋白(proteinprecursors, PA)。
(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免疫功能指标,包含CD3+、CD4+、CD8+等 T 淋巴细胞群, 同时计算 CD4+/CD8+比值。 主要应用流式细胞仪[BD Biosciences Immuno cytometry Systems,BD FACSCalibur 型, 国食药监械(进)字 2004 第 2400352 号]进行检测。
(3)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情况,如胃部不适、咽喉微痛等。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其中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的 Hb、A1b、PA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各项营养指标水平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营养指标比较()
组别研究组(n=38)对照组(n=38)t 值P 值Hb(g/L)治疗前 治疗后A1b(g/L)治疗前 治疗后125.19±4.03 124.26±4.15 0.991 0.325 129.35±3.68 116.39±3.44 15.859 0.000 41.53±3.25 40.92±3.36 0.804 0.424 37.18±2.51 33.25±2.17 7.301 0.000 PA(mg/L)治疗前 治疗后234.55±42.28 229.81±38.53 0.511 0.611 230.61±40.55 195.37±21.47 4.735 0.000
治疗前,两组的 CD3+、CD4+、CD8+和 CD4+/CD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组别研究组(n=38)对照组(n=38)t 值P 值CD3+(%)治疗前 治疗后55.43±4.15 54.28±5.03 1.087 0.281 61.58±4.72 58.16±3.18 3.704 0.000 CD4+(%)治疗前 治疗后CD8+(%)治疗前 治疗后30.25±3.37 30.63±4.24-0.432 0.667 36.88±4.25 34.37±3.26 2.889 0.005 29.38±2.17 29.05±2.40 0.629 0.531 24.25±2.04 27.29±2.11-6.385 0.000 CD4+/CD8+治疗前 治疗后1.13±0.35 1.15±0.32 0.260 0.796 1.56±0.51 1.26±0.47 2.666 0.009
研究组在康复治疗中发生胃部不适1 例、咽喉微痛2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89%(3/38);而对照组在康复治疗中发生胃部不适3 例、 咽喉微痛2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16%(5/38),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以上两组存在的不良反应均无需进行特殊处理,可自行好转。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也不断发生变化,加上工作压力增大及幽门螺杆菌的影响,导致胃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越来越年轻化,给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3]。 手术是治疗胃癌的有效手段,但是,由于胃癌本身是一种消耗性疾病,在围术期会消耗大量的能量,加上手术创伤和围术期饮食控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多数患者术后会存在营养不良的状况,机体免疫功能逐渐下降,给术后的康复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还可能增加术后癌细胞转移、复发的概率[4]。 因此,加强术后的营养支持、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尤为重要。
从中医的角度分析,胃癌属于“心腹痞”“胃脘痛”等范畴,其形成与正气内虚、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息息相关,以气滞、痰湿、瘀血蕴结于胃,胃失和降为胃癌的基本病机[5]。 中医古籍中有记载:“有瘤体必虚,有虚首健脾”。 健脾法是治疗胃癌的主要方法,在该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在常规肠内营养治疗基础上采用健脾益气方,方中人参、黄芪为君药,起到补精益气的作用;茯苓、白术、厚朴为臣药,起到健脾化痰、消积导滞、理气宽中的作用,辅佐君药,以达到祛除胃脘痰湿的目的。另外,陈皮起到健脾暖胃的作用;灵芝起到滋补强壮、扶正固本的作用[6]。 以上诸药共奏,可达到调和脾胃、补精益气的效果。现代研究发现,黄芪的主要活性成分为黄芪多糖,能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促进T 淋巴细胞数量增长和中枢免疫器官的发育,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抗肿瘤的作用[7]。该文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的Hb、A1b、PA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免疫功能方面,治疗后,研究组的CD3+、CD4+和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林健华等[8]的研究结果一致。 这充分说明,健脾益气方在胃癌患者术后康复治疗中的应用,能有效改善其术后营养水平,加快胃肠功能恢复,进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该次研究结果还显示,治疗后,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健脾益气方的使用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胃癌患者术后康复治疗中配合健脾益气方治疗的效果理想, 不仅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还能提高其免疫功能,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