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巧莺
(宁德市蕉城区蕉城中学,福建 宁德 352100)
中小学阶段的教育,主要以习惯素养的培养为核心,这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特征。但目前中学生对于所掌握的知识无法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素质教育无法达到理想效果,因此,迫切需要寻求新的教学模式应用于课堂,重新唤醒学生知行合一的意识。文章将探究“读思达”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实施及效果。
“读思达”是“读能引思、思能助达、达能促思”的教学方法。“读思达”教学法指的是教师教学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从知识导向走向核心素养导向,培养学生学会深度阅读、独立思考和敢于表达的能力从而形成素养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1]读思达教学法从学生角度指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三种能力:阅读能力、智力能力、表达能力。这三种能力不仅是学习的方法,也是学生学习的核心要素,三种能力的形成将帮助学生养成自主、独立的学习习惯,实现真正的学习。
余文森教授主张的“读思达”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思想区别在于: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读思达”教学法的脉络是“阅读—思考—表达”。[2]它主张教师在教学时要站在学生的视角设计教学,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感受,结合学科的核心素养给予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其在课堂上深度学习,用情境教学,化枯燥的死记硬背的内容为鲜活的可触可感的知识,增强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学生成长的需要。
“读思达”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有三个来源:其一来源于心理学中的认知加工理论。认知过程主要包括认知输入、认知加工、认知输出环节。那么,初中道德与法律课堂的阅读、思考、表达环节正好应和认知加工理论[1];其二来源于主体教学理论和自主学习理论。两者都强调学习者必须通过独立思考获取知识。自主学习理论是指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材料的使用有主动权和选择权;其三是来源于先学后教理论。初中学生已具备阅读思考的学习能力,先学立足于解决学生自己能弄懂的问题,后教旨在解决学生还困惑的问题,只有建立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的课堂教学,才有可能推动发展走在发展前面。传统教学模式是填鸭式教学,实现不了自主学习。“读思达”教学模式可以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来获取知识,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不断完善深化,这就需要给学生创造民主、愉悦和活跃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状况是:教师教学模式单一,在课堂上,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记得死气沉沉,课后背得死去活来。这种教学现状严重束缚了学生全面发展,不利于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养成。读思达教学法的实施,可以让课堂充满活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得到激发,课堂面貌焕然一新。
读思达教学法注重对课堂效果的预设与生成,结合教学目标通过课前布置阅读任务,课堂通过展示学生兴趣的情境、故事等。课前用几分钟组织学生展示任务完成情况,课堂中进行分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再通过对小组讨论结果的表述,不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把培养学生的能力贯穿于课堂中,这样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单一的“满堂灌”。
读思达教学法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强调先学后教,把课堂交给学生。以学为主的实质和核心是把学习权还给学生,进而把学生的个性、潜能、才智真正地释放出来,把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真正激发出来,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自然高涨,课堂效率提高。如果教师只教授学生如何背诵,那这样的教学就是一种灌输,学生也就提不起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课堂教学缺少互动,学生上课不爱思考,更不喜欢表达,被动接受知识的课堂难以形成学科能力,其实这是一种假学习。而“读思达”教学法是一种充分利用、发挥、展示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模式具有实践性,关注学生对情境中所涉及知识的感受和体验,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激发思考,教师要讲明背景、遇疑解惑、引导补充,师生共同交流讨论解决问题,从而达成深度教学,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体验学习。据此,读思达教学法是有效激励、刺激、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并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法。
综上所述,读思达教学法不仅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模式,而且能培养学生阅读、思考和表达等多种能力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有效实现教学目标,达成核心素养。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要转变德育教育理念,改变教师“一支粉笔一本书,从头讲到尾”的教学模式。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要明白只有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表达,才能真正实现学习目标、培养能力,形成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所以教师要目标安排上要依据道德与法治科目的特点,内容上要依托现实生活案例,利用现代教学方法通过视频播放,PPT 展示等多种形式,以达成形象阅读。把文字案例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助于形成深度思考;同时可以开展各学科之间的德育渗透的品德教育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形成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
阅读是一切学习的开始。阅读是学生获得新知识、获得特定学习技术和方法、提高其经验和智力的主要方式。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应当通过寻找一些与教材知识有关的时政新闻故事、案例、漫画或者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这样的案例或者书籍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也便于其理解。只有学生在能读、乐读的基础上,学习活动才能继续进行,才能增强学生继续学习的欲望和兴趣。
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进行阅读方法的渗透,如,学生圈划出新闻故事、案例、漫画中的关键词、关键信息和人物活动细节以及图文如何结合理解,也可以让小组代表把阅读的方法和对材料的理解,在小组间的交流分享,这样不仅带动同学的阅读氛围,加深学生对材料的理解,也为进一步思考学习奠定基础。例如,在教学八上第六课《做负责任的人》这一框时,通过引导学生认真阅读84 岁钟南山院士的“逆行出征,战新冠勇担当”抗疫事迹的新闻故事,他提出的防控策略和救治措施挽救了无数生命,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因此他被授予“共和国勋章”荣誉称号。在教师的阅读方法指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他们明白钟院士为抗击疫情的付出,得到什么的过程中提炼归纳出“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以及“我承担我无悔”的意义等重要知识点,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保证了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更系统、更深刻、更全面,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阅读是否有收获主要取决于学生的思维方式。因为思考是一个过程,需要大脑思考、整合我们所看到、听到和发现的东西,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从而形成一套思维方式。阅读之后,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对情境中的行为进行批判、质疑,帮助他们积极思考并分析,通过小组讨论、模拟场景等各项活动,为学生营造开放、自由的思考空间,以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当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指导和启发,进而放手给学生锻炼的机会。
“我思故我在”,思考使人进步。思考和学习是一体的,二者密不可分。而启发思考又必须有问题这个载体,“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问题的大半”。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且与生活相关真实的思考话题。例如,教师在组织《合理利用网络》这一内容教学时,可以通过学生讲述自己身边发生网瘾少年的真实情境来引导学生对“网络是把双刃剑”的思考和探问,激发学生探究如何理性参与网络生活的兴趣。教学中可以设置问题,如:网瘾少年身上具有的特点?如何做到信息“节食”?如何抵制不良信息等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生自然从真实情境中去思考。这种思考是基于学生的阅读,思考也必然深入。这时的课堂化“教师主导”为“学生主体”,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让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的延伸与发展。
在读思达的课堂教学中,表达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最高体现和综合反映。表达是知识外化的过程,表达可以通过说、议、辩、写及描绘作品等环节实施。学生只有通过表达,所学的知识才能被激活,才能转化为能力;学生在课堂上阅读思考表达不仅改进了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教学方法,更给学生搭建真实表达的平台,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话语权,给学生表达创造的机会,认真倾听学生的表达,还要关注学生的肢体语言传递的信息,帮助学生树立表达的信心,尽可能把知识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自己的思考后表达出来,更好地得出自己的认识,这样掌握的知识才是活性的知识。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很多典型事例,鼓励小组合作参与讨论和互动来表达,放手引导他们去辩论,在辩论中大道理越辩越明。例如:在教学“爱的碰撞”这一内容时,教师通过收集生活中学生存在的亲子冲突典型案例,在自主阅读与思考后,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表达案例中父母交往冲突的表现,了解亲子冲突的原因。为解决化解亲子冲突,教师要分角色扮演,让学生身临其境,产生思维碰撞,这时才会发自内心地产生共鸣,然后通过角色互换,体会父母艰辛与不易,从而理解亲子双方需要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化解冲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这样经过学生体验生活、深入思考再表达出来的感受才是最真切的,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情感认知、情感领悟的达成。
综上所述,“读思达”教学法作为新型教学模式,注重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深度思考和规范表达的能力,把它运用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时,教师作为引导者和启发者,对学生进行启发和点拨指导,实现学生思维的跃升,增强课堂活力;学生通过辩论、讨论等多种途径和模式形成知识的内化。学生在思考、体悟过程中获得的知识才是真正有力量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从而真正转化为指导生活的人生智慧。
课程因阅读而精彩,教学因思考而深邃,教育因表达而闪光,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可借助“读思达”课堂改革而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