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实践路径

2021-12-07 08:20林榕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思政育人

林榕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 年12 月举行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课程思政”概念,强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20年6 月,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以立德树人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2],更是在当前新形势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关键性举措,为高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发挥好课程思政育人功能提供了重要指导。在这一新时代背景下,结合高等学校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讨论课程思政,从师范生人才培养视角来探讨其目标、内涵与实施路径,充分挖掘英语课程中的价值观念、人文情怀、高尚品质等德育元素,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使价值塑造寓于语言知识学习与语言应用能力培养之中,努力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促进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形成,寻求教育价值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理性回归。这不仅是对新时代教育浪潮积极的理论回应,也是对“课程思政”引领下的英语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积极思考。

一、新时代英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首先,其必要性体现在课程思政对当代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的引领上。从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到社会广泛赞誉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都说明教师应承担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因此,高等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应该涵盖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三个方面,无论多么强调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价值塑造始终不可或缺,而且对学生的知识养成与能力培养具有指导和引领作用。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中也曾提出“教学的教育性”概念,即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品德,道德教育应成为各科教学工作的核心目标。[3]这一切都说明,新时代中国的高等学校教育通过推行课程思政对知识和能力的价值与导向,引导学生关注、学习、吸收课程知识体系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既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立足中国实际办教育的必然。

其次,当前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推行课程思政也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回应。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各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在各个领域交锋,人才争夺日益激烈,如何立足中国大地办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2018 年9 月1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4]2018 年9月17 日,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明确了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要强化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5]这一切都表明,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各门课程都应该担负起育人职责。课程思政直接指向“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是新背景下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回应,是教育工作者面临新时代的必然选择。

再次,在高等学校英语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更是英语兼顾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必然选择。英语课程作为一门人文语言学科,承载着丰富的中西方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育人功能,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是中西文化思想激烈碰撞的学科领域,教学过程与人才培养始终直接面对国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正如学者杨金才所言:“就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而言,我们面对的是国外的意识形态和西方的主流话语,其文化价值观渗透在语言的背后。”[6]因而,教师不能简单地“拿来主义”,需要进行价值判断和意识形态甄别,学生也不能囫囵吞枣、照单全收,必须依靠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道德情操以及批判思维进行意识形态甄别和价值判断,在这一意义上,英语推行课程思政就势在必行。教育部《英语教学指南(2020 版)》在“课程定位与性质”部分也明确提出,英语教学应主动融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使之在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7]因此,英语课程思政要呼应时代之问“为谁培养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英语教学内容,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二、英语课程思政内涵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的新教育理念,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科课程知识传授和教学活动中,即“课程承载思政”与“思政寓于课程”[8]。这一理念着眼于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导向,确保各学科都能承载学生的精神塑造和价值教育功能,培养学生不仅具有个人道德,而且具有国家道德和社会道德,树立价值观自信,确保高校德育育人根本目标的实现。有学者对此作了非常准确的阐述:思想政治课,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而课程思政则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即思想价值导向的主线贯穿于(非思政)专业课程之中。[9]由此可见,课程思政就是要唤醒专业课程的思政功能,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实现专业课程对思政课程知识体系和价值目标的回应与践行。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整合到每一门课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实现润物无声的价值塑造。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必须结合外语学科专业特点,“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把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的全过程”。[9]具体说来,英语课程思政应该贯穿于课程目标设定、课程内容确定、课程教学设计等各环节,实现价值塑造与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三位一体”有机融合的目的。因此,在英语课程中实施思政教育,应在服从和服务于学科发展和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担负起塑造学生精神、培养学生价值观的功能,构建有效的教育策略,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树立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和自信心,确保高校道德建设和育人根本目标的实现。

三、英语“课程思政”实践路径

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是英语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相互融合建构的产物,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各要素要充分体现课程思政的理念和要求。然而,当前的高校英语课堂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10],未能达到课程性与思政性同向同行。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目的是更顺畅地使用英语完成交际,把更多的学习精力放在了解西方文化上,而忽视中西文化的比较与融合,因此,两种文化处于对立的关系中,不能为学生的文化输出和导入提供帮助。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的跨文化知识较少,学习效果不理想,不能有效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化素养。因此,只有将课程思政育人理念融入英语教学全过程,才能实现英语课程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育人目标。

(一)英语课程目标:贯彻课程思政育人理念,发挥价值塑造引领作用

英语课程目标制定要以课程思政育人理念为指导,将思政育人和专业育人作为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核心,发挥英语课程价值塑造引领作用。“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要坚持正确的价值方向,把握专业课程的课程属性、价值属性、特色优势,发掘、利用、转换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资源,坚持以专业知识教学为‘体’、以专业育人理念为‘魂’、以各种教学形式为‘用’,追求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共振’效应”。[11]英语课程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属性,课程目标的制定不仅要继续坚持其工具性,还要突出其人文性教学本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融入英语教学,系统设计课程思政目标的渐进路径,并体现在课程大纲中。培养学生辩证理解中西方思想、文化和道德观念,增强文化自信,传播中国原创文化。将英语课堂打造成为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的重要阵地,使学生具有深厚的英语语言知识储备和高尚的思想道德及价值情怀。

(二)英语课程内容: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融价值塑造于语言教学全过程

英语教材蕴含着丰富的风土人情、人文背景、公共伦理、科学精神、健康与安全、历史与社会、文学与艺术、跨文化交流等内容,基本上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了人类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和精神文化内涵,是育人的良好资源,是实现立德树人与人才培养目标的良好载体。这为英语教师以文本为依托,以自然的方式传达教育内涵提供了良好的载体。教师应充分挖掘、整合课程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的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训练中,但是切忌将思政教育和外语教学看作“两张皮”,把思政教育弄成“盖浇饭”,人为地、生硬地强加在外语教学内容上。[12]而应该厘清思政内容和语言学习内容之间的内在契合关系,语言教学的显性目标和课程思政的隐性目标无缝对接和有机融合,做到“如盐在水”“润物无声”融价值塑造于语言教学全过程。在词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解释词汇的用法和意义,还要将词汇的文化渊源和社会内涵融入教学中。在章节教学中,加强对文章文化价值取向的分析,通过中西文化价值观的比较,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培养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在听说教学中,要善于补充反映中国社会文化生活各个方面的视听资料,让学生倾听中国媒体向世界发出的声音,如中央电视台国际新闻栏目,了解中国当前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了解“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在写作教学中,根据CET-4 和CET-6 的作文形式,结合中国优秀的文化理念,引导学生进行爱国、奉献、正直、友好等主题写作,将中国文化价值观融入英语的实际应用中。在翻译教学中,我们应该认真选择翻译内容,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文章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补充。例如,现有英语教材中有关时事政治和国家大事的材料比较缺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本中的生动例子引入课堂,例如:“两个毫不动摇”(two unswervinglys)“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examine oneself in the mirror,straighten one’s clothes and hat,take a bath,and treat one’s disease)等,引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与探讨,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文化自信,使英语学习和思政教育同频共振。

(三)英语课程实施:整合多种教学方法,课内外一体校内外联动

为了充分发挥英语课程的全过程育人功能,不仅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还要整合多种教学方法将课内活动延伸至课外,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做到课内外一体校内外联动,以提升课程施政育人全过程的渗透性和辐射性。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课堂教学中的知识获得、方法技能的掌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这些现象背后的文化意义在于‘学以成人’”[13]。英语课堂实施要充分运用课堂教学主渠道,整合多种教学方法,以英语课程目标为经,以思政元素为纬,并通过任务型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师生交流研讨、师生互评等多种教学方式,使课程思政投射的内容感染学生,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浸润性。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检视自己的言行举止和外在表现,“梦想要以梦想去点燃,理想要用理想去唤醒。一个抱有理想信念的教师,才会在孩子、青年的心中播下梦想的种子。”[14]在学生眼里,教师“吐辞为经,举足为法”[14],教师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直接途径和凸显点,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为学生树立行为规范的榜样。

为了提高英语课程思政的效力,发挥全过程育人的效果,不仅要主抓课堂教学,还要将其延伸至课外并贯穿校园文化建设中。例如,借助建党百年的契机,组织学生开展“红色文化”英文情景剧表演,举办“国学经典”翻译比赛,鼓励学生走进革命历史博物馆进行实地考察,并拍成英文视频向外推介中国历史、文化,培养学生讲述中国历史、中国故事的能力,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创设课程思政第二课堂,以英语演讲社团、口语交际社团等为依托,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社会热点问题,以学习共同体的方式进行研究、调研,进而开展辩论赛、演讲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创新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增强文化自信。

四、结语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下新的教育理念,反映了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和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注重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将英语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作为中心环节和价值追求。课程目标聚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注重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深入挖掘不同教学素材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探索各教学主题与社会核心价值的契合点;课程实施要坚持以课程目标为经、思政素材库为纬、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融合多种教学方法,并将课堂延伸至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社团活动等生活世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道德素质,以期在思政育人和专业育人的进程中培养政治立场坚定、道德素质高及专业素养出众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及实践路径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科学素养视角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