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群芳
(青岛滨海学院,山东青岛 266555)
尽管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但世界对民族精神的价值追求却从未改变。民族精神作为一个民族传承与发扬的文化特性之一,其价值体现在本民族的方方面面。在长久过程中,科学性和人文内涵不断影响着民族精神,并推动其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1]。民族精神的科学性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而产生的宝贵精神文化遗产。当物质社会的大进步促成科技的进步时,以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为前提的科学性得到极大的提高,并对民族精神产生影响;而人文精神的萌芽成长则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成长进步,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宝贵财富,不断丰富民族精神的内涵。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科学性和人文内涵对民族精神价值有着不同的影响力,这也就造成了二者之间既密切融合又相互对立的关系。在过度重视科学技术发展、忽视人文精神的阶段,导致民族精神具有明显的工具性,从而致使人文气息不足;当过度重视人文精神的发展、忽视科学性时,就会造成民族精神缺乏科学性的指导,甚至会将民族精神引向歧途[2]。因此,在时代发展进步的前提下,单纯地依赖于某一属性,已经无法满足民族精神发展的需求。同时,由于当代社会经济快速转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享乐主义思想逐渐渗透到了我国民族精神价值体系中,导致民族精神价值产生了一定偏差,长此以往将不利于我国民族精神价值的发展。因此需要对民族精神价值进行姿态转换,剔除掉不利于我国人民树立健康精神的成分,形成对社会主义建设以及社会发展、民族进步更有益的民族精神价值。而想要实现这个目的,就必须将科学性与人文内涵在民族精神中进行合理融合,构成统一整体,更好地促进民族精神价值的姿态转换,使人类文明不断进步。
一般来说,姿态指的是社会事物所表现出的一种姿势,主要用于描述事物的外在形象、独特风格等体态属性的表征。民族精神的价值则是源远流长、经过历史沉淀慢慢形成的精神力量,其与民族发展息息相关,是民族赖以生存及发展的重要支撑[3]。民族精神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精神意义,能够以自己独特的姿态展示出顽强的生命力。从这个层面上讲,民族精神的价值姿态就是各民族为了维持本民族不断生存、发展壮大的精神价值取向和历史地位等属性的表达,这也是其逐渐成为最具民族代表性标志的主要原因。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进步,民族精神价值姿态也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完善,被后人不断继承发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
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主体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既有统治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也有分布于社会各阶层的阶级。几千年以来,其共同的利益诉求凝聚成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其各自独特的价值观也造就了对民族精神的不同观点与体会,并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民族精神价值。民族精神的价值取向是统一的,多元的价值主体与一元的价值取向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二者的统一性体现出了价值态度的主动性,而其对立性体现出了价值态度的被动性。两者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包括以下几种情况:首先是发生在价值主体之间的矛盾,这是客观的、现实的矛盾;其次是价值主体需求与价值客体供给之间的矛盾关系。辩证唯物主义的价值观认为主体和客体的价值关系既不是从来就有的既定关系,也不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随机相遇关系,而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创造性关系,这是主客体价值关系的本质。最后是价值主客体与价值环境的关系,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在任何情况下,对立统一都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
中国现代民族精神价值态度扭曲的根本原因在于价值主体性的缺失。一直以来,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观中,拥有价值需求的人属于价值主体,而满足价值需要的人属于价值客体,两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基本矛盾之一。在不同情况下,人既是价值主体又是价值客体,既是价值的创造者也是价值的消费者。中国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社会下层群众始终被排斥在价值创造者的范围之外。因此作为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角色的广大人民群众长期处于被歧视状态,被主流的个人价值观念及制度忽视,并被剥夺了作为主客体的资格,其价值需求也被压缩到最低限度,严重制约了该部分群体的价值创造活动。但当帝国主义列强以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和资本武器入侵中国社会时,民族精神处于一种亟待被唤醒的状态。作为民族精神的创造主体,广大人民群众在民族精神的价值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是由于中国民族精神价值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与经济学当中商品的价值定义完全不同,主体人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还具有创造价值的价值。
民族精神是民族品质的象征,其起源于民族,发展壮大于民族,是民族最典型的代表特征之一。民族精神的价值不仅具有民族内涵,而且其姿态也是多种多样的,既能主观反映出本民族的客观发展需求,也能体现出整个民族的价值取向。这是因为其以本民族的发展利益为基础条件,是民族精神价值与外界客观环境相互影响的结果[4]。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期沉淀传承的成果,也是各民族赖以生存的重要精神力量,体现了整个民族的价值结构和心理状态,影响着民族核心价值发展的方向,标志着民族独具特色的风格魅力。这些都是植根于民族骨髓深处的内在精神品质,是中华民族发展变迁过程中能够屹立世界之林而不被摧毁的根本保证之一。
在中华民族长达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早已形成了本民族的精神价值取向。积极向上的价值诉求与温和谦恭的价值手段,深入地影响了中国近现代的社会发展[5]。虽然目前传统的民族精神价值还不够全面,还没有产生理想化的主动自觉,但是其依然为中国社会发展及民族进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使得中华民族能够长期主导国家发展方向。尤其是在近现代中国艰难困苦的阶段,民族精神价值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使得中华民族在战火中历经磨难,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世界舞台上发挥自己的力量。
在气质与品格方面,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存在很大程度的差异。广义来讲,科学精神主要是实证精神,偏于理性;而人文精神更注重伦理,偏向于人道主义。前者为至真,后者为至善。
一切从客观环境出发,是人类社会所有生产实践活动的前提基础。以此为前提分析研究科学性和人文属性对民族精神价值起到的作用。各个民族在社会发展实践过程中,都在不断思考客观现实的存在,逐渐形成了体系比较严谨的科学性文化精神领域,但是即便如此,科学性也没有完全脱离民族精神的人文内涵而独立存在,在科学性中依然蕴藏着一定的人文属性,并形成完善的民族传统文化体系[6]。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以后,我国的科技水平迅猛发展,科学性在民族精神价值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由于受到传统优秀民族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人文精神的属性完善了科学性在民族精神价值上的不足,避免了极端唯科学主义主张的出现。
人文属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在现代信息化技术革命的影响下,科技逐渐成为当今社会的第一生产力,但是它也没有完全脱离人文主义的影响,人性始终积极参与到科技的发展过程中,使得科技带有极为强烈的人文特性,因此现在的民族精神价值具有明显的人文属性特点[7]。人文属性可以利用民族精神价值的真诚高尚等优点,缓和科技技术发展所带来的科技精神上的偏差,有效避免了极端科学主义观点的出现,使社会和民众避免了信仰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整个民族的安定团结,使得民族精神价值得以不断传承和发展。因此可以说人文属性的形成是民族精神价值不断得到体现的有效保证。
在当代我国社会中,虽然国家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科学没有形成极端科技主义,人文与科学也没有背道而驰,全社会的生活状态基本保持稳定,但科学与人文属性之间也存在隐患,二者之间的相互融合还远未达到民族精神价值姿态转换的基本要求。因此,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科技的全面发展,也要注重人文属性的发展进步,全面推进法律规章制度的建设,保障同步跟进精神文明的人文属性,顺利完成民族精神价值的姿态转换。
由于科学性与人文内涵对民族精神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作用,不断推动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因此人类民族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科学与人文的相互整合[8-9]。在当今世界发展联系更加紧密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各个民族朝着同一目标前进,使得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综合国力得到极大提高。但是随着社会结构的改变,也引发了层出不穷、日益尖锐及复杂的矛盾冲突及外延问题,使得民族精神价值发生了变化,迫切需求科学性与人文属性的融合,为现代化建设和民族精神价值的姿态转换提供更强大的动力。
完善全面的民族精神有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同时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发展水平。因此,抓好民族精神的价值建设,对于促进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不同的民族精神价值所起到的作用并不相同,只有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族精神价值才能不断获得进步。在民族精神价值姿态转换过程中,如果只偏重科学或只偏重人文属性,就会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弊端,影响到社会文明的健康进步。为更好地解决当前社会上存在的问题,推进科学与人文的有机融合发展,改革现有社会存在的弊端显得十分迫切。
人才的基本定义涵盖了专业技能、创造力、业务知识等不同的方面[10-11]。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民族精神内在价值的辅助,既要有科学性的内涵,又要有人文性质的属性标准,从而使各种有利条件得到充分发挥。同时,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奠基,而人才的培养就要解放思想,克服传统的文化禁锢,培养出真正具有科学精神与人文内涵的社会可用之才。这些人能够在社会发展建设中运用自身的能力素质,积极投身到社会变革和建设中去,不断增强民族精神价值的底蕴,为民族精神的姿态转换创造出更加优良的外部环境。
中华民族精神近代价值姿态的遭遇和转变,是中国在世界文明中飞速发展的重要经历,这给予我们许多积极的启发与思考。
中华民族精神曾经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12],然而却在西方率先开启的人类文明转型中日益落后。学者们长期以来将其归结于外力压制,因此对于民族精神内在文化制度的发展,尤其是在价值主客体层面中的原因探索还存在很大程度的不足。当我们的传统价值观点与西方价值观发生思潮冲突时,更难以彻底推敲及预判其深层的变化与发展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在民族精神文化方面发生的文化碰撞结果进行更深层次的清理。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其民族精神包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现代我们应将其与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进行高度的价值融合[13]。在融合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两者价值取向上的差异,探索使两者有机统一的方法,依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中华民族精神应当集革命精神、时代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为一体进行融合,而不是将三者简单罗列堆积。近代的先进分子以坚定的探索勇气、优秀的实践品格一步步推动着近代中国的进步。如今,一个全面改革开放的中国正在逐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面对不同于以往的全新挑战,当代中国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以不断强大的国家姿态深刻把握国内外局势,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步伐,推动中华民族精神的繁荣兴盛,使之成为促进中华民族与时俱进、不断走向文明进步的重要精神动力;第二,以更加积极主动的价值姿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强化中华民族精神标识,为全体中华儿女奋力实现中国梦增强精神力量;第三,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第四,我们需要积极创新中国话语体系的思想内容和价值内涵,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思想体系和价值体系,从思想和价值观上真正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从而使中华民族精神体系内价值统一,进一步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当今我国在世界浪潮中站稳脚跟的现实支点以及现代化进程中的“魂”和定力之源。
尽管人类经济文化不断发展进步,但世界对民族精神的价值追求却从未改变。科学能够提升民族精神,而人文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将科学性和人文内涵不断融合进民族精神中,可以令民族精神不断丰富完善,使民族精神的价值逐渐成为本民族的主要标志之一,为民族精神价值的姿态转换奠定良好基础,为民族精神文化的发展指明前进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精神的价值是现代文明事业发展的关键,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