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证的运用及其意义和价值
——关于文学批评课程教学的再探

2021-12-07 02:34孔明玉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文学批评文学作品教学法

孔明玉

(绵阳师范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

就现行高等教育文艺学科领域的课程教学而言,文学批评毋庸置疑是其中的一门既十分注重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又极其重视对实践活动指导的课程。从知识传授的角度看,它所包括的内容和涉及的理论,无疑是十分繁多而又相当丰厚的,诸如文学批评学科属性的科学界定、文学批评活动的发生与发展、文学批评的历史演进与现代内涵、文学批评的多种功能与发挥、文学批评主体与客体的具体构成、文学批评方法的多样性与多元化等。从批评活动实践的角度看,它所关涉的问题其实也不少,这些问题不仅显得十分具体,而且存在着解决的难度,诸如怎样才能深入理解文学批评活动的实践性与操作性,文学批评文本的构成和分类有哪些,作者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理论素养和写作才能,写作的路径和步骤又是什么等。对于这些问题,因为有鉴于不少业内的专家、学者、教师在诸多文章或著述中都已做过较为全面而深入的分析研究,笔者就不再赘述,本文只对文学批评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就文学批评课程的教学而言,可供选择和使用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是相当之多,既有像常用教学法、课堂教学法、复式教学法、现场教学法、运用教学法等这种大型的类别,也有像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实践训练法、读书指导法、参观教学法、自主学习法、任务驱动法等更为细化的分类。面对如此众多的教学方法,作为教师完全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在经过不断地尝试、感知和筛选后,最终找到既切合自己又有益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客观而公允地说,这些教学方法莫不是在历经前人长期摸索和艰苦探寻后的经验总结,都各有其自身的所长和优势。许多教师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长处和优点,且能够收到不同的教学成效。但这些教学方法是否是最优的?谁也无法给出一个定论。正是基于这样的客观事实存在和对于问题的深入考量,并在参阅大量有关统计数据和充分结合自身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例证教学法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

顾名思义,例证教学法就是用例子来证明事实或理论的教学方法。在文学批评课程的教学中,就是通过对某个文学作品或文学文本的深入解读和全面分析,来证明作家在该作品中所描写的生活、讲述的故事、发抒的情感符合客观事实与人的内心的真实存在,进而揭示某种理论——包括创作理论、文学理论、艺术理论、美学理论或是哲学理论、文化理论等之所以能够成立的客观基础和事实依据。纵观文学批评课程教学的历史进程,对于例证教学法的运用,并非始于今天,而是由来已久。尽管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曾历经了各种各样的曲折与反复,曾遭遇了许许多多的困境与难题,但坚定探索、努力前行、持续跃升,却是其矢志不渝的追求和理想。时至当下的文学批评课程教学,对于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已经变得相当普遍,不仅充分展现出攀升的动能、创新的活力、成熟的风致及其特有的示范效应,而且在业内具有了更高程度的共识和认同,其特殊意义和重要价值也得到了越来越更有力的凸显。

例证教学法之所以能够在文学批评课程教学领域产生较高程度的共识和认同,其根本原因在于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们都清楚地看到了它所具有的长处或优点。笔者以为,例证教学法的长处或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例证教学法非常切合文学批评课程教学的内容和特点。众所周知,文学批评是一种立足于当下的文学研究活动,它研究的主要对象包括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思潮、文学流派等,而文学作品又是其最主要的研究对象,这是由文学作品具有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所决定的,因为它是整个文学世界构成的中心,所以在文学批评课程的教学中,把文学作品当作主要例证的数量占比最大。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例证教学法的重中之重就是有目的地对典型例证进行精心挑选,在这样的选择过程中,任何一位文学批评课程的教师都能够充分地拥有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独立主张,既可以把文学作品视为选择的主导,也可以把文学现象、文学思潮、文学流派等当成选择的重点,这完全取决于这个教师文学知识积累的丰富程度,特别是对于某些文学知识的熟稔及其所具有的偏爱和擅长。但在实际的文学批评课程教学过程中,以文学作品作为主要例证,这样的选择无疑是最多和最普遍的。这种在例证选择上的高度契合与深度同构,足以说明采用例证教学法非常切合文学批评课程的教学内容和主要特点。这正是例证教学法的长处或优点的所在和充分体现。其二,例证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对于文学作品、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的认知、理解和把握能力。既然例证教学法非常切合文学批评课程教学的内容和特点,两者又不约而同地把文学作品视为例证选择的主要对象,那么文学批评课程教学的重点就理当是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文学批评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无论是收录于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的大量教学论文,还是刊载于各种学术期刊上的众多文学批评文章,都给予了证实。据有关教师和专家的不完全统计,这两类文章之总和的数量十分惊人。笔者之于统计学只是一知半解,更没有进行过这方面的数据统计,当然不敢苟同这种说法,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较之于新世纪前,无论是对文学作品的深度批评,还是在批评中对文学理论的融入程度,都展现出更强的能力、更高的水平和更大的进步。具体而言,在文学作品的理解上更显全面和完整,在文学作品的认知上更具高度和深度,在文学作品的分析上更富于理论色彩和科学判断,在文学批评方法的选用上更趋于现代性和多元化。文学批评的这种进步,不仅为文学理论积累了丰富的研究资料,而且给例证教学法提供了更多可资抽取的案例,也正是因为如此,学生对于文学作品、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的理解、认知和把握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其三,例证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逐步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或思想方法。关于这个问题,业已有相关的教学法专家阐释得相当详尽而深入,笔者就不再进行赘述,但需要补充的一点是:例证的选择要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主。

倘若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来认知事物和审视问题,就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具有其自身的局限或不足。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例证教学法,自然不能例外。在笔者看来,例证教学法的确存在着最为明显的两个局限或不足。我们都非常熟知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事物都是一种相对意义的存在,或者说都具有各自蕴含的边界。同样的道理,例证、事实、理论也当然具有其各自蕴含的边界,只不过是有着大与小、宽与窄、深与浅的差别。一般而言,因为理论本身所具有的抽象性意义及其涵容的丰富性和深广性,它所蕴含的边界就最大,而例证与事实的指向显得相对具体和实在,它们所蕴含的边界就相对较小,并处于包蕴和被包蕴的关系之中,随着各自的发展与变化,从而更易彼此在这种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正是因为理论、事实、例证都具有各自蕴含的边界,且充满了发展与变化的可能性,所以在这三者之间,就有可能存在着全部的重合,也有可能只是部分的相交,或者是非常微小的联系,甚至是毫无任何关联。由此可见,采用例证教学法来开展文学批评课程的教学,其意图是通过对文学作品这个例证的分析和评判,来充分证明事实存在、理论涵容的全部。客观地说,文学作品欲意对事实存在的全部进行证明,这种可能性的确存在,但要想对理论涵容的全部予以证明,这样的几率实在是极其有限。这也正是例证教学法的局限所在。这是其一。在前面的论述中,笔者已经明确指出,采用例证教学法来开展文学批评课程的教学,它的重点或关键在于对例证的选择,并认为文学作品是其例证选择的主要对象。然而,当我们带着更强的问题意识来进行探寻,它所存在的某些问题也就显现出来,首先面对的就是如何看待作为例证的文学作品,这不仅涉及到一个文学批评课程教师的观念问题,而且关乎到他或她对于文学作品进行怎样理解的认知问题。从微观的角度看,任何一部或一篇文学作品都是一种文本形式的个体化存在,它所具有的内在含蕴或大或小。通常而言,长篇形态的小说、散文、戏剧文学的内在含蕴较大,它们所具有的丰富性、复杂性及其意蕴内存就较大;而篇幅短小的小说、散文、诗歌则较小,其意蕴的装载就要显得相对简单一些。从宏观的角度看,作为审美意识形态范畴的一种存在,文学这个概念的确是显得十分抽象,流溢出浓郁的形而上意味,但文学作品却是一种较为具体的存在,富于形而下意味的所指。基于这样的观念和认知,我们在文学批评课程中采用例证教学法时,如果举证的文学作品的内在蕴含十分狭小,或者是举证的文学作品数量太过滥觞,抑或是举证的文学作品失之于深沉的分析,不仅会冲淡或弱化文学批评知识的传授,而且会大大降低例证教学法的积极意义和价值,乃至于给学生造成这样一些误觉或错判:认为文学批评就是对于文学作品的批评,认为任何一种文学理论都是可以用某个文学作品来证明的。这是其二。除上述两个主要方面外,例证教学法其实还存在其他局限和不足,因为限于本文的篇幅,就不再一一细说。

上述这些关于例证教学法之优长与局限的分析和探究,不过是笔者的一家之言,对于问题的分析是否完整与全面,所提出的观点是否恰当和正确,又是否具有参考的价值和借鉴的意义,只有留待众多的教学同行,尤其是业内的大方之家来加以评判。但它们并不是笔者所要诉诸的重点,而是为了告知所有的同道中人,无论哪一种教学方法,都必定是一种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的存在,例证教学法当然不能例外。作为一名文学批评课程的教学工作者,必须具有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判断。只有基于这种思想观念和认知能力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扬长避短,既充分发挥这种教学方法的优长,又尽力克服它所存在的局限和不足,这无疑是每一位教师最为明智的选择。至于说怎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扬长避短,这没有一定之规的限制,更没有所谓制胜的法宝,只有经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并从中感知、透解、领悟了这种教学方法的真谛,才能找到破解难题的良方。

教学是一门艺术,又是一种学问。这句早已深入教学工作者灵魂的名言,一直激励着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努力探索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不仅使教学本身成为一种真正富有境界的艺术,而且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培养了许许多多有用的人才。既然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在运用例证教学法来进行文学批评课程教学时,如何才能使对例证的选择表现出浓郁的“艺术”韵味,这是每个教师需要悉心思考的问题。在此,笔者主要根据自己多年从事文学批评课程教学的经验积累和心得体会,谈一谈对这个问题的粗浅的看法和认知,以及所予以的积极尝试和主动探索。在笔者看来,作为一名文学批评课程教师首先应当树立一个非常明确的观念:例证教学法只是一种教学方法,例证的选择也不过是其中的一种手段而已,其主要的作用或功能是为传授文学批评知识服务。在这样的基点上,还需要厘清三个问题:例证的对象与分类、对例证的熟知程度及其应当注意的事项。

作为在文学批评课程教学中所使用的例证,理当属于文学的范畴,这是毫无疑问的。这种说法虽然没有任何错误,却显得非常的笼统。在前面的论述中,笔者业已指出的文学批评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思潮、文学流派和文学批评本身,但这依然是一个较为笼统的概念。所以,在运用例证教学法来进行文学批评课程的教学时,我们必须首先厘清例证的对象及其主要分类。关于例证的对象问题,在前面已经讲得十分清楚,就不再重复。笔者在这里主要谈一谈关于例证的分类。要对例证进行分类,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文学的分类,因为文学的分类其实就是例证的分类。在已然成熟的当下整个文学界和文学教育领域,通行的做法是按照文体形式将文学分为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文学,西方文学则分为叙事文学、抒情文学、戏剧文学。这样的分类方法固然简洁清晰,似乎又显得简单了些,既失之于更高的辨识度,也不利于例证教学法的开展。所以,我们必须给文学以更加精确的定位。在此,我们不妨以小说的分类为例,来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就小说的分类而言,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便有着不同的分类。从小说的题材属性来划分,可以分为历史题材小说、现实题材小说,也可以分为工业题材小说、农村题材小说、军事题材小说、城市题材小说、教育题材小说、科幻题材小说等;从小说的创作方法来划分,可以分为现实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现代主义小说、后现代主义小说等;从小说篇幅的长短来划分,可以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微型小说等;从小说的历史发展与演进来划分,可以分为古代小说、现代小说、当代小说等;从小说发展的某个阶段性特征来划分,可以分为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新体验小说等。倘若以更细化的方法或标准来划分,小说的分类就更显具体更为细小,比如对现实主义小说的细分,则可以分为古典现实主义小说、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心理现实主义小说、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等。与此同理,对于散文、诗歌、戏剧文学的分类,也可以依照进行。显而易见,这种从宏观到微观、由大类到细化的文学分类,不一定正确。但这并非是最重要的,笔者的目的是想告诉同行们一个道理:应当以发展辩证的眼光看待文学的分类,绝不能死守陈规、固化观念。作为文学批评课程教学的教师就必须更充分地意识到:把握文学的细分是例证选择的基础。

充分理解和深入把握文学的细分,的确是例证选择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但并不意味着一个文学批评课程教学的教师具备了这个前提,就一定能够非常精准地挑选出优秀而又适合教学的例证。由此而言,它还需要具备另外一些条件,在这些条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对例证的熟知程度与深层把握,尤其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整个文学知识系统和其它社会科学知识系统的熟知程度与深层把握。它既包括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等这些文学内部的知识,也包括哲学、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等这些文学外部的知识。怎样才能抵达这样的熟知程度与深层把握,笔者以为,唯一的办法或途径就是阅读。对各种类型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书籍、社会科学书籍进行大量而广泛的阅读,并力争做到每一次的阅读都是细读和深读。这其中,应当把各类经典的优秀的文学作品作为主要的阅读对象,不仅要熟知这些文学作品的题材发掘、形象塑造、主题凝练、思想内涵、蕴意表达,把握这些作品的创作方法、艺术手段、文体形式、个性风格、语言特色,而且要深入了解隐匿于文学作品背后的诸多内容,如作家的文学观念、创作动机、心路历程、意图呈现、审美领悟等等,且尽力做到对自己在阅读这些文学作品时所具有的审美感知、独特理解、理论分析等进行详实的记录,使之在岁月流逝的无数个风风雨雨之后,仍然能够比较清晰地呈现它们的原貌。与此同时,还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尤其是那些著名学者、理论专家出版的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著述,或者是他们的经典论文。在当今这个资讯事业高度发达、信息资源共享的时代,任何一个从事文学批评课程教学的教师都可以借助网络通讯的强大力量,直接、方便、快捷地搜寻并获得许多诸如此类的资料或例证,把它们运用于各自的教学工作中。这种获取资料或例证的方式,可以说是颇得许多教师的青睐和倚重,但我们必须注意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从各种网络中所收集的这些资料或例证,有很多都存在着录入的错误或遗漏。虽然历经多年的修正、校订和完善,这种错误或遗漏有很大幅度的减少,但仍然存在着,特别是在那些新录入的资料中。当然,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由于不少教师过分地依赖网络通讯,渐渐养成了一种越来越“懒惰”的心理,不仅与纸质文学的阅读渐行渐远,甚至根本不读文学原著,这又何谈对文学作品的熟知程度与深层把握。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应当进行严肃的自问与深刻的反思。

在文学批评课程教师运用例证教学法来进行教学时,还将面临另一个非常重要的难题:教师对于例证的选择,必须充分地考虑到教学对象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亦即教师所列举的例证能够较高程度地适合学生的接受。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当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需要每一个教师不断努力、深入探寻并进行富于典型意义的经验总结。为了切实有效地解决这个难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主要分为两个步骤来进行:第一步是摸清楚学生现有的文学知识储备情况及其具有的文学理解能力和文学认知水平;第二步是对症下药,精心选择适合学生接受的例证。文学批评课程的教学对象,主要是文学系列选修课的大二或大三学生,处于这种年级段的学生,已经陆续地接受了文学史、文学作品选、文学理论等课程的教育,可以说至少在感知层面上具有了文学知识的系统性。虽然各自拥有的知识系统与完整程度不尽相同,对于文学的理解与认知也存有差异,但基本上具备了解读文学的知识基础和感知能力。从更大的知识范围来审视,这些学生在哲学、美学、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等的知识接受与积累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从社会生活与实践的角度来考量,这些学生在社会阅历、生活积累、人生经验、理性判断和审美感知、理论实践、知识运用等方面则具有更大的欠缺。在摸清了学生的这些基本情况后,拿出解决这个难题的办法和措施。具体的做法可以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把例证选择的主要对象置于文学作品的范畴,同时兼顾对文学现象、文学思潮、文学理论等的选取;二是突出古今中外文学名典的主要地位和引领价值,再适度延扩到某些富于特殊美学内涵与艺术创新的优秀作品;三是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现有的认知能力和接受水平,尽量选择有着非常鲜明的当代意义与时代特色的文学精品;四是采取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教学策略,逐步把学生的文学解读与判断能力从简单的低层推升到复杂的高层。因为本文篇幅的限制,笔者就扼要谈一谈其中的教学策略问题。所谓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就是先从那些内在蕴含相对单一、容易解读的文学作品开始,再逐步提高到那些内在蕴含较为丰富、具有一定阅读难度的文学作品,最后再上升到那些内在蕴含相当复杂、极其难以读懂的文学作品。采取这样的教学策略,虽然并不一定是最佳的,但非常适合学生的接受,贴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例证选择中的这个难题也就迎刃而解。

除上述的三个主要问题外,在运用例证法进行教学时,我们还应当注意一些其它事项。这其中,最为主要的是教师对例证的讲解和分析,要具有严密的思维与严谨的逻辑,尽力使讲述的内容和对于问题的分析表现出清晰的条理和鲜明的层次。凡是从事文学批评课程教学的教师无不知晓,对于文学批评方法的介绍、评述和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阐释,无疑是其教学内容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表现出一个教师应有的严密思维和严谨逻辑?又如何表现出清晰的条理和鲜明的层次?每个教师的说法都可能不尽一致,所给出的答案也一定是多元化的。根据多年从事该课程教学的经验积累和不断总结,笔者认为:在对文学批评方法进行介绍、评述时,应当首先从其概念的内涵解释开始,然后是它的历史缘起、主要内容、突出特点及其优长与不足等依序而行;在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阐释时,当以分析其思想蕴含的装载为先,以分析其艺术形式的独特性为后。当然,这仅仅是笔者的一种经验之谈,未必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相信许多教师都有其各自的经验总结和独到见解。无论怎样,在进行文学批评课程的教学中,我们都应当注意这样的事项。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例证教学法,通过对各种例证的精心优选和具体运用,不仅能够培养教学对象从下到上、从低到高、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学习习惯、思维能力和认知方式,而且有助于教学对象充分地运用例证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各种各样看似抽象而又深奥的理论问题,从而达成实践与理论的融贯和统一。由此可见,例证教学法的确有其独特的所长和优势,不啻是一种普遍适用的良好的教学方法,一定能够为国家培养出许多优秀人才。这便是作为例证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当然,这只是就例证所富有的普遍意义而言。

作为在文学批评课程教学中使用的例证,无疑是一种文学属性的例证,与其他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中所使用的例证相比,具有着非常独特的审美意义和认识价值。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是这个世界的中心,语言是人类存在的家,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是以表现人为中心,是一种关于人的学问。正因为这种独特的审美意义和价值,文学给我们提供了一种逐级跃升的关于人的认识的路径或方法。首当其冲的是,文学既教导着每一个人“认识你自己”,又引领着人类认识许许多多与自己熟悉或陌生的同类;再深入地审视,文学使我们能够充分认识到人的存在是一种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本质并存;从更为宏大的视野考量,文学又是一种丰赡而深邃的折射,蕴含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世界的前行、人类的进步。如果说文学是一种真善美的高度融合与统一,那么所有文学例证都在诉诸我们一个非常深刻的真谛:要努力探知真、要真心拥抱善、要时刻发现美。这正是作为文学例证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猜你喜欢
文学批评文学作品教学法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文学批评新生代专栏·刘诗宇
初中英语“三段四部式”写作教学法的实践探索
异步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思考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色彩之喻与中国文学批评——以先秦两汉为中心
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数学实践教学法的创新策略探讨
文学批评史视野里的《摩罗诗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