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国
(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骨外科二病区,贵州 毕节 551799)
髋部骨折多由低能量损伤引起,老年人因身体机能退化严重,很容易出现髋部骨折,从而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目前,内固定术为治疗髋部骨折的传统治疗方式,该方式手术费用低,但手术时间较长,且治疗效果受内固定技术、骨折位移程度的影响,患者预后较差[1]。随着外科手术的发展,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也逐步应用于外科手术治疗中,该手术方式操作简单,避免了内固定术可能存在的骨折畸形愈合、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甚至股骨头坏死情况的发生,能够减少患者痛苦,提高患者与家属的满意度[2]。基于此,本文旨在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57~81岁,平均(62.57±1.42)岁;骨折类型:股骨颈骨折2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7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58~83岁,平均(63.04±1.85)岁;骨折类型:股骨颈骨折2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实用骨科学》[3]中髋部骨折的诊断标准者;经X线片确诊者;具有手术适应证者等。排除标准:病理性骨折者;多发性骨折者;合并严重心、肝、肾等疾病者等。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且本研究经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手术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内固定术治疗:将患者调整为仰卧位,全麻处理后于髋部关节处切开适当的切口,将股骨暴露出来,然后调整骨折处,使骨骼恢复正常,并通过克氏针的方式进行固定。最后,通过导针定位仪器在股骨大粗隆下部2 cm处刺入导针,使用C型臂X线机一边监测导针具体情况,一边进行调节,并针对患者需求,选择出最佳的动力髋螺钉(DHS),放入股骨颈内,拓展导针刺入孔,在股骨两侧,通过套钢板的方式,将DHS固定,冲洗伤口,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伤口。观察组患者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将患者调整为仰卧位,全麻处理后,于髋关节处切一13~17 cm的切口,适当处理肌层,使其与股骨分离,同时切开关节囊,将大小转子调节到正常位置后,通过粗细适中的钢丝,将其固定。于小转子上1 cm区域将股骨颈截断,同时将其拿出,常规处理髋臼,将臼杯放置到准确位置,以小组隆为基准,按照15°角的方向,将髓腔扩大,针对手术要求,将最佳假体放入到髋关节后,复位并测试、调节关节松紧度、头臼匹配,直至达到标准,然后清洗伤口,置入负压引流管,缝合伤口。术后两组患者均给予预防手术切口感染处理,且均于术后随访6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手术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首次负重时间。②髋关节恢复状况。术前和术后6个月后采用Hs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HHS)评估两组患者髋关节恢复状况,HHS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髋关节恢复状况越好。③骨代谢指标水平。分别于术前和术后6个月采集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以3 000 r/min的转速离心5 min,取血清,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骨钙素(BGP)、甲状旁腺激素(PTH)、骨碱性磷酸酶(BALP)水平。④炎性因子水平。血清采集与制备方法同③,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检测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7 d血清白细胞介素 -1(IL-1)、白细胞介素 -6(IL-6)、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两组间比较行t检验,多时间点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手术情况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后首次负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s)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术后引流量(mL) 术后首次负重时间(d)对照组 40 92.33±11.23 147.88±33.23 102.43±12.33 41.78±4.67观察组 40 77.45±8.78 173.42±30.23 145.37±18.76 30.11±3.21 t值 6.602 3.596 12.097 13.024 P值 <0.05 <0.05 <0.05 <0.05
2.2 髋关节功能 与术前比,术后3、6个月两组患者HHS评分均呈升高趋势,且术后3、6个月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HHS评分比较(±s, 分)
注:与术前比,*P<0.05;与术后3个月比,#P<0.05。HHS:Hs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3个月 术后6个月对照组 40 59.42±7.35 73.44±5.12* 80.25±5.14*#观察组 40 59.96±7.88 82.10±5.76* 92.79±4.16*#t值 0.317 7.107 11.994 P值 >0.05 <0.05 <0.05
2.3 骨代谢指标 与术前比,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血清BGP、PTH、BALP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骨代谢指标水平比较(±s)
注:与术前比,*P < 0.05。BGP:骨钙素;PTH:甲状旁腺激素;BALP:骨碱性磷酸酶。
组别 例数 BGP(ng/mL) PTH(ng/L) BALP(U/L)术前 术后6个月 术前 术后6个月 术前 术后6个月对照组 40 15.79±2.56 20.43±1.65* 43.43±3.11 53.33±4.12* 12.33±4.35 14.47±4.45*观察组 40 15.77±2.54 27.37±2.21* 43.87±3.12 69.37±5.33* 12.36±4.34 18.46±5.31*t值 0.035 15.915 0.632 15.059 0.031 3.642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炎性因子水平 与术前比,术后7 d两组患者血清IL-1、IL-6、TNF-α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指标水平比较(±s, pg/mL)
表4 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指标水平比较(±s, pg/mL)
注:与术前比,*P < 0.05。IL-1:白细胞介素 -1;IL-6:白细胞介素 -6;TNF-α:肿瘤坏死因子 -α。
组别 例数 IL-1 IL-6 TNF-α术前 术后7 d 术前 术后7 d 术前 术后7 d对照组 40 45.56±4.23 22.34±3.79* 48.56±5.13 27.15±3.56* 63.86±16.41 49.43±13.21*观察组 40 45.55±4.20 16.47±3.22* 48.58±5.14 18.47±3.12* 63.82±16.40 30.38±7.77*t值 0.011 7.465 0.017 11.597 0.011 7.861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若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进行保守治疗,治疗周期较长,且长期卧床易导致尿路感染、深静脉血栓、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因此在患者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进行手术治疗。传统的内固定术虽然能够促使患者骨骼愈合,术后髋关节能够恢复正常,但是对于患有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来说,其骨质量承受能力较低,因此固定螺钉极易在体内松动,导致固定不稳定、脱落,从而引发较多术后并发症,直接影响预后康复效果,且内固定术手术时间较长,需要长期住院休养,导致住院成本较高,部分患者难以接受[5]。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指用人造髋关节置换所有或部分髋关节的手术方法,从而达到缓解关节疼痛,矫正畸形、恢复和改善关节运动功能的目的。此外,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与骨面接触面积更大,可对骨形成良好的支持作用,能够减少因生物力学作用改变导致的骨丢失,从而加快患者骨骼愈合,避免出现骨骼愈合延迟等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加快患者病情康复[6]。本研究中,术后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后首次负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均高于对照组,术后3、6个月观察组患者HHS分值高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血清BGP、PTH、BAL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表明相比于内固定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可缩短手术时间,改善患者骨代谢指标,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从而促使患者早下床活动,但出血量较多。
手术属于创伤性操作,可引起机体免疫调节失衡,炎性因子水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机体细胞免疫状态,其中IL-6属于急性期损伤早期促炎因子,抑制软骨细胞合成蛋白多糖,从而对软骨的降解和吸收产生促进作用;此外,其还可与TNF-α共同诱导软骨细胞,导致胶原酶对胶原的降解,从而引起滑膜炎症等;而IL-1是一种重要的炎性介质,在急慢性炎症的致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可对软骨细胞、成纤维细胞及骨代谢产生影响,且其水平与手术应激及严重程度呈正相关[7]。与内固定治疗相比,虽然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创伤较大,局部组织损伤相对严重,但该方式通过置入人工髋臼的方式,可有效避免髋臼软骨、股骨头之间的摩擦,降低术后神经系统应激反应,从而减少炎性介质的释放,达到有效促进患者术后恢复的目的[8]。本研究中,术后7 d观察组患者血清IL-1、IL-6、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表明相比于内固定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可减轻患者体内应激和炎症反应,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综上,相比内固定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可缩短手术时间,改善患者骨代谢指标,减轻患者体内应激和炎症反应,从而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促使患者早日下床活动,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