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新刚
(青岛市市南区软发中心 山东青岛 266000)
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背景下,青岛市作为“一带一路”的双节点城市和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战略地位可见一斑。2020年,青岛市实现生产总值12400.56亿元,同年,深圳与广州的生产总值分别为27670.24亿元与25019.11亿元。作为新一线城市,青岛市的整体经济实力和原一线城市之间有较大差距。而探究这一差距的根源,还需从青岛各区市的经济竞争力的情况来考察。2020年,青岛各区市中,西海岸新区的生产总值最高,达3751.16亿元,李沧区和莱西市的生产总值较低,分别是545.88亿元和551.87亿元。由此可见,各区市经济发展两极分化态势明显。因此,评估和审视青岛各区市的经济竞争力,明晰不同区市之间的差距,把握不同区域的竞争优势,对于抓住新的发展机遇,提升青岛市城市整体竞争力至关重要。
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区域经济竞争力展开研究。ShaleenSinghala(2013)等认为城市复兴和商业战略不是相互脱节的,据此提出了由再生和产权主导的、与商业战略相联系的城市竞争力评价层次模型,并用于评价英国城市的竞争力。Juan José García Ochoa等(2017)认为地区竞争力的决定因素有经济业绩、劳动力市场业绩、基础设施和法令、基础教育和医疗保健、合格的人力资本、基于经济的知识六大方面,并以此构建了能够评价三个地理级别(国家、州和市)的竞争力评价模型。Hiro Ichikawa等(2017)依据采用全球电力城市指数(GPCI)编制的全球主要城市竞争力排名,从经济、研究发展、文化交流、宜居、环境、生态等六大方面对排名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A.Seitkazieva(2018)等认为区域竞争力与管理决策无直接相关性,关键因素在于知识潜力,并通过建立模型得出了影响阿拉木图市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为知识潜力、创新潜力、技术潜力、出口潜力和工业化潜力。
国内对于区域竞争力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末。理论研究主要围绕区域竞争力模型的构建,王秉安(1999)等认为区域竞争力由三个直接竞争力因素即产业、企业和涉外竞争力,以及支撑它们的四个间接竞争力因素即经济综合实力、基础设施、国民素质和科技竞争力构成。实证研究主要采用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聚类分析对不同区域的竞争力进行评价。俞海飞与肖明月(2014)采用因子分析法对长江流域35个城市的竞争力进行评价排名,并分析了不同城市的竞争优势和劣势。庞汉(2014)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从地域分布、发展类型、发展特征、发展特色五个方面对广西省县域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发展建议。唐石(2015)基于由效益、基础、消费、结构、科技五个方面自建的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法评价了江苏省三年的县域竞争力,并将县域分为最发达、较发达、中等发达和欠发达四种类型。赵晓兰与王慧(2015)运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方法,分析了菏泽市县域竞争力。唐斌杰等(2016)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川南市28区县的经济竞争力。张传娜(2017)采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了吉林省县域的经济竞争力排名,并分别从发展趋势、经济发展条件、金融水平、经济结构、经济发展质量方面分析了竞争力的情况。
综上所述,现有的关于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文献成果为本文提供了研究基础。但是,纵观现有成果,对青岛各区市经济竞争力的评价研究几乎没有。作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城市,青岛各区市经济竞争力的强弱对于实施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工程意义重大,只有进行客观评价与定位,发挥优势和凸显特色,才能真正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明确各区市传统动能的弱势以及新动能的着力点,才能更好地为青岛各区市乃至整个青岛市的经济发展赋能。因此,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对青岛各区市的经济竞争力进行评价,以期为青岛市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实现协调发展、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提供实证依据和决策参考。
本文在现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青岛市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现实需求,遵循科学性、前瞻性、系统性、动态性的原则,从经济实力、政府管理效率、对外经济交流、经济发展潜力、人民生活保障五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便为下文青岛各区市经济竞争力的评价提供支撑。
经济实力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最直观的表现,是区域竞争力评价的基础,也是竞争力贡献的主要因素。同时,经济实力是多因素影响的结果,是经济规模、产业与企业的综合表现。因此,本文选用地区生产总值和地区人均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作为描述地区经济规模的指标。选取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作为描述产业结构的指标。选取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和建筑业增加值作为描述地区产业发展的指标。
政府管理效率对市场经济的活力有重要的影响。在青岛市经济转型与动能转换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亦需在出现信息不对称、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等市场失灵问题时,发挥政府对经济发展的调控与管理职能。而政府的职能作用主要体现在政府的公共管理能力和服务效率方面。因此,本文选取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与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作为政府管理能力的量化指标。
对外经济交流是影响区域竞争力的重大因素。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作为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青岛各区市的对外经济交流频繁,对于拓展国外市场和引进技术、人才等优势资源,推动经济动能转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构建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时,加入对外交流的相关指标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本文选取出口额以及进出口总额两项指标作为对外经济交流的量化指标。
经济发展潜力是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认为,在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发展潜力应体现为连接传统动能与新动能的纽带,以及在长期的发展中所形成的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考虑到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数额连接着过去发展的结果与未来发展的能力,本文选用其作为反映地区发展潜力的指标之一。科技与教育是经济转型和动能转换的持续推动力。因此,本文选取授权发明专利数、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数作为科技发展的代表性指标,选取万人普通初中学校数作为教育发展的代表性指标。
人民生活保障是经济发展成果的直接体现,是经济竞争力水平在社会领域的重要参照,对于区域经济竞争力评价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本文选取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人均可支配收入、卫生机构数量作为反映人民生活保障水平的指标。
综上,本文在进行青岛各区市经济竞争力评价时,构建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基于以上述评价指标体系,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青岛市各区市经济竞争力进行定量分析。实证分析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青岛各区市统计公报及年鉴、《青岛市统计年鉴(2018)》。
主成分分析法的原理是将众多指标的有效信息提取出来,对有关联的指标简化降维,转化成若干个主成分,作为评价的新依据。可以有效解决指标间反映的信息重合的问题。
运用SPSS软件对2017年青岛市十个区市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选择相关系数矩阵法对主成分法适用性进行检验。输出的结果中,65%以上的指标间相关系数大于0.3,因此适用主成分分析法。依据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提取主成分,由输出结果可知(见表2),当提取三个主成分时,累计贡献率为87.53%,表明这三个主成分涵盖了原始指标的大部分信息。
表2 解释的总方差
采用最大方差法对因子旋转,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发现每个主成分对原指标的解释具有侧重性。第一主成分主要反映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人均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建筑业增加值、出口额、进出口总额、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额、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指标信息,因此,该主成分可命名为竞争规模与结构。第二主成分主要反映了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授权发明专利数、万人普通初中数、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人均可支配收入、卫生机构数量的指标信息,因此,该主成分可命名为竞争效益与潜力。第三主成分主要反映了人均财政支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指标信息,因此,该主成分可命名为竞争效率与动力。这三大主成分从不同的角度对青岛各区市经济竞争力进行了诠释。从新旧动能转换的视角来看,规模与结构代表了传统动能的存量状态,也是新动能的着力点;效益与潜力代表了动能转换取得的成果以及未来的持续发展空间;而效率与动力则成为二者的桥梁和纽带,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推动了结构和规模的变化并将经济发展的成果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紧密相连。
设三大主成分分别为F1、F2、F3,综合得分函数为F。由得分系数矩阵可得:
F1=0.144X1+0.101X2+0.101X3-0.001X4+……-0.013X16+0.009X17
F2=-0.026X1+0.064X2+0.064X3-0.001X4+……+0.177X16-0.140X17
F3=-0.093X1+0.042X2+0.042X3+0.391X4+……-0.088X16-0.068X17
以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依据确定权重,得出综合得分函数表达式如下:
F=0.42F1/0.87+0.33F2/0.87+0.12F3/0.87
从上述表达式可看出:F1(竞争规模与结构)对F的贡献率最高,F2(竞争效益与潜力)稍次之,F3(竞争效率与动力)对F的贡献率相对较小。根据综合及单个主成分的得分函数,得到青岛各区市的经济竞争力及单项竞争力的得分和排名(详见表3)。
表3 青岛市区域经济竞争力评价得分
由表3中数据可知,青岛各区市发展不平衡,市北区、城阳区、即墨区、李沧区、胶州市、莱西市、平度市的综合得分小于零,即位于平均水平之下;从空间分布情况分析,沿海区市的经济竞争力较非沿海区市强,经济发展状况较好。
西海岸新区经济竞争力排名第一,竞争规模与结构得分第一,且远高于第二名;竞争效益与潜力排名居中,得分小于零,低于平均水平;竞争效率与动力排名靠后,略低于平均水平。表明西海岸新区在竞争规模与结构方面的优势最大,对其综合得分的正向贡献最大。
崂山区竞争规模与结构方面排名居中,得分微略低于平均水平,即该区在以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为代表的竞争规模与结构方面,与西海岸新区差距较大;竞争效益与潜力得分较高,该区居民生活及科技创新水平较高,大幅度提高了该区的经济竞争力;竞争效率与动力排名第一,第二名与其差距较大,可以看出其在消费方面处于竞争优势。
市南区竞争效益与潜力得分排名第一,该区人民较高程度的享受经济发展成果(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排名第一),科技发展水平也较高;在竞争规模与结构方面,排名第三;竞争效率和动力得分排名靠后,消费动力不足。
城阳区、胶州市、市北区、即墨区排名居中。城阳区的消费动力充足,较大程度提高了其竞争力;竞争规模与结构、竞争效益与潜力得分处于青岛市平均水平,与其综合排名较为相符。胶州和即墨有相似之处,二者的竞争规模与结构排名分别为第二、第四,虽不能与西海岸新区相提并论,但与其余地区相比,仍占有优势;竞争效益与潜力得分排名均靠后,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竞争效率动力方面,胶州得分较即墨高,二者分别排第四、第八名。市北区在竞争效益与潜力方面较占优势,居民生活水平在青岛各区市中排名靠前;但竞争规模与结构、竞争效率与动力方面排名倒数,处于劣势,大大拉低了其得分。
李沧区、平度市、莱西市在三个方面排名均偏后,说明三个区市在竞争力方面处于弱势地位,缺乏增强经济竞争力的支撑点。李沧区竞争效益与潜力得分排名第四,竞争规模与结构得分排名最后,经济规模体量最小。平度市与莱西市的得分排名类似,在竞争规模与竞争效益方面排名倒数,但在竞争消费动力方面,二者排名状况相对靠前。
为了更好地体现青岛各区市的经济竞争力特点,明晰不同区市的优劣势,本文进一步采用K-MEANS法进行聚类分析。聚类分析将分析对象依据数据划分成若干子集,每个子集间的对象彼此相似,而不同子集之间不相似。根据青岛各区市整体发展情况,对青岛市各区市经济竞争力进行聚类分析的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青岛市区域经济竞争力聚类分析结果
第一类(发展速度快,潜力大,竞争优势明显):西海岸新区。竞争力强,为国家级新区,发展迅速。西海岸新区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占据战略地位。区位优势明显,位于山东蓝色半岛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圈内,海岸线狭长,海洋贸易交通便利,辐射域广。政策优势明显,多个经济开发区与生态园区等驻扎于此,科研机构和高校数量较多,为新动能的培育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第二、三产业发展迅速,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港口航运、家电电子、机械等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海洋经济生产总值领先其他区市。同时,高端服务业发展迅速,主要代表有信息科技、旅游度假等。西海岸新区拥有世界第七大港口,吞吐量高,外贸优势明显,对外开放程度高于其他区市,进出口产品以机电、高新技术产品为主,发展空间和潜力大。
第二类(竞争力各方面较均衡,特色较突出):崂山区。竞争力较强,且排名仅次于西海岸新区。各方面发展较均衡,产业特色凸显,崂山区已开启“全域旅游”模式,利用自身优势,致力于打造品质休闲度假区,以崂山风景区和海岸线旅游带动当地产业的发展;同时,其依靠金家岭金融区,进行金融综合改革,致力于打造青岛市金融业产业聚集地。
第三类(发展较早,模式较成熟,但速度较慢):市南区、市北区。市南区和市北区是青岛市发展最早的城区,发展模式较成熟,具有一定的二、三产业的基础,人民生活水平较高,科技水平与人才质量好,为发展的主动能;但是近年来随着一些行业的迁出,以及发展空间相对饱和,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短时间内无法完成,传统动能向新动能的转换存在较大困难。
第四类(发展较迅速,潜力较大,但基础较弱):即墨市、胶州市。以上两个市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地区,发展较为迅速。经济总量大,以第二产业为支撑点,但人民生活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未来发展潜力较大,均有未来发展的优势依托。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对于新动能的培育需求比较迫切。特别是即墨区以“青岛蓝谷”为发展依托,打造核心经济区,吸引高端人才大力发展科技,把握沿海优势发展海洋经济,抓住政府建设海洋强国的政策机遇,打造特色产业以增强竞争力。
第五类(发展速度慢,竞争优势不明显):李沧区、城阳区、平度市、莱西市。以上四个地区虽然经济竞争力水平不尽相同,但竞争规模排名均靠后,即经济总量较小;相较平度与莱西市,城阳与李沧区在短时间内大幅提升竞争力的空间不大,调整和发展速度较慢。李沧区靠近市南、市北区,受其影响,第三产业在其发展中占优势,定位于服务、科技导向性城区,但竞争力相比西海岸、市南等城区弱。平度市与莱西市竞争力水平低,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城镇化率低,人民生活水平较其他区市差,亟需培育新模式、新业态,以发挥现有的资源优势,促进新动能的形成。
本文通过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法对青岛市各区市的经济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研究发现:青岛市各区市竞争力各有特点,以西海岸新区为代表的西南沿海地区的竞争力高于其他地区;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各区市竞争力呈现出一定的聚集现象。总体来看,青岛各区市发展不平衡,经济竞争力差距较大,“木桶效应”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青岛市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在新形势下,经济竞争力的提升也伴随着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未来青岛市应该把握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的契机,加快各区市产业升级,打造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地,补短板、强弱项,拓展产业承载空间,提升产业优势特色,大力发展蓝色经济、特色旅游业、金融服务业等,形成特色产业集群与园区。在此基础上,逐步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以实现各区市特色发展与青岛市整体竞争力提升的共同推进,在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转型中充分发挥青岛市的引领和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