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飞娟 龙樟 周培山 王良 谢芋江 文雄
摘要:创新实践教育作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当前教育改革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结合当前双一流建设目标,针对中国科技发展对社会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该文对基于项目制的学研融合教学模式进行探索,提出紧密结合课内外创新实践基础知识,采用“计划教学—开放实验—课外科研活动”实践,以项目为引导,以导师制为抓手,整合的教学方式,创新实践教学新模式,为双一流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项目制;学研融合;实践教学;培养模式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improve students' creative ability and practical ability, innovative practical education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current educational reform.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goal of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China'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is in urgent need of high-level and innovative talent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eaching mode of integration of study and research based on project system and proposes to combine the basic knowledge of innovation practice in and out of class closely. The practice of "planned teaching-open experiment-extracurricular scientific research activities" is adopted, and the integrated teaching mode is innovated with the guidance of project and the tutorial system as the starting point, so as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double-first-class professional talents.
Key words: project responsibility system; Integration of study and research; practical teaching; training mode
引言
随着我国双一流建设的推进,对高等院校育人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重理论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应用能力不强,创新能力培养不够。如何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促发学生研发创新意识及其能力是双一流建设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1]。
1 学研融合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实践教学是现代化教育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具有巨大的作用,是促使知识向能力、素质转化的有效途径。传统的实践教学环节大多是为了完成实验教学任务,没有将实践教学与科学探索有机结合起来。大多数工科创新实践类课程都通过固定的实验套件或仪器设备来开展教师固定的验证性或半开放性实践项目,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因为实验器材的固定性,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在课程中的创新创作,导致创新实践课程只是“走走形式”,流于表面,未与专业及创新教育紧密联系起来,导致创新教育模式始终停滞不前,无法真正起到促进学校和学生发展的作用[2,3]。
国外的麻省理工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已经长期开展专职研究人员与大学生一起进行科研创新活动,而国内高等院校由于科学探究引入本科教育較晚,且本科专业教育与科研创新相结合的途径少,导致目前本科生科学创新水平较低,科研素养和创新思维培养不显著[4,5]。因此,基于本科专业特色与学科特点,将本科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当前实践教学过程中,探索出一套符合高等院校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教学模式,肩负起新时期下高素质、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使命,全面建设专业教育与创新实践融合的教学模式和运行体系,将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教育全过程,从而大大促进我国高端创新人才和工程实践技能人才“二元支撑”人才的培养。
2 项目制的学研融合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结合当前双一流建设目标,针对中国科技发展对社会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开展基于项目制的学研融合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工作。紧密结合课内外创新实践基础知识,采用“计划教学—开放实验—课外科研活动”实践,以项目为引导,以导师制为抓手,整合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掌握科研创新基本方法和技能,创新实践教学新模式,构建一支专创结合、多学科交叉、高水平、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将基于项目制的学研融合实践教学模式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具有示范性、代表性的实践教学方法。
2.1 实践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探索
在层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支持下,提出专业教育与实践融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借助创新实践竞赛及活动,以具有趣味性、协作性、设计性和技术增强性的实践环节激发学生积极性及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同时,提出基于项目制教学的开放实验室建设方案。通过具有设计性、趣味性、协作性、多学科交叉性和技术增强性的实践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积极性及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根据革新的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对实验室设施进行规划布局,建立由设计到制造、由浅入深、由模块到系统的实验室实践内容布局,以开放的管理制度使得学生可以充分地利用实验资源,从而提升创新实践教学效果。加强课内与课外实践环节,实行贴近专业、突出应用、面向社会需求的创新实践培养模式,大大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践环节,建设学生课外实践自学培训与交流网络平台和开放实验室。丰富课程资源建设,广泛吸收网络电子资源,跟踪最新技术热点和技术发展趋势,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形成一体化的创新实践课程教学资源集成平台,以具有分层次、协作性、设计性和技术增强性的实践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6]。
2.2 “導师制+项目制”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导师制+项目制”协同育人模式包含导师制和项目制两个部分,二者相辅相成,建立“教、学、仿、做”由浅入深、由模块到系统的实践环节布局,使学生确定感兴趣的研究方向,锻炼研究方向。通过教-导融合,增强师生学术交流,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从而提升实践教学效果。具体表现在:
1)师生双选,确定关系。根据教师经验在学生中进行宣传,学生根据导师研究方向进行相应老师的选择,双方建立联系[7]。
2)学生学情分析,确定方向。导师通过自己丰富的教学、研究经验,对学生进行学习情况及能力诊断分析,结合学生的兴趣特长,与学生共同确定小课题、项目及比赛、技术调研等。
3)开放指导,反馈融汇。为有效地配合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按教学模式将实验室划分为“基础、应用、拓展”三部分,这三部分既相互区分又相互联系,由设计到制造,由浅入深,形成进阶式、层次化的实践教学环境。让学生逐步掌握创新设计软硬件基础、创新开发与制作等进阶式实用技术。
2.3 “教-导”融合的教育模式研究
教师既要做到课堂教师,也要做实践课程的教师,又是课外科研中的导师。要做到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有效结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验教学经验,又要有良好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而能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给予理论和实践方法的“教”,又能在综合性、设计性项目中给予科学探究思路、探究方向及科技创新的“导”[8,9]。
3 结语
基于项目制的学研融合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的开展是双一流高校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环节拓展新的思路,进一步将丰富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探索出一套符合高等院校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肩负起新时期下高素质、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使命,全面建设专业教育与项目制学研融合的教学模式和运行体系,推动教育创新,从而大大促进我国高端创新人才和实践人才“二元支撑”人才的培养,学到许多过去课堂学不到的经验性的知识。
参考文献:
[1] 樊建慧, 孔英, 田余祥. 基于学研融合的医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卫生职业教育, 2016, 34(008):2-3.
[2] 张志国. 地方应用型高校"GPS原理与应用"项目制教学改革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 2018, 13:59-61.
[3] 万子兵, 隋建峰. 实验教学与科研结合的教学模式探讨[J]. 基础医学教育, 2010, 012(012):1188-1190.
[4] 钟家伟, 黄飞. 应用性本科高校数学建模课程项目制教学的研究[J]. 中外交流, 2017, 12:148-149.
[5] 张志刚, 殷科生. 加强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探索[J]. 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 2011.
[6] 杨绍明, 易小梅, 查文玲,等. 导师制与项目制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 2018, 382(40):181-182.
[7] 占丹, 肖作安, 雷克林,等. "导师制+项目制"协同育人模式的探讨与思考[J]. 教育教学论坛(20):2.
[8] 熊峰, 蒋文涛, 李亚兰,等. 国际合作跨学科项目制教学模式研究及在土建专业群中的应用[J]. 中国建设教育, 2017, 5:123-128.
[9] 林俊. 浅谈高校动画专业项目制教学改革中的问题[J]. 亚太教育, 2015, 5(14):53-54.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姓名:温飞娟,性别:女,出生年月:1993-06-30,民族:汉,籍贯:陕西西安,学历:硕士, 学校:西南石油大学,研究方向:智能制造及相应教育学研究。
基金项目:南充市社科研究“十三五”规划项目(NC2020C158,NC2020C159);教育部2021年第一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2101398047);南充市校科技战略合作专项(19SXHZ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