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2021-12-06 11:11强伟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高职高专职业能力

强伟

内容摘要:高职高专在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的同时,也承担了为社会培养专业型、实用型人才的责任,文化教育是职业能力培养的基石,二者缺一不可。在目前的教育模式下,文化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通过策略探讨和实践教学的方式,提出高职高专语文教学改革的可行性方法。

关键词:高职高专 职业能力 语文教学改革

高职高专在社会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每年向社会输送大量的专业型、实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职业能力是高职高专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在我国大部分的高职高专院校中,职业能力的培养由专业课的理论能力和实习阶段的实践能力两部分构成。而为了更好地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很多学校压缩了文化类公共基础课的学时,公共基础课成为了专为考试而生的课程,其中也包括在中学时期非常重要的语文课。

高职高专的大学语文作为基础课,其能够培养学生對于民族语言文化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语言文字的应用水平,这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一.高职高专语文教学改革的原因

1.高职高专语文教学现状

大学语文作为公共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多学校并没有受到重视。有些学校的大学语文只开设了一个学期,授课时间短,加上专业课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学生无法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导致文化素养的薄弱。同时,大学语文课程本身也存在问题,一方面,教材的内容与职业教育的要求不匹配,课文多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缺乏与职业需求相适应的实践环节;另一方面,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只在于课本的语文知识,重点讲解基础知识和课文本身,缺少和现实的互动,与职业教育的需求脱节,同时也无法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2.高职高专学生文化素养现状

在职业技能考核压力和大学语文教学本身问题的双重作用下,学生对于大学语文课的认知也存在问题,多数学生只是抱着完成学分的目的学习大学语文。突出工具性,忽略人文性是目前高职院校中大学语文课存在的问题,而这也导致了很多不良的后果,如很多高职学生的文化素养低下,对于中外文化知识的理解肤浅,连一些简单的应用文字都写不好,有时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也存在偏差,严重影响其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工作实践中交流能力的发展。这足以说明文化教育在职业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二.高职高专语文教学改革的策略

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高专教育的核心内容,而文化素养是职业能力培养的基础。文化素养的不足,会导致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产生偏差,同时降低对于文字的敏感性,从而使其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效率低下、工作中的交流能力不足;即便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大学语文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基础课程。因此,明确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严格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不仅是文化教育的需要,也是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1.巩固大学语文公共基础课的地位

要巩固大学语文公共基础课的地位,首先就是要增加学时,将一学期的课程延长至一学年,每周不少于4学时,以此增加大学语文课的学时比重;其次可以提高学分占比,这样就能从制度上提高对于大学语文的重视。除此之外,相关的语文类课程均可以作为选修课开设,如《文学理论》《文学鉴赏》《应用文写作》等,这些课程能够在大学语文的基础之上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从而提高学生对文字的敏感性,提高工作生活中语言文字的应用水平。

2.完善教学目标,改变教学策略

由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可以明确,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并不应局限于课文本身,而是在此基础上与学生的职业需求相联系。如各类应用型文本是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活中经常碰到的,因此可以增加模拟职场的实践环节,重点在应用文本的写作和表达上,这样才能更加巩固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教学上,也没有必要要求学生对教材的文本进行专业性的深入解读和理解,将目光集中在“职业教育基础能力的培养”上,使大学语文和职业教育的目标相契合。

3.严格考核制度,提高学生对大学语文的重视程度

大学语文不受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考核的形式化。作为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的考试通常比较简单,不会对学生的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学生即使不听课也能通过考试,这就进一步削弱了大学语文的课程地位,学生的文化素养也越来越差。鉴于此,可以适当提高大学语文课的考试难度,将考试内容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应用类文本的考察,检查学生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同时还可以将语言文字相关的考核或证书作为通过大学语文课程考试的必要条件,如普通话的等级,语文师范需达到二甲,其他师范类需达到二乙,只有达到相应专业的普通话等级要求,才能通过大学语文的考试。这些举措,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对大学语文的重视程度,从而达到牢固语文基础知识的目的。

三.高职高专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

明确语文课在高职高专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还需要结合不同的专业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本文以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大学语文课为例,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

1.将大学语文与专业内容相结合

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因此学生的学习目的也比较明确,对于大学语文这样的公共基础课而言,教材内容与专业内容很难产生联系,这就造成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为考试而学习的情况。在教材不能契合所有专业内容的情况下,适当改变教学方法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如在诗歌教学中,可以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美术教育专业进行《蒹葭》的学习时,学生通过阅读体会,感知诗歌的意境,教师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营造出一种画面感,并利用画笔将其描绘出来。在音乐教育专业学习《鹊桥仙》时,教师主要利用歌曲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并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对最后一句的理解。在旅游管理专业学习《春江花月夜》等课文时,可以将课文的景象与旅游相结合,在课堂上进行场景介绍。将课文内容与专业能力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能深化学生对课文本身的理解,加强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同时也能通过教学锻炼其职业能力,还可以将文化教育和职业能力相结合,使职业能力更加具有人文性,而不再是冷冰冰的工具,这也是潜移默化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一种方式。

2.在课文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

大学语文课程不仅能够传承中国语言文化知识,还能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而言,这一点尤为重要。高职高专的学生或多或少都经历过学业或心灵上的挫折,而职业成长的压力又增添了他们的心理焦虑。因此在他们三观成型的关键时期,大学语文应充当更加重要的角色。

在《鹊桥仙》的教学中,最后一句的理解历来受到重視,而这首词中的爱情观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在浮躁的现代社会,学生的爱情观也受到了不同价值观的影响,现实、拜金,逐渐占据了他们的思想。将这种爱情与现实对照,使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爱情的意义,还原爱情本来的高尚与珍贵,重塑他们的爱情观和价值观。《我与地坛》一文,通过史铁生的内心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人生与挫折的关系,在现实的学习和工作中,正确对待挫折,积极面对生活。将三观的养成与课文内容相结合,这也是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意义所在。

四.高职高专语文教学改革的不足

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决定其与职业能力培养的关系总是比较疏离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的综合性与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性

大学语文是综合性教材,不可能根据专业进行编写,这也是不现实的,而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结合专业进行,如师范类专业需要侧重对于语言文字的把握和感知,而应用文的写作是文秘等专业必须要掌握的。因此,在进行不同专业的语文教学时,需要有不同的教学设计,这就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对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语文学习的价值

高职高专由于学习年限的限制,主要精力还是放在职业技能的学习上,文化教育作为职业能力的基石,很难与职业技能一样有一个量化的标准,也很难在之后的职业生涯中完全体现出价值,课时的挤压就不可避免。很多学生以及家长也认为语文学习并不重要,学习专业技能才是唯一的目标。因此需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培养和塑造学生的知识框架和文化体系,这是一个难见成效、不被理解的紧迫任务。

文化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从来不是两个被割裂的部分,而大量空有技能而文化素养底下的毕业生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这并不是我们需要的专业型人才。从完善制度、改变方法、课堂思政等方面推进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这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需要,更是高职高专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马子涵.以就业为导向推进高职语文教学职业化的改革[J].科技展望,2016.11.

[2]邹佩佚.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对策研究[J].课程教学,2017.28.

[3]潘美明.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11.

[4]李佳.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的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

基金项目: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高专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HNYZ2020JG13。

(作者单位: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猜你喜欢
高职高专职业能力
ERP沙盘对抗在高职高专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职高专基础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高职学生个性特征及职业能力调查与分析
云南省高职高专校园体育文化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思考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