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伊朗国家博物馆所藏元代青花瓷

2021-12-06 10:45李智瑛吴艳坊
创意设计源 2021年5期
关键词:元代青花瓷造型

李智瑛 吴艳坊

摘 要 元代青花瓷作为世界瓷器名品一直备受关注,但国内藏品却很有限。伊朗国家博物馆是收藏元代青花瓷的重要宝库,其藏品不仅是古代各国之间友好往来与交流的历史见证,也是诸多文化和艺术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以伊朗国家博物馆所藏的元代青花瓷为主题展开论述,深入探究其来源、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以期能够对国内元青花瓷研究给予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伊朗国家博物馆;元代;青花瓷;造型;纹饰

引用本文格式 李智瑛,吴艳坊.探析伊朗国家博物馆所藏元代青花瓷[J].创意设计源,2021(5): 55-58.

Abstract The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of the Yuan Dynasty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as a world-famous porcelain product, but the domestic collection is very limited. The Iranian National Museum is a important treasure house of the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of the Yuan Dynasty and these collections are historical witnesses of friendly exchanges  between ancient countries which are important carriers of many cultures and arts, and have important historical research value. Taking the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of the Yuan Dynasty in the Iranian National Museum as the theme,explores its origin,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in order to give some reference to contemporary research about the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of the Yuan Dynasty.

Key Words Iranian national museum; Yuan dynasty;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modeling; decoration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度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丝绸之路上伊兹尼克陶瓷艺术风貌考略”(项目编号:2019SK096)阶段性研究成果。

引言

我国出土最早的青花瓷可追溯至唐代,由于纹饰简单,未能成气候。到了元代中后期,随着大量手工艺人南迁,手工技艺的成熟与适合原材料的发现,使得青花瓷逐渐成熟,开始声名远扬,成为穿梭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成员。元代青花的主产地有景德镇、云南的玉溪、建水以及南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这其中品质最好的要数景德镇。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华盛顿弗瑞尔美术馆的约翰·波普博士,以伦敦大学大维德基金会收藏的一对“至正十一年”铭文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为基准,对照土耳其和伊朗收藏的具有相似风格的青花瓷器,对元青花进行了系统的考察,提出了著名的“至正型青花瓷器”理论。此后随着新材料的不断出现与研究的不断深入,学术界对“至正型青花瓷器”有了较为统一的观点,即为元代后期,特指14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在景德镇窑所生产的青花瓷,同时也是最具有典型性的元青花[1]。目前,此类型青花瓷遍布世界各地知名博物馆,但收藏最多且最优的当属土耳其托普卡比宫博物馆和伊朗国家博物馆。相对来说,学界对土耳其托普卡比宫博物馆藏的元青花关注和研究更多。虽然伊朗国家博物馆藏的元青花在数量、品相方面稍逊一筹,但作为世界第二大元青花收藏地,对其所藏的元青花进行探讨,亦有助于深入了解元青花的风貌。本文将以伊朗国家博物馆所藏的元青花瓷为核心展开论述,深入分析其来源、艺术特点及文化内涵。

一、追根溯源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并统治全境的封建王朝,其特别之处在于,地处游牧草原的蒙古族,先横向进攻中亚、西亚,击败阿拉伯帝国,建立伊利汗等藩国之后,才建立元朝,随后攻占南宋完成统一。伊利汗国地处东西方交通枢纽,文化多元,东方的佛教、道教、儒学,西方的基督教,西亚流行的伊斯兰教,蒙古人信奉的萨满教等在这片土地上都有所体现,并伴随着伊利汗国的统治需求占据着不同位置。为巩固统治地位,伊利汗合赞在位期间宣布境内蒙古人信奉伊斯兰教,其后的完者都、不塞因也延续推行伊斯兰教。此 3 位伊利汗在位时间是从公元 1295 年至 1335 年,为元代中晚期,正好是元青花的兴盛发展期。

从伊朗国家博物馆藏的元青花中不难发现,其器型和装饰都充满浓郁的异域特色,多是专门为近东和中东市场制作的。根据资料分析,这些元青花的来源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源于元朝皇帝对伊利汗国的赏赐。元朝政府为此设有专门的机构,如公元1304 年元成宗铁穆耳特设“大都等路打捕鹰房诸色人匠都总管府”,之后元政府虽然精简机构,但“大都等路打捕鹰房诸色人匠都总管府”却一直存而不废[2]。因此有人推测,元青花也常作为赏赐通过此机构去往当时的伊利汗国;二是伊利汗国与元朝之间频繁的互动和往来,为元青花的流通提供了方便。伊利汗国使臣可以顺路定制或购买自己喜爱的元青花,甚至从当地带来优质的钴料,经加工之后再运回本国;三是源于两国之间民间正常的商贸往来,互通有无。

公元1324年,因元朝政府直接授官给伊利汗国的官员,引发著名的“出班内乱”,直至公元1370年,帖木儿帝国成立为止。公元1514  年,奥斯曼苏丹萨利姆一世突袭伊朗,将其中40件元青花作为战利品掠走,成为托普卡比宫的重要收藏。公元1611年,伊朗国王阿巴斯·萨菲将宫廷珍藏的32件元青花献给阿迪比尔清真寺,包括折沿大盘19 件、敛口大碗 1件、敞口大碗1件、大罐3件、残器1件、梅瓶5件、扁壶2件[3]。这些元青花保留至今,成为伊朗国家博物馆的收藏重器,也是中国和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千百年来友好交往的见证。

二、伊朗国家博物馆所藏元青花造型与纹饰设计

伊朗国家博物馆所藏的元青花大多是针对当地需求制造的,具有明显的伊斯兰风格。又因为多是为皇宫贵族所用,所以做工装饰都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其造型和纹饰也与国内藏品不同,极具特色。

(一)造型之美

从种类上看,伊朗国家博物馆所藏元青花主要包括盘、碗、四方扁壶、梅瓶、罐等,整体呈现出体大胎厚、饱满雄厚的特点,其中盘的数量最多。当地人习惯席地而坐共享菜肴,体大深腹的盘最为常见,口径多在 40 cm以上。其中 1 件元青花凤凰杂宝纹大盘的直径更是达到了 57.3 cm。与宽大口径相比,底足一般为其1/2左右,在 20 cm~30 cm之间,整体有平稳大气之感。造型多为折沿、深腹、平底,与当地金属器风格相似。口沿为菱花口或圆口,菱花造型仅限口沿,器身不分瓣,与金属器不同[1]。但也有些作品通过纹饰设计形成一种类似分瓣的视觉效果,如五鹿风景花卉菱口盘,口沿为十二出菱花形,盘腹依菱口分成十二等份描绘四季花卉,只不过胎体无分瓣造型。

大碗的数量较盘而言极少,基本造型为广口深腹,圈足外撇,口径在 30 cm~40 cm之间,不过也有 50 cm左右的元青花大碗。为适应席地而坐的饮食习惯,高足造型十分常见,也具有游牧民族的传统特色。从艺术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典型的高足碗创新于元代,与之相似的还有高足杯,有比较明显的异域风格。口沿也有菱口和圆口之分,其中所藏的一件圆口深腹喇叭高足碗比较典型,口沿部分向内收敛,很有特色。

梅瓶是宋元以来中国人最喜欢的器物造型之一,体态修长优美,多用于盛酒。伊朗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元代青花梅瓶造型相似,口沿外撇,短颈,肩部浑圆饱满,自肩以下逐渐内敛,宽足平稳,线条流畅自然,美感十足。但仔细比较不难发现,细节上仍有差别,一是短颈有长短之分,略长者颈部造型呈上小下大放射状。二是足部线条塑造有直线和曲线两种,自肩往下渐收的线条在足底稍微外撇,与直接下敛内收连接足底的梅瓶造型相比,形成更美丽的弧度。

博物馆所藏的大罐与梅瓶相比体量更大,属于大型盛放器,高 50 cm以上。为便于拿放,肩部常设系,也有无系溜肩的造型。伊朗国家博物馆收藏的2 件元青花缠枝牡丹瑞兽纹大罐造型和装饰都很相似,其中一个肩颈部有双系,另一个无。宽平直口,短颈,溜肩,腹部浑圆,下腹内收至足。由于器型硕大,腹部中央可见明显凸起的接痕,应是上下分开制作,再粘合在一起的(见图 1)。此外,也有器型稍小的罐,以秀美见长。如所藏元青花孔雀牡丹纹罐高仅 29 cm,造型与前面大罐不同,为直颈、溜肩圆腹,下腹内收,足部微向外撇,体现出元青花的大气端庄之美。

四系扁壶造型独特,器型小,适合随身携带。两肩各设两龙形钮,便于穿系在马匹、骆驼或人的身上。圆形易滚动,这种四方扁平造型更稳定贴身,对有着游牧和经商传统的穆斯林而言很是适合。传世至今的元代青花扁壶数量有限且都在国外,伊朗国家博物馆就收藏有2件。造型整体呈扁平形,双肩各设双系,筒形小扣,卷唇,肩部圆润,向下逐渐内收,底为长方形。

(二)纹饰之美

伊朗国家博物馆所藏的元青花纹饰集中国文化、伊斯兰文化、游牧文化于一体,风格独特且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从纹饰布局上看,体现出繁密、程式化、层次分明的特点,与中国传统追求“留白意境”不同,受西亚等地文化的影响,其纹饰设计少有空隙出现。瓷器的纹饰程式化布局和设计特征鲜明,使人很容易联想起中亚、西亚地区的金属器、染织品和建筑装饰[4]。根据器型不同,经常划分为数层或数个区域图案装饰带,少则两三层,多则十多层。

瓶、罐等主要采用横向带状分区的形式,从上至下,口沿、颈、肩、腹、足等都依形绘制纹饰,宽窄主次有别,井然有序。碗、盘等则采用同心圆分区的方法进行层带装饰,其中也常在圆形装饰带中再进行等分划区装饰,云肩开光式十分常见,如博物馆所藏1件六凤穿花菱口大盘的中心就是由6个云肩莲瓣组成,与外围的6只凤凰相对应。盘心多为主题纹饰,题材多样,以鸟兽花卉为多。内外壁辅纹则以各式缠枝纹居多,口沿则是较为规矩的海水纹、菱格锦纹或缠枝花纹等[5]102。扁壶形制比较特殊,以壶身前后面为主题纹饰,两侧面饰缠枝花卉。伊朗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几件四系扁壶,主题纹饰相似,以缠枝花卉为背景,鸟兽戏趣其间,包括凤凰瑞兽(见图 2)、孔雀牡丹等图案。此外,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器型——八方棱形器,其主题纹饰多利用器物的棱边作纵向分区。

从纹饰题材上看,以中国本土的传统纹样为主,同时又融合了多地区的文化元素,主要有动物、植物、几何纹、山水、人物等,主题图案绘画风格明显,充满意趣,包括野鹿山林、云龙纹、凤凰穿花、鹭鸟荷塘、鸳鸯莲池、大鱼水草等。伊朗国家博物馆中收藏的元青花有些明显是定制或御赐的宫廷用品,其图案画稿应是元代将作院所属的画局绘制的,大多与元代皇家图案相似。如青花鸳鸯莲池纹即仿自元朝皇帝衣衫上流行的刺绣图案“满地娇”[6],孔雀牡丹纹也是元代皇家礼服及百官公服中常见的刺绣圖案。

西亚有着传统的游牧民俗,相关动物图案在瓷器中也很常见。中国人更是擅长表现各种动物题材,因此各种飞禽、走兽、游鱼、鸣虫等元素常见于这批元青花中,尤其是在中国被视为吉祥富贵的凤凰、龙、鹿、麒麟等最为多见。其龙多为三爪或四爪,凤凰的尾巴从两根到五根不等,也表明了与中国皇家御用图案规制的区别。游鱼刻画得也很生动,常配以水草、浮萍等,其中1 件折沿游鱼水草大盘最为知名,其鱼身上刻有汉字“春”,证明其无可置疑的中国属性。

植物纹饰主要以缠枝花卉和蔓草为主,牡丹、西番莲、菊花等题材较多,图案样式化明显,理智而秩序井然,是具有中国风味的“阿拉伯式”纹样。直边方肩的“变形莲瓣纹”经常作为一种带饰,如以仰莲形式装饰器物的颈部、盖沿,以覆莲形式装饰器物的肩部等。大盘或碗的内壁也会以莲瓣作放射状布局,中间再描绘花卉、如意云纹、杂宝等。人物故事纹样与元代蓬勃发展的元曲杂剧有关,其内容在当时的剧本、平话及插图上多可寻找到原形。中国人所倡导的英雄情怀、忠孝节义在其中得到充分体现,将元代青花瓷的创作推向了又一个高峰[5]97。

三、伊朗国家博物馆所藏元青花工艺特征与品性

中国境内的元青花多为出土文物,釉色等多少会有损伤,许多工艺特征表现不突出。伊朗国家博物馆收藏的这批元代青花传承有序,虽也有使用过的痕迹,但保存程度相对完好,可以通过研究它们更好地把握元青花的工艺特征。

伊朗国家博物馆所藏的元青花多属大型瓷器,胎体厚重,质地细腻,色白略泛灰。瓷土产于景德镇麻仓山,故名麻仓土。至明代中期,麻仓土开采殆尽,人们在不远的高岭山又发现新土,即熟知的高岭土。麻仓土含有较多铁分子,高温烧制过程中,在底足和胎釉结合处容易产生火石红,其色为一种桔红褐黄的融合色,表面有一种半金属光泽,往往与底足出现的一些黑渣点共生,经过土埋或水浸会增强火石红的特征,所以与国内出土文物相比,伊朗国家博物馆所藏元青花火石红特征不明显、不普遍。与其后的高岭土相比,麻仓土成胎细腻度稍弱,颗粒状明显。胎体中含有较多气孔,因为手工拉坯的原因,其孔隙多呈扁狭形[1]。

伊朗国家博物馆所藏元青花釉面保存相对完好,但多刻有伊利汗王的标识,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瓷器的整体美。釉色白中泛青,釉层通透,质感肥润。有大小气泡,有的大中还有小,小中还有小气泡,形成了唾沫釉[7]。受当时釉料及工艺的限制,釉面常带有砂粒、漏釉、黑斑、鬃眼等局部瑕疵。有些青花瓷玻老化严重,部分釉面有玻老化斑,使得釉色泛灰白,纹饰也易晕散。因工艺及后期保存、使用等问题,一些青花瓷釉面有剥釉、脱釉的现象,尤其在器物口沿、边角等处更为常见。究其根源,主要是因为胎釉结合的不够好,胎体长期受潮膨胀,容易致使胎体风化、釉面脱落。因此,剥釉处呈现中间脱落,边缘参差不齐且高于釉面的状态。

元青花以发色浓艳闻名于世,得益于伊朗进口的优质钴料,是一种高铁、低锰且含砷的原料。在一些古典文献中,元人常称之为“回回青”,后人多称其为“苏麻尼青”,但据考证其名应为“苏来麻尼”(Soleimani),是一个伊斯兰圣人的名字。因其中含铁量较高,故青花呈色浓艳,层次分明,浓、淡、深、浅色阶变化明显,并常带有深色结晶斑。其所呈现的规律性特征很难模仿造假,如线性结节、斑块、滴状边缘、沙滩式印迹、中心结晶、色阶梯次过渡等[1]。由于窑温、原料等原因,元青花发色并不稳定,其中以浓艳为最佳,色浓处也有锡光斑,整体色泽鲜亮,属于上品。有些青花發色过浓,色泛黑,有铁斑,美感就弱些。也有些青花发色浅淡偏灰,无铁斑。如博物馆所藏元青花缠枝纹梅瓶(见图3),1 件色泽艳丽,青翠感强。另外1 件青色就要深些,虽也是精品,但色彩亮度较差。不过即便在同一件器物上,青花发色也经常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浓淡不一,富于变化。

在图案表现工艺上,主要有青底白花、白底青绘、青花线描等几种类别。除了传统的绘画技法外,也会和印花、浅浮雕、瓷塑、刻花等结合表现,勾画有力,注重动态表现。伊朗国家博物馆收藏有1 件蓝底白花云龙纹菱口盘,口径 46 cm,釉层肥润,留白的龙纹昂首飞舞,立体感很强。另1 件青花蕉叶瓜果飞凤纹菱口盘则融合了多种绘画表现技法,盘心为白地青花,腹部及口沿的图案装饰则采用堆白手法,立体感很强,是元代青花工艺集大成的体现。

四、结语

元代青花瓷承上启下,改变了以往中国瓷器重釉色轻彩绘的传统,开启了绚丽多姿的彩瓷时代,同时也促使景德镇瓷都的迅速崛起。伊朗国家博物馆所藏的元青花瓷器不仅是这个时代的精品,而且还是古代丝绸之路文化艺术交流与国家友好往来的见证。其造型和装饰带有浓郁的异域元素,又富有中国特色,对于研究元代青花瓷及中外艺术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博物馆所藏的元代青花都不成规模,系统地研究和分析伊朗国家博物馆的元青花藏品即是对现有科研资料的补充和完善,也为当代青花及相关瓷器设计提供有效的参考,抛砖引玉,望来者共鉴。

参考文献

[1]陈克伦.元青花与伊斯兰文化的内在联系[N/OL].雅昌新闻(2012-12-24).https://news.artron.net/20121224/n293567_2.html.

[2]施永峰.从伊朗国家博物馆藏元青花看元代与伊利汗国的联系[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4(10):66-69.

[3]JOHN ALEXANDER POPE.Chinese Porcelains from The Ardebil Shrine[M]. London:Second Edition,1981:60-62.

[4]许明.土耳其、伊朗馆藏元青花考察亲历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117-223.

[5]孙宇琦.海外藏元代青花瓷器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9.

[6]元文宗——图帖睦尔时代之官窑瓷器考[J].文物,2001(11):46-65.

[7]刘金成.元代青花瓷器的分期与真伪鉴赏[J].文物天地,2018(10):80-88.

李智瑛,吴艳坊

天津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元代青花瓷造型
青花瓷的前世今生
不翼而飞的青花瓷
青花瓷里觅南山——江西
蒋宇涛??《青花瓷》
王绎《写像秘诀》中的肖像画技法研究
从民族文化交流视角论元代蒙古族汉文创作的产生与发展
《雪霁里的故事》
美术审美特征论
汉代造型艺术与当代中国画发展问题研究
浅析“浙派人物画”的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