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晓阳
(铁道警察学院 图像与网络侦查系,河南 郑州 450053)
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强国战略的持续推进,以及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我国智慧交通建设事业也逐渐步入了快车道。在道路交通警务领域,以大数据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与公安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深度融合,也对新时代道路交通警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同时,在高等教育领域,新设专业越来越呈现出“智慧+”的趋势。2019 年,教育部批准在公安技术一级学科下新增数据警务技术专业,2021 年,教育部批准在交通运输类一级学科下新增智慧交通新专业。在这种背景下,我们需要对传统道路交通警务专业人才培养进行重新审视并作出开拓性探索。
智慧交通警务专业是在交通强国战略下,我们基于智慧交通的建设发展以及其道路交通警务工作产生新需求的背景,规划和设置的一个新专业。要科学准确地界定智慧交通警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对智慧交通的特征,及其对道路交通警务工作及人才培养产生的影响有明晰的认识。
智慧交通是将通信、电子、机械、车辆、控制、信息等技术应用于交通运输行业,实现对交通运输体系中各种要素的全面感知、泛在互联、协同运行、高效服务和可持续发展,并且具有一定自我组织能力、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效、快捷的交通运输系统。智慧交通是“智慧+”在交通运输领域的运用和体现,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1.智慧性
智慧交通是在交通“智能化”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是在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感知、分析、研判,实现预警、引导、提取、共享等,为交通运输系统的高效快捷运行提供支撑。智慧交通利用人工智能最新技术,将动态交通大数据、实时动态交通分配、交通诱导措施等紧密联动,实现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和运载装备的智能控制、行业智能管理以及信息智能服务[1]。智慧交通能够根据对大数据的分析研判,有效协调道路交通各要素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协调各方资源,对道路交通状况进行实时预测预警、防范和疏导道路交通拥堵、精准识别和定位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及违法行为人和车辆,诱导交通流向,科学组织和控制交通,在缓解拥堵、减少交通事故、诱导出行、协同响应等方面发挥出极大作用,对于道路出行体验、路网通行能力、交通设施有效利用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2.高技术性
智慧交通需要一系列的智慧技术支持,包括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车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平台技术等,这些技术的研究开发、深度应用和改造创新离不开基本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和计算机基本知识等的支撑。
3.开放性
智慧交通需要万物互联、互联互通,打破数据壁垒,实现管理部门、各类组织、个人的互通互联。随着5G 技术推广应用、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智能化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智慧交通各系统必将增容扩编,智慧交通将主动拥抱、接纳更多的数据和资源。
4.规范性
智慧交通能够实时动态掌握个人行踪和个人行为,拥有海量数据,这些数据使用、利用不当,极易侵犯个人隐私等私权利,因此需要对其加强管理,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纪律等手段形成综合管控合力,防止由于数据泄露、系统误操作等诸多原因引发的侵权行为发生。
此外,智慧交通也具有明显的技术规范特征,如智慧交通要实现各方系统互通互联,在数据收集、分析、研判标准方面要有统一的规范,否则,极易造成系统互通互联效能降低,大量数据无法高效利用,降低整个智慧系统的智慧性。
在智慧交通时代来临之前,传统的道路交通警务工作往往依托人海战术,依靠大量执法力量进行执法管理。由于执法人员有限,其全天候、全时空执法难以保证,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的查处率不高或者面对巨量的道路交通违法行为者查处不过来,道路交通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保养管理不及时、存在推诿扯皮情况,红绿灯配时的科学调整依靠人工且不及时,道路交通拥堵治理缺失,无法提前预警和及时分流疏导,处置的事后性、滞后性特征明显,与其他部门联合治理的治理合力不足等等。
智慧交通时代,道路交通警务工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仅能获取大量的数据,为执法管理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技术支持,而且能够全天候、全时空进行执法管理。通过建设绿波带、实现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对道路交通拥堵进行精准预测、提前诱导。智能停车系统的建设和投入使用,有效减少了因停车或寻找停车位而导致的交通拥堵问题;通过智慧交通技术,可以精准定位道路交通违法行为人和违法车辆,做到查缉的高效性和针对性;可以有效对车辆和驾驶人档案进行查询和管理,通过智慧交通平台,可以及时发出指令,有关部门响应时间缩短,并能进行全程监督,确保道路交通设施故障及时得以维修。智慧交通技术不但为道路交通警务工作提供了便捷,增强了执法能力,而且对于道路交通警务工作的理念、勤务模式等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在智慧交通时代,道路交通警务工作要实现群众满意的出行需求,必须从执法理念、管理制度、勤务模式、技术应用等方面积极应对,并需做出深刻变革。
目前,在我国公安院校培养道路交通警务人才的专业包括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和交通管理专业,二者虽然培养层次不同,但培养的人才都无疑要符合时代需求和实战需求。以本科层次的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为例,在智慧交通时代来临之前,该专业毕业生主要要求具备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具备基本的公安道路执法勤务能力,二是具备基本的道路交通工程技术能力。到了智慧交通时代,我们所培养的道路交通警务人才除了上述两种能力之外,还要具备相应的智慧交通技术能力,即驾驭智慧交通管理平台、熟悉智能交通应用系统并能运用大数据技术对相关信息资源进行分析、研判和深度挖掘应用的能力。同时,由于现代智慧交通技术升级换代频繁,毕业生还需具备技术更新所必须具备的工科基础知识。有学者提出,公安机关在数据的处理分析和提炼方面存在着较大的能力不足问题,由此对公安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提出了相应要求[2]。这也侧面反映出目前我国公安院校在道路交通警务人才培养中并没有完全契合时代需求和实战需求,还欠缺智慧交通时代道路交通警务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及与之相关的互联网思维、大数据意识等。
综合考察目前国内公安院校道路交通警务人才培养目标,各公安院校在定位本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时主要以能在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从事相关工作的应用型高级警务人才为主。但在具体细分表述上,又分为两大类别:一类是以强调工程技术类人才培养为主,另一类定位以交通安全管理与执法型人才培养为主[3]。有的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侧重工程技术类人才培养,有的侧重交通管理执法类人才培养。侧重的选择标准主要基于对本地公安机关所需人才类型的考虑。目前基本的共识是,无论是侧重培养工程技术类人才还是交通管理执法类人才,其最终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从事道路交通警务工作的应用型公安专门人才。
在此前提下,进一步明确从事道路交通警务工作的应用型公安专门人才的具体要求或条件,比如政治素养、专业能力、警务技能、创新精神、人文素养等方面的要求。在智慧交通时代,智慧交通警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最终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比如培养的人才应当具有大数据思维、“智慧+”意识等元素,能够适应智慧交通时代的技术变革,具有从事大数据开发利用、虚拟仿真模型建构、智慧公安交通管理的能力等。
在明确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后,接下来要注意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论证和概括。智慧交通警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界定应当注意与交通管理工程、交通工程以及交通管理专业等相近专业的区分,要科学厘清各专业的服务面向差异,不能照搬培养目标,需要经过充分酝酿、严格论证,通过邀请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专家,开展就业毕业生访谈、问卷调查,根据公安实战部门需求等归纳概括出人才培养的初步目标,进而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互动审视中,进一步概括提炼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智慧交通警务专业人才应当具备三种能力:一是公安道路执法勤务能力,二是道路交通工程技术能力,三是道路交通警务工作所必需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因此来讲,智慧交通警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概括为:培养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公安实战能力,熟悉党和国家有关公安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熟悉道路交通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系统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备从事智慧交通时代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及相关技术领域的设计、管理、应用、创新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公安专门人才。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关系密切。培养目标是培养要求的灵魂和价值指引,培养要求要以培养目标为引领,忠实践行培养目标,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加以明确,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具体到智慧交通警务专业而言,如前所述,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简单概括为“具备从事智慧交通时代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及相关技术领域的设计、管理、应用、创新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公安专门人才”。在这种培养目标的引领下,以及统筹考虑智慧交通警务专业所必须具备的三种能力,笔者认为,该专业的培养要求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诸多内容:
1.知识方面
主要包括五项内容:一是政治理论知识,要求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原理;二是公安基础知识,要求熟悉党和国家有关公安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熟悉公安工作的发展历史和基本情况;三是学科基础知识,要求掌握公安技术、交通运输工程、公安学、法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四是专业知识,要求掌握智慧交通警务专业理论和知识,并了解该领域的前沿理论和发展动态;五是通识基础知识,要求熟悉相关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常识,知识结构合理。
2.能力方面
主要包括六项内容:一是专业能力,要求具备能够综合应用专业理论、知识、方法开展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能力;能够利用现代智能交通技术,先进的交通管理和规划理念,对交通流进行预测和仿真;能够利用安全管理技术鉴别交通事故多发点,组织渠化交通;能够熟练使用常见的智能交通应用系统,掌握系统构架;能够结合智能交通理念和技术提升交通治理能力;能够科学组织、指挥、控制道路交通;能够管理车辆和驾驶人员;能够分析、处理道路交通违法、交通事故案件。二是岗位执法能力,要求具备公安勤务、治安行政管理、刑事执法办案、应急处突、预测预防处置新型犯罪等公安业务工作能力。三是学习创新能力,要求具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分析判断、创新实践和科学研究能力,具备智慧交通警务相关技术领域产品的研究、设计、改造、创新的初步能力。四是文字表达能力,要求具有较好的文字表达和公文写作能力,能够制作各种常用公安行政和法律文书。五是警务实战能力,要求具备一定的公安实战技能,掌握人身防护、应急救护基本技能,能够依法规范使用武器警械。六是外语能力,要求具有应用英语进行沟通交流、阅读学习的能力,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
3.素质方面
主要包括六项内容:一是政治素质,即具有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能够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忠于中国共产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二是品德素质,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三是职业素质,即熟悉党和国家的公安工作路线、方针、政策,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有令行禁止、英勇顽强、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警察职业精神,具有较强的公安组织纪律观念、群众观念和良好的警察职业道德。四是专业素质,即具有从事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素质和实战素质,执法规范,善于沟通,保密意识强。五是科学素质,即具有适应公安工作要求的科学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六是身心素质,即具有适应公安工作需要的强健体魄和健康心理,达到公安机关录用人民警察体能测评等有关要求。
从上述智慧交通警务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概括可以看出,智慧交通警务专业既未与传统道路交通警务专业在人才培养要求上“彻底划清界限”,也不是传统道路交通警务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在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基础上对人才培养要求的重塑,这也决定了智慧交通警务专业必将摆脱传统道路交通警务专业的束缚,而升级转型为一个更适合社会需要、时代需求和实战工作实际的新专业。
课程体系是落实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路径,也是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具体体现。智慧交通警务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应当统筹考虑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专业学科基础、岗位需求等因素,审慎选择课程,优化课程结构,通过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来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更好实现。
1.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智慧交通警务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除了要统筹考虑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专业学科基础、岗位需求等因素之外,还必须遵循一定的构建原则。(1)目标性原则。目标性原则即智慧交通警务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要紧紧围绕培养“具备从事智慧交通时代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及相关技术领域的设计、管理、应用、创新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公安专门人才”来进行,进一步来讲,基于人才培养要求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特定关系,智慧交通警务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要强力支撑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的培养要求,那些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关系没有支撑或者支撑度不大的课程及课程内容应该排除在课程体系之外。(2)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又称整体性原则,即智慧交通警务专业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在立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统筹考虑专业学科基础、岗位需求的基础上,具有系统思维,要科学统筹和合理安排好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环节、通识类课程与公安业务类课程以及公安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逻辑顺序和比例关系,确保课程体系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支撑的最大化。(3)标准化原则。标准化原则即智慧交通警务专业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符合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关于课程总体结构(含总学分要求、公安业务类课程学分占比、实践教学学分占比、选修课程学分占比等)、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为后续的专业建设、评估和认证奠定良好的基础。(4)特色化原则。特色化原则即智慧交通警务专业在构建课程体系时紧紧围绕高素质复合型公安专门人才培养目标和多元化能力培养要求来开展,既要区别于交通管理专业“一元化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架构,也要区别于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二元化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架构,同时还要注重交叉学科知识在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中的体现。
2.课程体系的架构
智慧交通警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既要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还要结合专业学科基础和岗位需求,符合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笔者和团队设计的智慧交通警务专业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可以看到,智慧交通警务专业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两大分支。理论课程又包括通识类课程和公安业务类课程两大类,其中公安业务类课程又分为公安基础类课程(表1)、专业基础类课程(表2)、专业类课程(表3),公安基础课程又包括法律课程、公安理论与警察素养课程、公安实战技能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大类,其中校内实践包括实验、实训、毕业论文(设计)等内容,校外实践包括公安见习、专业实习、创新训练、社会实践等内容。
表1 智慧交通警务专业公安基础类课程
表2 智慧交通警务专业专业基础类课程
表3 智慧交通警务专业专业类课程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建设应当包含实践教学内容建设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实践教学内容建设应当包含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因此,此处的实践教学建设主要是指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公安院校作为培养公安专门人才的主要阵地,应遵循公安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规律,树立“面向实战、融入实战、服务实战、引领实战”的教学理念,以公安警务改革需要和人才需求为导向,采用“教、学、练、战”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加强实战化教学改革。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公安工作的发展和队伍建设的需要。道路交通警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公安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道路交通警务工作水平和效率的基础。队伍状况如何,直接决定着道路交通警务执法能力的强弱,决定着道路交通管理执法的成效。在智慧交通时代,智慧交通警务工作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根本变化,未来智慧交通警务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公安道路执法勤务能力和道路交通工程技术能力,还要具备道路交通警务工作所必需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也即是说智慧交通警务专业要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公安专门人才,这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全面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熟练的实战技能,实验室在培养这种技能和能力的过程中将会发挥很大作用。因此,围绕智慧交通警务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开展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公安部实战化教学改革要求智慧交通警务专业人才培养必须把实战理念、案例、流程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这就需要我们构建符合专业化、实战化、智能化要求的实践教学环境。智慧交通警务专业实践教学环境应按照“基础→技能→综合”的建设方法,由浅入深地开展建设。笔者以为,基于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的需要,结合道路交通警务工作主要业务,建设智慧交通警务实验室应包括交通虚拟仿真实验室、室外交通管理与控制实验室、交通事故处理实验室、安全驾驶行为研究实验室和道路交通警务指挥中心。
1.交通虚拟仿真实验室
针对交通仿真、道路交通工程等课程,设计了交通虚拟仿真实验室,将实现道路交通安全评价功能、交通设施设计、模拟城市车辆交通流功能、智能交通信号协调控制、多功能电子警察、治安卡口、交通信息采集、交通信息发布、交通疏导在线仿真、交通应急救援管理、交通微观仿真、交通工程实践、交通大数据、交通指挥中心等功能。
2.室外交通管理与控制实验室
针对交通控制、公安视频技术等课程,设计了室外交通管理与控制实验室。室外交通管理与控制实验设备将在学校内部道路上安装,采用真实的交通工程使用的工程级设备,模拟真实的城市交通路口,可实现道路交通标志标线设置、交通安全设施设置、交通执法仪器使用、交通信息采集、交通事故采集、交通信号控制、电子警察、交通监控、治安监控、治安卡口、驾驶行为分析、车路协同、示范车管所等功能。
3.交通事故处理实验室
针对道路交通事故处理、道路交通事故重建等课程,设计了交通事故处理实验室。实验室以实际使用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设备进行搭建,将实现模拟交通事故的发生过程及后果、通过虚拟现实针对交通事故模拟的情况提出改进的措施、虚拟仿真交通事故,再现交通事故发生过程、用VR技术进行现场模拟进行安全教育、交通事故现场车辆闯入报警、常见的交通事故处理设备的使用、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等功能。
4.安全驾驶行为研究实验室
针对无人驾驶汽车技术、车辆与驾驶人管理等课程,设计了安全驾驶行为研究实验室。实验室将实现驾驶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驾驶员自身差错与交通事故的相关性分析的研究;驾驶疲劳对驾驶特性的影响的研究;驾驶特性综合评价;基于驾驶特性的道路交通安全对策研究;确定影响驾驶特性的驾驶员生理及心理因素的研究;不同载运工具、天气状况、道路情况、行驶状态的模拟驾驶;不同的交通行为和心理测试等功能。
5.道路交通警务指挥中心
针对道路交通地理信息系统、智能交通系统等课程,设计了道路交通警务指挥中心。道路交通警务指挥中心可以实现道路交通警务指挥作战、道路交通信息查询、嫌疑车辆监控追踪等功能。
除了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之外,智慧交通警务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建设,还应该立足于公安部实战化教学改革要求,依托校局合作共建平台,积极推动专业共建、资源共享、队伍共建、人才共育,促进专业建设与警务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办案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实战需求连接,构建实验、实训、实习、实战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实现学校与公安机关的互通、互融、共享。
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承担者,师资队伍的专业能力、学术水平、综合素养等会对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决定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因此,智慧交通警务专业要立足高素质复合型公安专门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据调研,当前我国公安院校道路交通警务专业师资队伍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师资数量不足。师资数量不足不仅会影响专业、课程建设质量,还会进一步影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师资数量的不足,会增加教师的教学负担,进而会严重影响教师的职业发展。师资力量的欠缺,必然带来教师专业结构、专业能力,尤其是交通管理相关的警务实战能力的欠缺[4]。二是实战能力欠缺。实战能力是道路交通警务专业教师的专业素养之一。然而,目前在全国公安院校道路交通警务专业中,普遍存在教师队伍缺乏行业经验,理论教学与实战教学不同程度存在薄弱环节[5]。专业教师的实战能力不足,对于道路交通秩序管理、道路交通事故处理、车辆与驾驶人管理业务等专业课程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内容的新选和设计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三是专业结构不合理。从目前公安院校开设道路交通警务专业的师资队伍情况看,理论课教学的师资相对较足,实训实践教学的师资相对不足。道路交通执法管理类的师资较多,交通工程技术类师资相对不足,而拥有车辆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专业背景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师资队伍建设要有利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智慧交通警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要在专业教师数量、专业背景、学历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等方面实现优化配置。根据招生人数、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课程门数,按照一门课程至少两个老师的标准配备,以保障教师常态化的业务实践和进修培训。重点考虑配足配强专业核心课程的师资配备,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师资专业结构既要包括交通管理执法类和交通管理工程类教师,还要包括目前紧缺的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专业教师。要实现该目标,要着重做好以下几点:
1.强化“内培外引”,确保教师数量充足
针对目前智慧交通警务专业教师数量不足的情况,要采取“内培外引”双向并进策略。“内培”是指依据教育主管行政部门和学校相关政策,创造条件,积极鼓励专任教师进行个人素质能力的提升,如攻读学位、考取技能证书、参加业务培训等。重点培养师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教学能力较强、科研能力突出的优秀教师。针对智慧交通警务专业建设的薄弱点,制定一定的鼓励、倾斜政策,优先安排学习培训的机会,提供业务实践、业务进修等资金和政策支持,培养其快速成长为智慧交通警务专业建设的骨干力量。“内培”是从长远角度进行教师队伍建设,但有一个较长的建设周期,难以在短时期内取得显著效果,因此,还需要加大通过“外引”来快速解决专业建设的痛点,通过引进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或专业骨干。专业带头人和专业骨干力量是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条件,专业带头人在谋划专业发展、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深化课程改革、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促进教学团队整体水平提升中起到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专业骨干是课程改革、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科研能力提升的关键力量。同时,要坚持开放办专业,使兼职教师充分融入理论教学、实验实训、毕业论文指导等教学活动,全方位搭建好平台,鼓励他们施展个人能力,增强教师队伍的力量。
2.立足学科融合,优化师资队伍的专业结构
智慧交通警务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专业,所涉及的专业领域广泛,涵盖公安学、公安技术、交通运输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等,因此专业教师的专业背景就需要涵盖这些专业,或者专业教师具备较强的交叉学科拓展能力,掌握这些学科领域的知识。
依据智慧交通警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中应当包含有交通工程制图、汽车构造、道路交通工程、道路交通安全行为学、车辆与驾驶人管理、道路交通秩序管理、道路交通事故处理、交通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交通控制、交通仿真、交通事故重建、公安视频技术、公安音频技术等专业课程教师。同时,要充分发挥各专业教师专业优势,深入开展课程内部、外部交流,融合各学科优质资源,提高并拓展教师职业能力。
3.建立健全师资队伍的培养与管理体制机制
智慧交通警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全面落实并加大投入师资培训的经费,积极拓展落实各项专业培训。在实际建设中,以素质能力提升为导向,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积极性,结合教师自身特点,开展专业教师队伍的分类培养。在专业教师培养过程中,主要从教学能力、科研素养、实践技能三个方面入手,充分利用学院行业特色优势资源,引入公安机关专业技能优、能力素质高、理论基础强的实战专家和实战教官,为青年教师聘任理论导师和实战导师,通过导师的“传、帮、带”,以及与青年教师的理论研讨、科研合作、实操交流,提升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技能、科研素养和实战能力。同时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选派优秀教师赴境内外一流本科院校、科研院所或一线实战单位访学或挂职,学习前沿的教学技能、专业知识和实战业务。
4.注重能力多元培养,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基于智慧交通警务专业多元化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架构,师资队伍建设时要注重能力多元培养,积极推动师资队伍道路交通管理与执法能力、交通工程技术能力、现代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要着力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完善校局(企)合作平台,将校外实战单位、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作为专业教师业务实践场所,拓展专业教师学习工作区域,提升专业教师的实战能力。二是充分利用专家工作室的优越条件,聘请智慧警务、交通管理和警务管理等相关方面的专家型、实战型人才来校兼职任教,同时对专业教师提供学习指导,深入掌握专业的社会需求和一线实际,弥补专业教师警务实战经验欠缺的劣势。三是完善专业教师公安业务实践和挂职锻炼制度,严格落实公安部要求的专业教师每三年至少有半年参加公安业务实践的制度要求,支持鼓励专业教师走出去,提升警务实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