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近代汉字新词的创制与传播

2021-12-06 14:22薛桂谭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借词词源新词

薛桂谭

(1.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 100089;2.南京传媒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2)

一、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的历史背景

中日词汇交流的历史绵延千年以上,至今日语里近一半的词汇是使用汉字并近似古汉语读音的「漢語」。在近代以前的漫长历史中,拥有光辉灿烂古代文明的中国一直是亚洲邻国学习效仿的对象,在其影响下,周围的朝鲜半岛、日本及越南都接受了汉字、汉语,形成了汉字文化圈。古代汉语曾对日语的语音、文字、词汇等方面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可以说从古代到近代以前,词汇交流一直是从中国向日本的单项输出。但到18世纪中叶情况发生了变化。随着西方列强贸易和军事的扩张,表达西方近代文明的新概念如海水般涌入东方,对古老积弱的东方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东方各国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积极接受这些新概念。在这一“西学东渐”的背景下,日本积极开展明治维新运动,走上富国强兵、脱亚入欧之路。然而日本在语言文化上却无法脱离汉字和汉学,在引入西学时,日本或沿用古汉语词,或以旧词翻译新义,或自行创造新汉字词,使日本在明治时期实现了语言的近代化。这一阶段,中韩积弱已久,学习西方多是借道日本。这样,被日本引入、消化和吸收过的西方文化和表示新概念的汉字新词便流入中国,并对近代中韩的各个层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词汇交流的方向出现了逆转,变成日本向中国输出词语。

这些近代汉字新词在东亚各国的环流,大大增加了汉字词于各国语言的比例,丰富了各国的语言内涵,也为汉字文化圈各国的文化交流提供不少帮助,甚至可以说亚洲近代化的进程是通过这次词汇交流得以实现的。所以这一阶段对于中日两国都尤为重要,两国无论是社会文化还是语言层面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语言学者很有必要通过自己的方法去记录描述并进一步分析研究这一重要的历史转型期。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梳理

关于近代汉字新词的已有研究,据本文的调查,多仅限于对本国外来词的考察,或中日两国之间的词汇交流研究。下面将对本研究启发很大的先行研究进行简单的梳理。

(1)马西尼,意大利著名汉学家,其代表作《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十九世纪汉语外来词研究》(1997),极大地拓展了汉语外来词的研究视野,从外来词的词源、类型及对汉语词汇体系的影响等方面论述。尤其日语借词方面,除了日语自造词之外,提出了日语回归词的概念,从语义角度上观察汉语原义是否有所变化,如果发生较大变化也属于日语借词。因为词源问题一直是日语研究争论的焦点,所以语义变化也是本研究判断日语借词的重要标准之一。

(2)沈国威,旅日学者,代表作《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研究:汉字新词的创制、容受与共享》(2010),日文版较早『近代中日語彙交流史——新漢語の生成と受容』(1991),影响力较大。书中分为新词创造篇、语言接触篇、词汇交流篇、词源考证篇,为后来的词汇交流提供了基本的研究思路。也可以用于本文对日韩和中韩词汇交流的考察。

(3)朱京伟,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代表作『近代日中新語の創出と交流——人文科学と自然科学の専門語を中心に』(2002)、《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的轨迹——清末报纸中的日语借词》(2020)。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细致的研究方法特别值得学习。朱京伟对明末清初和19世纪初的来华传教士创造的专业术语和日本兰学方面创制的新词都有所研究,另外还分析了日语构词法对汉语的影响,特别是三字词和四字词方面,可以说是进一步拓展了研究的空间和思路。本文将参考朱京伟(2020)中的借词认定标准和研究方法,详细后述。

另外还有一些取得博士学位的年轻研究者也日渐成熟,恕不在此一一赘述。这些年轻学者们的成果也激励了笔者潜心研究和学术进取的决心。

三、本研究独到的学术价值

已有研究视野相对狭窄,而且多停留在词汇交流现象的描述上,没有从深处挖掘近代新词的生成机制,另外对汉字汉语这一古老的语言形式是如何在近代化的浪潮中存活且发展下来的这一问题没有回答。本研究的独到之处就在于聚焦这段历史,观察汉字新词作为西方文明的承载体和传播者,在19世纪中叶以来的中日两国如何被创制并传播的。将汉字新词放在汉字文化圈近代词汇的形成这一历史大语境中去考察,中心问题是:

(1)中日两国是如何创造汉字新词的?即汉字新词的生成机制;

(2)中日两国是如何接受对方新词的?即汉字新词的传播路径。

(3)汉字的造词能力和生命力究竟如何?

语言和文化是紧密结合的。重新审视这段历史,会让我们再次认识到文化交流的价值,另外更为重要的是对我们在当今知识和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下,如何看待和使用汉字汉语,如何使汉字重新焕发生命力都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四、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

首先在进一步探讨近代汉字新词之前,对“近代”这一时间范围进行界定。“近代”“现代”这类历史学术语虽然来自日语,但中日之间的词义不尽相同。汉语中历史学上的“近代”指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日本指的是明治时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然而历史学的划分并不完全等于语言学的划分。在中国新词的创制(反映西方新概念)可以追溯到耶稣会士的来华,也就是从利玛窦1582年进入澳门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其间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而19世纪是主要的造词时期,也就是从1807年新教传教士马礼逊登陆广州开始。而日本新词大量进入中国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因此本研究出于集中考察中日两国汉字词交流和借贷关系的需要,将研究对象限定于中日交流最紧密的1895(甲午战争)至1919年(五四运动)这一期间的近代汉字新词。当然词源查证的时候有可能会追溯到明末清初耶稣会士的造词。

研究对象:1895-1919年的近代汉字新词。

总体框架:立足汉语,找出中日同形(同音)词,通过辞典和语料库追查词源;分析汉字新词的生成机制和传播路径;对汉字的构词能力和生命力的考察。

重点难点:1.词源考证判断依靠的文献资料数据是否充分;2.性质判定。对日语借词、来华传教士创造的词、自造词的区分和把握。

主要目标:1.把握中日近代汉字新词的基本面貌;2.建构汉字新词的创制和传播体系;3.建立中日近代新词语料库。

五、研究思路

由于是两国语言的比较,各自进行梳理的话会比较混乱,缺乏系统性和可比性,因此本研究将立足于汉语,选定《近现代辞源》(2010)为新词抽取文本。这一词典收词近10000条,收录的是明末清初至1949年前后受西方影响产生的新词,时代特色明显,书证详细,给初始见书证,学术价值巨大,可谓是语言接触研究的最佳范本。

本文将从中抽取首出书证为1895-1919年的词语。为防止遗漏,再以《汉语大词典》和四库全书语料库来核对是否曾出现在古典文献中;然后与日语比对,选定同形(同音)词,建立中日两语新词词表,作为本文的考察对象;再通过查找词典和语料库的方法进行词源考证和意义分析。追溯该新词是日语借词还是自造词或是回归词。虽然此方法耗时费力,但得出的结论确实真实可信。通过综合利用各国多文本追根溯源以及量化实证的研究方法,确立近代中日两国的近代新词系统,并最终建成中日近代汉语新词语料库,供以后的研究参考使用。具体操作如下:

(1)基本面貌考察

①将《近现代辞源》(2010)按照词汇性新词(当时创造的代表新概念的词)和语义性新词(旧词添新义)分类抽取首出书证为1895-1919年期间的词语,以《汉语大词典》和四库全书语料库来核对是否曾出现在古典文献,或词义有无变化;

②对比《日本国语大辞典》,选定中日同形(同音)词,确立为考察对象,按照音节长度划分为二字词、三字词和四字词,建立考察词表;

③按照领域划分,近代新词多为专业学术用语,因此可以按照一般词汇和专业词汇(科技、经济、政法、文学等)进行分类,可以看出各领域新词所占的比例。

(2)词源查证和意义变迁考察

①词源查证。按照朱京伟(2020)的方法,通过语料库比对日本首出书证的时间,如果日语中的首出用例早于汉语或者带来了词义变化,则认定为日语借词;如果是汉语中先出用例,则暂定为中国自造词,并流入日本;

②意义变迁考察。以词义不变、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色彩意义变化等对古今义的变化进行考察。

(3)生成机制和传播路径分析

①对汉字新词的生成机制通过对词的结构和构成方法,如语素的特点、语素之间的关系及结构类型等,通过获取这些数据来分析汉字新词的生成机制和日语构词法对汉字词的影响;

②传播路径考察。分“直流进入”和“回流进入”两种路径进行考察;

③进一步分析汉字的造词能力,以及在近代冲击下汉字是如何改变面貌重新焕发生命力的,并希望对当今信息化社会中如何对待汉字有新的启发。

(4)建立中日两国近代汉字新词语料库

建立中日两国近代汉字新词语料库,内容包含新词数量、音节结构、首出书证、领域、词源、古典义和新义、结构类型等方面的内容,以期对以后的研究有所帮助。

六、创新之处和预期成果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

1.视域更大,将汉字新词放在汉字文化圈近代词汇的形成这一历史大语境中去考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2.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对辞典新词进行穷尽性的搜集,并希望建立行之有效的语料库,可供以后研究参考使用。不仅停留在借词数量的统计方面,就日语借词对汉字词的构词法和造词能力的影响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3.加入文化语言学的视角,对各国文化交流和汉字的价值重新审视和思索。

预期成果形式如下:

1.两篇论文:

①《近代汉字新词的生成机制分析》

②《近代汉字新词的传播路径考察》

2.一个语料库:

《近代中日汉字新词语料库》

3.预期社会效应:

①希望为近代词汇交流史研究提供更广阔的视角;

②希望建立的语料库可供以后的词汇“个案研究”、词汇交流研究和同形词、外来词的研究参考使用。

猜你喜欢
借词词源新词
声音·数字·新词 等
“Sentence”:词源追溯、结构意义与术语中译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五官”一词源于五个人
“顿”的量词用法的词源
《微群新词》选刊之十四
文化交流视角下的英语借词翻译
学诗偶感
浅谈维语中的汉语借词
浅谈借词对维吾尔语词汇演变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