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清珠
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南 南阳 473000
痴呆是老年人常见的器质性精神障碍之一,是以记忆和认知损害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其损害程度足以影响患者职业和社会活动,给患者本人及家属造成严重困扰。引起痴呆的原因很多,阿尔茨海默病(AD)是最常见的痴呆原因,也是致残率高和负担较大的疾病之一,此外还包括血管性痴呆(VaD)、路易体痴呆(DLB)等。研究显示,我国65 岁以上人群AD 患病率为5.9%,VaD 患病率为1.3%[1],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俨然已成为全球痴呆患者最多的国家。痴呆不仅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社会、家庭带来了严重危害和沉重的负担。国外有研究发现,痴呆造成的社会经济负担已经超过癌症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的总和[2],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然而当前的药物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仍存在较大的局限性,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在延缓疾病的进展中则显得尤为重要。现将国内痴呆患者的护理模式、护理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即分阶段、分期评估+健康教育+认知训练+预见性护理。该护理模式主要应用于不同阶段的痴呆患者,强调护理评估的重要性,指导临床护士在评估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实施专业的护理。经临床验证,这种护理模式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康复效果,提高痴呆患者的语言能力和自理能力意识,改善认知功能。于红静等人[3]将240例痴呆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3+1 护理模式,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和主要症状观察量表(MS)均优于治疗前,且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也称自我照顾模式,即人在受伤或患病时,通过调整自理方法,建立新的自理技巧,从而形成新的生活方式,以满足自理需要。这种护理模式主要包括三部分:完全补偿护理系统、部分补偿护理系统和心理-教育护理系统。Orem 自理模式可激发和调动患者的主动性,使患者积极参与到疾病的治疗康复中,帮助改善患者自理能力,并可减少患者的心理问题。李丽[4]将60 例痴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予Orem 护理模式干预和常规护理干预,结果显示,实验组的MMSE和ADL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该护理模式的核心内容有两个方面:(1)痴呆虽使患者丧失很多功能,但周围环境支持决定着患者病情的发展;(2)痴呆患者虽出现以认知功能为主的多种功能的损害,但患者的情感因素没有改变,并且有能力进行情感表达。因此,Habilitation 护理模式并不注重于恢复患者已失去的功能,而是从患者的心理、社会、环境、行为等多方面进行有效的干预,保护尚存功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其自理能力的恢复。江皋轩等[5]研究发现,采用该护理模式干预后的患者,其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老年痴呆患者生活质量量表(QOD-AD)、神经精神科问卷(NPI)、总体衰退量表(GDS)等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该模式包括三个方面,即回忆往事、现实定向和重新激发。经研究表明,通过回忆往事的治疗护理,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认知、情绪等一般能力,这可明显减轻照料者的压力和负担,同时没有负面的影响。3R 强化训练可对患者的认知能力和生活能力进行有效地保护和提高,进而延缓病情的发展。研究发现,3R 护理干预可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MMSE 和ADL 评分,有利于VaD 患者的康复,延缓痴呆进程,提高生活质量[6]。
即通过了解患者的不同需求,与患者家属共同整理并制定出一套适用于特定患者的护理模式,以维持和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满足患者的基本生活需求。该护理模式从患者需求出发,讲究个性化,针对性,尽可能大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高存兰[7]对1例老年痴呆伴有股骨颈骨折的患者,运用生活活动护理模式,以个体需要为基础,从同患者的沟通、饮食、移动、排泄和个人卫生等5个方面,针对性地制订出护理诊断、护理目标及护理措施,帮助患者重获自理能力,提高了生命质量。
延伸护理是将护理工作从医院延伸到社会和家庭,重点强化患者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实现医院-社区-家庭护理一体化的居家护理模式。该护理模式干预内容包括综合能力训练(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智能训练和体能训练)、心理护理、家居安全护理和预防并发症护理,它是一种人性化的、整体的、有效的护理模式,是院内护理的一种延续。王兆霞等人[8]研究发现接受延伸护理干预的痴呆患者,1 年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家庭功能和生活质量均有明显改善,使患者得到“无缝医疗保健”。
生活或职业功能的衰退是判断认知衰退是否达到痴呆水平的主要界定标准,因此,痴呆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活能力的下降。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甚至卧床不起,完全依赖他人照顾。因此,在患者尚保留完全或部分自理能力时,要尽可能鼓励患者自己动手动脑,照料者仅提供适当的提醒和安排,防止其过度依赖。当患者需长期卧床时,要注意预防压疮的发生。患者居住环境要宽敞、明亮、整洁,设施简单,地面防滑,尽量保证患者生活规律,按时作息,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
要注意饮食量和质的均衡,营养的搭配,并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选择合理的饮食方案。痴呆患者可存在一定程度的饮食障碍和吞咽困难,且老年患者常合并肝脏代谢功能的异常和肾功能不全等,因此需选择均衡营养,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且进食过程中,要防止误吸的发生。对于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的患者,要相应选择低盐低脂、糖尿病饮食,防止基础病变加重痴呆的进展。地中海饮食常可作为痴呆患者的饮食推荐,有研究表明地中海饮食可降低认知损伤的发生率[9]。
痴呆患者由于记忆力减退,且服药依从性差,常可出现拒服、漏服、误服、多服、藏药、吐药等行为,因此照料者需遵医嘱按时监督患者服药,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对于一些存在睡眠障碍,需镇静催眠药辅助睡眠的患者,则应指导患者床上服药,防止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出现跌倒等意外。
痴呆患者容易产生一些精神症状和情感波动,如幻觉、妄想、抑郁、焦虑、孤独、攻击性强等,相较于其他慢性疾病,更需要他人的支持和理解。因此,需了解患者的心态,采取患者认同的沟通方式,给予患者尽可能多的陪伴和交流。沟通时要注意语言和非语言等沟通技巧,以减少患者的担心与不适,保持相对愉悦的情绪和心境。研究证明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可延缓老年痴呆患者的病情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0]。
包括认知功能训练和躯体功能锻炼。研究表明,在疾病早期即对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训练,可有效改善其认知功能,延缓痴呆进程,促进患者康复[11]。认知训练包括引导、辅助患者回忆往事,询问患者当前的信息(如时间、地点等),并根据患者的认知水平与患者谈论其感兴趣的话题或进行其感兴趣的活动等。要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躯体锻炼,如进行太极拳[12]、八段锦等活动,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脑功能,提高注意力和记忆力。
痴呆患者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且安全意识淡薄,因此给患者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可防止许多应激和风险的发生。在患者居住的环境中,需张贴提醒标志,并保管好日常生活中的危险品,防止自伤或伤人。痴呆患者的空间定向力和人物定向力下降,因此外出时,需携带注明个人详细情况的卡片或电子定位系统,最好有人陪伴,以防走失。一些痴呆患者存在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BD),夜间可出现异常行为动作,有跌落睡床的风险,因此需在睡床旁安置防护措施,或留陪住人员。
长期繁重的生活护理,以及随时可能面对的心理应激及压力,使照料者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的威胁。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世界卫生组织即呼吁各国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及经济发展状况,对痴呆患者的家庭及照料者给予足够的关心和社会支持[13]。因此,不仅要对照料者进行相关护理知识的宣教,同时应定期为照料者提供心理疏导,保证照料者的身心健康,才能更好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发达国家已建立起痴呆的筛查和防治体系,然而,我国痴呆的研究起步较晚,不仅痴呆的筛查和防治体系尚未建立,痴呆的知晓率、就诊率和治疗率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痴呆的护理研究也尚处于起步阶段。结合目前我国医疗资源紧缺,痴呆患者照顾机构尚不完善的国情,家庭护理仍是当前主要护理形式,然而由于护理知识及技能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护理质量。因此,培养专科护理人员,并对痴呆照料者进行宣教和专业支持指导,建立健全的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护理模式,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对于有效延缓痴呆的进展,改善患者生存环境,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