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斌
(太原市园林建筑设计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1)
城市互通立交是城市区域范围内景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其整体由立交桥桥体、植物绿地、周边道路以及周边建筑物等共同构成。互通式的立交桥整体结构是通过特定的连接方式,将不同水平高度上的道路连接,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的立交形式[1]。在对城市互通立交进行绿化建设时,应当重点关注其生态性与科学性,并且建设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使其形式、形象以及空间上发生过多的改变,而是让周围城市居民获得更好的体验。通过对城市互通立交景观绿化建设不仅可以提升城市整体的绿化质量,同时还能够促进互通立交绿地生态空间增效,有利于强化城市对极端恶劣天气的抵抗能力[2]。当前,现行互通立交景观建设方式存在对植物绿地的养护成本高、植物抗污染能力较弱、整体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开展城市互通立交景观绿化设计研究。
针对城市互通立交进行景观绿化设计,首先应当从公路绿地、周边生态环境以及城市整体绿地系统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在建设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充分体现互通立交的整体形象,并在规划时明确每一个互通立交的实际地理位置及功能,按照不同程度等级,对不同互通立交进行区分设计,并通过适当手段将其整合[3]。同时,针对其周围绿化景观的设计也应当与公路整体路线相互配合,并将景观绿化生态设计理论与道路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主要指导方针借鉴传统园林绿化设计方法,将公路沿线所有环境景观与互通立交相融合,以此充分体现城市互通立交涉及范围以内,所有建筑、绿地等设计的完整效果。
互通式立交桥通常是利用部分匝道连接的方式将上下两条公路道路相互连接,立交桥作为出入城市的主要通道,通常会以分割车流的方式,防止车流在交叉路口处形成不必要的冲突,从而减少延误,并保证车辆的畅通安全。因此,在对城市互通立交的景观进行绿化设计的过程中,在保证服从道路交通功能的前提下,应当充分考虑到其功能性要求,保证互通式立交桥的通行能力以及运输能力,并在车辆行进的过程中,起到良好的诱导车辆安全的作用[4]。始终将安全要求作为设计的第一指标,并进一步提高道路和立体交叉的视认性,增强行车过程中驾驶人员的安全感与舒适度。
城市互通立交景观绿化设计的主要内容应当以绿化作为主体,在配置植物、绿地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其具体功能与景观的不同要求,从而进一步完善互通立交中各组织成分的缓冲、指示与诱导功能,选择具备上述功能的栽种植物不仅可以满足景观要求,同时还可以满足交通功能要求。利用乔、灌、草三者的结合与叶、花、果在色彩上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使整体更具丰富的景观层次。对于城市互通立交沿线的配套设施也要进行相应的完善,利用并保护好原有的景观地貌、水资源、历史文化遗迹、植被等自然景观资源,提升景观建设的整体生态效益。
在城市互通立交景观绿化设计的过程中,应当根据立交桥建设区域的特点以及造型特征,利用绿化装饰物、景观小品对沿线景色增添美感,从而形成具有标志性的景观。同时每个城市都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特色,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体现城市的特色文化,将其充分融入景观绿化建设中,设计内容应当符合当代的民俗习惯,从而将当地民俗文化应用到城市互通立交景观绿化当中。
城市互通立交通常建立在地形略有起伏,周围绿化覆盖率较高的地区,因此在对其进行景观绿化设计时,应当将一些地形变化较大的地方进行绿化用植物配置实现改造,从而使其整体地形平缓[5]。用于绿化植物的品种,与生态环境有着直接联系,不仅决定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同时也可满足对水资源循环利用的需求。在对绿化用植物配置时,应当根据区域内地形特点和光照条件选择不同植物类型。绿化用植物配按照不同功能,分为上层乔木植物、中层灌木植物以及下层草本、花卉植物,三个不同层次结构。
上层植物的具体配置方法为:选用高、中乔木植物,作为景观的指示树种,并按照规则式的组成方式进行布置。将植物种植在环形匝道和三角地带区域内,起到为驾驶人员指示具体方位的作用。
中层植物的具体配置方法为:将具有一定高度的小乔木植物,按照线形排列方式栽种。具体栽种位置选择在立交桥匝道较为平缓的曲线区域外侧,用于提醒驾驶人员前方有匝道小心会车的作用;将具有高观赏性的植物以点线的方式,种植在视野较为宽阔的区域。在立交桥较低位置、互通立交主线与匝道围合区域或挖方及填方边坡局部位置上也可适当种植观赏性植物,其主要作用是为了点缀城市互通立交景观的主体区域。
下层植物的具体配置方法为:利用灌木以高密度形式进行丛植或片植,选择机动车分流地段种植。其主要作用是缩小驾驶人员视野范围、提高驾驶人员注意力、间接引导驾驶员降低车速。选用黄色和绿色为主色的植物,结合匝道的走向和线型种植,运用造型能力较强的灌木和草花,进行大色块的种植和修剪。选择互通立交主线与匝道围合的区域内及中央分隔带位置种植,其主要作用是为了体现景观设计的主题思想及主要构思。
在对城市互通立交绿化景观的地理区域进行划分时,首先应当考虑到立交桥地基的整体地形现状。其次,通过适当的方式对原有地形进行创建,从而形成更加丰富的开放式区域结构。同时,在划分的过程中,还应当注意不同地理位置与视线的特点,选择周围环境的地势较高区域,利用其视线开阔性以及延展性,组建绿化景观区域;选择周围环境的地质较低区域,利用其独特的封闭性,种植能够遮挡视线、寒风和噪声的植物[6]。
地理区域整体的遮挡与引领应当尽可以选择城市互通立交现有地形,若现有地形不适合相应作用的绿化景观,则应当权衡经济性和造景成本等因素,采取对应的解决措施。若立交桥附近具有一定高差的地势,则可充分利用其特点,起到阻挡驾驶人员视线和分隔空间的效果;在对其地理区域划分的过程中若能够使被分隔的空间产生对比或通过遮挡实现的方式进行屏蔽,则可以让驾驶人员在行进过程中感受到不同的绿化景观,从而带来一定的艺术效果。
对于互通立交的过渡段,其地势高差较大,因此通过合理安排视线覆盖范围,选择具有遮挡和引导作用的景物,也可以创造出更加具有价值的过渡地形空间。利用周围地形的特点对绿化景观地理区域进行合理划分,形成带有不同功能的特色景观区域,不仅可以分隔不同空间,同时还可以获得空间大小上的艺术效果。同时,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借助植物种植的方式,增加周围环境的氛围。
通过本文对城市互通立交景观绿化设计进行研究得出,当前景观绿化建设应当充分利用城市化发展的契机,将保护与修复现有绿色景观,优化景观生态服务作为首要任务。城市互通立交的景观绿化建设涉及园林美学艺术、社会人文、环境保护、公路施工技术等多个方面。要达到良好的设计效果,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更加合理的设计方案,对城市互通立交进行景观绿化建设,不仅可以有效提升互通立交建设环境保护工作效率,同时还可以为驾驶人员带来更舒适的行车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