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 龙 克
(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5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1]新时代理工科大学生作为国家科技型人才的储备军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政治现状关系着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未来,他们不仅是恰逢共同前进的一代,也承担着全程参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一代。面对当下国情、世情、党情发生的深刻变化,需要关切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及其成因,结合他们的专业特点和成长轨迹,制定提升他们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具体路径,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更多合格科技型人才接班人。
理工科大学生虽然是社会中具有较高知识层次和理论水平的群体之一,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但他们是一个趋于成熟但尚未完全成熟的群体。他们总体态势向好,思想觉悟高、品质优良,思想保持积极健康向上,仅有极少数人的思想动态呈现不稳定态势。
互联网科技飞速发展将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国家间彼此联系日益紧密,相互影响和依赖程度日益加强。而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成长起来的理工科大学生身上镌刻下时代烙印,他们的价值观具有鲜明的实用主义色彩,呈现出开放、多元、易变等特点。
理工科大学生的思想不仅会因社会的深刻变革和国内外多种思潮的冲击发生深刻变化,还因不具备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以致于难以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及其体系。一方面,国际“反华排华”势力试图用所谓的“普世价值”蛊惑和冲击他们尚未完全建构好的价值观念,诱惑他们相信西方学者所提倡的“历史终结论”存在的客观性,致使他们在短时间内出现“信仰缺失”和“信仰饥渴”的“悖论”。另一方面,理工科大学生缺乏捍卫正确价值观念的勇气,不敢站出来抵制错误的舆论,甚至对大肆推崇和鼓吹个人英雄主义的电影、游戏等情有独钟,极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往往过于计较个人得失。作为新时代理工科大学生,必须构建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价值观及其体系,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精神追求,担负起新时代所赋予的责任。
忧患意识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也是促进我国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催化剂和民族复兴的动力源,主要是指对人类、社会、国家和人民的关注超越自身的利害、荣辱与成败,对遭受的危难不仅拥有警惕意识,还要有决心、毅力和勇气彻底战而胜之。在和平与发展作为时代主题的当下,提出忧患意识不是愤世嫉俗,而是时刻提醒理工科大学生始终保持居安思危的心态,做好应对突发危机的准备,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通过增强忧患意识来防范风险挑战,践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理工科大学生深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生死存亡的忧患中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尤其在古田会议时就向党内非无产阶级错误思想开刀,成为新型人民军队和旧式军队的分水岭。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作为革命党和执政党的统一体,本着对共产主义的执着追求,全党强化忧患意识,在革命热情与拼命精神中保持思想的清醒与奋发精神,深刻吸取世界执政党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在经受住众多考验中始终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而当代理工科大学生没有经历过真正战争的洗礼,正值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需进行具有新时代特点的伟大斗争。要保证他们不被别有用心的“负面信息”所蛊惑,造成危机意识淡漠、遇事不知所措甚至逃避责任,就需要不断增强理工科大学生的忧患意识,以清醒的头脑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重要讲话中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2]针对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日益错综复杂的形势,要保证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不能旁落,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理工科大学生持有的意识形态不同,对同种事物的认知、理解就会有所不同,“反华排华”势力趁机试图攻击我们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并利用我国对网络意识形态管理不完善的现状,进行网络意识形态的渗透。因此,应加强理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让他们了解历史,并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明辨是非。在中国近代史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鼓吹中华民族是“劣等民族”,需要他们的开导和奴役;在中华民族强盛起来后,他们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或“黄祸论”,以达到他们不可言说之目的。然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负责任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使成为世界强国,也不会侵略或奴役他国。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时强调:“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3]新时代中国已经在用实际行动证明:中国坚决不会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走过的“国强必霸”老路,而是坚持走和平发展的、给世界人民带来机遇的道路,绝不会是威胁和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针对理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的现状,需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思政工作的中心环节,坚持“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深入剖析他们思想政治现状的深层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举措并给予积极的引导和修正。
高校作为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校园已不再是一尘不染的“真空地带”,会受到社会上多种利益的诱惑、挤压。而“00后”的理工科大学生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的主体之一,他们是在改革开放的全新环境下成长起来,并没有经历过真正战争的洗礼,对新中国站起来、富起来的艰苦奋斗史仅停留在史料中,往往被“表面光”现象所迷惑,致使不能全面、透彻分析当前所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理工科大学生虽然是同龄人中的杰出人才,肩负着实现“两个一百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使命,但他们正处在一个趋于成熟但尚未完全成熟的人生阶段,难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甄别信息的真伪,不能理性分析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这就需要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目前高校思政课倡导蕴含正能量的授课内容,而由于理工科大学生深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致使他们对高校思政课所讲述内容不感兴趣,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同时,要改善优秀理工科大学生入党的考核标准。不应单纯依据他们学习成绩的好坏、是否担任过班干部等作为参考标准,而要根据他们的成长规律以及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规律进行总体上考量,以提高理工科大学生党员的质量。
当前,我国互联网的运用已经十分普及,渗透至社会、高校的每个角落。正如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20年3月28日,互联网普及率达64.5%,中国网民规模为9.04亿,学生群体占比最大,其中20-29岁的占比最大。互联网也正深入影响着理工科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给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也使他们的思想、行为出现“双重效应”。
理工科大学生由于对互联网等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也希望通过具有即时性、开放性、共享性和交互性等特征的互联网获取热点信息,熟知世界发展的动态,助推网络舆情的迅猛传播,他们从中成为交互主体。然而敌对分子从未放松对我国理工科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渗透,他们依靠先进的互联网科技使“失真”的信息在理工科大学生中迅速传播,严重妨碍了学生“精神家园”的构建。倘若我国缺乏网络舆情的预警机制和应对路径,不仅不利于理工科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极易被不良信息冲昏头脑,因受误导做出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事情。因此,应加强我国互联网的监管力度和效度。
教育强则国家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作用不能忽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大学生时期不仅正处于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交汇阶段,也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阶段。目前国内外局势复杂多变:一是敌对势力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和隐蔽的渠道向我国理工科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由于学生不能全面准确掌握我国所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又缺乏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敏锐性和觉察力,致使意识形态的斗争成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二是借我国改革开放时机趁虚宣传所谓的“普世价值”,诱导意志不坚定的少数理工科大学生接受其腐朽思想,致使少数学生因受蒙蔽而做出不理智的行为。三是在多元文化共存的全球社会发展中,理工科大学生中呈现出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冲撞,极具迷惑性的“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在他们中间潜滋暗长,极易使意志不坚定的少数学生陷入迷茫误区。因此,坚定我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走自己的道路,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教育,更要重视意识形态教育,回应学生在意识形态方面产生的疑惑。
思危所以求安,虑退所以能进。理性看待理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的现状及成因,做到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指向,突出问题导向和意识,正视风险、稳妥处置,不忽视任何风险苗头,也不放过大概率事件,学会“弹钢琴”和牵住“牛鼻子”,以制定切实可行的举措克服价值观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色彩,使他们经受住社会变革和多种思潮的冲击。
我国高等教育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不仅事关办大学的宗旨问题,还事关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问题。因此,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战略思维、创新思维、科学思维、辩证思维,根据不同年级理工科大学生的认知和专业的不同,制定破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题的新举措,切实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度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其一,思想政治教育要紧跟时代前进步伐。“00后”理工科大学生习惯于通过互联网宣泄情绪、表达诉求,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互联网寻找新契机、新方法和新模式,从战略高度形成互联网工作的创新机制与模式,彻底解决网络舆情的“本领恐慌”问题。一是要开展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由于理工科大学生往往被网络用语的独特性、新颖性所吸引,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抢占网络主阵地、制高点开展跨越时空的思政教育,学会用网络用语、时代话语、青年话语讲好中国教育故事,拉近师生间的心灵距离,激发学生参与思政课的兴趣和热情,掌握线上的思政话语权。线下高校思政课教育不仅要加强同班导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的密切合作,建立师生间、同学间的互帮互助组织,熟知他们的思想动态,有效开展“四史”教育,讲述好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实践史。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树立“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工作理念。校级领导不仅要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他相关部门通过共同合作精准研判理工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趋势,制定防范重大问题的战略性举措,共同开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做到“守土三责”,不仅通过有限的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要充分开展好、利用好“第二课堂”,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陶冶他们的情操。高校各相关部门创建工作协同机制,教学督导部门建立完善的听课机制、监督机制和评估反馈机制,宣传部门要挖掘思政课教师的典型,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教学团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序开展。
其二,发挥课程思政教书育人的作用。课程思政充分发挥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资源,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有效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存在的“两张皮”现象。课程思政从国家意识形态战略高度和“育人”“育德”的本质出发,抓住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根据理工科大学生对所学专业和思政课的认知,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价值观念等融入专业课的教学全过程,使之形成协同效应,激发他们参与到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中,以触及他们心灵深处的方式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与困惑,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他们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做到显性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知性教育与德性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机统一,构建起“三全”育人格局的综合教育理念,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从而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人民经过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180多年的拼搏奋斗,新时代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国梦。“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4],需要一代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做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以增强理工科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决不犯战略性和颠覆性错误。
首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学生头脑。从我国所处的现代化阶段出发,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理工科大学生需要深刻认识国内外综合形势,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奋发有为的锐气。一要做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改革。中国文明是世界上从未中断、一直延续到现在,还焕发着勃勃生机的文明。这需要积极探索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相互衔接与融合,用新体验激活、找回或重组个体身上传输了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二要把学习党的理论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和政治责任。党的十九大报告曾指出,把防范与化解重大风险放在三大攻坚战之首,不仅彰显了忧患意识,还时刻提醒戒骄戒躁,要在忧患中继续砥砺奋进。这需要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准确判断当前形势、应对复杂局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时刻保持对风险的高度警觉,增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信心,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持续开拓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局面。
其次,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避免历史悲剧重演。细看中国近代史,可以说是一部因外敌入侵造成的屈辱血泪史。中华民族经历过昨天的“雄关漫道真如铁”,今天的“人间正道是沧桑”,明天才会有“长风破浪会有时”。这需要理工科大学生在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树立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维护世界共同发展,齐心协力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自觉接受管控危机、遏制战争、开展打赢战争的新时代国防教育;同时牢记,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扩张、不称霸,中国建立的军队不会对他国造成威胁,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坚决不会对外侵略,走出“強而必霸”的怪圈。
政权的瓦解首先从思想领域开始,这要求守住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巩固政权和国家的稳定。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理工科大学生不仅要根据国情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要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问题,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
首先,引导理工科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和极端重要性,决不能把马克思主义抛进“历史的垃圾堆”。一要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理工科大学生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和观点,深化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成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切实增强他们的“四种意识”“四个自信”和“四个能力”,做好“两个维护”。二要加强互联网意识形态平台和机制构建。面对互联网条件下舆论传播格局发生的变革,互联网舆论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最大变量”和“不确定因素”。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要紧跟互联网舆论发展的步伐,完善网络宣传工作机制,有效扩大网络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平台和阵地,掌控网络意识形态宣传的主动权、领导权和话语权,加强思想政治的引领。
其次,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新时代条件下,国内外形势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真理力量和人格力量统一体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着长期性、复杂性和严峻性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严重影响党的先进性、纯洁性。这要求理工科大学生不仅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奋斗的信念,还要认识世界和中国的发展趋势,认识新时代所赋予的责任和历史使命,秉承人民至上的核心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保持初心不改、壮志不变,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为人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将远大抱负与脚踏实地有机结合,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
我国当前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历史关口,要防范“黑天鹅事件”和“灰犀牛事件”,需要理工科大学生牢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优秀革命文化和现代先进文化中汲取营养,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式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科技型人才的合格接班人。